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修复相关论文范例 和文物修复:纸病还须纸来医类开题报告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修复范文 类别:论文参考文献 2024-01-20

《文物修复:纸病还须纸来医》

本文是修复方面论文范例跟文物修复和纸病还须纸和文物相关开题报告范文。

“体弱多病”的纸

文物界向来有“绢寿八百,纸寿千年”的说法,以此说明纸张的长寿,以及纸质文物的保存时间之长.但是,真正接触过文物保护工作的人,恐怕会得出一个相反的结论:在文物大家庭中,纸张恰是最脆弱的一个门类.

确实,纸质文物就像容易受伤的婴儿,不论是古籍还是书画,每一件都是浸不得水、碰不得火,连阳光、空气、灰尘、霉菌……几乎自然界里的一切都能成为纸张的天敌.

阳光怎么会损害书画呢? 其实道理很简单.光具有能量,照射在纸张上,会使局部温度升高,湿度下降,同时还会触发光化学反应.长此以往,就像岩石在日复一日的风吹日晒中发生风化,纸张的机械强度也会下降.博物馆展出的书画,通常是黄黄旧旧的,甚至发脆、断裂,似乎有一种古色古香的感觉——其实,这是书画被“晒”了几百年后呈现的“病容”.

所以,每个博物馆的书画展厅往往都比较昏暗,而且连窗也没有,那就是为了杜绝一切“粗暴”的阳光直射.书画展厅的照明,采用的是专门的冷光源,对光照度、紫外线含量都有严格的限制.因此,展厅门口才都有一块“禁止使用闪光灯”的说明牌.

据文物保护专家的实验.光不仅毁纸,还会破坏颜料,将一幅面变得黯然失色.如果每个人都使用闪光灯拍照,一幅鲜艳的红牡丹迟早会被拍成自菊花.

对纸张的破坏力最“立竿见影”的,当属害虫.吃了一肚子文章的虫子,或许可以跻身于害虫中最“高雅”的一流.可恨的是,害虫们不仅吃在纸里,还“拉”在纸上,排泄出有色的秽物玷污纸面;又在纸上产卵,孵化的小虫接着吃纸,或在其中结蛹.真是生命不息,毁书不止.害虫的种类多得很,有毛衣鱼、书虱、白蚁、烟草甲、短鼻木象、竹蠹、蟑螂等,无孔不入.

害虫死了呢? 它们的尸体还会继续为菌类提供营养,带来纸张的又一天敌一一霉菌.因为纸张也是霉菌的理想家园.在显微镜下,纸张的主要成分是交错纵横的纤维素、木质素等,如同一片微型的树林.在潮湿、高温的环境下,霉菌会蓬勃地繁殖,然后在纸上留下很难清洗的色斑.

修复用纸要有“颜值”

对于一个病人来说,如果某个器官出了问题,严重到无法恢复,该怎么办? 最终极的治疗方案是:器官移植.书画,也是如此.

一件完整的书厕作品,远远不止是一张薄薄的纸.它必定经过了精心的装裱,因而附带有一整套的配件.当书画作品出现严重的病害时,只要对这些配件进行“器官移植”、去旧换新,就能延长书画的寿命.

在这些配件中,最重要的是紧密贴合在画心背后的两层纸——“托纸”和“裱纸”,它们就像画心的双重铠甲,为画心加固.其中,托纸又称“命纸”,因为它紧贴面心,就像作品的性命一,样重要.也许,你会认为书画修复很简单,把托纸和裱纸揭掉,换两张新纸上去,不就行了? 不行,必须配合适的纸.

怎么配? 首先要考察的是修复用纸的“颜值”,是否配得上画心.

文物修复要遵循一个原则:修旧如旧.一张宋代绘画出现了破洞,你也不能随便找一张白花花的宣纸补上去.所以,你要熟悉各个时代书画的常用纸张,才能为它们找到合适韵修复用纸.总体来说,从汉代的麻纸,到后来的藤纸、竹纸、皮纸,纸张越来越薄,也越来越均匀、洁白、柔韧.

理论上说,修复一张宋代的书画,最理想的情况当然是用宋代的纸,这样才能“修旧如旧”.但宋代的纸岂是容易得的?

过去,有心的修复人员会注意积攒旧纸片,或者保存一些破旧的古书,必要时拆下书里的衬叶等旧纸,以备不时之需.不过,这种“拆东墙补两墙”的做法,存今天已不被认同,因为古书本身也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也应该予以保护.

如果实在没有宋代的纸,那就只能购买市面上的手T 纸了.新纸与文物的外观有差异,怎么办? 可以给新纸“整容”,适当地染色、做旧.不过,染料会对纸张造成一定的伤害,应当慎用.相对来说,更安全的方法是“干热加速老化”:将新纸放在专用的烘箱内烘烤,使纸张迅速老化.通过这样做旧的修复用纸,外观与文物更加相近,形成的颜色也比染色法更稳定.

不过,这些方法都只能算是应急之策.文物修复.慎之又慎,如果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修复用纸,宁愿暂时不进行修复,以免弄巧成拙.

如果修复者手头恰好有可用的宋纸,就可以放手修复_『吗? 还是不行.因为,单是在宋代,各个地方制造的纸也各不相同.以古籍纸为例,宋代有三大刻书中心:四川、两浙和福建,各地的造纸商为了节约成本.往往就地取材.四川、两浙桑楮资源丰富,所以印书之纸多是以桑楮为原料的皮纸.而福建生产竹子,所以印书多用竹纸.

托裱用纸怎么选

修复用纸的必备素质,除了“颜值”,更重要的是性能.只有具备足够的韧性、稳定性、耐久性,才能成为保护画心的合格的“铠甲”.

所以,一张默默藏身于画心背后、平时不显山不露水的托裱用纸,其实最考验造纸技艺.遗憾的是,这一领域的领先者却不是中国,而是日本.日本的手工造纸技术在公元四五世纪由中国经高丽传人,但工艺青出于蓝.如今,日本“和纸”中的小仓纸、典帖纸等已经成为全世界纸质文物修复领域的通用纸张.而“高丽纸”的品质.在业界也是如雷贯耳.倒是中国的手工纸技艺.经过了数十年的衰落,已落后于昔日的邻国徒弟.

造纸的原料是有机物,而纸张又很薄,所以,环境的干湿、冷热变化都会引起纸张的收缩和膨胀.加上纸张的质地不均匀,局部的变形就会导致纸张卷曲、凹凸不平.用不合格的纸张托裱书画,不但起不到保护作用,反而会损害画心.

比如,一些装裱成轴的书画作品,挂在墙上不平整,不是两边翘起就是中间凸起,行话叫做“弓”或“瓦”.长期悬挂的立轴,在重力的作用下,还有可能会被拉长、变歪.而文物的保存时间都以数百年计,所以,要找一张稳定、耐久的纸其实并不容易.

托裱用纸的厚薄要适度,太硬则不柔和,太薄则不牢同.另外,纸缝要避开画面中的人物或关键处,以免影响观感.此外,选纸还要考虑纸张的质地、吸附力、纹理等.

劣纸如砒霜

选好了托裱用的纸,下面就开始“手术”了.把命纸岵在画心上.看似简单的一步,却也是步步惊心.

首先,粘贴得用糨糊吧? 调制糨糊就很见功夫,厚了画幅会发硬,薄了则粘不牢.接着就是粘接了.每进行到这一步,操作者必是凝神屏气,一手托纸一手轻轻移动排刷,用尽洪荒之力做出最温柔的动作.

对于有破洞的书面,光覆上托纸是不够的.破洞处还要额外用纸片填补,就像打补丁,但打这样一张补丁可能要花几十分钟时间.补丁不能是方方正正的一块,而是要和破洞的大小、形状一致.裁剪成形后,将补丁的边缘轻轻刮薄,使它与托纸完全贴合.

另外,补丁用纸还要与画心纸的帘纹一致.什么是帘纹? 简单地说,就是手丁纸的“生长纹”.造纸的方法,是用竹帘子在纸浆里“捞”,所以,每“捞”出一张纸都会带有竹帘子的纹路.帘纹一致,才能使补丁与画心浑然一体.

真正的考验在于,一些书画的破洞、裂缝可能多数十、上百处,这么多的补丁做下来,是对体力、耐心的极大考验.和手术台上的执刀医生一样,文物修复者也最忌汗水滴落,但又没有护士在一旁帮忙擦汗,只好时不时地停下来自己擦,或者干脆洗把脸.

书画界有一句老话:三分厕,七分裱.一台成功的文物修复的“手术”,能使古籍、书画起死回生,光彩照人.反之,一个“庸医”也可能把病人膏肓的书画径直送到鬼门关.诚如古人所说,选对了纸,就像给美人穿上了罗绮,而用错了纸.就像穿上了粗布衫.更严重的,就像用砒霜治病,裱上了就再也揭不下来,“画命绝矣”.

( 摘自《中华遗产》)

——/附录/——

“世外高人”制造桑皮纸

2006 年,故宫博物院邀请海内外文物保护专家对其内部装饰进行修复.其中,有一件堪称国宝的故宫倦勤斋通景画,是全国范围内留存至今规模最大的室内装饰通景画,相传为乾隆时期宫廷画师郎世宁的学生王幼学所作.画面共有70 余张,约170 平方米,十分壮观.由于年代久远,它变得残破黯淡,一些有经验的国内外文保专家慕名而来,加入了修复的团队.

通景画所用的托裱纸为乾隆时期的“高丽纸”,所以,修复的关键就在于找到与之材质相同的纸张.由于面积巨大,通景画所需的托裱用纸需要兼具高强度和耐久性.故宫文保专家跑遍了国内外的许多纸张产区,仍旧一无所获.

在安徽、浙江等传统造纸技艺集中保存的地区,专家们更是踏破铁鞋细细寻找了三年,前后往返五次.终于,在安徽大别山深处找到了一位普通农民王柏林..他重新拾起了单传七代的手工造纸工艺,造出了与高丽纸性能接近的桑皮纸.

经过测试,这种纸可以反复折叠6900 次,是人民币用纸耐折度的3 倍.耐久性也十分出色.最终被故宫博物院确定为倦勤斋通景画修复用纸.

修复论文参考资料:

综上资料,此文为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文物修复和纸病还须纸和文物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修复本科毕业论文修复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