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千年帝都杏类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 与千年帝都杏林春有关论文写作参考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千年帝都杏范文 类别:毕业论文 2024-02-29

《千年帝都杏林春》

该文是有关千年帝都杏毕业论文提纲范文与千年帝都杏林和千年帝都相关毕业论文提纲范文。

夏坚德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是一座闻名遐迩的大医院,它究竟来自哪里?它为什么会选择在古老城市西安南面的一隅开始建设?首台手术是如何成功的?犹如一个新生的婴儿,在1956年9月的一天,它用第一声独特的啼哭,带来第一步接着一串串踉踉跄跄的脚印,就有了第一次令人畅快开怀的欢呼与欢笑,以及60年来医学事业的发展、壮大与巨大飞跃性的变化.

1.风云变幻中的迁徙和命名

追溯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起源,它曾命运多舛,几易其地,几易其名,像个爹娘离去、收养更迭的孩子,从少年、青年、中年人、壮年人、老年人、耄耋之人、太岁成精……百年历史,分合离散,起伏不定,直至60个岁月沧桑,它的名字还在改变.

从1956年建院后的60年,它伴随着新中国的心跳茁壮成长.它自身坚定的脚步从来都不曾犹豫.它扎扎实实地立院,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发有为,向着太阳,向着光明,向着世界医疗技术高端冲击,前进、前进、前进进.它始终遵循“研究高深学术、培养医学专门人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建院初心,紧紧围绕着大众的疾病痛苦和精神解脱不断再学习、再探索、再研究,努力创造奇迹.

黎锦熙在《国立西北大学校史》中写道,光绪二十九年,即1903年,京师大学堂设立医学实业馆.1912年改设北京医学专科学校.1924年改为北京医科大学.1928年并为国立北平大学医学院.这是当时中国最负盛名的高等医科学校之一,被公认为“汇集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国内外知名学者,他们代表了当时我国医药卫生各学科的最高水平”,对中国现代医学教育发展影响深远.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平津相继沦陷,日军迅速对我国文化教育机构进行疯狂破坏,妄图在精神文化上毁灭中国.一时间风雨如晦,人心惶惶.当此国家民族生死存亡之际,保护和抢救中华文化之根基以及近现代科教文卫事业发展之成果,已成燃眉之急.时任国立北平大学校长的徐诵明(中国高等教育先驱、中国现代医学教育奠基人之一,中国病理学科开山鼻祖)按国民政府教育部9月10日令,号召全校西迁,与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合组国立西安临时大学,以保留高教火种,培养抗战力量,收抗战复兴之效.时任北平大学医学院院长、内科专家的吴祥凤,召集王同观、蹇先器、颜守民等教授在自己家中开会,传达教育部训令,并当场签名表示“要保持民族气节,坚决不为日伪服务,即日内迁西安办学.”1937年10月18日,国立西安临时大学正式成立,设文、理、法商、教育、工、农、医6院23系.北平大学医学院改称国立西安临时大学医学院.依当时体制,医学院与附属教学医院为一体,同时迁陕.这一天,即为该医院的创立之时.

1938年3月,日军攻占山西临汾之后,轰炸西安.4月3日,该医学院师生们徒步半月,翻越秦岭,迁往汉中.到了汉中,也只能借汉中联立中学校舍和交通银行房屋进行教学,借南郑县卫生院32间房屋开办附属诊所,作为群众看病和学生实习基地.当时,汉中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办学条件极其简陋,临时校舍多次被日机炸毁,人员、财产损失惨重.但广大师生不屈不挠,愈挫愈强.西安临时大学南迁汉中后,教育部令国立西安临时大学改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医学院.5月2日,西北联大正式开学.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医学院与南郑卫生院、洛阳军分校医院挂钩成立附属诊所,作为学生实习基地.抗战迁陕后的医学院虽仓促建校,设施简陋,但师资力量堪称当时国内一流,教授多为海归博士.师生们忍辱负重,不忘教学为抗战服务.当年12月,医学院组织抗日宣传队赴宝鸡、汉中等地,行程千里,宣讲抗日救亡运动,讲解防空防毒知识,为群众看病解难,受到沿途民众和当地政府的热烈欢迎和鼎力支持.

1939年5月29日,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医学院附属诊所从汉中南郑县迁至东郊文家庙,附属诊所改称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即国立西北医学院.8月8日,国民政府行政院决定,改国立西北联合大学为国立西北大学,医学院独立设置,称“国立西北医学院附属医院”.

到1942年,医学院学生达到近300人,附属医院设各类病床80张,日门诊量300余人次.学校遵“研究高深学术、培养医学专门人才”之宗旨,建立多个基础学科研究室及多个临床专科诊察室,还举办战时救护、公共卫生训练班,指导当地医院诊所工作,组织乡村巡回医疗,研究开发国药,治疗了大批从前线下来的伤员,成为抗战时期大后方四大医学院之一.教师们自编自印教材,秉烛备课研读,教辅学生一丝不苟,诊治疾患兢兢业业;学生认真读书学习,心系民族危亡,立志服务社会、服务抗战.汉中办学期间,数位国内外知名的医界名流在医学院工作,如儿科教授颜守民、眼科教授刘新民、皮肤科教授蹇先器,还有在日军轰炸中牺牲的耳鼻喉科教授杨其昌、内科教授李宝田、外科教授万福恩等,他们儒雅的学者风范、高超精湛的学术造诣,诲人不倦的师德,为这所医学院留下了优良宝贵的学术传统.

1946年8月1日,该院由汉中迁至西安崇礼路(后改称西五路)157号.国立西北大学医学院附设大学医院简称为“西北大学医院”.

1950年4月28日,人民政府教育部决定,国立西北大学医学院改称为国立西北医学院附设医院,行政管理归西北军政委员会卫生部领导.

1950年12月8日,奉西北军政委员会令,该院改名为西北医学院附设医院.

1953年4月1日起,又归卫生部直接领导,根据卫生部8月3日批复精神,从当年9月1日更名为西北医学院附属医院.

1956年5月28日,经卫生部批准,新建于南郊的附属医院定名为第一附属医院,原附属医院改名为第二附属医院.9月1日,接国家教育部卫生部通知,改名为西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1958年6月,行政关系变更为陕西省高教局.

1978年1月,确定实行国家卫生部、陕西省政府双重领导,以卫生部为主的领导体制.1985年,又改为西安医学院、西安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2000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西安医科大学、陕西财经学院与西安交通大学合并,该院成为现在的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说到这里,可真有点累了.你说什么名字需要如此繁复地变更15次,改来改去?其实还不就是一座城市里的一所大医院嘛.只是,让人很疑惑的问题出现了:为什么1956年新建于南郊的子附属医院定名为第一?而原来就有的母附属医院改名为第二?也许有个地域传说,可以说明这个“第一”和“第二”颠倒的关系问题.

2.数西安古城多少风流人物

西安是一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城市,它貌似很能接受外来的先进思想与新科学,甚至很接纳上至皇族统帅、下至逃荒要饭的穷人,还很青睐到这里来做生意挣钱、荣升、过往交朋友的人们……让人们一旦来过就终生难忘.

西安古称长安.长安城地形有“五塬、六岗、八水、十一池”.自南朝北还有一条龙脉,龙头昂在龙首原,龙尾甩在终南山下的郭杜以南.

所谓“五塬”,即白鹿、乐游、神禾、少陵、龙首塬.

所谓“六岗”,就是龙首村、大明宫、兴庆宫、草场坡、乐游原、郭杜南,这是六道东西横跨的台堤型高岗.

所谓“八水”,指泾、渭、浐、灞、沣、潦、潏、滈这八条河.

所谓“十一池”,即太液池、昆明池、兴庆池、曲江池、龙首池、鱼藻池、广运池、未央池、洁绿池、定昆池、九曲池.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有描绘长安城布局的诗句:“千百家似围棋书”.长安全城分为东西两市108坊,宛如一块规则明朗的棋盘.这108坊恰好对应天上108颗星曜,即36天罡、72地煞.梁山108好汉对应108魔星.

神奇吧?

当皇帝驾临这座长安古城时,是一定要坐北面南的,所谓步步向高.代代朝朝都以朱雀路西大街为中心基点,面南靠北.讲究的是:前有朱雀门驾鹤引路前途光明,左手东擒青龙,右手西降白虎,后靠玄武门有退路.

按照风水先生的说法,西五路,即西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所处的位置是龙脉上六岗的九三,属“君子乾乾”之地.君子是什么?给民众做榜样表率的,是当大官做丞相的.

而附属医院的建址处为六岗的“九五至尊”之地,这里应该是皇家帝王居住的地方.属于“飞龙在天”的绝佳位置.人住在这里,容易受到王气熏染,说不定都能当上天子.所以,凡人真身哪敢居住?只能留给道君菩萨.

小寨附近盖了三座大庙,即东段佛家青龙寺、西段道教玄都观、北段佛家兴善寺.修建这三座大庙的目的,就是用来镇压此处的帝气王象.玄都观内曾留下一首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的名诗《玄都观桃花》.读起来颇有意味儿.其诗这样写道:“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在人群中,当帝称王为首;在地势中,南高为大,北低为下.更何况“小寨”在1949年6月至1950年期间,是无数革命前辈在这里来来往往、转战南北奔向更新更艰苦的地方继续干革命的集散地.1961年11月,这里还是西北局总指挥所在地.那里一时间风起云涌,汇聚着来自全国四面八方、各行各业的精英强将、高官、科技文化高层人物.小寨,以至于南郊,一直是陕西省、西安市的政治文化中心.

以前,西安市仅有几条公交线路时,5路公共汽车站和3路公共汽车站都要在小寨交叉.5路是以火车站为起点,至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为终点.3路起点是小寨,终点是火车站.那时候,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到夜晚还是黑灯瞎火,荒郊野外.当地许多吓唬小孩的鬼怪故事、凶杀案件故事,据传都发生在5路公共汽车夜班车上和小寨附近的荒凉菜地里.

一座医院的建立如此历尽千辛万苦,而一座城市的建立更是几朝几代的变迁得来.西安的名称也是一变再变的.周称京城,秦称咸阳,后叫斗城,隋改名杨家城、大兴城,唐始称长安城.具体情况是这样的:

早在西周时代,周王就在今西安西南20余公里的沣河两岸先后建立两座都城——丰京和镐京.它的建立,揭开了我国众多王朝在陕西建都的历史.

秦朝大一统,在渭河两岸建立帝都咸阳城.到汉朝开始大规模修建都城长安,选址西安北郊地带,南望终南,背靠渭水.宫殿布局,对应天上星斗“天人合一”.汉长安城,也称为“斗城”.

隋朝文帝杨坚一统天下,为了万世基业,定都长安,赐名大兴城.后来隋朝灭亡,唐朝建立,沿用旧都,取长治久安之意,改名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外国文献上称为“胡姆丹”,意即长长久久平平安安的城市.

随着中国古代风水思想发展,隋朝造作大匠宇文恺又将这一思想引入大兴城规划设计中.传统风水在建筑上提倡坐北朝南,帝都尤为重视,将宫城南面之门命名“朱雀门”,将宫城内太极宫北门命名为“玄武门”,这来源传统风水中“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之说.

一个随着历史风云变幻不断迁徙变更着地址与名字的医院,在这座千古不变的西安古老城市里,人们在迁徙辗转中,又是怎样的精神学习状态呢?

那是一串串闪光的人名,让我们先来熟悉一下他们:

——颜守民、刘新民、蹇先器、杨其昌、李宝田、万福恩、张同和、陈向志、周宪文、戈治理、王秉正、钱志中、刘绍诰、杨鼎颐、殷培璞、潘承恩、高振亚、孟邵菁、郑鹏生等等,近400位医学莘莘学子、精英人物……

正是他们,撑起了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最初乃至以后的一片天空.在他们的表率、引领带动下,长江黄河浪潮滚滚向东方.一代又一代医务工作者,前浪亲吻着沙滩,后浪推涌着前浪,青出于蓝胜于蓝.

让我们将崇敬的目光,聚焦到这一个个杏林圣手身上:

杨其昌(生?—1940年5月21日),耳鼻喉科教授.在汉中那抗日炮火连天的岁月里,被日军飞机轰炸而中弹牺牲.有史料记载:“一九四〇年旧历四月十四日(即五月二十日)晚九时,日本飞机十二架,趁月色朦胧之际,轰炸汉中东郊黄家坡和文家庙、西北医学院,投弹四十多枚,炸死黄姓母子等老百姓十四人,内有医学院耳鼻科教授杨其昌,伤者十七人.”

刘绍诰(1921年—2015年),肝胆外科教授.他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优秀人才.2015年8月1日,刘绍诰教授被送往外科ICU抢救,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94岁.他一生真正实现了“心量要大,自我要小”.他是普通外科和肝胆外科的创始人与奠基人.

孟绍菁(1934年—2014年),外科教授.她从女性的角度践行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所说的“医生有三大法宝:语言、药物和手术刀”.她在去世前两个月,都80岁高龄了,依旧活跃在临床一线,每天按时查房,亲自指导医生为患者换药,身患重病心系患者,用全部的生命投入到医疗事业中,真正做到一生为了患者的健康与安危,孜孜不倦,被誉为“老年外科的住院医生”,曾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巾帼建功标兵”、白求恩精神奖、中国医师奖、卫生部属院校先进教师、陕西省及西安交大优秀员等.在她临床工作56年里,没有一例医疗纠纷,切实做到了《医师行为规范》中第22条:“要拥有精湛的医疗技能,具备人文意识,关注患者体验.真诚、耐心与患者沟通.”

郑鹏生(1966年— ),生殖医学教授.郑鹏生通过四年的探索实践,把复发性流产的保胎成功率提高到了90%.80%是世界生殖医学领域公认的难以逾越的高度,它意味着复发性流产诊治的保胎最高成功率不会超过80%.在生殖医学领先的日本,曾经创下了79%的数字,就让世界为之震惊.2012年,郑鹏生把这一成功率稳定在91%以上.2012年保胎成功的患者达到156人,比前三年的总和还多.在登上习惯性流产的珠峰之巅,每前进一步,都要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一年1个百分点,郑鹏生用跋涉者的足迹写下了一位中国医师的骄傲.全国各地的患者蜂拥而至.作为西安交大第一附属医院连续4年个人门诊接诊患者数量第一的专家,2012年,他接诊患者15068人次.面对超负荷的诊疗任务,郑鹏生总是说,能够到他这里来的患者都背负着极大的精神压力,容不得自己有丝毫懈怠.2012年12月11日,经郑鹏生诊治的一例患者,顺利产下双胞胎,此前,这一患者已经先后流产了12次.而在郑鹏生的诊疗记录中,还有19次流产后当上母亲的.频频妙手回春,验证着郑鹏生的理论深度.

张同和(1902年—1966年),曾任西医外科学教授、外科学教研室主任及附属医院外科主任.他带领外科的中青年医生,开展诸如胆囊切除、骨髓炎奥尔斯手术、股骨干骨折前田氏固定术等手术,特别是使用当时并不先进的器械成功地施行开颅术,受到国内医学界和卫生主管部门的赞扬.1966年1月3日,张去世.按照他生前的遗愿,对其遗体进行了解剖.他的心脏标本,一直保存在西安医学院病理解剖教研室,供教学使用.

张同和像俄国作家高尔基短篇小说《丹柯》中英雄人物丹柯一样,高举着自己燃烧的火红心脏.宁愿死,也要用最后的力气,高高举着,把黑夜照亮,指引无数在森林中迷路的族人们,走出茫茫沼泽和幽暗的密密树丛森林,奔向无边的美丽草原.

中国现代著名大诗人艾青有首诗歌《我爱这土地》.其中有这样一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在这片热土上,附属医院几次易名,不忘大医精诚、为群众解除病痛的初心.60年风雨历程,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及至发展辉煌.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医疗专家和医护工作者们,以奋斗和奉献,画就了一篇气势宏大而又磅礴的历史画卷,用生命和热血,谱写出救死扶伤的创业奋进之歌.

3.建设中的艰辛和快乐

1956年9月8日,西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正式开诊.从1954年新院奠基,1955年12月接到西北医学院通知,决定成立西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即现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筹备委员会,负责进行建院的各项筹备工作.到选址征地、外出考察、基建施工、购置设备、排兵布阵,边建设边开诊,历时1年9个月完成基建和开诊.第一附属医院的建设速度,成为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创业神话.

1956年,在西安还发生了许多著名大学和著名医院建设的大事情.据贾箭鸣所著《百年淬厉电光开——西安交大历史脉络与文化传承》一书中记载:根据安排,5月,由彭康校长率上海交大众教授赶赴西安,在兴庆宫南面齐腰高的麦浪中踏勘新址,随即破土动工兴建.8月,多达千名的第一批师生,冒着酷暑从上海出发抵达西安,在人民大厦举行了盛大的开学典礼.1959年,该校正式挂牌命名为西安交通大学.

再比如,1956年9月,陕西省中医院开始建设,等级为三甲医院,规模为1000张床位,建设工期为三年.

1956年9月,陕西省人民医院也在批准建设中,建设用了四年时间.

说远一点儿的,同年,在北京,解放医院也开工建设,用了两年九个月建成.等级三甲,床位800张.

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当时中国人都在想什么、干什么.我们才能充分理解西安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前辈为什么会这样埋头苦干,拼命大干快上.因为那时候,发现中国人民开始关注自己的精神需求和身体健康了.

1956年,政治上,八大召开,发表了《论十大关系》,提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重大问题.当时的理论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科技上,第一颗爆炸成功.文化上,提出来“双百方针”,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那时的中国人,基本在干四件事:1.扫盲,减少文盲;2.推广普通话,群众性的文化活动非常活跃,异彩纷呈;3.群众体育锻炼活动蔚然成风,打球,做广播操,要从东亚病夫中走出来;4.建设医院3903座.鼠疫、天花、霍乱基本消除,伤寒、疟疾日益减少,地方病治愈遏制为各地政府的首要任务.据1956年统计数据显示:全国人口死亡率从解放前的30%,下降到11.4%,全国人口平均寿命从35岁延长到57岁.中国人民正在从“饥寒型”转向“温饱型”.我们翻阅了那时期出品的国内电影有《上甘岭》《日出》《游园惊梦》《铁道游击队》《刘巧儿》.另有一部著名影片《大李小李和老李》,该片由谢晋执导,由姚德冰、刘侠声等主演.它讲述了这样的故事:肉类加工厂的大李为说服老李参加运动,进行体育锻炼,经过一再挫折后,老李终于在他的耐心动员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了体质.

1956年正处于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后期.那时我国的国民经济非常落后,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尚未建立,社会主义改造如火如荼进行中.“一五”计划“实现工业化、现代化,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成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目标”.这期间,农业生产、交通运输、邮电通信、商业和科学教育文化事业都有着很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一定提高,各行各业建设轰轰烈烈,蓬蓬勃勃,整个国家欣欣向荣,蒸蒸日上,全社会呈现出崭新昂扬的精神面貌,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充满了无限生机和活力.

西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开启了其诞生、建设、发展之艰辛而光辉的历程.

(一)决策建院.

该院的前身——西安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坐落在古都西安南郊大雁塔西侧,占地面积148019.33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03704平方米.是我国西北地区最大的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教学医院.素以医术精湛、治学严谨、优质服务而著称,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

1956年1月10日,西北名城西安,一个普通的冬日,本该到来的雨雪迟迟未来报到,黄土高原上凛冽的西北风夹杂着灰尘,吹得枯黄的树叶漫天飞舞.太阳慵懒地发出没有热度的光亮,本就寥寥无几的行人步履匆匆,更增加了这座13朝古都的落寞.

此刻,位于南郊的西北医学院的办公室里,正在开一场重要会议,气氛十分热烈,与外界的寒冷形成鲜明对比.就是在这样一个看似普通却又注定不平凡的日子里,成立了西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筹备委员会,由13个人组成,主任委员由西安医学院院长侯宗濂教授担任,副主任委员是当时医学院党委书记魏明中,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张秉钧任办公室主任.筹委会的主要工作任务是:做好医院物资设备、规章制度以及人员配备方面的积极准备,筹划有关医院开诊的各项具体工作.按照西北医学院十二年规划要求,第一附属医院应于1956年建成,下半年开诊,设病床800张,1957年将床位开全,并要求把一附院办成一个“本地区医疗技术、医疗作风和医疗制度上最好的教学医院”.

就是在这天召开的筹委会第一次会议上,经13个人讨论后做出临时分工,开始接收医学院为医院的物资,建立固定资产账簿,宣布一切工作制度均按学院规定执行.

(二)选址征地.

为了贯彻执行党的卫生工作方针,即预防为主、面向工农兵、团结中西医的卫生工作方针,根据和西北局的安排,扩建西北医学院,建立第一附属医院,积极创造条件进行建院、建校、开展防疫工作.当然,作为一所附属医院,它还肩负起以医学教育、医疗科研并重,满足和提高人民群众的医疗保健需求的重任.

早在1953年和1954年期间,西北医学院扩建时,就已经决定购买南郊的土地用来兴建第一附属医院.当时,西安市的南郊是市政府规划的科技教育建设板块,地大人少,地面上除了村庄的农田,没有大的建筑物,地价也比较便宜.最为重要的一点,一附院作为教学医院,与医学院相邻,更方便学生进行临床实习.几经努力,1955年初,终购买了面积200多亩土地.

地方有了,那么如何建?建成什么样?建成多大的规模等等一系列的问题摆到决策者的面前.为给新医院规划一个美好的蓝图.1954年11月25日,由谢景奎、张秉钧、王怀定、蔡澄等人带队,分别赶赴北京、天津、汉口等地参观当地新建医院的基建情况.大家一路奔波,到达目的地之后,对医院建筑方面的重要问题都作了详细了解.

回到西安后,筹委会对于总布置图及各楼的布置图都广泛地征求了有关部门的意见.考虑到教学和科研任务,当时的住院病房面积按照800张床位X37.5平方米的规格建造,职工生活用房面积为800X14.4平方米.1956年开诊时,其总建筑面积达40674平方米,其中业务用房35470平方米,在西安市乃至陕西省,可谓占地广、规模大.

经多次反复讨论,筹委会很快拿出了统一的意见,严格执行党和政府提出的“适用、经济,在可能条件意美观”的方针.仿照武汉某医院的新建楼宇的样式,又要遵循中国传统建筑模式,一座“人字形”楼顶、砖混4层高、一层地下室、仿苏式建筑、对工字形的住院综合大楼的形象,在创业者们的心中初具雏形.

(三)基建施工.

要厉行节约,更要多快好省.对于由哪个建筑公司来施工,学校领导也是几经论证,进行了认真研究.最后决定施工单位是西安市建筑第三公司——当时一家实力响当当的国有企业.荒芜的土地很快热闹起来:整个工地分为四个工区,工人人数近2000名,为了保证工程质量,其中大多数工人来自南方地区.一附院建设破土动工!

人气是有了,但施工工具可真不敢恭维.五十年代的生产力尚不发达,没有现代化施工用的机器设备,几件像点样的家伙也只能用“原始”来形容,粗壮而简单的木头地桩,全靠人力打地基;砖头瓦块,靠工人肩扛手提;没有施工指挥部,领导和工作人员、建筑工人一样,办公、食宿都在工地边上的一排临时搭建的工棚中进行.

为保证工程的施工质量,监管人员24小时轮流在工地监工,检查施工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在当时如火如荼的建设过程中,没有人觉得累,也许是根本没时间和精力去考虑累不累.

一天,到了吃晚饭的时间,基建科王怀定、高福庆等人照例去检查当天开工的进展情况,将近一个小时后才返回到食堂,他们草草地吃完饭,立即通知各工区的工长、技术员开会,指出了在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严厉地批评了某一区域的相关负责人,并让工人立即处理问题.

是什么事情让一向和善的“监工”们生这么大的气?原来,最初设计的病房楼所有拐角的墙都是直角型,如果有人转弯太急,很容易碰到棱子上,造成伤害.如果是病人撞上,后果不堪设想.那时还没有“以人为本”的理念,但就是这些形象“土气”、思想“时髦”的基建质量监管人员,站在病人的立场,为避免病人和工作人员碰到或磕到,果断地要求将所有拐角的墙角变成有一定弧度的椭圆形.

基本的楼层框架建造起来了,巨大的红顶青砖4层楼在四周麦田与低矮民房的衬托下,显得异常宏伟.与当时西安市最高建筑为3层的所谓“高楼”相比,其气势、其影响,让后来在此实习的学生马兆龙、何天德“深为震撼,引以为豪”,他们在其他西安市几家老牌医院进行轮转实习后回到一附院时,发出这样的感叹.他们叫来一起实习的同学,在大楼前留下了宝贵的合影照片,以纪念青葱岁月.

这座主楼为“工字形”,教研室、功能科室横穿南北,东西南北各方向延伸四冀作为病区,整个综合医疗楼呈现“飞机形”,地上4层、地下1层,房间规整,走廊宽阔,因设计及配置科学合理而列入了《建国以来重大建设项目》.

在当时被认为“现代化”“很先进”的不只是大外观大设计,一些小的细节也体现出建设者们良苦用心:病房地面全部采用水磨石,这样既干净又能避免细菌滋生,值得一提的是,当时这样的地面处理在西安市乃至陕西省都是绝无仅有的,这种既“高大上”又高造价的背后,是一附院最早一批建设者们将院领导、职工住宿的平房改成了简陋土坯房,把节约下来的资金,全部用在病房建设上.

(四)购置设备.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开始基建的同时,病床等设备购置工作同期进行.医院的大型器械主要是在1954年由第二附属医院购买的.1956年7月份,医院住院大楼工程基本完工,医院也已准备好600张病床所需的被服、医疗器材、药品、大型医疗设备.让我们细数一下当时的主要家当吧:全院有诊断用X光机4台,深部治疗用X光机一台,超短波治疗器2个,手术床8台,接产床2台,显微镜36架,电冰箱5个.当然还有一些其他成本低的小仪器.

现在看来,这些医疗设备只能装备一家卫生所,但对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医院来说,却堪称“大户”.它们从根本上保证了学生长知识、增见识,使医院医疗条件在西北五省处于领先地位.这是学校领导集体智慧的体现,这一富有远见的决定,对医院早日开诊、保持地区领先,以及未来持续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五)班子上任.

1956年7月,酷暑难当.与高温相匹配的是人们热情高涨.医院住院大楼工程在工人们的努力之下,绝大部分已基本完工,相关的基础设施设备也都添置得差不多了,一所先进的大型医院已然在西安南郊崛起.

8月16日,西北医学院公布了医院的领导成员名单,这意味着班子上任,一附院正式进入运作模式.

新班子由经验丰富、德才兼备的医疗专家组成.暂由原附属医院(现在的第二附属医院)副院长张昌华代理第一附属医院院长.医院成立院长办公室,田文德为第一附属医院秘书,张振弦为院长办公室文书.成立人事科,刘其为科长,唐承明为副科长.设立财务科和总务科,任命龙旭升为财务科科长,张贵荣为总务科副科长,任命杨纯正为伙食科副科长.同时开启党支部建制,任命李荣阁为第一附属医院专职党建干部.

8月31日,提升晏克娜为第一附属医院护士长、延文惠为外科手术室副护士长,李惠玲为外科副护士长.9月3日,调护士曲文华担任急诊护士.通过招工、调动,大量工作人员来到西安南郊这一片热土,他们摩拳擦掌,蓄势待发.医院准备开设内科、外科、妇产科、小儿科,药房、检验科等临床及医技科室.一切筹备事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为确保9月8日开诊,这些创业者废寝忘食、忘我奉献,做足了准备工作.

4.积极紧张的试诊

只用了3个月,就实现了门诊和住院的全开通,充分表现出了一附院人的精气神.

按照计划,当年9月学生必须进入一附院开始临床实习,为此,学校领导果断决定,先开内外科病床300张,医生们在二附院门诊收病人.

西安的八月骄阳似火,一夜的酷热过后,新的一天,一附院迎来了一批医务人员.

由于基建还没有彻底完工,病房大楼的主体工程未完,脚手架仍在主楼周围林立,道路未修,生活设置尚无着落,所以医务人员只能暂时住在基建工人的临时工棚里,在这样的环境里,开始了医院开诊前的准备工作.

就在全院的职工忙碌于医院的建设时,老天爷闹起了脾气,下起了连阴雨,整日细雨蒙蒙,道路泥泞,大家每天都要踏着杂草丛生的“水泥路”到学校食堂吃饭,雨水混着泥浆,高高低低,坑洼不平,水深的地儿能没过脚面.尽管条件差,环境苦,为了如期接诊病人,开诊的准备工作仍在紧张地进行着,病房主楼的东北翼,在基建工人的吆喝声及机器的隆隆声中,内部粉刷及水、暖、卫等安装工作总算就绪.医院全体人员,不分医生、护士、工人、院领导及行政干部,大家齐心协力,一起动手打扫卫生,搬桌椅,铺床垫,偌大的铁制弹簧床,不论男女,一人背一个,“那时候也不知道哪儿来的力气,一人一个,搬起来就走.”大家虽然汗流浃背,但个个欢歌笑语,没有人抱怨,更没有人提出休息,“只要早日开诊、早日接待病人,苦点儿、累点儿算什么?”时至今日,接受采访的几位已过耄耋之年的老人回忆当时的情景,言语中仍然充满豪情.

病房准备工作即将就绪,在大楼东北翼先开外科病房,紧接着就筹备手术室.当时周围基建未完,粉尘到处飞扬,电梯尚未安装,器械柜、万能手术床全靠大家手抬肩扛,一步一步从一楼运到四楼手术室.院领导要求把手术室建设成全国最先进的手术室.“最先进的手术室”究竟是什么样子?第一批一附院的建设者们都没有参观过、见识过,但他们坚信,只要按手术室的正规要求去做,不断努力完善,就一定行!手术室肯定首先要做到洁净,大家二话没说,投入到紧张的建设中.大家一个个光着脚,挽起裤腿,冲洗墙壁和地板,在水里一泡就是一天.脚皮泡白了,累得腰酸腿痛,但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苦中作乐.看到经过辛勤劳动整理出来的手术室,处处窗明几净,整齐有序,大家心中的滋味别提有多美了.

各部门的领导对工作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普遍重视规章制度的建立,开诊前建立了一整套管理制度,力争做到一开诊就有章可循、有制度可落实.订购或制作木器家具、被服布品、印刷品等,都一一精心研究.物品的管理发放都有严格的制度.病人伙食努力做到符合病人营养要求.当时事情多,人员少,突击性工作比较多,院领导带头,组织各部门团结互助,干部工人齐动手.搬运家具设备,打扫卫生,修补道路,大家干劲很大,没有人讲价钱.只要医疗上需要,后勤部门总是千方百计地去解决,很多单位实行了物资送上门,水电工坚持值班,随叫随到.

正是在这些不辞辛苦、把医院当家、把同事当亲人的医务工作者们的努力之下,医院的各项准备工作接近尾声.一座宏伟的大楼,一群来自四面八方的工作人员,一所崭新的医院蓄势待发.

1956年9月1日,全院的第一次例会时间,各科室汇报了开诊前准备工作的进展情况.参加会议的有党支部、院办、人事科、总务科、财务科、内科、外科、妇产科、小儿科、药房、检验科等11个科室的负责人,从此,医院每周一次例会制度建立起来.

开诊的冲锋号已经吹响.9月5日,院领导召开第一次行政会议.9月7日,在全院职工大会上,代院长张昌华作了开诊报告,要求全院职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提高医疗质量;加强组织纪律;保证后勤供应;遵守各项规章制度.

9月8日,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登报正式开诊.当时只开设了内科一、四病区,外科十、十二病区和急诊室.开放床位202张.一附院的历史大幕徐徐开启,这艘此后被公认的“西北医疗卫生航母”破浪起航.

受当时条件所限,原定的4个病区先开了两个病区,共128张床位,分为基础内科和系统内科两个教研组,由谢景奎任内科教研组主任.当时外科只有两个病区,60张床位,由张同和教授负责外科工作,外科分为基础外科总论教研组及系统外科教研组,再加上一个麻醉组,临床外科由王树梓负责,系统外科、总论外科均由张同和负责.开诊一周,收住院病人8人,各病区都开始建立医护交接等医疗相关制度.

9月14日,外科十、十二病区开始做手术.术前准备和手术情况均良好.

9月20日,每周一次的院行政查房制度开始实施,由院长带领中层职能科室的干部检查各部门.

“建一所最好的医院,不光是要有大楼,更要有大医、大师!”在一附院,医生的职责不仅是救死扶伤,他们除了日常的看病治疗外还肩负着教学任务.医院刚成立,需要大量的医学人才.他们白天要上门诊,做手术,给实习医生讲授医学知识,带着实习医生实践.他们从自身做起,不光有着扎实的医学专业知识,还有着对病人认真负责的态度,只有秉持严谨严格的态度,才能拥有专业的技能,为更多的病人服务,对于自己管理的病人,要熟知他们的所有情况,每天要对住院病人进行三大常规的检查.

当时,病区只有护士,没有护理人员,病房一般也不需家属陪护.除护理治疗外,照料病人的吃喝拉撒都是由护士担任.给一些生活不能自理的病人喂饭、擦澡、洗头、洗脚,这也是护理工作的一部分.为了解决护理人员不足的问题,9月21日,医院举办了护训班,20名学员接受了为期半年的正规学习和培训.

为了让更多的病人满意护理工作,医院从护理质量、服务态度、护理技术、以及为患者创造优美舒适的环境等方面着手,做了大量的工作.不少医护人员下了班也不回宿舍,护士长撵也撵不走,自觉地为病人多做事,做好事,搞病区环境美化,代病人写信、外出购买急需用品、为病人洗衣服.不少病区组织医护人员捐钱、捐书,布置病员休息室,并办了黑板报、墙报,排练并表演短小精悍的文艺节目,以丰富病员的休养生活.

一个病区60张床位,算上加床共有70多号病人,医护人员天天忙碌,根本休息不了多久.很多病区的护士主动要求多加班,当时的矫形外科十二病区提出星期日、节假日义务值班.以后,各病区均实行护理24小时负责制,只要病区需要,随叫随到.1956年第一批进院的内科1病区的护士长蒋起曾,长期一心扑在工作上,无暇照顾刚出生的孩子,只好将出生不满2个月的孩子送进了托儿所.“当时大家都是这样做,以病房为家.”现在回想起来,蒋起曾仍然是无怨无悔.

1956年9月医院开诊之初,全院职工仅60余人,而到该年12月,有208人,其中教授3人,主治医师6人,住院医师25人,护士44人,卫技工作人员44人,干部及工人90人.就是这样一支队伍,撑起了一附院的医疗、教学、科研、管理和后勤保障工作.他们的心里只有病人,只有工作.他们的所作所为,只为让病人满意、学生成长,只为不辱使命,把一附院建设成为一所“医疗技术、医疗作风和医疗制度上最好的教学医院”.

5.令人欣慰的第一台手术

1956年9月17日,一附院人克服重重困难,成功实施建院后第一例完美的手术!在电梯尚未安装到位、病人病情危急之际,全院医务人员硬是靠手、靠肩膀,用担架将手术患者抬上抬下.虽然条件艰苦,但是手术过程非常顺利,术后病人未出现感染,康复出院.

1956年9月10日,是西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开诊的第三天,负责开着医院仅有的一辆救护车的老李师傅与往常一样,一大早出车,先将部分医生送到二附院上门诊,然后直奔火车站东边的临时接待点,医院派了几位医护人员每天在这里“蹲点”,一是宣传一附院开诊,二是接收病人.

或许是9月秋季多雨的缘故吧,老李师傅刚把医务人员送到火车站,天上就下起雨来.不到一会儿秋雨纷纷,越下越大.几位年轻的医务工作者并没有因这清凉的雨意而高兴,反而皱起了眉头.医院开诊,病员稀少,学生怎么实习,又怎样实现让老百姓认可的“最好医院”的目标?面对突如其来的大雨,看着门可罗雀的火车站前广场,大家的担忧“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此时,在火车站西出口处的人流中,一位头戴破烂灰蓝色帽子、身穿蓝色劳动布衣的中年男子正边走边东张西望.他50多岁,中等身材,右手提着一个布袋子,袋子很小,看上去瘪瘪的,不像是出远门的样子.男子的神情很焦急,一直在环顾四周,像是在寻找什么人,虽然步子不紧不慢,但走路姿势细看起来,不像正常人那般轻松自如.因为下雨的缘故,男子的衣服上落了零零星星的雨点,裤脚和布鞋也被泥水打湿了.

他绕着火车站广场走了快一圈的时候,抬头发现了一条横幅“西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横幅的下面摆着一张长方形的桌子,桌子周围站着几个身穿白大褂的年轻人.男子加快步伐向这几个人走去.

“你们是医院的人吗?”

“是,我们都是.”一名医务人员赶紧上前示意这位男子坐下,并微笑着说:”您好!有什么需要我们帮忙的?您是要看病吗?”

男子一边用手扶了扶已洗得发白的帽檐,一边激动地说:“哎呀,终于找到你们了!俺生病了,县医院治不了,说是太复杂了.西安是大城市,有好医院,一定能治好俺的病.”

医务人员热情地说:“我们会尽力而为的.您先说说您的具体情况吧.”

这位中年男子名叫高树芳,时年53岁,河南温县人,是当地一家农机厂的一名普通工人.早在14年前,他发现自己右侧腹股沟外有一较柔软的肿块,刚开始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对劲,也就没有当回事,因为一躺到床上,那个肿块便神奇地消失、不见了.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一使劲或者咳嗽、站起时,肿块就突出来,而且越来越难以缩回去.有一天,在厂里上班时,他猛一伸腰,一股酸痛从大腿根部发出,瞬间传遍全身,疼得他差点晕倒.他赶到县医院去做检查,被诊断为疝气.用疝气带压、吃药打针,在当地几家医院都看过了,因为他血糖高,被怀疑是糖尿病,要是做手术的话,风险很大,所以一直都没能根治.加之自己家在农村,孩子多,又有老人,几张嘴都等着他,哪儿来的钱看病?本打算放弃的时候,他听工友说,陕西西安新开了一家规模很大、医疗水平很好的医院,还安排了医务人员在火车站接送来自各地的病人.抱着试试看的想法,他买了9月9号从温县到西安的,来碰碰运气,如果还是治不好,就当天返回,所以随身没有带太多的行李.

听完患者的自述,医护人员表示,会尽最大努力帮患者治好病.高树芳似乎看到了希望,信心倍增.十点钟左右,医护人员用专车将他送往医院.

从火车站到医院,路途较远.当时开通的只有一条3路公交线路.当救护车穿过人群熙攘的城市,来到满眼泥土路、麦子的郊区,又行使了10分钟,除了偶尔看到几间小平房,见不到医院的影子,本来心情稍有舒缓的高树芳顿时紧张起来.他透过车窗望向外面,见四周十分偏僻和荒凉,很少看到行人,便急忙问旁边的医务人员:“大夫,俺们这是去医院的吧?还得多久才能到啊?”医务人员解释道:“没错的,同志,去医院的路就这么一条,过了小寨,离医院就不远了.”果然,车刚一转弯,高树芳远远地就看到了新修的医院大楼轮廓.

高树芳跟随几位医务人员下了车,穿过一片麦田,一座高大的楼宇完整地呈现在他眼前.他第一次看到这么高大漂亮的新楼房,而且这座大楼看上去像一架准备起飞的飞机,他觉得很新奇.

高树芳怀着复杂的心情走进了医院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圆形的喷水池,哗啦啦的水声听上去是那样悦耳.数十棵小松树和冬青树环绕着喷泉,构成一圈像太阳光晕般的花坛.绕过花园,进入后面的住院大楼.高树芳被带到了主楼东侧一层的12病区外科病房,接诊他的主治医生是年轻的万恒麟、党正祥和胡启和医师.

翻开一附院的第一份住院病历,已泛黄的笔迹记录着如下内容:“高树芳,男,53岁,河南温县人,于1956年9月10日中午12点入院,患者于14年前发现右侧腹股处有一包块,柔软,每次用力时肿块出现频繁,平卧或者用手压时可以推入腹腔,因包块逐渐增大,所以患者经常用疝气带压着,否则腹部不舒服,后来影响工作,自得病以来,有腹疼历史,大小便正常,初步诊断为右侧腹股沟斜疝.”

经过初步诊断之后,高树芳被要求住院治疗,他成为一附院开张以来第一位住院患者.刚踏进病房,他感到陌生而拘束,自己住进了招待所?不,这里比县招待所可高级多了:病房宽敞,窗明几净,阳光普照,洁白的墙面,如镜面般发亮的地面,房内东西向各摆放着4张钢丝床,白色的被子,被子上面是一条棕的毛毯.床上铺着白色的床单,整齐地叠放着被子.他从护士手里接过一套病号服和一些简单的生活用品,护士特别叮嘱他:“高师傅,一会儿您先去洗个澡,然后将病号服换上.今天您先好好休息,明天早晨我们会给您安排检查项目.”

还能洗澡?对于来自于工厂、家住农村的高树芳来说,一年能洗一次澡就跟马上要过年了似的.高树芳一边应着一边看病号服,似乎想起了什么,突然叫住了正要走出病房的护士:“护士,给你说件事.你看,俺出门的时候没做什么准备,家里人也不知道俺能在你们这里治病,俺能不能先回趟家,然后带个家人再过来.俺以后做了手术,身边要有人照应.”

“高师傅,您不用担心没人照顾,我们这里不光有给您看病的主治医生,还有住院医师、实习医生,另外还有24小时值班的护士.您有什么需要给我们说就行,我们会照顾您的.医院有规定,患者家属不能一直陪同.不过您可以和您家人联系一下,告诉他们您的情况,让他们放心.”

第二天早晨8点,实习医生和护士走进高树芳的病房,对他进行住院后第一次体温测量、三大常规检查.

腹股沟疝是指腹腔内脏器通过腹股沟区的缺损向体表突出所形成的疝,俗称“疝气”.根据疝环与腹壁下动脉的关系,腹股沟疝分为腹股沟斜疝和腹股沟直疝两种.依据解剖学上“肌耻骨孔”的概念,腹股沟疝包括斜疝、直疝、股疝、复合疝及较为罕见的股血管前、外侧疝等.它是临床常见病,成人疝是不可能自愈的,手术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如不及时诊治,轻者影响劳动力,重者可因疝嵌顿和绞窄威胁生命.

最早有关疝的论述出现于公元前1552年.我们翻阅资料目前所查到的关于疝治疗的报告是1954年9月发表在《中级医刊》上滕公浩撰写的《坏疽疝之认识和外科处理》.虽然医学发展迅速,现在腹股沟疝修补术已成为普外科最常见和最普通的手术之一,但在五十年代的中国,对于外科临床工作而言,其手术具有挑战性.这就是当地县级医院没有给高树芳做手术的原因.

“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是医务人员的神圣职责,更何况是要救治一位“无产阶级工人老大哥”.对一所刚建立的医院而言,对一群年青的医务工作者而言,有巨大压力,更充满无限动力!

一位“阶级兄弟”患者、一份病历,让医护人员围坐到了一张桌子旁,病程长,病症重,是否患有糖尿病?病人的身体条件能否忍受手术?几经反复斟酌,多次讨论,院方最终决定:在各项检查指标正常的条件下,准备为高树芳进行疝修补术.

由于高树芳是河南人,吃不惯食堂的饭菜,起初每到饭点他都不怎么吃饭,细心的护士发现后,趁着中午休息的时间回宿舍给高树芳熬了一碗小米粥.高树芳看到还在冒着热气的粥,情不自禁地落泪了,他对护士说:“没想到在这儿还能喝上小米粥.谢谢你,谢谢你!”护士将粥递给高树芳后说:“照顾您是我的职责,您健康就是我们这些医务人员最大的快乐.一碗粥不算什么,只要您身体能够早日恢复,这才是最重要的.”

住院的第三天,医生查房时发现患者左小腿外侧有一癍如指头大红肿,已经化脓,医生当即给予了局部封闭性治疗.此后检查时,发现患者小便含糖为阳性,有三个加号,糖尿病被确诊,手术时间被迫延迟,随后进行膳食疗法,将普通的饮食改为第八号糖尿治疗膳食.9月16日,也就是患者住院的第7天,其尿含糖为一个加号,大便检查呈隐血阳性.医生会诊之后,决定次日也就是9月17日早晨8点,给患者做腰麻下腹股沟疝修补术.

接到即将做手术的通知,手术室的几名护士马上行动起来,开始了术前准备工作.手术室打扫好了,消毒到位;简单的仪器设备调试到位;手术要用的纱布、敷料用手洗了一遍又一遍,消毒水浸泡、晾干折叠,灭菌处理也准备到位.可以说是“万事俱备,只等手术”.

由于是边建设边开诊,大楼并未完全竣工,住院部的电梯还没有安装.怎样将病人送到手术室?只能靠人力了.外科十二病区的医生、实习生和护士将患者从病房抬至手术室,虽说只是向上爬三层楼,但是要将病人安全稳妥地抬到手术室,还真是一件费劲的活儿.平地上抬着人走都不是很容易,更何况是一阶一阶地走楼梯!大家一边调整抬病人的姿势,一边还要考虑病人的安全.七手八脚,你扛我顶,用担架把病人安全地送进了手术室.虽然条件艰苦,可是为了病人的健康,为了这位远道而来的“工人老大哥”,大家自觉地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地扮演了“人工电梯”的角色.

手术室门前的红灯闪亮.在胡启和医生顺利实施麻醉后,由万恒麟主刀、党正祥及胡启和作为助手,开始进行腹股沟疝修补术:常规皮肤准备及铺巾消毒,在腹股沟韧带上一指,自髂前上嵴内侧到耻骨结节的方向,作与腹股沟韧带平行的切口,长约7-9厘米,分离、切断,环形缝合,结扎止血,盐水冲洗,纱布包敷……不到2个小时,手术顺利结束.

做完手术,大家依照术前的方式将高树芳抬出手术室送到病房.术后,他的血压、呼吸、脉搏等生命体征很稳定,没有出现任何的不适之感.术后的当天晚上,医生们本该可以下班回宿舍休息,但他们在食堂吃完饭后又不约而同地回到了病房.

一进病房,万恒麟就问:“病人情况怎么样了?各项指标正常吗?”值班护士拿出记录回答道:“患者情况基本平稳,到目前没有发现什么异常.”

党正祥、胡启和则叮嘱道:“半夜的时候多观察一下病人的情况,刚做完手术,一切都要多加注意.有什么情况,立刻到隔壁值班室找我们.”

手术后的次日,患者吃饭正常,无恶心呕吐症状,能够自主下床活动,小便检查为阴性,血糖定量正常.随后的几天,医生查房检查伤口,恢复得很好,没有化脓感染的现象,也没有出现发热.检查结果显示,患者的尿常规含糖为阴性,其他检查均无阳性.

经过8天细心治疗和精心护理,9月25日,高树芳要出院了.临别时,他向医生护士逐一道别.没有鲜花和感谢信,一句“谢谢你们!”,质朴地表达了一位普通患者的心声.最后,高树芳眼眶湿润,和医护人员挥手道别,心里装着无限感激.他感谢医生们的高超医术,感谢护士们的关爱照顾,感谢一附院给了他开始新生活的希望……

就这样,在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成功实施了一附院开诊后第一例手术.

六十年后,再回眸这一历史瞬间,现代人看似一台普通的手术,因为当时条件有限、医学技术有限,而一附院人能迎难而上,开拓创新,在一附院的发展进程中,是一个非常良好的开端,留下了极其珍贵、浓墨重彩的一笔!

责任编辑/周武峰

千年帝都杏论文参考资料:

科技小论文一千字

大学生两千字论文范文

三千字论文

三千字论文格式

上文结束语:该文是适合千年帝都杏林和千年帝都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关于千年帝都杏本科毕业论文,相关千年帝都杏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