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巅留踪迹类有关开题报告范文 与鹤庆石宝山巅留踪迹方面论文范文例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巅留踪迹范文 类别:毕业论文 2024-01-29

《鹤庆石宝山巅留踪迹》

该文是巅留踪迹类有关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石宝山和鹤庆和踪迹有关专科毕业论文范文。

鹤庆石宝山是玉龙雪山向东南延伸的支脉,属县境内第二座大山.素有“大理有名三塔寺,鹤庆有名石宝山”的民谣广为流传.这皆因大自然的崇高、卓越而美丽,它煞费心机,创造万物,创造了人间奇迹,特别安排了这样一处胜境.登上石宝山巅,体验“一览众山小”的意境,这绝对是非常惬意,非常豪迈的.

石宝山,典籍记载为“石石缶山”,古称峰顶山,以主峰高耸人云而得名.民间有俚语夸赞说:“鹤庆有座石宝山,人过要低头、马过要下鞍.”不知是巧合或是天意,石宝山主峰那高耸入云的三座山峰恰如象形字的“山”字,中间高两边矮.传说中黄帝时代的史官仓颉,在造“山”字时不知是否受此启发,兴许在远古时代仓颉曾经到过鹤庆,认真观察过石宝山.

在古时候,鹤庆坝子是个高原湖泊.民间流传着一个神话:在唐南诏保和年间,有一西来的赞陀崛哆圣僧,在峰顶山洞内面壁十年,坐禅修行,后来功满法成,以神力开辟了鹤庆坝子.后来,邑人在山顶捐修了峰顶寺(后改称玉皇阁).续建了太子阁、白衣阁、祖师殿等庙宇,并逐渐形成了每年农历三月初九至十五日的朝山会,从此引仿剑川石宝山改今名.

我从小生长在鹤庆坝子西边的朝霞山麓,春去秋来,放眼望去,石宝山气象万千.清晨,群山初醒,身披彩霞,在青苍的山色中,乳白色的云纱飘游在山腰,像天仙在轻轻起舞.傍晚,夕阳映照重峦,霞光倾泻青山,转眼间,太阳落山,霞光消退,在暮临山野的苍茫中,峰巅却凝聚着一片彩霞,经久不灭.逢遇绵延不绝的连日多雨,石宝山也会失去往日的光彩,浓云弥漫,像含羞的少女,深藏不露,只见茫茫一片裹住身子.冬日初春,晴空突变,祥云逆转,阴雨忽然飘飘洒洒,石宝山巅就会银装素裹,白雪皑皑,好似一条纱巾,披在头顶,显得分外洒脱,一旦放睛又是银光闪闪,飕飕冷风直扑脸颊.

记得伯父曾对我说过,在他们小时候,祖父就不止一次告诫过他和父亲,眼光不要只看到石宝山.是的,石宝山太高了,每天都面对着石宝山,让我产生不尽的遐想.从小就让它挡住了视线.随着一天天长大,总希望了解山外更加丰富多彩、扑朔迷离的世界.也就产生了登上石宝山巅,极目鹤庆山外广阔天地的强烈愿望.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第一个春天,迎来了登石宝山的第一次机遇,当时我就读的赵屯学校,组织初二、初三的两班学生和年轻教师去石宝山春游.自带行李,从学校出发,经过建邑村,向鸡窝寺(若庵)进发.鸡窝寺属龙华十八寺之一,是当晚的食宿地,半夜出发登石宝山观日出.师生们手握电筒,身背棉毯或棉衣,走在山路上就像串串火龙在山间舞动.同学们谈着笑着,不知不觉中,只听见走在前面的同学惊喜地叫起来:“南天门到了!”由于天黑,也看不清什么,跟着走,也不知怎么就登上了睹光台,寒风呼啸着,带着一丝丝凉意,大家不约而同地穿上棉衣,或披上棉毯.周围一片漆黑,只见山下的鹤庆坝子散落着星星点点的灯光.

天刚破晓,大家静静地站在睹光台上等待,极目朝东方遥望.淡青色的天空还镶嵌着几颗稀落的残星.远处的山峰朦朦胧胧地,如同笼罩着一层银灰色的轻纱.这时,万籁俱寂,只听见远近传来几声鸡鸣.一会儿,东方出现了一丝白色,慢慢地扩展开来,远山、近树依稀可见.刹时,白色变成微红、深红,天际就像铺上了一层红色的锦缎.慢慢地,太阳冒出了地平线,一弯、半圆,就像新鲜的巨大蛋黄在煮沸的水面上下振荡,如此反复,最终挣脱大地的羁绊,慢慢升起,最后终于露出了整个笑脸.此刻,万道霞光,将半个天空染得通红;层层山峦也涂上了一层鲜红的油彩,片片翠绿的树叶也泛着耀眼的红光,在晨风中不住地摆动,宛如孔雀开屏似地绚烂.出林的鸟儿欢叫着,披着一身红霞,在天空展翅高翔.面向鹤庆坝子,寂静的村舍也醒来了,人们开始了晨炊.红光、村舍,袅袅炊烟,组成了一幅诗意盎然的图画.

随着太阳离开地平线,我们久久地陶醉在初次观日出的兴奋之中.同学们豪情满怀,一路高唱着当时的流行歌曲《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向着鸡窝寺缓缓下山.

今年我再次登上石宝山.早晨分乘几辆车,向东陆续奔向半山腰一个叫麻地箐的小山村(属草海镇小水渼行政村).8时许又从麻地箐出发,一路跟随向导向石宝山往上爬.山路崎岖,我们顺箐沿山路十八弯,左拐右转.由于雨水长年冲刷,箐沟里满是石头,走起来挺硌脚.细看山景,沟深林密,东山朝阴夕晖,照不到太阳,倒还凉爽.尽管山路难行,但我们都兴致很高,间或作稍许休息,讲个笑话,调侃一下,活跃一下气氛.沿途遇到很多朝山返回的人,他们洋溢着虔诚的自信和满足.不少人拄着拐杖,有的是从山上刚买的竹杖.其中有很多中学生,他们奔跑着、跳跃着、欢呼着直往下冲,朝气蓬勃.还遇到一队队巡山的护林员.途经“一碗水”,旁边建有“新佛寺”.往上山势逐渐平缓,两边是茂密的松林和灌木,一株株华杉松(又称果松或松子松)间杂其间,已挂上了松包.

经过近3个小时的跋涉.出现了一小段平坦的山路,石宝山赫然jm现在眼前.抬头一看,左前方耸立着三座山峰,拔地参天,直上青天,仰头一看,只见山这边断崖削壁,好像用神斧砍去了一半,直上直下,险峻陡峭,游动的云朵轻抚着它的脸.山峰下,茂草迷离,藤葛缠绕,间或有几只飞鸟在山腰盘旋,为这险山峭壁平添了几分趣意.啊,终于在近距离目睹了石宝山傲立群峰的面容!

继续前行,山路立时又变得陡起来,渐渐进入险境,更增添了石宝山的诗情画意.山岭裸露m一个个青黑色巨石,我们步步接近石宝山.过了“山神庙”,依稀可见“第一天门”已坍塌的古迹遗址,前人辑录的第一天门联是“入天门初登佛国,到玉阁再谒皇宫”.“第二天门”的石牌坊至今犹存,古籍记载的第二天门联有“到此地殊非凡境,人斯门别有洞天”.“高攀多时,回首殊非平坦地;再走几步,抬头即是大罗天”.拾级而上,“第三天门”的石牌坊傲然挺立,两边石门坊上刊刻的对联是“登天门,喜看空山胜境;望世界,莫忘净土因缘”.拾级又上,直抵“南天门”,这是一座三开间平房,坐北朝南,中间为过道,上书“炳焕南天”四个大字,两边的门联是“足下起祥云,始信登天原有路;眼前开玉宇,何言揽月苦无门.”通过“南天门”,展现在眼前的是一片开阔的山间平地,称“石宝坪”.石宝山主峰映人眼帘,巍然耸峙,雄奇壮观,一览无余.

前来朝觐的人熙熙攘攘,石宝坪人声鼎沸.旧时的石宝山庙会场面热烈,赴会的人数众多.每年农历三月初九至十五日,为期七天的庙会上,有朝山、唱阴戏、朵觋表演“上刀杆”、“含犁铧”等仪式,成百的朵觋手拿铁环,铁环上串着铜线,脚上拴着响铃,一齐跳起来,那场面蔚为壮观.青年男女则将庙会作为他们社交、谈情说爱的最佳时机.朝山会至今仍兴盛不衰,但一些恶俗已经破除.

据史料记载石宝山曾建有很多寺庙,经解放初期、破“四旧”和“”等各种运动的冲蚀.现在大多已绝然消失,现存的为民间捐资重修,已没有旧时的巍峨壮观.

准备攀登主峰时,我心里满是虔诚,又惴惴不安,因有“恐高症”,越往上,山势越陡,挑战就越大.山风肆虐,呼呼嘶鸣,心里直发毛,本想打退堂鼓,不再往上爬.兄长鼓励道:“别怕!‘恐高症’我也有,慢慢上,登不到顶,你这一趟就白来了,不要留下遗憾.”说的也是,回味第三天门另一联:“到此处,还差几步;望诸君,勿废半途”.终于鼓起勇气,弯腰低头,慢慢往上爬,先到了白衣阁,大家在一起吃带来的中午饭.白衣阁内熙熙攘攘、烟熏火燎,香火很旺,祈福求子的多.接着又要登上玉皇阁,山越陡,风更大,心里直打鼓.王文铭老师告诉我:“靠近石梯内侧走,不要向悬崖下望.”我以手触地,紧挨右边的石壁,一级级往上爬,爬完七十四级石阶,最终到达峰顶——玉皇阁,是为主峰南峰.

玉皇阁坐东向西,是一个三开间的殿堂,殿内供奉着玉皇大帝及阿南和迦叶的塑像.对面的石照壁、围墙和殿堂都是用石头依山崖边砌就的,中间石柱上有邑人杨金铠(光绪庚寅科进士)的对联“万家烟火春三月,一朵红云尺五天”.里面挤满朝山的香客,嘶叫的旋风刮得天昏地暗.用手扒紧石照壁往下看,天哪!万丈深渊,惊险万分.一边是峭壁,高不可攀,一边是悬崖,深不见底.攀上峰顶最高处,我不再是用观赏景致的目光,而是像艺术家欣赏自己的杰作那样,深情地环视着四周,举目眺望.东观是重重迭迭、连绵不断的群山,如翻卷的巨浪.南眺可见耸立天际的鸡足山天柱峰.西瞰,鹤庆坝子尽收眼底,八十八弯的漾弓江,蜿蜒曲折如玉带铺地.北睹,皑皑白雪映照的玉龙雪山雄峙碧空.

观毕四周风光,又沿石梯扶住石壁慢慢下去,下到睹光台.又折向西,向半山腰悬崖下面的祖师殿走去.相传,祖师为了开辟鹤庆,在石宝山峰顶洞面壁修行,有一高姓土人很可怜他,常帮助他挑水打柴.七八年过去了,见祖师一事无成,便劝他说:“你修行这么多年,一无所成,何苦这样下去.”祖师说:“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我若开辟不了鹤庆,誓不回头.”高姓土人也说:“看你这个模样,如能开辟了鹤庆,我发誓再也不面向鹤庆坝子.”说着便抛下祖师走了.祖师殿坐东向西,是为顺从他的誓愿,让他永远看着鹤庆坝子.祖师殿联是“锡杖开疆,沧海变桑田,十载神功垂鹤拓;金身永铸,绕古寺,八方黎庶颂龙登”.出了祖师殿,沿着一条崎岖小路向北,慢慢爬上中峰,峰顶建有“三清阁”.北峰有“祖师洞”但没去,传说当年赞陀崛哆圣僧就在此面壁修行.出“三清阁”沿北侧小路下去,已没有南峰险峻,慢慢回到石宝坪,一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啊,又返回到了安全地带!在灵山老爷殿旁休息,等还没有下山的文友.建灵山老爷殿是祖师感念他往昔为祖师挑水打柴的辛劳,坐西向东,是应承他曾经发过的誓言.灵山老爷殿,又称石宝老爷殿,殿联是“汝志竞成,信手拓开龙世界;余心有愧,无颜面对鹤家乡”.

从鹤庆坝子远观,南峰之南还有座较矮的尖尖的山峰,山间有块较大的平坦地面,俗称“勒白照(白语)”.传说当年祖师开辟鹤庆后,种下的五谷不低头,成熟不了,原来是雪山在北边高高壁立,坝子里气候太冷了.祖师便在“勒白照”作起法事,刚磕完三个头,雪山就倒成三岔.吓得雪山娘娘赶忙磕头谢罪,保证在鹤庆坝稻谷扬花吐穗时用云彩把雪山遮起来,祖师这才作罢.所以至今每年农历五月底到九月初,鹤庆坝不见雪山.

文友聚齐后,大家在一起合影留念,随后返程.带着登顶的自豪和快意,迈着轻快的步伐下山了,回到麻地箐,丝毫没有累的感觉,举起酒杯兴致更佳,倍加豪爽!正如北宋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记述的“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要想看到“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就必须有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坚强意志.

巅留踪迹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上述文章是关于巅留踪迹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石宝山和鹤庆和踪迹相关巅留踪迹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