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审计相关毕业论文范文 与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特点与审计成果的运用方面毕业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审计范文 类别:毕业论文 2024-02-13

《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特点与审计成果的运用》

该文是审计毕业论文范文和经济责任审计和审计成果和报告有关自考毕业论文范文。

摘 要:2010 年12 月,、国务院印发了《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此规定的颁布实施,不仅对推进经济责任审计法制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充分运用也体现了经济责任审计的社会价值,激励和触动着经济责任审计的效能发挥.本文介绍了经济责任审计在我国的发展历程,阐述了深入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性,通过对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特点及审计成果运用两者的内在逻辑关系的分析,揭示了影响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的因素,提出了加强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的对策.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审计成果;运用

一、经济责任审计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自1999 年开始,经济责任审计在我国就已经作为一项审计制度在全国推开.1999年5月,、国务院印发了《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和《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这两个《暂行规定》的施行,标志着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一项审计制度全面推开,全国普遍开始了对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的经济责任审计.10多年来,全国各级审计机关和干部管理监督部门认真履行职责,努力把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并且取得了明显成效.据统计,1998年至2010年10月,全国各级审计机关审计领导干部共计41万多人,其中:党政领导干部38万多人、国有企业领导人员3万多人.审计查出由领导干部直接责任造成的违规问题金额和损失浪费问题金额合计684亿多元;各级党委和干部管理、纪检监察部门参考审计结果,免职、降职、撤职、降级和其他处分共计1.81万人;移送纪检监察和司法机关0.72万人.全国各级审计机关通过经济责任审计,向各级党政领导提交审计报告、综合报告和专题报告等超过40万篇,为党委和政府的宏观经济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对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1999年发布的《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仅对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实行经济责任审计,而到2010年12月发布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明显扩展了审计对象范围,涵盖了省级领导干部,将经济责任审计提升到政治责任层面,通过制度进一步强化领导干部的法纪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强化了对省部级党政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因为省部级领导干部拥有着党和国家赋予的权力,掌管着大量的国家资源,他们能否切实有效地履行经济责任,关系到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关系到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关系到党、国务院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和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不难看出,虽然经济责任审计在我国发展的进程并不十分迅速,但政府要求各部委和各级政府,必须贯彻党和国家方针和政策及立党为公的执政勇气和决心显而易见.

二、深入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带来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极大机遇,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但同时,某些政府部门、国有企业依仗其特有的待遇和权力,想方设法地从政府预算和投资中获得更多的资源,他们沉迷于追求自身利益.一些部门和领导,特别是党政“一把手”和国企高官的不作为、乱作为、片面追求GDP等做法,给政府预算和投资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致使一些国家预算和投资不到位、被挪用滥花,国有资产流失、被交易甚至被贪污,营造了腐败赖以滋生的环境.

经济责任审计重在责任审查,并通过责任制约和遏制权利的扩张,它与政治相得益彰,其在败方面的作用在不断放大.刘家义审计长说得好:“经济责任审计在败斗争中的作用是独特的.”同时,更重要的是,经济责任审计是一种经常性审计,可以发现和纠正一些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避免问题的扩展和蔓延,从而清除腐败赖以滋生的土壤,遏制腐败行为.

为此,经济责任审计报告新特点的充分体现及审计成果的有效运用,直接关系到经济责任审计作用的发挥,关系到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能否深入长远发展,关系到经济责任审计在建立责任政府、健全领导责任制、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上能否真正发挥重要作用.

三、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及审计成果运用的相关概念

经济责任审计是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从根本上看,任何一种审计都是经济责任审计,也就是说,广义的经济责任审计包括一切审计.狭义的经济责任审计,是指审计机关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国家机关和依法属于审计机关监督对象的其他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在任职期间对本地区、本部门或者本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付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审计监督的一种审计活动,包括任中经济责任审计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

审计报告,是指审计检查结果的书面反映形式,是审计任务完成情况的总结论文件,是审计主管领导和被审计单位主管部门和领导了解、处理审计事项的主要依据,是检查审计任务完成和审计质量的手段,对相关政府及部门的决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经济责任审计报告,是指审计机关及部门在经济责任审计实施过程中出具的法定文书,是经济责任审计的直接审计成果.按报送对象的不同分为三类:审计组的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即征求意见稿,审计机关的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和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分别展现不同阶段的审计成果,其法定效力也不相同.

审计成果,是指一定时期内全部审计活动及各相关环节获得的结果,即审计人员在审计实践中经过实施审计程序,汇总工作成果而形成的审计结论与建议,是审计机构、审计人员在依法履职过程中的工作结晶.它由审计的数量指标、质量指标和运用指标构成和反映,根据审计成果的作用方式,审计成果可直接成果和间接成果.审计直接成果是指审计机关实施审计后所产生的各类统计报表、审计报告、审计决定、审计建议和审计信息等.审计间接成果是审计直接成果转化而来的延伸成果,是指审计报告或信息被党政领导和上级机关采用后,成为领导决策的重要依据.审计成果运用可分为直接审计成果运用和间接审计成果运用,或直接审计成果间接运用和间接审计成果直接运用.审计成果运用的意义,一定程度上就是审计工作的目的和存在的意义.

四、分析经济责任审报告的特点与审计成果运用的关系

经济责任审计一经产生就显示了其他审计无法替代的作用,无论是在保护国家财产的安全、完整、保值、增值方面,还是在健全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促进廉政体制建设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而当前颁布的《规定》对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内容的评价及成果的运用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本文认为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特点及审计成果的运用之间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即互相作用,互相转化.前者为基础,后者为条件,审计报告具备的特点使得成果的运用得到保障,审计成果运用的实效反过来促进审计报告的质量越来越高,形成良性互补,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应有的作用.

1.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特点是审计成果有效运用的前提和基础

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为审计成果的有效运用提供前提保障,审计报告的质量问题直接关系到审计成果后期能否被有效运用,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中必须具备以下特点才能为审计成果的有效运用打开发展的空间.

(1)审计报告内容的全面性和针对性.为了更加全面地评价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经济责任审计不能仅局限于财政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的具体事项,还要更加关注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过程和效果.其全面性表现在:一方面经济责任审计以促进领导干部推动本地区、本部门(系统)、本单位科学发展为目标,以领导干部守法、守纪、守规、尽责情况为重点,以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本地区、本部门(系统)、本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积极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为基础,严格依法界定审计内容,既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另一方面经济责任审计内容要包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情况,遵守有关经济法律法规,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有关经济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情况,制定和执行重大经济决策情况,与领导干部有关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情况,遵守有关廉洁从政(从业)规定情况等.审计机关在法定范围内对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作出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评价,并且审计评价与审计内容相统一.

审计报告内容的针对性表现在:审计报告必须针对领导干部的不同类别进行分类审计,法人领导和党政领导侧重点不同,党政领导和部门领导侧重点也不同,党政领导、行政领导、法人领导审计的重点不同、标准不同、方法不同.

两办的《规定》虽已明确了审计内容,但在经济责任审计实践中我们还应加以细分和量化,分类设置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不同的评价指标,应用基本指标和特定指标相结合的方法,这样既可以横向对比也可以纵向汇总,以便审计整改或年终汇总分析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和现象,为一些新制度的制定和领导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如我们进行的县委书记县长经济责任的同步审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与决策绩效的结合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与年度财政收支或财务收支的结合审计等审计实践的探索项目、为我们理清经济责任审计思路、避免审计重点的“偏差”或“权责不清”,提供了审计的实践经验.所以,注重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针对性和全面性特点的体现,将为审计评价及审计成果的客观科学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⑵审计报告出具程序的法定性和严谨性.审计报告的三个不同阶段性结果,体现了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法定程序性和严谨性双重特征,不同的应用对象及不同的应用效力.审计组出具的审计报告通过书面征求被审计干部和所在单位对审计报告的意见,可以进一步对报告内容的客观性、准确性、全面性进行法定程序上的修改,是提高审计报告质量水平的一次修正,也是全面系统的再次“取证”过程.如被审计领导及其所在单位在规定时间内未提出异议,则视同无异议;如审计组与被审计领导对征求意见稿的意见不一,可以提请审计机关在出具审计报告时进行业务会议讨论和决定,如果审计机关采纳审计组的意见出具了审计机关的审计报告,被审计领导对此仍有异议的,依然可以依法进行申诉和申请复核.从审计实施—审计组的审计报告—审计机关的审计报告—审计机关的审计结果报告中,不难看出审计报告程序的法定性和严谨性特点,有力地保障了被审计领导的权益,也减少和控制了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的审计风险,在法定程序上有效地保证了审计报告的公正、客观.在审计实践中,我们既要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出具报告,又要按照法定程序和规定将审计报告送达相关对象,为后期审计成果地有效运用提供保障.

⑶审计报告送达对象的法定性和明确性.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主被送审计领导及所在单位或原任职单位.审计结果报告等结论性文书的送达分两种情形:一是必须送达的对象,包括本级政府行政首长和组织部门;二是根据工作需要送达的对象,包括本级党委主要负责人和联席会议有关成员单位.对于被审计领导干部个人而言,既保证了参与审计过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明确了经济责任审计主体的法定资格,特别是审计主体范围的扩大和审计管辖权限的法定划分,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法定环境和地位,加大了审计执行力的影响力度;对于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而言,既是审计监督的对象,也是审计报告送达的对象,审计在一定程度上对促进该单位内部管理和领导决策水平的提高提供一定的参考信息和指导意见;本级政府部门和相关单位也会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中获得相关的信息,为干部管理和监督服务,为干部廉政建设服务.

2.审计成果的运用是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内涵和外延的扩展和延伸

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运用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经济责任审计作用的发挥和审计目标的实现,关系到经济责任审计的可持续发展.由于经济责任审计的特殊性,审计结果运用的主体是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纪检、组织、监察、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等干部管理监督部门.笔者认为审计成果的运用分为审计部门内部运用和其他单位或个人的外部运用.

经济责任审计报告这一直接审计成果在审计部门内部运用价值体现为直接运用和间接运用,如可以作为审计信息、审计档案、审计课题调研等审计成果的依据,不断拓展审计成果的转化空间.

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作为直接审计成果对被审计领导和所在单位来说,是一种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既肯定成绩,又提出问题,有关单位和部门将审计结果直接作为考核、任免、奖惩干部的依据.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作为直接审计成果归入被审计领导干部本人档案,同时审计结果报告也为联席会议部门考察、监督干部提供直接依据,最后还是政府部门对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共性问题进行决策的参考依据.

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运用是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内涵和外延的扩展和延伸.审计成果能有效运用势必会扩大审计的影响力,为审计报告质量的提高提供外在动力.

五、影响经济责任审计成

果运用的几种因素

1.审计结果报告质量不高制约着审计成果运用

⑴审计的独立性准则难以实施.现行审计管理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审计机关客观、公正地评价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独立性的缺失,直接造成认定和评价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有失偏颇,导致审计结果报告质量存在局限性.

⑵审计资源有限.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被审对象的资金量和业务量都成倍增长,而审计力量充实的少,审计任务重与审计力量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固有的审计人员超负荷工作,没有时间更新知识,局限于传统审计思维和方法从事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

⑶离任审计开展难度大.领导干部调离后安排审计,社会和审计人员潜意识地认为审计是例行公事,调离的领导干部一般以不方便为名不主动配合审计,后任领导更是消极对待,导致审计工作很难开展;若审计已经提拔的领导干部,审计人员认为“审和提”脱节,不仅挫伤了审计人员的积极性,也不能真正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影响审计质量.

2.经济责任审计标准和制度不健全影响着审计成果运用

⑴审计评价随意性大.审计评价是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核心.要对被审计领导干部应付的经济责任进行客观公正的界定,没有统一、具体的责任界定标准和审计评价标准必然造成界定模糊,评价笼统的情况.主要表现在:有的审计评价不着边际,过于宏观和宽泛;有的定性沿用传统审计评价,经济责任方面无从体现;有的审计评价采用记叙的方法描述问题,不置可否,缺乏利用价值.这在客观上给有关部门运用审计结果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⑵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不完善.虽然前不久国家出台了《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明确了审计联席会议制度,但对联席会议成员单位的职责义务和过错追究没有规定,势必造成监督单位和成果利用单位各自为政,不利于有效地形成经济责任审计监督合力,联席会议流于形式.

3.审计的开放性和透明度限制了审计成果的运用

公开经济责任审计成果信息的渠道单一.审计成果信息仅报送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成员的单位和领导,群众和社会无从知晓,不利于形成广泛的社会监督,缺少社会公众支持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的力度,限制了审计成果的广泛运用.

六、加强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的对策

1.进一步提高相关部门对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利用的重要性认识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意义,并不仅限于审计本身.而是通过审计,对领导干部任期内部门、单位存在的违纪违规问题及时警示、整改.而运用好经济责任审计成果是经济责任审计的最终目的,也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成效的最终体现.各相关部门应按照“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审用统一、奖惩结合;督查并重、整改结合;按职负责、成果共享”的要求来运用好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应提高认识,最大限度地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利用率,让相关部门都能共享审计成果,以节约政府的公共资源.

2.建立健全科学的审计评价体系,确保审计成果运用的准确性

一是按权责对等原则,区分不同经济责任领导所在单位的经济实体性质,来确定不同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和内容.分类建立一套系统的、基础性的指标作为相同单位之间被审计领导干部评价指标的比较、参照和分析,同时也要针对不同行业部门的特点设置一些具体指标,来量化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中的成绩和问题程度.

二是结合绩效审计的思路和方法,按照决策过程进行审计调查.对被审计单位领导决策层的程度,重大决策的预期目标与实际实施的效果进行对比分析,通过联席会议单位、被审计单位成员的座谈会等形式,全面统计决策成效的有效度及支持度.

三是注重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的原则,不断提高报告的实用性.

四是结合任中和离任审计同一评价指标的纵向分析,注重任中审计整改成效在离任审计报告中的反映,使得经济责任审计发挥连贯效应,确保审计成果运用的准确性.

3.建立联席会议协作制度和结果运用责任追究制度

审计结果运用主体要充分履行职责,在分工的基础上注重协调配合,及时向联席会议办公室反馈审计结果运用情况.在日常工作中要求做到相互结合.一是组织部门委托经济责任审计任务与审计资源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二是干部任职前公示的内容与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相结合;三是领导干部的考核、奖惩与其审计结果报告相结合;四是把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与领导干部的日常管理、教育监督相结合.同时,建立以下工作机制:

第一,建立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协调处理机制.把握经济责任审计中查出问题的规律,制定分类分部门处理的规范制度,让结果处理工作有章可循,有责任主体落实.

第二,建立责任追究机制.其主要内容是确定问责形式、范围、内容和责任追究途径.按照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职责分工,分别考核贯彻落实情况,对于执行不力、执行有误的有关单位和个人要严格追究责任.

第三,建立审计结果运用分析通报机制.联席会议办公室每年将审计结果运用情况进行归纳、总结,重点对审计结果运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原因剖析和根源挖掘,并提出整改建议,形成审计结果运用分析报告,报经联席会议研究批准后,通报给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和党政主要领导,从而正视问题、加强管理、有效决策,促进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工作在实践中总结,在总结中创新,并不断科学、有序地发展.

4.加强审计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审计报告质量

审计报告的质量是审计结果运用的基础,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而报告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审计人员.经济责任审计对审计人员的工作水平和质量要求更高,对其传统审计方法、审计技术和审计理论都产生强大冲击.审计人员应认清形势,努力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并不断更新思维,调整知识结构,以便提高能力更好地胜任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保证审计成果的利用效率.审计机关要按照“谁审计,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审计质量终身负责制.在明确执法责任的前提下对审计质量进行评估、考核,把审计结果报告的好坏与个人利益紧密挂钩,对造成审计结果不真实、责任评价不客观公正的,影响审计结果运用的,视情节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审计论文参考资料:

内部审计论文

审计学论文

审计期刊

审计论文题目

审计论文选题

审计杂志

归纳总结:此文为关于审计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经济责任审计和审计成果和报告相关审计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