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激励机制有关电大毕业论文范文 跟激励机制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应用相关电大毕业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激励机制范文 类别:毕业论文 2024-01-25

《激励机制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本文是激励机制有关开题报告范文与激励机制和小学班级管理和应用研究相关论文范文集。

班级管理是实现教育目标,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良好的班级管理是养成健全人格,发挥内在潜能,推动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直接影响到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随着激励机制理论研究的深入,激励作为一个重要而常用的手段,被引入到现代班级管理活动中.合理应用有效的激励手段,可以使班级管理工作事半功倍,因而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班级管理中激励机制的有效应用,必须建立在了解学生年龄特征及心理特点的基础上,才能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从而采取合适的激励手段,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内在潜能,引导其朝着既定目标不断进步与完善.

一、小学生年龄特征及心理发展特点

小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相对平缓的一个时期,身高、体重、肌肉的强度与耐力以及体内的各生理器官发展平稳,体质逐渐增强,到十二岁,学生的大脑重量与成人相差无几,这为其开始系统地学习奠定了生理基础.从认知方面看,在认知来源上,随着年龄增长,小学生从以口头语言、形象实物为主向以书面语言、不以实物伴随的概念为主转变,在认知过程中,已由自然情景中的无意识学习向特定情景中在教师指导下的有意识学习转变,这种变化促使他们对事物的认识由日常经验向科学概念转化,由逐个掌握分散的知识向整体掌握系统化的知识转化.然而尽管如此,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仍是较低的,其思维还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转变中,其中小学一、二、三年级是辩证逻辑思维的萌芽期,四年级是辩证逻辑思维发展的转折期,但整个小学阶段辩证逻辑的思维发展水平尚不高,属初级阶段.小学期间,学生的注意力及记忆有很大的发展,但其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且常与兴趣密切相关.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二年级的小学生可以连续集中注意20 分钟左右,三四年级集中25 分钟左右,五六年级则在30 分钟左右;其记忆仍以无意识记、具体形象识记和机械识记为主.在情感方面,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知识的增加、理解能力的提高及与教师、成人及不同年级学生多层次交往,小学生的情感体验开始丰富和复杂起来,但因其情绪比较外显,易激动、不深刻、持续时间短,其情感仍具有浅显性和易变性的特点.在个性方面,随着自我意识及自我评价能力的不断增长,高年级学生已不再完全依靠教师的评价来估计自己,而是能够把自己与别人的行为加以对照,独立地做出评价.此外,小学生的意志力虽然有较大发展,但仍比较薄弱,对自己的行为还缺乏较强的约束力.

小学生所具有的上述天真无邪、对成人的依赖、品格的可塑性及极强的吸收能力等特点,使得小学阶段成为其接受教育的黄金时期,在这一时期,教师若能抓住其年龄特征与心理特点,把握教育契机,合理运用有效的激励手段,激发学生的能动性与创造性,唤醒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从而为其今后自身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激励的定义、模式及作用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素质教育既不是灌输或注入,也不是塑造或培养,而是学生以主人的意志在教育的世界中积极发展自己,因此,在教育实践中如何启发和激励学生“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显得尤为重要.

1.激励的定义

在心理学中,激励指的是通过刺激,激发个体心理动力,使这一心理动力水平在某一时间里始终维持在一定的兴奋状态.组织行为学认为,激励指的是鼓舞、指引和维持个体努力指向目标行为的驱动力,他对行为起着激发、加强和推动的作用.管理学意义上讲的激励,是指管理者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推动事物不断向前发展,在管理实践中采用激发和鼓励人们行为动机的方式,促使人们奋发向上、自强不息,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完成工作任务,从而达到预期目标的行为.由此可见,激励是引起需要、激发动机、指导行为、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也就是调动人的积极性的过程.

2.激励模式与理论

在早期内驱力理论基础上,心理学家将需要、内驱力和目标三个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要素衔接起来,构成了动力激发的完整过程,其模式如图:

在这个模式中,需要是激励过程的起点,内驱力是激励过程最核心的环节,而目标则是激励的终端,激励的过程就是根据目标的达到或未达到再引起新的需要或新的行为循环过程.

在上述激励的基本模式下,心理学家通过大量研究,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激发动机的理论,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围绕满足需要进行研究的内容型激励理论,包括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赫兹伯格的“双因素论”、奥德弗的“ERG 理论”及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激励理论”等;着重研究从动机产生到采取具体行动心理过程的过程型激励理论,包括弗鲁姆的“期望理论”、亚当斯的“公平理论”等;主要研究激励目的的行为改造型理论,包括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归因理论和挫折理论等.然而现实生活中,激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人类行为的诸多方面,罗伯特.豪斯和迪尔综合概括了以上三种理论,提出了具有代表性的综合激励理论,从内外激励两个方面揭示了如何提高激励水平.

3.激励机制在班级管理中的意义和作用

在小学班级管理中实施激励机制体现的是变传统的专制型管理思想为现代的型管理思想.这种管理思想指导下的管理实践,是把学生置于班级管理的主体地位,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服从,而是主动地参与,因而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就近景意义而言,实施激励机制,有助于进一步完善现代班级的管理机制,促进班级管理的现代化和科学化,提高班级管理的效能.通过激励机制,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形成的、活跃的而又富有创新意识、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的班级团体,从而推动班级管理实现最优化,促进班级的发展.

就远景意义而言,通过激励机制,学生的主体意识、意识等现代观念逐渐形成,学生自我管理、自我规范、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得到锻炼,进而使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等个性品质得到发展,而这一切正是现代社会人才素质的最基本内容,对学生未来发展有深远意义,因此,“激励是最好的老师”.

三、激励与激励机制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应用探讨

运用激励机制进行班级管理就是要求班主任针对学生实际,依据学生的内在需要,灵活运用多种激励手段,抓住良好的教育契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之产生积极向上的心理,唤醒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认同感,使他们产生一种自觉的发自内心的精神力量,从而达到自我教育,实现个体素质的全面发展.

1.实施激励机制的有关原则

激励就是以内外因素影响的方式,以某种精神或物质的刺激,通过人的需求影响人的动机,从而使人精神振奋,达到影响人的目的.激励机制是否合理,能否达到预期效果,对班级管理活动的成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激励机制的有效应用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按需激励原则.心理需求是人们积极行动的动力源泉,激励的目的就是激活这种心理需求,使之转化为积极的行动,马斯洛“需要层次论”指出,当人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时,就会激发下一步需要,即自我实现的需要.因此,班级管理者实施激励管理,必须充分了解、科学分析、正确掌握学生的需求,这是搞好班级激励管理的基础条件.学生是学校这个“小社会”中的成员,他们的需求越多,越丰富,固然表明他自身越发展,却也表明他们对外界的依赖性越强.且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需求,激励操作只有符合不同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符合不同学生的内在需要,符合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才能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求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为此,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必须根据每个学生的自身特点,从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域出发,确定每个人的奋斗目标,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使所有学生都产生积极向上的心理体验,才是成功的激励机制.

及时激励原则.《礼记·学记》论施教的方法,讲道:“禁於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这段名言,强调教育和激励必须讲究针对性和及时性,才能收到预期的实效.心理学研究表明,及时激励的有效度为80%,滞后激励的有效度仅为2%,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激励的过程中,教育者应善于抓住最佳的激励时机,让学生在当时的情景中得到激励,及时对学生平时的点滴进步给予表扬.通常最佳的激励时机主要有:面对新的学习环境时(新到一所学校或班级),取得新的成绩或在某方面取得成功时,对某种需求有着强烈愿望时,对过失有悔过之意时,遇事犯难、举棋不定时,处于某种生理或心理困境时等.掌握激励控制的最佳时机,是激励控制艺术的内在要求.教师选择最佳时机对学生实行激励教育,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班级目标与个人目标相结合原则.在班级管理活动中,学生的个人目标与班级目标是相互依存的.激励所采用的手段都是从学生自身的目标和需要出发的,而学生之所以能从班级的成长中得到其所需并发展是因为班级目标的实现.在应用激励机制时,应当建立集体目标与个人目标的正相关关系,让所有学生看到,班级的奋斗目标实现了,自身的目标也就达到了.

奖惩相结合原则.奖励是一种正强化激励,它是指对人的某种行为给予肯定与表扬,并使这种行为得到巩固和保持.惩罚也是一种激励,它是从负强化角度约束人们改变消极和错误的思想行为,以重新唤起他们工作和学习的热情.在实际班级管理活动中,必须将奖惩结合.在运用奖惩激励时,必须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对性格内向、缺乏自信的学生,应当以表扬鼓励为主,从而获得更多的成功机会,逐步树立起学习信心,当不得不使用惩罚方式时,一定要循循善诱,就事论事,告知具体的原因,使其认识到错误所在,并告诉他怎样做才是正确的,即将惩罚与教育结合在一起.对于性格外向、有些自傲的学生,在表扬的同时,还应指出其不足,对其实施惩罚激励时,必须严格把握惩罚的“度”,既要防止惩罚程度过轻,学生没有将错误放在心上,又要避免惩罚过度,导致学生表现出消极退缩或带有发泄性质的攻击性的行为,均达不到激励的效果.

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原则.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物质是人们较低层次的需要,当低层次需要得到满足后,人们就会重视其他方面的需要,如,期望得到他人、组织和社会的尊重、重视、认可等,这就是精神激励.在日常班级管理活动中,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没有适当的物质激励,精神激励就没有基础,学生的积极性难以长期保持;没有精神激励,就不能激发学生的精神力量,物质激励就得不到升华和发展,不可能真正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因此,要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使它们相互补充、相互渗透.

内在激励与外在激励相结合原则.赫兹伯格的双因素论认为,物质及精神的激励都属于“外在激励”,它对人的激励作用是有限的,而人们“对工作本身的兴趣以及从中得到的快乐”,即“内在激励”,对人具有根本性的激励作用.麦格雷戈曾说,外在激励的管理思想好似牛顿的力学观点,把人们视为静止的物体,只有依靠外力才能移动,而人是有机体,有内在动力,运用内在激励,可以得到更强的动力.因此,必须将外在激励与内在激励有机结合,通过外在激励唤醒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体验学习带来的快乐,才能取得最大的激励效果.

2.实施激励机制的方法与手段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在小学班级管理中,教师要抓住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根据其发展需求,把握教育时机,区别不同的对象,运用恰当的激励方法,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在同伴卓越的表现中,汲取营养,接受强有力的正向刺激,引导他们寻求更高更新的目标,从而把教育者的要求内化为学生的心理需求,产生坚实有效的激励效应.实施激励机制的方法与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

目标激励法.目标激励就是通过目标管理,指导学生的行动,使学生的需要与学校、班集体的目标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以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期望理论认为,人只有在预期自己的行动有助于达到某一目标的情况下,他的行动才会得到充分的激励,可以用下面的公式表示:“激发力量=目标价值×期望概率”.这一公式表明:一个人把目标价值看得越重,估计实现的概率越高,被激励的程度就越强.目标的制定,必须具有可行性和适度性,正确的做法是让目标在班级中反复讨论,达成共识.班主任应善于引导学生制定目标,使班级形成由小目标到大目标,由近景目标到远景目标的目标系统.在引导学生制定目标时,一方面要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使学生有崇高的远景目标;另一方面应结合自己实际情况确定近景目标,不要盲目攀高,以更好地发挥目标激励的作用.

职务激励法.职务激励即责任激励,就是让学生担任适当的职务,承担相应的责任,激发他们为其在班级中担任的角色而努力,并从中获得成就感.给龙以深水,而非误陷浅滩;给虎以深山,而非逼入平地.在班级管理中应使“虎龙”各尽其能,各展其技.根据小学生具有强烈表现欲的心理特征,可采取班干部轮值制的方式来优化班级管理.通过这种组织形式,可以为每个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从而锻炼、发现、考察班干部苗子,更重要的是还可以强化责任意识和竞争意识,促使每个学生自发地进行换位思考,产生“我能行”的自信心,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他们的进取心和积极性,推动他们的学习热情.

情感激励法.常言说,“感人心者莫乎情”,“没有学生心灵的唤醒,没有学生精神的参与,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教师要走近学生,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与他们的情感进行零距离接触.在班级管理中,应一视同仁,关心帮助每一位学生,时刻把学生放在心上,经常了解他们的困难和疾苦,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当学生感受到班集体对自己关心爱护的时候,就能激发积极向上的情感和情绪.一旦将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他们就会产生一种集体归属感,引起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会自觉地朝着班级奋斗目标前进.

信任激励法.信任是人与人相处的润滑剂.刘备“三顾茅庐”力请诸葛亮显示出一个“诚”字,魏征从谏如流得益于唐太宗的一个“信”字.信任激励是基本激励方式,它可以加速个体自信心爆发,而从某种角度上讲,自信比努力对学生的成长更为重要.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它有助于班集体中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振,有助于形成班级凝聚力和积极向上的良好班风.教师对学生的信任体现在班级管理与活动中相信学生、依靠学生、发扬学生的主人翁精神上,充分尊重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敢于放手让学生大胆尝试,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荣誉激励法.美国的心理学家詹姆士曾说:“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从人的动机看,人人都具有自我肯定、光荣、争取荣誉的需要.在班级管理中运用荣誉激励,必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将个人荣誉建立在班级发展进步的基础上,制定具体明确、操作性强的评比标准.除对取得进步的学生实施物质奖励外,还应给以精神鼓励.古人云:“良言一句三冬暖”,鼓励作为一种信息反馈,对学生的行为活动有重要的激励作用.在对学生进行鼓励时,必须要有针对性、公正性、及时性及艺术性,此外还应注意鼓励形式的多样性,口头的与书面的,语言的和非语言的.有时候,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反而会胜过喋喋不休的说教,起到点石成金的功效.

榜样激励法.人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将抽象的道理转化为具体的榜样,往往能使学生在仿效中得到激励.榜样激励具有可感性、可知性、可见性、可行性的特点,说服力强,号召力大,能够起到激励斗志,鼓舞士气的作用.首先,教师作为教学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其一言一行无时不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因此每个教师应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提高自身素质、爱生敬业,使学生从教师身上看到什么是“认真”“诚实”“进取”,并以此去感染学生.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既要引导全班学生学习革命前辈的光辉榜样,也要善于发现、把握身边的榜样,于细微见精神,从平凡中挖掘不平凡的事迹,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此外,还要引导同学们辩证地看待榜样,防止机械的、形式主义的模仿;最后还要关心榜样的成长,使之不断提高、进步.

参与激励法.参与激励是指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注意发挥班会的作用,使学生有机会参与班级重大决策和学习目标的制定,经常与学生沟通,交流思想,从而激发学生在学习上和思想上与班级患难与共的积极态度,让学生成为班集体建设的主人.教师要发挥班会、团支部、学生会等群团组织的职能作用,通过班会讨论审议班级重大议题或方案,让全班同学参与班级重大问题的决策.对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问题,班主任要慎之又慎,应倾听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发扬,充分讨论,做到班务公开,增强透明度.这样不仅尊重了学生当家做主的权利,也增强了学生的凝聚力和集体观念,从而推进班级的管理,促使班级工作跃上新的台阶.

激励,是班级管理中一个永恒的话题,它既是一门应用科学,也是一门领导艺术;既是一种原则,也是一种重要的手段和方法.上述种种激励方法和手段在调动学生积极性方面不是完全割裂的,而是存在着相互交叉甚至相互包容.因此,在实践中,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抓住不同的激励时机,从实际出发,把准内容,不断探索新的领域,改进管理的方式方法,综合运用各种激励手段,提高管理水平,以取得理想的管理效果.■

(作者单位:江西芦溪县新泉学校)

激励机制论文参考资料:

激励机制论文

上文汇总:上述文章是关于激励机制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激励机制和小学班级管理和应用研究相关激励机制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