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浅析方面有关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与辽代军戎服饰方面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浅析范文 类别:毕业论文 2024-01-30

《辽代军戎服饰》

该文是关于浅析在职研究生论文范文与辽代和辽代军戎服饰和浅析类毕业论文范文。

林丽群

【摘 要】在中国的浩瀚历史中,军戎服饰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元素, 并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发展,有时甚至绣上点民族色彩,如辽代军戎服饰,就像一颗,从不同的侧面折射出草原风情.

【关键词】辽代 契丹 军戎 服饰

一、辽代军戎服饰产生的背景

契丹是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源于东湖后裔鲜卑的柔然部.“契丹”二字原意为“镔铁”,有着一定的历史渊源,《辽史》记载其境内有很多金,银,铁等矿石,《契丹国志》也载:“其地多铜、铁、金、银、铁诸器皆精好.” [1] 其实在契丹先祖匈奴人和突厥人就已掌握了冶铁技术,而那时的冶铁技术很大程度是为战争服务的,这就为契丹的军戎服饰提供了原料.

契丹是一个尚武的民族,骑射是他们的特长,在契丹族早期的历史中,“契丹国,在库莫奚东,异族同类,俱窜于松漠之间,登国中,国军大破之,遂逃迸,与库莫奚分背,经数十年,稍滋蔓,有部落,于和龙之北数百里,多为寇盗.”[2] 从这条史料中分析:掠夺成了其生存和积累财富最快捷的方式.在唐后期,契丹统一各部并在草原上迅速崛起,开始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争夺北方霸权,对外战争日益频繁,为了区分敌我,便于指挥作战,统一的军戎服饰便应运而生.

在其频繁的角逐中原汉地的过程程中,不断地与各族文化碰撞,特别是936 年,后晋的石敬瑭为了称帝,以幽云十六州的代价换来了契丹的支持.致此,华北地区囊入契丹版图.《辽史》载:“是年北归,唐晋文物,辽则用之,左右采订,摭其常用者存诸篇.”[3] 在这样的背景下,契丹的服饰在其“消化”汉文化的过程中,已融入了汉元素,同时也镌刻着本民族的印记,使其军戎服饰不断得到完善.二、辽代军戎服饰的形制

军戎服饰按现代的说法即是军服,按场合和功用分为实战型服饰和仪卫型服饰.具体而言,军戎服饰大体包括戎服和甲胄.戎服是军人在军营内和日常生活中穿的便服,而在作战时,戎服是甲胄内衬(武官类的军戎服饰,应有表示官职的标记),甲胄根据它的制造材料和作用分类,是军人作战时用于防护的装备,既是服饰又是兵器,具有两重性.

(一)铠甲

1. 铠甲类型

辽政权存在的200 多年,正好处于我国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战乱不断,为军戎服饰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契机,也给这一时期的军戎服饰刻上了时代的烙印,成为了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释名·释兵》载:“铠,犹铠也,坚重之言也,或谓之甲.” 先秦时期,铠为用皮革制造,称甲、介、函等;战国后期,出现用铁制造的铠,皮质的仍称甲;唐宋以后,有分质料,或称甲,或称铠,或铠甲连称,辽代铠甲按其材质分为:铁甲----《辽史·兵制卫志》“辽国兵制,凡民年十五以上,五十以下,隶兵籍.每正军一名,马三匹打草谷,守营铺家丁各一人.人铁甲九事,马鞯辔,马甲皮铁视其力.” [4] 可见辽国的重甲骑兵是很有战斗力的,辽主正是通过它征服了其周边的民族(特别是在征服渤海后,由于渤海人长于治铁,其大量军事器械都归于辽)《辽史·太祖本纪》载:“秋七月壬申,东征突阙,吐浑,党项,小蕃,沙陀诸部,皆乎之,俘其酋长及其户万五千六百,铠甲,兵仗,器服九十余万,宝货驼马,牛羊不可胜算.”[5] 此外,辽太祖时,已经建立森严的等级制度,而彰显身份等级的金镀铠甲,银铠甲已出现.衷甲--《辽史·仪卫志二》载:“太祖丙寅岁即皇帝位,朝服衷甲,以备非常.”[6] 由于缺乏更多的史料,尚不知衷甲为何样.

皮甲-- 而契丹人的游牧生活,使其获得了比较丰富的毛皮,为制造皮甲提供了原材料.

2. 铠甲的构成及特点

据史料记载,契丹很早就已经掌握了冶铁技术,当然铠甲的制造技术也很先进,并在其后期开始吸纳一些汉族元素.

甲胄构成整个军戎的装束,甲亦称铠甲,是用来保护身体的,由胸、背、腹甲组成身甲,配上披膊、腿裙和盆领(魏晋以后改为护项各护领)组成整件铠甲,有时还配有臂甲和胫甲,从辽始胫甲上还附带卫足.

胄-- 主要用来保护头部的,与铠甲配套穿戴使用.辽早期的盔比较简单,如图1 所示:

主要由铁片铆接而成,有凸起的小棱,盔面上还有铆钉,顶部有钢球.其实早在唐代,盔顶就有饰羽毛或铁珠等,唐后期为了符合当时人们的审美以及彰显军士的威严,盔顶开始用大朵红缨,而盔的左右开始出现凤翅形式.这种形制逐渐流行于五代和宋,辽朝也开始效仿.

身甲--- 从唐代的许多壁画上看,武将身上穿的都是皮甲,但其胸前有明光甲圆护(当太阳照射时会产生明亮耀眼的光,顾名明光铠)它盛行于南北朝时,后来人们对它进行了改进.到了五代十国后期,明光甲逐渐退出舞台,铠本用小甲片缀成,如图2,从图中清晰地看到了五代以来的两件套铠甲,披膊与护肩连成一体,胸,背甲与腿裙合为一件套.值得注意的是:辽代的铠甲,其胸正中有一大型圆护,这是契丹这个草原民族所特有的.

从以上铠甲的构成可以看出,从辽始,胫甲上还有对脚部的护甲,而这种装束在中原地区广泛使用是在明朝才出现.可见战争是一把双刃剑,它能摧毁一种文化,也能催生一种文化.纵观整个辽代军戎装束,其铠甲具有唐末五代和宋的特点,也有着自己民族的草原风情.战争是一把双刃剑,它能摧毁一种文化,也能催生一种文化,辽代的铠甲既是如此.

(二)戎服

公元916 年,契丹族耶律阿保机称帝建国,国号契丹,自此,契丹已将其周边的少数民族征服,而后入主后晋,统治区域扩大,统治民族成分的复杂,民族经济的多样化,使得契丹不得不采取一些措施巩固政权.《辽史》载:“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 [7] 这种“一国两制”的政策,既尊重了契丹族的经济,又促进了汉族经济.成为契丹人与汉人“因俗而制”的辽代政治统治的一大特色.

此外,这种二元政治体制在戎服上也有所体现.《辽史·仪卫志二国服》载:“太祖帝北方,太宗制中国,紫银之鼠,罗绮之篚, 麇载而至.纤丽毳, 被土绸木.于是定衣冠之制, 北班国制, 南班汉制, 各从其便焉.详国服以着厥始云.” [8] 因此,辽代服制上分为了两种,一种是契丹服,一种是汉服.

从墓室壁画和文字资料分析,戎服表现为常服;冠饰;袍服;靴履等.如《辽史·仪卫志二》载“……谓之‘盘裹’.绿花窄袍, 中单多红绿色.贵者披貂裘,愉紫黑色为贵,青次之…… 皇帝幅巾, 擐甲戎装, 以貂鼠或鹅项、鸭头为擀腰.蕃汉诸司使以上并戎装, 衣皆左衽, 黑绿色.” [9] 在《宋史》卷264《宋琪传》中也有记载:“又有渤海着领大舍利高模翰步骑万余人,并愆发左衽, 窃为契丹之饰.” 同时《辽史·仪卫志二》也有记载:“五品以上,幞头,亦曰折上巾,紫袍,牙笏金玉带,.... 武官蹀躞七事:佩刀,刀子,磨石,……乌皮六合靴,六品以下,幞头,绯衣,木笏,银带,银鱼袋佩,靴同.八品九品,幞头,绿袍,棻石带,靴同.” [10]

冠饰--- 皆为髡发,这是契丹族固有的习俗,契丹人的发式一般是剃掉颅顶上的头发,保留四周的头发,但髡发的样式各有不同,有的是剪去颅顶上的头发,保留其余部分,有的是两侧各留一络,将其他部分剃去,留发处根部剪成圆桃形.两络自然下垂或结成发辫,有的是额前正中留有一长条状短发,与额两侧所留的两络长发相接或不相接,剪去其余部分,有的是额两侧留有两络长发,将其他处头发剪去,将根部的头发剪成三角形或弯月形,在额中间相连,两络长发自然下垂或结成辫等等[11].另外,契丹人也有顶冠戴帽的风尚,冠帽同时也是反映社会等级阶层,代表着一种身份地位,因此,不同等级的人所戴冠帽也是不一样.在《辽史·仪卫志》史料中也有记载:冠冕形制多属汉服范围,如翼善冠、通天冠、衮冕、进贤冠、远游冠、幞头、巾等.据《契丹国志》记载:“番官戴毡冠,上以金华为饰,或加珠玉翠毛,盖汉魏时辽人步摇冠之遗象也.” [12] 通过与壁画相对比进行分析,侍卫,武官一般戴毡或纱冠,而下级军士和士兵多为髡发.这一点与中原兵士是不一样的.

袍服--- 圆领窄袖长袍,它是契丹族军士的戎服.袍长至膝下,与中原地区袍服不同的是,它两侧不开衩,而是在后面开衩,它的设计可能是考虑到北方寒冷气候,从后开衩既保暖,又避免寒气对两脚的侵袭,方便了其上下马.契丹的袍服颜色不同代表不同的等级,他们以紫为贵,五品以上能服用,六品以下用绯色,八品九品用绿色,下级军士则多用白、蓝、褐黄等其他杂色,这在壁画有所反应.而汉族军士戎服---主要依宋制,头戴幞头或裹巾,上衣主要穿缺胯窄袖袍,下着直筒裤,穿高筒皮靴,将裤脚掖入靴中,抑或小腿处绑裹脚,脚上穿履.而武官的汉式戎服《辽史·仪卫志》载:“辽国谓之< 穿执>,起居礼,臣僚穿执,言穿靴,执笏也.” [13] 而契丹族是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以游牧为主,据《辽史》记载:“辽国以畜牧,田渔为稼穑,财赋之官,初甚简易,自涅里教耕织,而后盐铁诸利曰以滋殖,既得燕代,益富饶矣.” [14] 因此,游牧经济是辽的主要经济形态,也是戎服质料的来源之一. 加上辽境内纺织技术的发展,以及各国进贡的纺织品,使其戎服应是很丰富的.

腰带——按材质分为革带与帛带,还有鞣躞带,鞣躞带是北方草原民族服饰中较有代表性的饰物,沈括曾在《梦溪笔谈》里写道:中国衣冠,自北齐以来,乃全用胡服,窄袖,排绿短衣,长勒靴,有蹀鞭带,皆胡服也.因此,鞣躞带的形式、功用此处说得很清楚,但也包含了某些等级元素,受唐之影响,遵循唐代所谓的勒蝶七事之制来标识武官的器阶,并按其等级地位的高低佩戴与之相应的材质鞢躞(玉质、金质汉式官兵一般束双带扣单宅尾腰带,其材质有布帛和皮革,其带垮,带扣,宅尾上一般为铜制,甚至其上绘有一些饰物.

靴履--- 契丹平民多穿长筒皮靴和长筒毡靴.皮靴主要有皮革制成,耐磨,保暖,早期皮靴颜色单一,只黑白两色,后来发展到五颜六色,如壁画,靴式作尖头状.

三、结语

从史料和图表里的信息反映了政治上,在契丹境内民族成分复杂,胡汉民族生活习俗和生产状况相异的情况下,契丹能尊重特殊的国情,实行二元体制,在服饰上实行“北班国制,南班汉制”的服饰制度,有助于缓和民族矛盾,进一步促进胡汉民族间的交融;经济上,正是汉地先进的社会经济模式与契丹的游牧经济相得益彰,保证了辽雄厚的经济基础,加之工匠技术的精湛,在当时的社会生产力生产技术不发达的条件下,能将设计和制作戎服和甲胄这样一项浩大复杂的工程有序的完成.实属不易;文化上,在面对先进汉文化,他们没有盲目排斥或全盘吸收,而是有选择地学习和吸纳汉文化的精华,并且保留了自己的传统元素,不得不说契丹是世界上最有智慧的民族.正是在这样多元化多样化的文化的熏染下,使其服饰文化展现出了大国应有的风范.

参考文献:

[1][ 宋] 叶隆礼. 契丹国志[M]. 北京: 中华书局,2014:268.

[2][ 北齐] 魏收. 契丹传.[M]. 北京: 中华书局,1984:2223.

浅析论文参考资料:

简而言之:此文为一篇大学硕士与浅析本科浅析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辽代和辽代军戎服饰和浅析方面论文范文。

相关免费毕业论文范文

热门有关优秀论文题目选题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