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人本主义类论文范文文献 与人本主义理论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应用类论文例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人本主义范文 类别:毕业论文 2024-03-13

《人本主义理论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本文是人本主义相关论文例文跟人本主义和小学作文教学和理论类参考文献格式范文。

刘晓玲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人本主义心理学越来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强调入本主义学习理论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作用,对于建构小学作文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将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与当下小学作文教学的困境将结合,在习作中贯彻人本主义的思想,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习作.

【关键词】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小学作文;教学困境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6)07-0122-03

作者简介:刘晓玲,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小学教育.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作文教学改革也在循序渐进,然而当下学生依然是“谈写作色变”,究其原因,是很多方面导致的,本文主要站在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视角对习作难的现状进行探析.人本主义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其创始人为马斯洛和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以人为本,研究人的本性、经验与价值的心理学,亦即研究人的本性潜能、经验、价值、意向性、创造力、自我选择和自我实现的科学”.

一、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1.对学习的看法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习得和获得经验,学习的过程就是获得经验的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关注人的价值和尊严,而不是机械盲目地训练.罗杰斯认为,在学习和自我的发展过程中,如果外界对学习者“无条件地关怀”,给予鼓励和指导,那么学习者就会不断发挥潜能,并最终达到“自我实现”,否则就会出现对自我的威胁,造成学习的恐惧和适应不良.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必须建立一种相互平等、和谐的关系,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不断突破自己的前概念的知识,不断习得新的经验.加涅曾把学习定义为:学习是人的倾向,也译为“素质”或性能的变化,这种变化能够保持且不能单纯归因于成长过程.而人本主义更倾向于认为学习是学生本身的成长过程,也是学生情绪情感发生变化的过程,不同于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仅仅是学生认知领域的变化,人本主义者认为学习不仅仅是半边脑的活动,而且重视有意义的学习材料,只有学生学习对个人有意义的学习材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教育最重要的是以学生为中心,积极地提供学生这些有意义的学习材料,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建构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

2.学习的类型

罗杰斯把学习划分为“无意义学习”和“有意义学习”,所谓“无意义学习”就类似于无意义音节的学习,这种学习对学生来说是枯燥无味的,往往对这类学习提不起兴趣,但是现实课堂上中大多数的学习却都是无意义学习.无意义学习并不涉及到情感态度方面的学习,更多是一种心智上的学习,而“有意义学习”则恰恰就是涉及心智和情感态度方面的学习,学习过程中除了知识的获得,还有精神层面的提升与成长.加涅把学校的教育目标看做预期的学生学习的结果,这5种学习结果,也称为5种习得技能,从素质教育的观点看,也称为5种习得的素质,分别是: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第五种态度则更类似于人本主义的有意义学习,这里的态度用知识、情感、行为倾向来解释.需要强调的是,罗杰斯的有意义学习和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是不一样的,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在罗杰斯这里实质上还是“无意义学习”,他强调的是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更多的是指认知领域的学习.

3.对教学的看法

人本主义的核心原则是“以学生为中心”,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是以“指导者”自居,而是以“方便者”自居,只有这样,师生之间的紧张、不和谐氛围才可能缓解,教师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提供积极的有意义的学习材料,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并不过分干涉学生的学习,当学生学习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给予学生鼓励与支持,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为了确定“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原则,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提出了三点意见:①学生自己决定学习内容和明确学习动机;②学生自己掌握学习方法;③学生自己评价.这三点建议切切实实地贯彻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然而,教室里的学生是一个个的个体,而不是群体,因此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与人格,也应该在教师的帮助与引导下建立属于自己的学习体系.

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1.关注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在写作教学的过程中,也应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让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写作主体,能够做到“我手写我心”,关注学生个性化的作文方式,当下在学生的作文中,活泼生动的语言和富有生机的幻想已经越来越少,老气横秋的无病越来越多,千人一面、千篇一律、格式相仿、立意相似、构思雷同.如此的写作困境不得不引人深思:真正意义上的写作应该是什么样的呢?如何让学生的作文“不失真”?

(1)引导学生树立自己的写作动机.心理学中一般把学习的动机分为两类,一类是内在动机,指由个体内在兴趣、好奇心或者是成就需要等原因所引起的动机,比如学生对阅读文学作品比较感兴趣,有空就读,不仅从中获得知识,还习得言语表达技巧,这样在写作的时候自然有话可写.由内在动机引起的学习活动的满足在学习过程本身,而不在学习活动之外的奖赏和分数.另一种是外在动机,即支持学习的动机,是由外在的奖惩或害怕考试不合格等活动之外的原因引起的动机.毫无疑问,学生正确的写作动机应该是内源性动机,是由自己的内在兴趣所引起的写作倾向,而不是仅仅因为外在的分数或许和奖惩去习作.按照人本主义的学习观点,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写作动机,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训练中获得写作的乐趣与情绪体验.

(2)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性写作.孔子最早提出因材施教,即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每个学生由于日常的生活经验和成长环境与背景不同,所以写出来的作文自然也应该是各有千秋,另外受到自身认知水平和个性特点的差异,不同学生的习作水平也是参差不齐的,而现在的作文教学却过于注重作文的“应试”功能.为什么学生会觉得无话可说,无从下笔,主要是因为学生的写作已经完全是为了“任务”或者是“分数”,而不是为了表达自己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在这样的“束缚”下,学生的作文内容自然不是内心情感的真实表达,而成为“应试”教育的工具,所以自然是千篇一律.我们不应要求班级每个学生的作文都是优秀的,作为教师更应该意识到并尊重学生的这种个性差异,《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作文是一种分享,应该让学生感到快乐.一个良好的作文教学应该是学生能够自由舒心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教师要认可学生不同差异的个性与表达,写作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获得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教师更应该因势利导地培养学生独特的写作风格,因此作文课堂上,教师不应该过多地制定写作模板,而要更多地遵循学生的原创性思路,并根据学生的思路给予合理的指导.浙江省特级教师张化万教师曾经有一个《吃西瓜》的教学案例,上课开始,并不直接布置作文题目,也不给学生压力,而是通过设置“观西瓜”“说西瓜”“尝西瓜”“抢西瓜”这么几个环节,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享受习作的乐趣,最后大家可以根据这节课的感受任意习作,所以就呈现了多种多样的有新意的作文题目:《有趣的一节课》《圣诞节的礼物》《抢西瓜》等等,每个学生所感悟到的乐趣也是不同的,这就是学生的个性所在.

(3)促进学生的自我评价.没人比自己更懂自己想要写什么了,所以应当帮助学生树立主人翁意识.但受到自我认知经验方面的限制,学生在重新审视自己的作文的同时,只会发现浅显的错误,譬如生字词方面的书写错误等.这时候可以采用同伴互评的方式,相互交换作文检查.在课堂上,构建“学习同伴”.伊思·史密斯曾做过调查,如果学生在教师的再次讲解之后仍不能领会,男生就不再提问,因为他们不想显得自己很愚蠢,女生不再提问,则是因为她们不愿意浪费教师的时间,但是当学生们进行同伴评价的时候,他们则会继续提问直到自己完全理解为止.构建学习同伴在习作课堂上也同样适用,教师要积极引导班级学生构建学习同伴,并对学生的同伴学习设置高期待,在作文完成之后,可以先让学生自我评价,然后建立学生小组,让同伴互评,教师可以给出评价的框架,可以从生字词、语法、等方面来评价.

2.培养学生独特的创作力,克服写作困难

人本主义学习论者认为,人人都有创造性,至少有创造力的潜能,人应该主动地发展这些潜能,人生最高的追求是“自由创造.”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是发散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在作文题目的选择,作文的立意,内容的选材,作文的题材,以及情感的表达方面都能使人耳目一新,这种创造性并不是漫无目的、随心而欲,而是以一种合理有序的方法进行写作.

(1)帮助学生树立写作的自信心.皮亚杰曾说过:儿童是一个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强迫工作是违反心理学原则的,一切有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对于学生的写作来说,除了兴趣之外,还要面临应试教育的“审判”,不是有兴趣,就能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有一席之地的,所以学生在习作的过程中难免受到自信心的抨击与打压,特别对于“写作难”的学生来说,作文需要的不仅仅是深厚的语言功底,还有敏锐的双眼,一颗留心生活富有创新性的心,而这种创新性的培养正需要学生的自信心,因此在作文课上,教师要多去发现学生的优点,多认可他们的思路,给予表扬和鼓励.其次,每次作文评讲的时候,不要仅仅只读几个学生的作文,可以把这个范围扩展到其余学生,特别是在写作方面自信心缺乏的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写作的信心.另外,每个教师都应该具备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在写作方面的成长,多采用“皮格马利翁效应”来对待学生,教师对学生的习作具备了信心,学生也才能在这种积极的氛围中不断进步.

(2)磨砺创作意志.写出一篇优秀的作文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创作更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对于小学生来说,除了缺乏写作的信心之外,在写作过程中也常常因为“无话可说”而失去写作的意志,到最后就出现了一个个“雷同文”,雷同文比较多并不是学生个体生命的自由表达.因此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教育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敢于向困难挑战,即使遇到自己没有头绪的作文题目也不能随意放弃而去摘抄,逐步培养学生的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

三、创设一个自由、和谐的写作环境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试图构建的是一个自由、无压力的学习背景,教师应为学生搭建一个有利于学习的良好环境.在写作教学中,同样也需要一个自由和谐的写作环境,这个环境可以是在课堂上,也可以是在课外时间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源泉,学生也才有思路进行习作.

1.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从生活中提取素材

叶圣陶曾说过:身边应该时时刻刻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薄,无论走到哪里,都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似酌警觉,把你所见所闻随时记录下来.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大自然中也充满着各类语文素材,教师可以把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带领学生一起观察、体验生活,丰富感性素材,在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感触写作并没有那么“艰辛”.比如在写植物时,教师也可组织班级同学在校园里与这些植物接触,切身观察植物的模样,并集体交流,每个人发表自己的想法,教师来总结.

2.给学生自由选取好词好句

作文是由字、词、句、段搭建而成的,每一个词语都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我们认为的最“朴实”的连接词,又如何区分出好与不好呢,如何让学生判断好与不好呢?笔者认为对于好词好句本身就没有固定的标准,学生认为这个词语不错,对我有帮助,可能就是好的,优秀的.所谓的好词好句是放在具体的文章中、段落中、句子中而划分的.这个词语在这篇作文中用地恰到好处,就是好词,在别的作文中一无是处,已然是无用的.因此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自由去勾画好词好句,尊重学生选择的权利,这也正是人本主义的“以学生为中心的体现”.

作为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应贯彻人本主义的思想核心,将其精髓应用到作文教学的方方面面,力求改善当今作文教学中“教师一昧制作模板,学生谈写作色变”的困境,让作文的课堂充满生机和乐趣.

参考文献:

[1]刘树仁.小学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皮连生,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3]加涅,学习的条件与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肖瑜,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教学设计的指导意义[J].琼州大学学报,2004,(4).

[5]佐藤学,静哨悄的革命[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6]池希强,走出小学作文教学困境[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1,(6).

[7]教育部,小学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1.

[8]伊思,史密斯.促进学生的自我评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9]郭春立,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中学作文教学的启示[J].教学探索,2007,(11).

(编辑:胡璐)

人本主义论文参考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文

马克思主义投稿

马克思主义论文

马克思主义杂志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

该文结论,该文是一篇关于对写作人本主义和小学作文教学和理论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人本主义本科毕业论文人本主义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有帮助。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