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研究述评方面毕业论文范文 与抗逆力理论述评方面毕业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研究述评范文 类别:发表论文 2024-02-14

《抗逆力理论述评》

该文是关于研究述评方面论文范例和抗逆力和理论研究和述评相关论文范例。

摘 要:本文主要论述了“抗逆力”及其理论的核心概念;抗逆力理论的历史转变及特点;众学者对抗逆力模型的探索与应用;最后提出抗逆力理论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抗逆力 抗逆力理论 社会工作理论

在当前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并存的时代里,众多学者逐渐将焦点聚于抗逆力研究上.而“抗逆力”一词也渐渐地成为了众多领域学者热议话题.

一、对“抗逆力”及其理论核心概念的解释

从抗逆力的缘起来看,最早为自然科学中的一物理学术语.随着这种自然科学的发展,西方学者逐渐将“抗逆力”一词延伸到了社会科学研究中,为社会科学解释和理解个人、社会乃至世界提供了新的思路.

而关于“抗逆力”的定义,虽然有关抗逆力的研究始于心理学,但在后来发展过程中,由于各学者研究视角和学科背景的差异性,使得对其理解有些许不同.因此,目前学界对抗逆力定义还无一致的界定.不过总体上看,众学者对抗逆力的理解有着共同之处,即当个体在应对危机、灾难、痛苦、压力或挫折时,自身表现出来的,借助优势与资源,积极抵抗并克服逆境的适应性能力.因此,不难看出抗逆力不仅存在于自然科学中,也存在于社会科学中.并且普遍认为风险因素与保护因素是抗逆力理论的两个核心概念.

二、抗逆力理论的历史转变及特点

(1)研究视角的转变.对抗逆力的研究起源于心理学领域.在20世纪中期,学者们将研究焦点集中在了某些精神疾病病因及其对发展的影响上,即人们所遇问题对其自身产生的负面影响上.而到20世纪中后期,学者们在心理学领域中发现,青少年在遭遇高危环境威胁后仍能获得良好发展.因此,学者们对抗逆力的研究逐渐从“问题视角”转向“优势视角”,强调人们对困境做出的正向积极回应与选择,以及对自身潜能的激发与自我的超越.

(2)研究领域的转变.随着科技的发展,关于抗逆力的研究逐渐形成了整合性的多元的跨学科研究.强调生物学在抗逆力研究之中的作用;关注多元动力对抗逆力的影响;受到新技术的影响,在基因、基因—环境互动水平上描述弱点、风险和保护过程.

(3)研究对象的转变.在进行理论研究梳理时发现,最早的研究对象是青少年群体.有学者对出身于父母患有精神疾病家庭的孩子进行了关注,从而发现在危险因素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们能够良好的适应自己的生活.然而众多研究表明,青少年群体所表现出来的抗逆力,在很大程度上反射出的是其家庭应对困境的能力.于是,研究对象由青少年群体扩展至家庭.

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管理咨询界的学者关注到了“组织抗逆力”这一问题,不仅对抗逆型组织进行了界定,提出了六个组织抗逆力提升方略,归纳了抗逆型虚拟组织的特点,还在组织抗逆力培养方面提供了详细指导.然而,随着各种灾难的频发,在研究过程中学者们不仅关注着个体的抗逆力培养,而且基于社会风险管理视角的抗逆力理论研究也崭露头角,社区抗逆力的建设成为了一大关注点.并且随着研究对象的不断扩展,也间接地展现出抗逆力理论在各个领域的实用性.

三、对抗逆力理论的探索与应用

抗逆力理论源于西方国家,是社会工作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来源.而对抗逆力模型的探索是抗逆力理论得以丰富发展的重要内容.目前国内对抗逆力模型的关注主要围绕:抗逆力的起点、抗逆力的作用过程、抗逆力的作用结果展开.在对抗逆力的起点进行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Garmezy设计的行为目标模型与Hunter设计的抗逆力层次模型;在抗逆力的作用过程研究中,Rutter提出的环境——个体策略模型与Kumpfer提出的环境——个体互动模型最为突出;而Richardson的身心灵动态平衡模型对抗逆力的作用结果进行了分析.这些富有创造力的探索为后来学者的近一步研究提供了有力参考.

四、在社会工作领域中抗逆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若在社会工作领域中探讨抗逆力理论,则可视其为一种为社会工作实践提供一套具体的行动指南的为社会工作理论.目前来看,专业社会工作实践在拥有更多理论架构依托的同时,众多基于专业实践的理论模型或模式也逐渐被探索出来.我们可以说,虽然专业社会工作者的理论意识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觉醒与提升,但其在实务过程中许多脱离理论的做法,仍被普遍认为是与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相悖的.

不难发现,当今学术界对抗逆力的应用研究呈现出百家争鸣状态,但对抗逆力理论层面的研究略显单薄.多年来,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一直在困扰着社会工作领域学者.而“反理论”的声音越来越多的出现在社会工作领域.我们常说在实务过程中,这种行动指南性质的理论在具体操作层面上却缺少了几分可行性,运用起来仍让社会工作者感到无从下手,无法应对并解决操作层面的实际问题.这种对抗逆力理论适用性产生的怀疑,实际上是因实践的变化性和经验技巧的多元性而产生的.

由此笔者认为,其一,抗逆力理论在社会工作领域发展首先需要培养专业理论自觉意识,使这种意识在学术界及实务界蔚然成风;其二,抗逆力理论应朝着系统化的方向发展,不断梳理出每种视域下的理论脉络;其三,对抗逆力理论的丰富与发展应考虑到相关因素间的差异性,在文化层面上进行比较研究,以完善理论.

参考文献:

[1]沈之菲.青少年抗逆力的解读和培养[J].思想理论教育,2008(1):71~72.

[2]刘玉兰.西方抗逆力理论:转型、演进、争辩和发展[J].国外社会科学,2011(6):67~70.

作者简介:莫楠(1994-),女,汉族,北京人,硕士研究生在读,北京工业大学文法学部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研究方向:社会服务与管理.

研究述评论文参考资料:

上文点评,此文是一篇关于对写作抗逆力和理论研究和述评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研究述评本科毕业论文研究述评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有帮助。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