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公共安全有关在职开题报告范文 和警惕灰犀牛式危机对城市公共安全的破坏类本科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公共安全范文 类别:毕业论文 2024-02-16

《警惕灰犀牛式危机对城市公共安全的破坏》

该文是关于公共安全类论文写作参考范文与城市公共安全和灰犀牛和危机有关论文写作参考范文。

摘 要:相比于“黑天鹅”,“灰犀牛”则比喻大概率且影响巨大的潜在危机,意在表明原本应该很容易被发现的风险隐患,却由于疏忽大意而失去了最佳的控制风险的时机,最终酿成灾难性后果.分析2017年英国连续遭遇恐怖袭击的原因,一句话概括就是,这是众多“灰犀牛”汇聚的结果,由此清晰可见“灰犀牛”式危机对社会公共安全产生的巨大破坏.唯有从意识上和行动上思考应对之策,方能避免、至少可以减缓由此造成的破坏性后果.

DOI:10.3969/j.issn.1674-7739.2018.01.006

一、描述:连续遭遇恐怖袭击导致英国2017年“最受伤”

2017年尚未过半,英国已经发生了4起袭击,是次数最多的一年.[1]

3月22日伦敦市中心议会大厦附近发生汽车冲撞事件.52岁的英国公民卡里德?马苏德(Khalid Masood)驾驶一辆租来的轿车在威斯敏斯特桥上撞击行人,随后驾车冲击议会大厦并将一名警员刺死.他本人被击毙.英国议会大厦前的这起袭击案导致包括袭击者本人在内的6人死亡,50人受伤.

5月22日曼彻斯特体育场演唱会上发生爆炸式袭击.一名男性嫌犯使用自杀式炸弹袭击在曼彻斯特竞技场参加完演唱会的年轻人和儿童,导致22人死亡,59人受伤.自杀袭击事件嫌疑人为22岁的萨勒曼?拉马丹?阿贝迪(S a l m a nRamadan Abedi),一名出生在曼彻斯特的利比亚人后裔.

6月3日伦敦桥附近发生汽车冲撞.一辆白色小货车在伦敦桥上撞击行人,此后,三名行凶者在附近的博罗市场(Borough Market)持刀行凶,最终导致7人死亡,48人受伤.嫌犯被当场击毙.

6月19日伦敦清真寺附近发生卡车冲撞.当天傍晚,伦敦芬斯伯里公园区(Finsbury Park),嫌犯驾驶小货车撞向正在祈祷的穆斯林教徒.来自卡迪夫的达伦?奥斯本(Darren Osborne)被指涉嫌制造恐怖袭击和谋杀.这起事件发生在穆斯林斋月期间,袭击造成1人死亡,9人入院接受治疗.受害者全部都是穆斯林.

上述四起间隔时间不长的重大恐袭案件是英国自2005年伦敦地铁爆炸案发生以来伤亡最严重的恐怖袭击案件,共造成至少35名无辜民众遇难,200余人受伤.

对于21世纪英国遭受的恐怖袭击,理论界的研究往往以伦敦地铁爆炸案为起点.2005年7月7日,伦敦早高峰时发生了针对公交系统的自杀式爆炸.三颗炸弹在不同的地铁列车上引爆,第四颗在一辆双层巴士上爆炸.这起连环爆炸共导致55人死亡,至少700人受伤.如果说,十二年前的这次地铁爆炸案还可以定性为“黑天鹅”,即小概率而影响巨大的事件,那么2017年连续发生的这四起恐袭则显然不是小概率事件了.对于这种大概率且影响巨大的潜在危机,赋予其名“灰犀牛”事件.

二、剖析:英国连续遭遇恐怖袭击何以可能?

“灰犀牛”这一概念是由美国学者、古根海涅学者奖得主米歇尔?渥克(M i c h e l eW u c k er)于2013年1月在达沃斯全球论坛上提出来的.根据其所著《灰犀牛:如何应对大概率危机》(下文简称《灰犀牛》)一书,“黑天鹅”比喻小概率而影响巨大的事件,而“灰犀牛”则比喻大概率且影响巨大的潜在危机.“一头灰犀牛就是指概率极大、冲击力极强的风险:一个我们应该意识到的风险,就像是一头两吨重的犀牛,把牛角对准我们全速向我们攻击”.[2]相对于“黑天鹅”事件的难以预见性和偶发性,“灰犀牛”事件不是随机突发事件,而是在一系列警示信号和迹象之后出现的大概率事件.灰犀牛生长于非洲草原,体型十分巨大,游客在很远处就能看见它们的存在;但是,恰恰是这一巨大而略显笨重的体型,使得人们放松了警惕,既忽视了它们被触怒之后发起进攻的速度,更忽视了其进攻的力度,以至于猝不及防,毫无招架之力.以灰犀牛来比喻“灰犀牛”式危机的风险,意在表明原本应该很容易被发现的风险隐患,却由于疏忽大意而失去了最佳的控制风险的时机,最终酿成灾难性后果.

具体分析英国连续恐袭案件可以说,英国之所以成为2017年“最受伤”的国家,其实有其必然性,从“灰犀牛”理论来讲,一句话概括就是,英国连续恐怖袭击是众多“灰犀牛”汇聚的结果.

首先,早在9 ? 1 1 事件发生的20 0 1年开始,美国就发动了攻打阿富汗的“特殊的反恐怖战争”,英国作为老牌欧洲国家,就以盟友的身份与美军组成联军而共同行动.直至之后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等,英国都是美国的支持者.这是最大的“灰犀牛”,或者说是众多“灰犀牛”存在的社会“归因”.

其次,在2005年遭遇伦敦地铁和公交自杀式爆炸袭击后,英国政府对于本国反对恐怖袭击的状况进行了反思,之后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反恐运作机制,形成了世界著名的反恐“四大金刚”:军情五局M I5、军情六局M I6、政府通讯监测总部G C H Q、伦敦警局反恐指挥部S O13,而且运作也较为成功.有数据统计,自2005年以来,英国共挫败40余起恐袭阴谋,其中有7起发生在2015年之后的19个月中,而这期间恰恰是法国《沙尔利周刊》遇袭、巴黎发生连环恐怖袭击、尼斯国庆日遭遇袭击等重大恐怖袭击案件发生的时段.但很显然,面临新的国际国内社会发展形势,英国现有的反恐体系尚未迅速跟上新的威胁,以致出现了漏洞.这是“灰犀牛”存在的体系“归因”.

再次,从已经发生的这四起恐怖袭击案件来看,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嫌疑对象都是英国本土人.这恰恰生动表明,之前前往中东地区参加“圣战”的这些“圣战士”已经回国,或将回国.这些人在战场上历练完再回到英国国内制造恐袭事件,成为内生性袭击者.而且,年轻人极易在网络上被极端主义视频和仇恨言论激进化,成为极端主义实施网络招募的新鲜血液.这是“灰犀牛”存在的人员“归因”.

而且,从英国连续发生的这些恐袭案件来看,也完全符合近三年欧洲其他国家,如法国、德国等一些城市发生的恐袭案件的特点.如一般是选择首都或者是重要城市,以及这些城市的地标式地点,如伦敦桥、议会大厦等;或者是民众日常生活、所,如演唱会现场、购物中心等人口集中的地方,此为“软目标”.“软目标”的选择表明恐怖分子发动袭击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想制造最大的、轰动性的社会效应,最期望的效果就是社会民众“谈恐色变”.这样一来,无论死伤情况严重与否,都会给民众心理带来巨大的冲击,此亦为“灰犀牛”存在的又一表现.

正是对上述“灰犀牛”因素的忽视,所以面对2016年脱欧公投之后必然导致的缺乏与欧盟的情报共享,以及与2017年提前选举相伴随的内部政治博弈加剧,由此必定影响到英国情报部门支持不同党派的工作人员在处理相关问题时出现怠慢情绪,而且惯性思维导致判断失误,将关注力放在了从西亚、北非地区“长途跋涉”而来的袭击者,而生生忽视了内生性人员,等等,最终产生了最严重的后果——成为2017年“最受伤”的国家.

三、思考:面对“灰犀牛”的应对之策

“灰犀牛”理论在其产生之初,主要是指已经威胁到经济、金融安全的潜在危机,而且危机并不遥远,随时可能发生.事实上,对于社会公共安全领域而言,这种“灰犀牛”亦是无处不在.很多社会公共安全危机事件,与其说是概率小而后果严重的“黑天鹅”,还不如说是概率大且后果严重的“灰犀牛”,因为事实证明它们在爆发之前就已有种种迹象显现,但却常常被忽视.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公共安全危机的管理就不再是一个抽象的理论问题,而是具体需要解决的现实危机.通过剖析英国连续遭遇恐怖袭击之可能,清晰可见“灰犀牛”危机对社会公共安全产生的巨大破坏.唯有从意识上和行动上思考应对之策,方能避免这些破坏性后果,至少可以减缓由此造成的破坏性影响.

(一)认清危机发生的基本规律

正如《灰犀牛》一书中指出的那样,危险的到来很少是出其不意的,往往在事前会有各种警示信息,让人识别,做好防范准备.但事前的防范却是最难的,所以一旦不能控制源头,就必定产生危险.这是危险产生的一般规律.社会公共安全危机的产生亦是如此.认识规律是遵循规律、利用规律的前提.笔者将其以简单图标的形式呈现如下:

分析图1,从绝对意义上讲,在当前风险社会环境下,无论是人类社会本身的发展,还是科学技术应用带来的负面效应,都有可能会产生社会公共安全的危机;当内外因条件具备时,这种可能性会变成现实性.同时,危机的发展都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所以一开始是出现危机产生的苗头,最后会直至危机全面爆发,这是危机发生的基本规律.其中,危机产生的苗头就是隐藏着的“灰犀牛”.所以说,危机虽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但人们也可以通过主观认知而实现对其的控制,这种控制就是对于危机产生苗头的控制,从而避免危机完全成形.这一基本规律要求增强危机意识,对存在的风险隐患要摸清情况,区分影响程度,采取有效的措施妥善解决;也使得积极应对“灰犀牛”既是可能的,更是必须的.

(二)面对“灰犀牛”的应对之策

“灰犀牛”理论认为,“灰犀牛”事件之所以会产生巨大的破坏性,源自人们面对“灰犀牛”时五个阶段的反应:第一阶段是本能的“否定”,拒绝积极行动;第二阶段是“混日子”,得过且过,推给未来;第三阶段是“犹豫不决”,尝试去回应;第四阶段是“惊恐”,意识到已经大祸临头;第五阶段是“崩溃”,行为已无力改变.[3]

危机在其成为危机之前,只是一种可能性,或者说只是一种风险,如果视而不见,那么风险极有可能成为现实,但如果能积极应对,并采取有力措施,也许风险就只是理论上的一种可能存在,至少能避免最坏结果的发生,即那头灰犀牛只是仍旧在远处存在.要警惕“灰犀牛”式危机对社会公共安全的破坏,就需要在任何时刻都要充分准备好面对“灰犀牛”的应对之策.

1.“承认危机的存在”,任何时候忽视危机都是不明智的

“如果一件极其糟糕的事情很有可能会发生,那么你现在就去着手处理它是十分必要和值得的”.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不仅不能忽视“灰犀牛”的存在对于公共安全带来的破坏作用,而且要积极承认其存在,因为“如果能够尽快地承认灰犀牛式危机事件的存在,那么我们就能尽快地发现妨碍我们认识其存在的因素”.[4]

正如上文所分析的那样,从绝对意义上讲,在当前风险社会环境下,无论是反恐形势严峻程度在全球化层面的加剧,还是金融市场乱象频发导致的金融风险和经济不安全因素,或者仅仅是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变化,都有可能会产生公共安全的危机.根据我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对于突发事件的界定,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四类突发事件都有可能对社会公共安全产生破坏.2017年1月召开的政法工作会议上也明确提出了“公共安全隐患日趋严重”的观点,所以需要对风险排查管控标准规范加以分类细化,“把公共安全工作做细做实”.也就是说,公共安全危机的到来并非真的都是“突如其来”,以至于人们“措手不及”;实际情况是事前总会有各种各样的警示信号,这就需要充分识别,以做好防范和准备.

的确,按照一般的认知规律,事情越是明显,越容易被忽视,“灯下黑”就是这个道理.而被忽视的原因,往往首先与认知不足有关,而这种认知存在的根源就在于机制,如管理层的决策机制等.在公共安全管理问题上,往往是“多因一果”的.“多因”中的任何一个因素都不可能是导致灾难性结果的决定性因素,而是需要一定时间、一定空间的交汇融合,才会共同导致危机发生.这就说明危机的发生具有综合性,正如英国连续遭受恐怖袭击就是必然性与偶然性、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种时空的交融其实就是可能性变成现实性的条件.

所以,在当前风险社会环境下,我们虽然无法直接知道类似于“灰犀牛”的危机会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样的具体方式给社会公共安全造成破坏,但是可以确切知道的是,否认或忽视它们的存在都是不明智的.相反,只有积极承认它们的存在,才是躲避其袭击、防范其风险的前提.因为“灰犀牛”式危机的存在又往往掩盖了其他非常明显的、有重大影响的危险,一旦出现,则无能为力、回天乏力.

联系到我国目前的社会公共安全,形势总体是安全的,但万不可存在麻痹大意或者是自我否定的心理.在2014年昆明火车站“3.01”暴恐袭击案之前,几乎很少有人会认为恐怖袭击的危险就在身边.但实际上,只要我国是处于国际社会的大环境中继续开放与发展,那些对于国际上其他社会有影响的恐怖袭击因素就必定有存在的可能,这些“灰犀牛”式危机的存在必须引起关注.

2.“不要静止不动”,不要在冲击面前僵在原地

一般人们突然遭受到袭击时的本能反应往往是一动不动,僵在原地,等到猛然惊醒之后,也许早已被袭击倒地.所以,面对“灰犀牛”式危机,“不要静止不动”,也就是不要在冲击面前僵在原地,否则只能不堪一击.这就是说,在积极认识或肯定危机存在的可能性的前提下,更需要积极行动.如果说可能性的危机存在只是一种风险的话,那么积极行动的目的就在于通过风险监测,防止可能性变成现实性,这是一种全过程的、持续的监测.

相对于“黑天鹅”事件的难以预见性和偶发性,“灰犀牛”事件不是随机突发事件,而是在一系列警示信号和迹象之后出现的大概率事件.所以“灰犀牛”事件的危险性不在于它的出现没有征兆,而是在其征兆出现的时候,人们往往倾向于“视而不见”,并采取拖延、得过且过等“鸵鸟战术”作为应对.最终,灰犀牛发动凶猛进攻,导致出现严重后果.所以,为避免于此,就需要对这些具有风险性质的征兆加以关注.在社会公共安全危机管理中,就首先对风险的发现与评估提出了要求.

社会公共安全风险评估具体来讲就是,要评估哪些内部或外部因素可能引起社会公共安全秩序的失序与失控,即可能产生社会公共安全风险,这些因素就是危机到来的征兆.同时还需要评估的是,这些社会公共安全风险的影响严重程度如何、现有资源抵御这种影响的能力又如何.可以预见的是,社会公共安全风险的产生是社会经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人口因素、文化因素等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对于这些危机征兆的评估也必须是站在社会全局的高度,并加以系统性分析.

一是综合社会发展的总体状况,掌握能够反映一个地区犯罪和影响治安状况的数据材料.这些数据材料是一个地方治安状况的最直观体现,也是评价社会公共安全状况、识别可能产生社会公共安全风险的最关键因素.日常工作中对本地区发生的违法犯罪类型、数量、人员构成等基础信息进行动态监测,分析其社会成因,再由成因反观并归纳出社会公共安全状态运行变化的规律.遵循规律是风险预警成功的前提.

二是重视互联网大数据分析挖掘,对以上收集的数据材料进行科学处理,从而进行综合评价.当前大数据已成为世界各国情报机构、执法部门的重点挖掘对象.机关要利用现代化的研判系统,围绕一些重点治安领域、重点治安问题等,开展网络大数据的挖掘和分析研判,从行为流、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等角度入手,注意发现、归纳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在互联网上的行为特征,寻找社会公共安全危机隐患线上线下的关联,为打击由此转化来的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提供精确有效的情报指引.情报先行是当前社会公共安全风险治理的基础.

三是根据以上综合评价结果作出科学决策,提供安全保障,在此需要关注的就是现有资源抵御风险的能力如何.现有资源主要包括三类:一是以警力数量和素质为标志的人力资源,如单纯的警力数量、基层与机关的警力分配与结构等;二是以技术手段为标志的科技资源,如警用通讯设备、执法设备、电子监控设备等用于治安管理的各类科学技术手段,以及警综平台等业务信息系统;三是以执法权益保护为标志的环境资源.“根据联合国有关组织的最新估算,全世界各国每10万人口占有人数平均约为300人”.[5]而在我国及在上海,按照全国160万警力、上海5万警力计算,目前全国及上海每10万人口平均数量分别是120人和200余人,显然大大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在警力有限的情况下,就需要一是加大执法权益保障,使得现有警力能放开手脚依法执法,以提高工作积极性;二是加大科技资源的研发使用,由此既能提高警务工作效率,又能通过向科技要警力实现社会公共安全风险治理中的技术升级.通过提供有力的执法支撑和充足的科技资源,落实社会公共安全风险治理和控制的具体措施,将安全风险降到最低.

上述环环相扣的公共安全风险评估的三项内容才是主动进攻的态度和策略.

3.“不要浪费已经发生的危机”,要真正做到从灾难中吸取教训

危机是危险加机遇,面对已经发生的危机,应有的态度是能真正从灾难中吸取教训.由此引发的思考是,当前我国对于社会公共安全危机的认识与管理多是灾难推动型的,那到底需要推动什么?

首先,推动意识上的居安思危是前提.以反恐为例.从当前的社会公共安全危机来讲,恐怖袭击当属全球化的最严重的危机类型.反恐是一场现代战争,要赢得这场战争的胜利,需要首先从情报意识和危机意识上有所提升.作为一支专业反恐力量,必须在日常警务工作中始终坚持“反恐标准”,即在日常工作中必须意识到,随时都有可能与恐怖分子直接接触,这就需要有极强的情报意识和风险意识,街面执勤缺乏这些意识,任何时候都可能引发最严重的后果.2016年7月14日法国尼斯遭遇恐怖袭击就是最大的教训.在该恐袭发生之前,一辆大型车辆就在街道停留了近9个小时,这种行为首先是违反了“大型车辆停靠市区街道”的法律规定.在此期间,还前去盘问检查过,但没有引起重视,以致最后发生无法防范的严重后果.因此,既需要接受专业的反恐培训,更需要在日常工作中专注于反恐,以明确在执勤中寻找什么样的目标以及询问什么问题.

其次,推动行动上的未雨绸缪与亡羊补牢是根本.行动重在预防和落实细节,而且从避免行动产生的后果来讲,越早预防,成本越低,效果越好,所以未雨绸缪远比亡羊补牢更为重要.由此就需要一是在危机产生之前,政府及专业职能部门对民众开展常态化的日常安全教育与培训;二是危机事件之后,更必须想办法补救,以防止重蹈覆辙.

当前我国公共安全危机管理重点是“一案三制”,即根据风险识别的结果制定应急预案,以及实践运行中的应急法制、应急体制、工作机制保障.从实际来看,绝大多预案缺少的重要环节就是告知公众风险和如何以实际行动提升公众安全素质,以至于真的面临风险时,公众既缺乏风险感知力,更缺乏自我保护能力,这就是日常安全教育与培训的缺位.更进一步,日常培训不仅必需,而且要常态化.一般而言,面对突发事件,很难期望民众有理性选择,唯有经过熟练的演习之后,才能不需要经过太多的思考就形成一种正确的、自然的习惯性反应,这就对常态化的培训提出了要求.同时,任何一起公共安全危机事件产生之后,都需要及时反思产生的原因.以“12?31”外滩件为例,上海向来都是我国最安全的城市之一,其大型群众性活动的人群管控经验也有许多值得推广的地方,但面对“12?31”外滩件发生的这一残酷事实,的确需要从预防准备、现场管理、应对处置等多方面去反思每一个细节.公共安全危机的管理不怕十防九空,只怕百密一疏,唯有以亡羊补牢的姿态才能防止重蹈覆辙.

再次,推动制度上的立法立规是保障.立法立规的目的是确保对于公共安全危机的处置能够有法可依,执法必严,但现在很多时候却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以物流、寄递业的管理为例.针对当前寄递领域的公共安全管理现状,首先就是要加大对“100%实名制”、“100%安检制度”、“100%验视制度”三项制度的落实力度,从制度和措施上对违法犯罪行为形成震慑,从源头上保障寄递安全.早在2009年就正式施行的我国《邮政法》《邮政行业安全监督管理办法》《邮政行业安全防范工作规范》等法律法规对此都有明确规定.笔者曾在专题调研中指出,[6]目前看来,这些制度的落实并不尽如人意.企业在安全运行方面虽然承担着主体责任,但有的企业,尤其是一些加盟的小微企业,考虑到经济利益、客源积累、投资成本等多项因素,对潜在的安全风险源及其危害性认识不到位,往往存在着有章不循、有禁不止的现象及侥幸心理,从业人员对“三个100%”知晓率较差,更别说实际执行了,于是物流寄递方式被一些不法分子“盯上”,成为威胁社会公共安全的重大隐患之一.

总体而言,面对“灰犀牛”式危机对社会公共安全可能造成的破坏性影响,不仅需要认识到危机防范的重要意义,更需要付诸行动,正如“在野外发现犀牛的能力是长期训练的结果.同样,发现灰犀牛式危机也是一种需要经过训练才能具备的能力”,[7]而且最难的部分就是行动.在这种情况下,既需要从已经发生的危机事件中吸取教训,以免重蹈覆辙,还需要提前制定行动计划,这样,当危险真正来临时,才可能按部就班地采取行动——这才是一种能发现并能控制“灰犀牛”式危机的应有态度.

说明:本文系上海学院2017年度重点科研项目“新形势下超大城市社会治安风险治理研究”(项目编号17xkx28)阶段性研究成果.

公共安全论文参考资料:

大学生公共安全论文

公共安全论文

安全教育论文800字

化工安全和环保论文

食品安全论文2000字

安全论文

本文总结:这篇文章为大学硕士与公共安全本科公共安全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城市公共安全和灰犀牛和危机方面论文范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