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巴赫类论文范文 跟《哥德巴赫猜想》发表的前前后后类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巴赫范文 类别:毕业论文 2024-03-26

《《哥德巴赫猜想》发表的前前后后》

本文是巴赫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与《哥德巴赫猜想》和前前后后和发表相关论文写作参考范文。

日前,《人民文学》杂志社在京召开纪念《哥德巴赫猜想》发表四十周年座谈会.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首先刊载于1978年1月号《人民文学》,1978年2月16日的《光明日报》全文转载,2月17日《人民日报》再次全文转载,由此在全田引起轰动.不久之后,全国科学大会召开,成为改革开放的先声,陈景润、徐迟和千千万万中国知识分子,迎来科学的春天.“《哥德巴赫猜想》是‘科学的春天’这首大歌的领唱.”《人民文学》杂志主编施战军在座谈会上如此评价.

谁选中了陈景润

1977年9月18日,党决定召开全困科学大会.紧接着,10月《人民文学》的选题会自然跟“科学”挂上了钩.编辑觉得,如能组织一篇反映科学领域的报告文学正当时.

十年浩劫,知识分子早成“臭老九”,以他们为主角的文学作品也几乎绝迹.不过,既然要重新评价知识分子的地位和作用,文学领域自然应该有所突破.然而,写谁好呢?也不知是谁,想起一则流传甚广的民间故事:20世纪70年代初,有个代表团访华,一美圈专家点名要见大数学家陈教授.有关方面千方百计寻找,终于在“牛棚”里发现这个人,他取得了震惊世界的成果,竟然谁也不知道.

此人就是陈景润,编辑纷纷补充自己听到的轶事:他是“白专”典型,有一回挨斗,他气得跳楼,不过这位数学家自杀还不忘算角度,结果连伤都没受;他是一个“科学怪人”,不刷牙不洗脸;有人说他财迷,棉袄都舍不得买,就用两个棉毛衫,里边装上棉花,一绷,随便缝几针就行.

经过激烈的争论,编辑们达成一致,就写陈景润吧!

那么,找谁来写呢?有人提到了徐迟.

徐迟虽是一位诗人,但他做过新闻记者,写过不少通讯特写.1962年他在《人民文学》上发表的人物特写《祁连山下》,以敦煌艺术家常书鸿为原型.解放后,写知识分子的文章本就不多,反响好的更屈指可数,这篇文章算是其一.

当时的青年编辑周明,负责寻找这位久违了的诗人.徐迟原来在‘诗刊>做副主编,后来响应的号召“作家到火热的生活中去”,连编制也转到湖北省文联.

徐迟到京后和亲友们吃饭,一屋子人,一听说他要写陈景润,一致反对.“怪人”呀,“白专”呀,“吝啬”呀,陈景润是个有争议的人,何必惹麻烦呢?

敢不敢写?最后是徐迟的姐夫一锤定音:“写!陈氏定理了不起!”这位姐夫,正是解放军副总参谋长伍修权将军.

徐迟三访陈景润

徐迟写出洋洋万言的《哥德巴赫猜想》,但在整个写作过程中,他跟陈景润只见了三面.

他们第一次见面是在1977年的一个秋日,周明陪着去的.

陈景润进来那一幕,周明记忆犹新:“他非常瘦小,脸上虽然红扑扑的,但却是一种病态的红(大概是因为结核病),我们都穿单衣,他身上却是一件半蓝不灰的中山装,露出来的衬衫领子一个翘在外面,一个窝在里面,头上的棉帽歪戴着,两个护耳,一前一后地耷拉着,确实是个怪人,挺邋遢的.”

陈景润的手拢在袖子里,有点心不在焉地说,“哦,你们来了,我很高兴,很高兴”,一直说很高兴.一听说自己是报告文学的主角,又说,不要写我,写写老前辈,写写老科学家,写写领导人.徐迟笑了,说我不是写你,我来写数学界.陈景润松了口气,天真地说那我一定提供材料.

于是,他们随意聊起来.

虽然陈景润讲话的时候,夹着报纸上的套话,但他那种心不在焉、恍恍惚惚的神情,让徐迟有一种感觉:陈景润没有生活在我们中间,他活在数学王国里,虽然被迫接受采访,但他的心仍在低飞着,盘旋着,闪出晨光熹微的理性之美.

徐迟忍不住悄声对周明说:“他多可爱,我爱上他了!就写他了.”

往后的一个星期,徐迟在展开采访,他还特地找到数学所的年轻研究员杨乐、张广厚,和他们一起归纳出了三个陈景润感兴趣的问题:哥德巴赫猜想是怎么回事?猜想的题目怎么写,答案怎么写?(1+2)的突破在哪里?第二次见面,徐迟有备而来地抛出三个同题,陈景润话多起来,也不管徐迟懂不懂,直接把解决这三个问题的数学公式写给徐迟看.这次见面,徐迟掉泪了,他得出个结论:陈景润是那种为了数学可以抛弃一切的人,外界对他的传言太可恶了,那些当初迫害他的人,今天仍在制造流言蜚语.

采访进入尾声,唯一的遗憾是,陈景润几乎不让任何人进他的小屋,徐迟也不例外.时任数学所书记的李尚杰说:“要不,咱们搞点阴谋诡计试试.”

经策划,周明和徐迟、李尚杰三人一同上了88号楼,老李是领导,自然被放进屋.周明和徐迟,又过了十分钟后才去敲门,只说找李书记有急事.

果然,陈景润还未反应过来,李尚杰就抢先开了门,周明和徐迟就这样不容分说地挤进了屋.环顾这间由茶水间改成的宿舍,6平方米的小屋,一张单人床,床上的褥子只用蚊帐包着.墙角放了两个鼓鼓囊囊的麻袋,一个装的是他的换洗衣服,另一个全是计算题手稿和废纸.办公桌上除了中间常用的一小片地方,其余桌面落满了灰尘.

刮起“陈景润旋风”

据徐迟的儿子徐延回忆,他写得很快,一个星期采访,一个星期写作,一个星期修改,一个星期发稿.

前面的几个段落只用两个晚上就写就了,不过写到“”就卡住了.

当时,关于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的决议尚未做出,“两个凡是”依然禁锢人心.评判“”,谁也没有这个胆.

“”中,徐迟被关在一个楼上,没有事情,就只剩下读书,能搞到的书都反复读了,读得最多的是《马恩全集》.在写《哥德巴赫猜想》时,徐迟想到了《马恩全集》里的一篇重要文章《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对“”的态度、理解、写法,都在这篇文章里找到了依据.

《哥德巴赫猜想》问世后,“”这一段立即引起读者热烈反响.许多人争相购买和竞相传阅,喜欢文学的和平时不太关心文学的,也都找来—遍又一遍地读.

当然,作家也有妥协.有关陈景润眺楼自杀等苦难,闪闪烁烁地写了;陈景润事件,没有写入文中.

讲到那篇著名的论文时,文中是这样说的:1973年春节前夕,党委书记和政治处主任,提着水果去慰问陈景润,他非常感动,立即拿出论文,说道:“把这篇论文献给党.”

数学所的人都知道这是“天方夜谭”,当时大数学家华罗庚、吴文俊都没人理,一个助理研究员哪里有这种待遇?“李书记”在这篇报告文学中成了个意味深长的符号.

至于怎么写“猜想”,怎么写科学,徐迟说了这样的话:“我不懂科学,但我懂得人,懂得科学家的为人,也就可以写一点科学了.”

《哥德巴赫猜想》被《人民文学》刊发在1978年1月号头条.随后,《光明日报》、《人民日报》破例用三大版的篇幅转载了这篇文章.

中国大地刮起了“陈景润旋风”,他成了科学的代名词.科学家一夜之间成了最时髦的职业,“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挂在人们的嘴边.周明说,陈景润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被当作主角和英雄描写的知识分子,从此,他们走进文学一廊.

为陈景润“分房”

1978年3月,酝酿了8个月的全国科学大会在京开幕.陈景润和来自全困各地的5500多名代表一起走进人民大会堂,而且和他的老师华罗庚先生一起坐上了会议主席台.

在科学大会作报告间隙,会见了陈景润,这是他们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会面.

陈景润佝偻着背急步上前,用双手紧紧握住了的右手.周围镁光灯闪烁,他显得更加拘谨了,出入意料地,他深深鞠了一躬,嘴里念叨着:“谢谢邓副主席,谢谢、谢谢…“”

“我愿意当大家的后勤部长”,在科学大会上作的报告中,着重讲了这一条.其实,连陈景润都不知道,早在三年前,就已经给他当了一回“后勤部长”.

1975年9月26日,重新工作的主持会议,政治局听取了提交的《整顿科学院的汇报提纲》.当时,负责主持中科院工作,期间他亲赴数学所过问陈景润的工作和生活.得知陈景润依然住在小茶房的时候,异常激动,“你们于心何忍”.

在9月26日的会上,提到,至今仍有人认为陈景润是“白专典型”,对其工作生活问题不予解决,也火了,他说:“什么白专典型,总比占着茅坑不拉屎强!”接着,他给了陈景润极高的评价:“像这样的科学家,中国有一千个就了不起!”几个月后,在“反击右倾翻案风”的斗争中,这位伟人又遭打倒,陈景润依然住在小茶房,不过,已经记住了陈景润. 科学大会之后,陈景润迎来了喜讯不断的春天,而这都离不开“后勤部长”所抓的一件件实事.1981年亲自批示:“可否为其配一秘书,以分其劳.”

1983年,按照的指示,陈景润的夫人由昆从武汉调到北京,陈景润升为一级研究员.他的月薪从89.5元加到了149.5元,另外还有50元津贴,相当于行政十级工资,也就是现在的正局级.更可喜的是,他搬出了那间小茶房,第二年在新家里添了个大胖小子.

1984年,有了孩子的陈景润向老朋友罗声雄诉苦“我搬出去跟猪做伴了”.原来科学院在北大附中旁边有一套两居室,分了给他,但两居室附近有一个屠宰场,屠宰的时候猪儿们呼天号地,弄得这书呆子心烦意乱、东躲西藏.

罗声雄“撺掇”陈景润给办公室打个电话.果然,当知道陈的住房情况时,非常生气,他当即指示局长高登榜,就地解决.高登榜亲临数学所,表示“不分房子我不走”,当天,科学院就分给陈景润一套四室一厅院士房.

(摘自《北京日报》孙文晔 文)

巴赫论文参考资料:

总而言之:此文是关于《哥德巴赫猜想》和前前后后和发表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巴赫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巴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