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人物类论文范例 和不可忽视的次要人物清兵卫母亲类论文范例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人物范文 类别:毕业论文 2024-02-11

《不可忽视的次要人物清兵卫母亲》

该文是关于人物类毕业论文怎么写跟清兵和不可忽视和母亲相关论文如何写。

浙江省桐乡市高级中学 杨大忠

一、对母亲形象的忽视以及母亲对清兵卫态度的转变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选用的日本作家志贺直哉的小说《清兵卫与葫芦》,讲述了一个小学生热衷于葫芦,并且对于鉴赏和收藏葫芦有特别的天赋,但最终在老师和父亲的压力下被迫放弃爱好的故事.故事围绕对“葫芦”的态度展开叙事,一方面是清兵卫爱葫芦、鉴赏葫芦;另一方面是父亲和教员斥责清兵卫玩葫芦,并最终砸碎葫芦.矛盾双方在这里表现得很清楚,作者就是通过双方对葫芦的不同感受与态度来展开论述,进而深入揭示了主题.这也是许多教师在课堂上教学的重点.但是,我们往往忽略了小说中一个看上去似乎极其次要的人物——清兵卫的母亲.其实,若联系故事情节对这个次要人物进行详细解析,不难看出小说令人警醒的社会意义,大大增强了文章主题的深刻性,而且还使故事情节的发展更加具有客观性.

清兵卫的母亲在小说中仅出现过两次:第一次非常隐晦地出现在小说的开头:“清兵卫常常买了葫芦来玩,他爸妈是知道的.”也就是说,除了父亲,母亲也知道清兵卫玩葫芦;第二次就是清兵卫在课堂上玩葫芦被教员发现,教员来到家里告诉清兵卫母亲:“这种事情,家里应该干涉他……”文中写到母亲的态度:“母亲吓得只是战战兢兢地不敢出声.”教员走后,“清兵卫的母亲却哭了起来,唠唠叨叨发了许多没意味的怨言.”除了这两处,小说中再也没有出现对母亲的描写了.

和父亲一样,清兵卫的母亲起初并不反对儿子玩葫芦.清兵卫买了许多葫芦,我们可猜想到买葫芦的钱必然有一部分是清兵卫从母亲那里要来的.清兵卫对葫芦无比痴迷,母亲之前从没有反对过;可是当教员来到家里告清兵卫状的时候,慈祥的母亲竟然如同变了一个人,开始指责起清兵卫来,玩弄葫芦自然成了清兵卫的主要罪状,也是母亲指责的重点.母亲态度转变如此之大,这就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了.

同传统的中国社会一样,当时的日本家庭也是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是社会结构的主流.清兵卫的父亲无疑是一家之主,母亲在家里似乎是没有什么话语权的.客人来看望父亲,与父亲、清兵卫谈及葫芦,所有对话中,母亲竟然没有说上一句话,可见母亲在家里地位的卑微.也由此证明,当时的日本社会也存在着重男轻女的思想.清兵卫是家里的独子,母亲自然也很骄傲,很满足,毕竟她生的是男孩.自然,母亲对清兵卫也是非常宠爱的,这从教员来家之前清兵卫对葫芦极其痴迷而丝毫没有遭到母亲的反对这件事可以看出,

清兵卫是男孩,这是母亲骄傲的资本,也是母亲在家里的卑微地位稍许得以提升的保障.母亲宠爱清兵卫是理所应当的.可是当教员来家后,母亲对清兵卫的态度一下子变了,原先的宠爱不见了,取而代之的则是哭泣与埋怨;甚至父亲痛揍清兵卫的时候,母亲也没有任何劝阻的意思,而是任由丈夫粗暴地对待儿子.这不能不令我们想到《红楼梦》中贾政痛打宝玉的时候,护犊心切的王夫人拼死劝阻的场景.相比而言,清兵卫母亲的冷漠麻木似乎显得不近人情.而志贺直哉的这种处理,恰恰显示出小说的匠心独运.

表面上看,清兵卫鉴赏葫芦的天赋是被父亲与教员联合扼杀的,但实际上,清兵卫的天赋被扼杀,母亲在这件事中扮演的则是令人惊愕的帮凶角色.只是这种角色掩藏在母爱的外衣下,以母爱的名义天经地义地存在着,让人难以轻易看出来.

二、母亲在小说中的作用

(一)母亲态度转变过于突然的社会暗示

母亲原先并不认为儿子玩葫芦就是玩物丧志,可是在儿子遭到教员的训斥之后,她全然不思考教员的话究竟有没有道理,就理所当然地认为玩葫芦是没出息的表现.母亲态度的转变过于突然,那么志贺直哉如此处理,究竟有什么深意呢?

教授修身课并且热衷武士道的教员在小说中代表了什么?按照教师用书的说法,“修身课,是讲授道德、伦理的课程.后来发展到主要向学生灌输军国主义思想.”“教员所爱好的武士道,则象征压抑个性、外强中干甚至带点滑稽的强权.”显然,教员代表了“军国主义思想”与“强权”;教员来到家里对清兵卫进行一番指责,慈爱的母亲对儿子的态度瞬间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转变,开始指责清兵卫玩葫芦.这也间接暗示了军国主义思想与强权政治在当时日本社会的猖獗以及对民众的影响之广之深.日本民众已经从心理上自觉认同了军国主义思想与强权政治对自己的双重渗透,将其看作正常的社会规范,身处其中受其毒害而不自知,甘心受其支配与操纵,凡是与之相悖的兴趣爱好,一概被看作是应当遭受指责的“异端”,并且认为这种指责是理所当然的.于是,父亲教训儿子,母亲宁愿忍受着心灵的痛苦看着儿子遭受暴力,也没有说话,没有劝阻,因为她是赞同丈夫的举动的.志贺直哉就是通过母亲态度的突然转变,隐晦地鞭挞了毒害日本民众的军国主义思想与强权政治,从而使小说具有深刻的社会警示意义.

(二)母亲的眼泪是促使清兵卫转变的催化剂

清兵卫与父亲的关系怎么样?小说中没有明说.但我们可以通过清兵卫、父亲与客人谈论葫芦时,父亲“圆睁着眼”呵斥清兵卫“什么话,你懂得什么,也来多嘴”的举动可以看出父亲的家庭权威是不容挑战的;清兵卫遭到父亲的痛揍,心爱的葫芦被砸碎了,也只是“脸色发青,不敢作声”,可见他对父亲是既尊敬,又恐惧.如果说父亲试图通过暴力强行转变清兵卫的兴趣与爱好的话,清兵卫虽然敢怒不敢言,但内心必然有所抵触.他“脸色发青,不敢作声”其实是一种无声的反抗.这里真正是“无声胜有声”啊!

仅仅依靠教员的斥责与父亲的暴力,清兵卫会转变自己的兴趣吗?可能性不大.清兵卫对葫芦如此痴迷,痴迷到在街上看见老人的秃头都将其当做葫芦的程度,怎么可能因为父亲的一次施暴就完全放弃自己的兴趣.父亲的暴力当然是促使清兵卫兴趣转变的重要原因,而母亲的眼泪在清兵卫兴趣的转变中也起着辅助作用.平时对清兵卫无比慈祥的母亲这次竟然也站在了父亲这一边.这才是一把杀人于无形的软刀子啊!对母亲无比尊敬的清兵卫看到母亲的恐惧、眼泪与痛苦,加上父亲的巴掌,他怎么能够不认为自己玩葫芦是不务正业呢?

一边是父亲的暴力,一边是母亲的眼泪,双管齐下,不仅使清兵卫意识到玩葫芦的荒唐,从而放弃了自己的兴趣,而且还使他认为家长对自己的转变是为自己好,是为了使自己“有出息”,否则,平时无比疼爱自己的母亲怎么可能在父亲殴打自己的时候无动于衷.于是,清兵卫妥协了,屈服了,心甘情愿地服从社会与家长的意志.就这样,一个天才被扼杀了,又一位方仲永诞生了.志贺直哉如此安排,使小说对社会问题的揭示力度产生了震撼人心的效果.

(三)母亲的举动显示出故事的客观真实性

清兵卫与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有着一定的相似性.两人原本都是百年不遇的天才,只不过天赋显露的方向不同:方仲永对诗歌有着天然的禀赋,清兵卫鉴赏葫芦则独具慧眼;在社会外力的作用下,两人的天资最终都全然泯灭,令人深为叹惋.相比较而言,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的过程显得较为自然、真实,而在《清兵卫与葫芦》一文中,如果没有母亲的出现,故事情节的陡然转变恐怕就显得不够客观.

《伤仲永》一文中说得非常清楚,自仲永五岁“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之后,“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方“泯然众人矣”.也就是说,从仲永天资显露,一直到他最后“泯然众人”,时间跨度长达十四五年.天资的泯灭,当然要经过一个逐渐衰退的过程,绝不可能一蹴而“灭”.仲永父亲得利的过程,就是仲永由天才逐渐蜕变为庸人的过程——仲永的转变是自然而然的,客观而又真实.

与仲永相比,清兵卫的转变则显得似乎过于突兀.表面上看,父亲的一次暴打就彻底转变了清兵卫.设想一下,如果没有其他的“外力”,这种转变是不是有点不太真实,太令人难以置信?

这种“外力”,显然就是母亲对清兵卫的态度,说得更明确一点,主要就是母亲因为儿子不争气而流下的痛苦眼泪以及母亲对父亲暴打清兵卫的赞同态度.清兵卫兴趣的陡然转变,父亲的暴打是主因,母亲的眼泪则是辅助因素,主辅结合,促使清兵卫充分认识到玩葫芦是荒唐的,是“没出息”的表现,最终放弃了玩葫芦转而喜欢绘画.如此,情节的转变虽过于突兀,但结局的出现则顺理成章、自然而然.

母亲对清兵卫玩葫芦的态度的转变,是加速清兵卫兴趣转变的“催化剂”;而清兵卫兴趣的转变,又揭示出深刻的社会问题;同时,母亲的出现,又使故事情节的发展呈现出自然状态.所以说,小说中的母亲,绝不是可有可无的人物,她的出现,加深了小说主题的深刻性,使小说更具社会警示意义.

人物论文参考资料:

人物杂志

人物形象分析论文提纲

环球人物杂志

人物分析论文

历史人物论文

人物论文

该文总结:此文为一篇关于清兵和不可忽视和母亲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人物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人物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