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转型相关毕业论文题目范文 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本质、原则和路径有关在职开题报告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转型范文 类别:毕业论文 2024-01-27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本质、原则和路径》

该文是转型相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与本科和转型和本质有关在职开题报告范文。

谌晓芹张放平

摘 要: 地方本科高校之“应然”是“应用型”,但在人才培养的实践中却一定程度偏离了应用型方向.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一个现实目标是实现其“应然”,转型的本质是转变人才培养方式,落脚点是课程改革.基于学习成果理论的课程改革,注重学生能力培养,推动教学范式从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的转变,契合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改革.转型是政府引导下的高校自主转型,转型应遵循尊重多样性、整体与系统性、获得转型主体的支持等原则.

关键词:地方本科高校;高校转型;人才培养;课程改革; 本质;原则;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6)02-0033-05

收稿日期:2015-10-11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改革的结构与过程研究”(14YJA880012);湖南省“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的切入点:基于学习成果的课程改革”(XJK014BGD072);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湖南省地方本科高校转型改革的研究”(15YBA330).

作者简介:谌晓芹(1971-),女,湖南邵阳人,教育学博士,邵阳学院教授,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后,主要从事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张放平,教授,国家督学,湖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首席专家,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校长.

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时期,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是党、国务院的重大决策,是我国现阶段高教领域的重大改革.转型涉及近千所高校,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反响.为什么要转型?为什么要以地方本科高校作为转型的主体?转型要转些什么?如何实现转型?对于转型的一些根本性问题的探讨,将有利于更好地制定、理解和执行转型政策.本文着重对地方高校转型的本质、原则及路径进行探索.

一、地方本科高校转型之本质

(一)地方本科高校之应然、实然与转型之必然

“转型,即从一种型态转向另一种型态,可能由一种制度转向另一种制度,由一种发展模式转向另一种发展模式,或者由一种发展定位转向另一种发展定位等”[1].“转什么”的问题是回答地方本科高校的“应然”和“实然”问题,即地方本科高校应是什么“型”,实际是什么“型”?

地方本科高校之“应然”是“应用型”,但在人才培养实践中却偏离了应用型.我国曾以扩招作为拉动内需的经济新增长点,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但规模发展也随之带来了数量与质量、规模与内涵、目标与结果、使命与追求、供给与需求等一系列矛盾.这些矛盾在地方本科高校表现得尤为突出.地方本科高校主要由省级政府拨款,教育经费的增长滞后于其扩招对于教学条件的要求,以致一定时期内许多地方本科高校负债办学.在投入有限的情况下,高校作为争取教育资源的主体,只能无奈地热衷于提升办学层次和申报各种能带来更多拨款的项目,于是对于教师课题论文数量、对于专业数与学生人数的过分追求成了地方本科高校的普遍现象,地方本科高校基本都办成了学科门类齐全、专业数量多的综合性的高校.在这种急功近利的利益追逐中,学校逐渐忽略了培养人才的根本使命,再加之规模扩展带来的师资与实践教学条件的缺乏,必然导致人才培养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于是学校实际的教育结果与其培养社会发展所需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存在较大差距.转型的一个现实目标是期待地方本科高校实现其应用型的“应然”.

一方面,我国职业教育层次低,满足不了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对于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另一方面,地方本科高校满足不了社会对于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实际需求.我国职业教育和地方本科高校两者均遭遇发展瓶颈,地方本科高校转型是预期能一箭双雕的好举措.转型作为解决高等教育现实问题的举措,必然有其深层次的根本动因.转型虽是高等教育领域的变革,但深层次的动因是国家政治经济结构的变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计划经济发展到市场经济,政治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所有制结构多元化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城镇化发展带来的劳动力从业结构的调整,必然要求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是我国政治经济结构调整对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要求.一定意义上说,转型是必然的.

(二)转型本质:转变人才培养方式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有两种路径:一是外在体系转型,即将地方本科高校转入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办成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二是地方本科高校内在的教学转型,也就是进行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根据高等教育国际发展趋势和我国的国情,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更宜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

首先,广义上的高等职业教育是所有高等教育机构的一项基本职能.因为不管哪种高等教育机构,培养人才就是它的最根本任务,而人才的出路是成为社会职业中的一员,无论是科研学术工作,还是传统职业人才,区别在于层次和类型不同而已.正如中山大学原校长黄达人所认为的:“所有大学都在关注应用的问题”,“所有大学都应该关注应用型人才培养”.培养职业人才是各类大学的一个重要任务,研究型大学也要培养职业人才.地方本科高校不仅是地方的人才源,还是智能源和文化源,过分强调其职业性,必然忽略和淡化其他职能,是功利和没有远见的.

其次,世界各国职业教育发展趋势也表明,双轨制的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体系逐渐走向融合,高等职业教育和学术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高等职业教育”概念已很少被区别使用.曾经成功实施学术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双轨制的欧洲,1999年启动了博洛尼亚进程,已经建立了实现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无缝链接的欧洲高等教育资格框架.英国政府很早就在探索融合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改革,主张“要提高职业教育的地位,不是通过建立一个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并驾齐驱的教育体系,而是要建立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一体化的教育体系,消除双轨制”[2].因此,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结构的调整,不需要分类划出独立的职业教育体系,而是要在本科层次以上淡化职业教育与普通学术型高等教育的边界,建立一个包容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于一体的统一的高等教育体系,并实现本科高等教育与专科职业教育的衔接.这样,无须特别强调哪些学校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类型,也无须规定地方本科高校所有的专业学科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

再次,我国的高等教育融合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为一体,没有独立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高等教育学习前苏联专才教育模式,特别注重专业性和应用性,如清华大学曾被誉为“红色工程师的摇篮”.后来,我国学习美国通才教育模式,高等教育逐渐综合化,注重广博的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但不管哪种模式,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都是整合学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这正为在统一的高等教育体系中进行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奠定了基础.转型无须将本属于统一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方本科高校重新划转进入狭义的职业教育体系,无须将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放大成结构体系的调整,而是要在已有框架下,将人才培养方式调整到正常轨道上来,成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新常态.转型也不是更名成带有职业学院特征这种形式上的变化,不是将专科层次的高职院校升格为本科职业教育.政府在倡导转型的过程中,也在不断纠正一些关于转型的错误认识,如明确强调“转型是对已有普通本科院校办学思路、模式的调整”,不是“职业院校的升格,不是‘挂牌’,不是更名”等.

二、地方本科高校转型之原则

(一)转型之自主性

不同于1952~1953年院系调整与20世纪90年代末高校合并等以往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本轮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主要由政府推动,是高校自觉自主的转型.在201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袁贵仁部长指出:“转型的关键是明确办学定位,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3].明确办学定位、转变办学思路、服务地方、开展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等是高校自身的职责和履行职责的方式和途径,政府只需作为转型方向的引导者、观念的倡导者、制度的保证者、转型的督促者.我国高等教育实行和省两级管理、以省为主统筹管理的体制,省级政府要在政府的倡导下因地制宜、统筹引导高校自主转型.“制度影响人们的行为”[4],政府要为转型设计好制度,履行为改革提供经费与评估转型成效的职责.

政府决策的正确性不是决策本身而是决策得到执行.“做任何决策的时候,首先不是判断这件事要不要做,而是判断能不能找到人做”[5].高校作为转型的支持者和转型的行动者,既然政府已然决定引导地方本科高校转型,转型主体的执行是最关键的.转型是高校自身的改变,地方本科高校不能坐等上面的安排,而是要扎实推进内部治理和教学改革.尽管如此,对于转型,大多数地方本科高校还在犹豫、观望、等待而不知如何启动,担心学校会转型成职业学院.地方本科院校的这种观望态度表明其没有主动改革的决心,等待是期待政府有更多利好政策的出台.因而,要转变转型思维模式的不仅是政府,更应该是作为转型的主体——地方本科高校.如果依然是政府主动,地方政府被动,或者政府主动,高校被动,那么,转型一定是“只打雷不下雨”的空口号.

(二)转型之多样性

高等教育自身的规律性决定了高等教育改革应遵循其规律.地方本科高校同质化的发展使得地方本科高校没有自己的“型”,如果转成相同的型,自然又出现了另一种同质化发展,因而转型要协调好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阿什比认为,“任何类型的大学都是遗传与环境的产物”[6].任何一所地方本科高校的办学理念、学科专业特色及其所处的环境各不相同,在鼓励转型的过程中,要以尊重多样性为前提.简单地再对高校进行重新划类,既没有充分考虑地方本科高校的历史,也可能违背高校的发展意愿.大学的功能是多样化的,大学的专业是多样化的,大学的人才培养也是多样化的,并非所有的专业都适宜于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并非所有的学校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方式都是一致的.如果过分地强调全盘转型,将是一种更为功利的导向,则改革的结果与改革的宗旨也将南辕北辙.

在转型政策出台的初期,社会对于政策的理解存在一些偏差,普遍认为是政府要推动600所地方本科高校整体向职业教育类院校转型.对此,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进行了解释:“教育部将引导和支持部分有意愿、有条件的本科高校转型”;“许多媒体报道‘要推动600所本科学校的转型’,这个表述是不准确的”;“转型学校可以是新建学校,也可以是历史悠久的学校;可以是学校里绝大部分专业都转型,也可以是一部分专业转型.”[7]

(三)转型之整体性

转型是地方本科高校从规模发展走向内涵发展的过程中进行的改革.改革是系统的、复杂的,改革的方方面面是相互关联的,需要政府、高校、企事业单位联动进行整体的改革.政府在转型中主要靠政策引导学校转型,靠制度保证学校转型.政府作为地方本科高校的宏观管理者,体现在对两端的管理:一是输入端的经费投入.地方本科高校办学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拨款,向应用技术型转型的改革,需要政府投入更多的经费改善教学条件和设施.政府最好设置专项经费推动转型,尤其要加大投入建设校企合作基地,拓展课堂,培训教师.二是在输出端,即通过教育教学评估的方式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进行监督.省级政府应通过评估掌握转型的情况和效果,改进投入机制,将拨款制度和评估制度结合起来,并严格专业评估,完善招生、拨款与专业评估结果的联系机制.

高校内部的转型是以课程改革为核心进行的整体改革.改革的逻辑是根据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设置课程和内容,根据目标和内容确定教学和评价的方式方法.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更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课程教学方法多采用研讨式,因而对于教学场地和教学设施的要求也不同.校企合作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种教学途径,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事业单位作为课程实施的主体,也要参与到课程改革中来.课程改革的执行者主要是教师,这样教师的培训和聘用、职务晋升以及薪酬管理等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

(四)转型之支持性

“迄今中外教育改革实践反反复复表明,改革的社会基础越是广泛、越是坚实,改革成功的可能性越大,代价也就越小.”教育改革能否成功,从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的角度来看,至少取决于三个基本条件:第一,是否有足够的利益相关者赞同改革;第二,是否有足够的利益相关者参与改革;第三,是否能使大多数利益相关者从改革中受益[8].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不仅需要政府政策的支持,同时学校应主动行动,成为转型改革的主体力量.地方本科高校从“要你转型”到“我要转型”,既要有外部的激励和保障制度,又要有内部改革的动力.地方本科高校内部改革的动力来源于通过转型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使学生更好就业,以及争取获得硕士、博士授予权,使学校有更大发展的空间等诉求的实现.此前高校为了提升办学层次,获得更多的办学经费,追求大而全,以致偏离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方向.政府给予地方本科高校转型的外部的激励制度,除了增加投入,最重要的是在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中,能满足地方本科高校发展的诉求,应该让地方本科高校在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上有向上发展的空间.如果仅仅在结构上将地方本科高校调整进入狭义的职业教育体系,是与地方本科高校的愿望相违背的,将会导致地方本科高校缺乏内部改革的动力,以致使政府难以获得这个庞大的地方本科院校群体的支持.

三、地方本科高校转型之路径:以课程改革为“牛鼻子”,推动整体转型

教育的原点在于“育人”[9],促进所有学生的发展是教育改革正当性的来源,是教育改革成功与否的基本条件之一[10].因而,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改革的根本宗旨应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通过转变人才培养方式,促进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尤其是培养学生在那些相应专业领域的社会生产中,解决具体问题、完成实际工作的能力.地方本科高校转型改革应让学生有发展的获得感,让学生毕业时,有能力承担社会责任,能胜任具体实际的工作,而不仅仅是获得一纸文凭.

要使改革落到实处,既要目标实,又要措施实.高校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传承文化的职能是结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进行的.人才培养主要以课程教学进行,因而课程改革是转型改革的落脚点.转型改革应落实在改革“重教轻学,重讲轻思,重理论轻实践”的课程教学方式,也就是改革“以教为中心”的传统课程教学方式.推进欧洲高等教育一体化改革的博洛尼亚进程就将落脚点置于课程改革.理论是行动的指南,转型的课程改革也必然是理论指导下的改革.目前国际高等教育比较盛行的课程改革理论——学习成果理论,就推动了课程教学范式从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的转变.该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能力”(competence)①培养,认为“能力”是可以培养的,“能力”是学习的成果,强调以“能力”作为教学的目标来设计与评估课程,以学习的成果作为实际能达成的目标②.学习成果理论是博洛尼亚进程中的巨大的文化变革,并成为高等教育全球化的共同纽带,已推广到澳大利亚、拉丁美洲、美国、非洲、俄罗斯、格鲁吉亚等区域和国家,也非常契合我国地方本科高校转型改革的情形.

基于学习成果理论的课程改革,是从学习成果出发编制和实施课程的过程,其围绕“能力”设计专业培养方案和单门课程或课程模块,构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这种课程改革涉及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教学方法、课程评价等方面的改革,是以课程改革推动整体的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从而推动了学校的整体转型.实行课程改革就是抓住了转型改革的“牛鼻子”,其他方面的改革才能系统全面地跟进.

参考文献

[1]张应强,蒋华林.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J].现代大学教育,2014(6):1-8.

[2]石伟平,匡瑛.比较职业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26.

[3]袁贵仁.全面深化综合改革 全面加强依法治教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E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76/201502/183984.html.

[4]周雪光.中国国家治理的逻辑[EB/OL].政见(微信公众平台),2015-08-05,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boardid等于1&id等于11082607.

[5]陈春花.做总裁和做教授是两码事[EB/OL].世纪名堂(微信公众平台),2015-02-15.http://www.vccoo.com/v/fc29f9?source等于rss.

[6][英]阿什比.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M].滕大春,滕大生,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7]赵婀娜.教育部:“600所本科学校转型”表述不准确[N].人民日报,2014-06-27.

[8]吴康宁.谁支持改革——兼论教育改革的社会基础[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7(06):1-5.

[9]鲁洁.教育的原点:育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4):15-22.

[10]吴康宁.教育改革成功的基础[J].教育研究,2012(1):24-31.

转型论文参考资料:

本文评论,此文是一篇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本科和转型和本质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转型本科毕业论文转型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