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跨文化有关论文范文检索 与布莱希特间离理论的跨文化融合和异质化类论文如何写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跨文化范文 类别:毕业论文 2024-02-04

《布莱希特间离理论的跨文化融合和异质化》

本文是有关跨文化本科毕业论文范文和布莱希特和间离和异质相关学士学位论文范文。

文/厉益君

摘 要:贝尔特·布莱希特是20世纪影响世界剧坛的德国著名戏剧家,他所提出的“叙述体戏剧”理论,打破了原有影响西方戏剧2000多年的“戏剧性戏剧”,是戏剧史上的一次伟大创新,具有里程碑般的意义.布莱希特吸收中国戏剧精华所形成的独特戏剧理论体系,反过来又对中国戏剧产生了重要影响,两者架起了互动的桥梁,然而在东西方文化存在差异的背景下,布莱希特间离理论与中国戏剧实质上是两种异质的艺术形式.这种共通性话语与异质化张力折射出文化传承中“理论旅行”的多姿生态.

关键词:布莱希特;“间离”;“打破第四堵墙”;中国戏剧

一、间离效果和第四堵墙

布莱希特戏剧理论的核心是“间离效果”,1936年布莱希特在《中国戏剧表演艺术中的间离效果》-文中第一次正式提出.所谓“间离”就是使演员、角色以及观众之间处于陌生化的状态,用叙述的表达方式打破完整的情节,从而避免观众引起情感上的共鸣,留给观众以理性自我思考的空间.这个理论的提出在戏剧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一方面,这个理论要求观众与剧情之间保持距离,戏剧要通过演员程式化表演、舞台技巧等一些陌生化的处理方式使观众始终清醒地认为这就是在表演而不是生活;另一方面,这个理论对演员在表演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演员在表演时不仅要按照剧中角色所规定的情境投入到演出中,而且最重要的是演员必须理智并带有批判性地去表演.

在同一篇文章中,布莱希特还提出了“打破第四堵墙”的术语.在西方戏剧舞台表演中,演员在封闭的四堵墙里完全投入于剧中人物的表演,与台下的观众相隔离,观众是名副其实的“欣赏者”,欣赏着演员的一颦一笑,观众随着演员的深入表演直抵剧中人物的内心深处.而布莱希特看来,观众不应是被动的,不应是无意识地听任剧中人物摆布,而应该是在自我意识下保持着独立思考去评判舞台上的各种角色,这就需要打破第四堵墙,演员知道他的表演在被人观看,观众也时时刻刻被提醒着,这是在演戏,而不是现实.显然,“打破第四堵墙”创造了舞台与观众之间的第二层距离感,这种表演方式是“间离效果”理论的延伸.

二、布莱希特对中国戏曲的借鉴

中国戏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同西方戏剧一样都是源于远古的祭祀仪式,中国戏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历经多年的传承与积淀,在文化的互动过程中,如一朵花蕾含苞欲放,引起了西方越来越多的戏剧人士的关注.在18世纪,中国戏剧就开始传播至西方,西方一些戏剧人士通过对中国戏剧的研究并逐渐接受,从而对西方戏剧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间离效果”理论作为对西方传统戏剧理论的一种颠覆,它的产生显然是许多剧种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与中国戏剧也同样有着紧密的关系.

首先对布莱希特间离理论的提出有直接影响的就是1935年他在莫斯科观看了中国戏剧大师梅兰芳的表演,对这次演出,布莱希特深受启发,随后撰写了<中国戏剧表演艺术中的间离效果》一书,布莱希特认为中国的戏剧表演根本不存在第四堵墙,“剧院现在把世界展现在观众眼前,目的是为了让观众干预它.”其次,布莱希特对于中国戏剧中的象征化、程式化以及时空转换等手法也有借鉴,这些手法同样具有“陌生化效果”.象征化的运用是从技巧手法上拉开了观众和剧中人物的距离,达到一种间离效果.中国戏剧在不断地积累发展中形成了一套程式化的动作体系,这种程式化体现在演员的唱、念、做、打等各个方面.比如,如果演员在表现哭泣的时候,用一只手在袖尖处稍稍一拭.这种虚拟的程式化动作表演方式有机地把演员和剧中人物辩证统一的同时又区分开来.另外,布莱希特还学习了中国戏剧中的唱词、开放式的结构、一人一事立主脑,等等,这对他建立新型的戏剧观念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中国戏剧受布莱希特的影响

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戏剧同样受到了布莱希特戏剧理论的影响.首先是延续了中国戏剧艺术的生命.1979年黄佐临导演布莱希特的《伽利略传》获得了成功,然而经过短暂的繁荣后,戏剧界渐渐变得萧条.有些人开始意识到戏剧面临着危机,并组织进行了“戏剧观”大讨论,也恰好在此时,布莱希特的戏剧理论作为一种极具突破的创新型戏剧模式出现了,他所提出的这种新型的戏剧模式打破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戏剧理论独霸的局面,是一次前所未有的革新.新时期中国戏剧舞台上践行了布莱希特的戏剧理论,完美地解决了舞美和表演、主角与配角、舞台与剧本之间的关系,更新了戏剧观念,并且强化了导演权威.布莱希特所观照下的新时期中国戏剧延续了中国传统戏曲的艺术魅力,并且丰富了戏剧艺术的表现力,主要表现为创作者对“非幻觉主义”表现手法的运用、演员角色与空间的转换,演员不仅是角色而且充当叙述人,出现了一批新的剧作例如《曹操与杨修》《桑树坪纪事》《车站》等,这些新剧作在文本的文学层面、思想层面以及舞台的表现力方面都蕴含着布莱希特戏剧理论的元素,实现了布莱希特理论体系与中国戏曲完美的融合.

布莱希特对中国戏剧的第二个影响是为中国戏剧的现代化发展点燃了前行的信心之火.20世纪,实用理性占据了主导位置,忽视了以个体为目标的人学精神理念,在这样的背景下亟需外来的力量扶持.布莱希特作为一名红色作家,为其理论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方便.中国戏剧在布莱希特理论体系的影响之下,开始注重人学的精神理念,一是从戏剧作品的思想主题来说,逐渐淡化了以往作者所凸显的社会意义,而是强调戏剧人物自身的个体意义;二是从艺术表现手法上,实现了由外向内转的手法,在戏剧叙述中强调人物内心的主体体验,作品的情节发展是主体人物内心感受的外化.例如在剧目《曹操与杨修》中,里面贯穿了丰富立体的多种主体,改变了传统的剧目以单一主题为主导的局面,这样一来也改变了观众的思维模式,由单一的艺术欣赏转变为审美与思辨相结合的思维模式,实现了对陌生化效果的接受.

四、间离理论在中西文化语境中的异质性呈现

首先在表现艺术手法上两者的动机存在不同.如果说布莱希特的“间离”是对生活幻觉的一种破除,那么中国戏剧就是先天就不追求它的一种戏剧.布莱希特陌生化的艺术表现手法目的是为了保持“间离”,它是对亚里士多德戏剧写实主义幻觉的消解,而中国戏曲历经千年嬗变逐渐沉淀为写意性的特点,它是在虚实相生中传达对象的神韵,中国戏剧中程式虚拟化的表现手法,其目的并不是让观众与剧情保持距离,而是为了表达其鲜明的艺术特征便于观众观赏,是历代戏剧家的约定俗成,因此布莱希特戏剧和中国戏剧在表现艺术手法上存在的动机是不同的.

其次是从观众对表演的反应来看,布莱希特提出的“间离效果”是为了给观众留有独立思考的空间,而中国的戏剧观众没有一边看戏一边思考的习惯,中国观众对表演产生惊奇的反应,也并不是由于他们从中受到了启示获得了新认识,而往往是演员演技的特点、舞台形象的布置等使他们感到新奇,正如黄佐临所说:“他们的兴趣,在于鉴别演员的理解水平和技术的表现水平.”曾有这样的比喻,将中国观众的反映称为“叫好”,将布莱希特戏剧下的观众称为“吸烟”,中国观众是用“叫好”来表达对演员表演的赞赏和对剧情的感化,而布莱希特戏剧中的观众是借“吸烟”获得清醒的认识,保持着独立思考.

最后从戏剧功能所采取的途径来看,两者是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达到戏剧教育功能的目的.如果说布莱希特的戏剧教育是通过激发观众的理性认识使观众产生批判的意识,那么中国的戏剧教育则是通过感化观众的心性让观众产生认同感.布莱希特戏剧是通过理性的方式使观众通过看戏获得对社会的一种新认识.而中国戏剧由于具有程式化的特点,剧作者将戏剧人物形象按照善恶美丑进行分类,在类别划分中渗透着剧作者的价值判断.中国传统戏剧的主题往往以道德主题为主,直观的表现善的形象,并对恶的形象进行鞭挞,这种道德主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观众,引导观众的内心走向温良的境界.

五、对现代的启示思考

间离效果作为一种打破思维定势、提供观察问题新视角的方法在任何时候都是十分有用的.因此,思考和研究后现代文化语境中间离效果的存在形态和价值就成为更深一步推进布莱希特戏剧理论研究,乃至反思后现代的重要命题.回顾我们对布莱希特戏剧理论的解读中,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首先是在这个过程中暴露出一种对立性的排他思维模式,不论是在对待西方戏剧还是民族戏曲问题上,我们总是习惯于把问题划分为对立的两个方面,例如在20世纪60年代,黄佐临把现实主义戏剧理论与叙述体戏剧理论相对立,要破除现实主义戏剧的禁锢,就只有向现实主义的对立面发展.这种僵化的思维模式显然不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另外从布莱希特对中国戏剧的解读中,也对我们反思民族戏曲艺术以及现代消费社会中的审美艺术提供了一种视角.在现代艺术审美中,文艺从真理追求和价值追求的束缚中逐渐解放,重新回到了最初的美感.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经济与审美的融合,在这种大审美经济的环境下,要使得戏剧艺术得到更好的发展,不是仅仅依靠政府或社会资助,投资打造许多新编戏剧作品就可以解决的,它需要我们运用一种大审美观与大经济观相结合的视角重新审视新时期观众的审美需求,从而发展创建一种符合观众深层审美心理与高层次审美体验的戏剧市场.

纵观中国的现当代剧坛,经历了20世纪30年代布莱希特戏剧在中国传播的序幕,60年代的小,70年代的沉潜期,80年代借鉴的迭起,一方面,中国戏剧大师对布莱希特的新型戏剧理论以及戏剧创作的研究逐渐深入;另一方面,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布莱希特对中国戏剧的借鉴也持续着.中国戏剧从诞生以来到现在,戏剧观念革新伴随着舞台实践、戏剧创作的变革,中国戏剧并不是因循守旧的,而是积极学习其他的戏剧新观念,既变革戏剧形式,又不断丰富戏剧的内在意义,不断探索着中国戏剧未来发展的新方向,在探索中曲折地前进着.“戏剧永远是自我摧毁的艺术”,“每一种形式一经诞生便注定要死亡”.中国戏剧可能也逃不脱这样的命运,不过这样的预言也在不知不觉中给了戏剧前进的动力.

跨文化论文参考资料:

跨文化论文

跨文化论文选题

关于跨文化交际的论文

跨文化管理论文

跨文化论文题目

跨文化交流论文

本文总结,此文为一篇关于跨文化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布莱希特和间离和异质相关跨文化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