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轨道有关毕业论文题目范文 跟铺就中国轨道相关毕业论文题目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轨道范文 类别:毕业论文 2024-03-08

《铺就中国轨道》

本文是轨道有关毕业论文题目范文与中国轨道和铺就方面论文范文数据库。

朱泽蓝

每一颗卫星都有一条属于自己的轨道,每一位卫星测控专家都有一套属于自己的轨道计算方法.这种方法是个人的研究成果,更是国家的核心机密.李济生一生都在寻找各种最佳的计算方法,把卫星定轨精度从 2 公里提高到 500 米、100 米、1 米,到最后的厘米级,为中国卫星铺设了一条最精密的轨道.

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当人们陶醉于胜利的喜悦之时,27 岁的李济生异乎寻常的冷静. 庆功大会上,他端着当时测控部为每一名科技人员准备的饺子,但感觉难以下咽,一位老专家的问话萦绕耳际 : “咱们的卫星虽然上天了,轨道也计算出来了,但你知道轨道精度是多少吗?”

当时,限于技术和装备水平,只是要求测控系统计算出卫星运行轨道,对轨道精度没有提出要求.

李济生把目光投向了茫茫太空.早在一年前,美国的“阿波罗”飞船已经登上了月球.60 年代末,发达国家已将各种应用类型的上百颗卫星送上了太空.人家的卫星轨道确定精度已经达到百米级,也就是说,地面计算的理论轨道与卫星在空间运行的实际轨道之间的误差,不超过 100 米.而刚刚起步的中国航天测控, 此时连 “定轨精度” 的概念都没有.

仰望太空,李济生心情沉重,不知道定轨精度,就无法验证轨道计算的正确性;没有精确的轨道数据,就无法对卫星进行有效的控制.如果不能建立一套精确计算卫星在太空运行轨道的方案,刚刚起步的中国航天事业就难以向前发展.

一个强烈的愿望,在李济生心里萌生:一定要制定出中国卫星的精密轨道计算方案!

从零起步,李济生踏上了追求中国卫星轨道精度的漫漫之路.国内没有精密定轨的先例可循,李济生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他从东方红一号卫星轨道数据着手,设想了一个个轨道鉴定方法,又一个个地自我否定.那些时日,戈壁滩上那间简陋的工房里,灯光几乎每天都亮到深夜,推导公式、编制软件、分析计算结果,李济生苦苦寻找确定轨道精度的方法.

一年攻关,李济生在“0”和“1”的海洋中求索,我们无法描绘出那是怎样的一种煎熬.一天,一个新的想法闪过他的脑海:能不能借用推算卫星周期误差的方法,来判断轨道误差呢?经过反复计算和论证,他开发出了用卫星轨道“预报误差”的方法来确定轨道的精度.用这种方法测定的轨道精度大约为 2~5 公里,我国卫星定轨的精度首次有了数量概念.

此后的几年里,李济生忘我地搜寻国内一切能找到的相关书籍,深钻细研,利用出差机会四处拜师求教,结合每一次发射任务分析累计资料.

1975年, 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返回式卫星,测控观察发现,卫星近地点高度在逐渐升高.而从理论分析,卫星受到大气阻力的影响,轨道近地点高度应该是逐渐下降.

为什么会升高?“一定是李济生的轨道计算出了问题.”有人这样议论.

是这样吗?李济生一头扎进这个谜团里.当时卫星测控中心还设在一座大山里,为获取足够数据和理论依据,李济生从北京到南京,再辗转上海,资料数据收集了一大堆.他借助一台手摇计算机,开始了不分昼夜的计算.

几个月后,谜团解开了.卫星轨道出现反常,是卫星姿态控制的喷气管产生的姿控力所致.由于只有0.7克的作用力, 人们在设计时忽略了它. 然而,就是这轻微的作用力,却使卫星轨道近地点每天升高 300 多米!

找到症结,李济生没有就此罢手.他又开发出了“按交点周期积分法”的卫星定轨方案,使我国的卫星定轨精度达到了 1 公里.

然而,李济生没有沉浸在成功的喜悦里.因为,这一卫星定轨精度还是远远落后于美、苏两个航天强国.他又给自己提出新的奋斗目标,要把卫星定轨精度提高到百米量级.

李济生知道,日月引力、大气阻力、太阳辐射压力以及地球引力等各种“摄动力”,都会对卫星运行轨道产生影响.要把卫星定轨精度提高到百米量级,就必须在弄清和解决各种“摄动力”对卫星的影响上下功夫.

李济生回到南京大学向专家教授求教.经过几个月的刻苦攻关,他不仅对“摄动力”有了深入的认识,而且针对各种“摄动力”对卫星轨道的影响,一一建立了动力学模型.1983 年,他终于研究出名为“微分轨道改进和摄动星历表计算”的定轨方案,使卫星定轨精度达到了 200 米,接近了世界先进水平.

从 20 世纪 70 年代到 80 年代的 10 年时间里,李济生相继建立了轨道计算解析法、“三轴稳定卫星姿控动力对卫星轨道摄动”的动力学模型,研究开发了新的卫星定轨系统.

到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经过李济生和同事们的努力,我国的卫星定轨精度逐渐从公里级提高到 500 米、200 米、100 米级,卫星定轨精度不仅满足了当时国内卫星发射测控任务的需要,而且为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轨道基础.

随着世界航天科技的飞速发展,李济生的目光又盯上了更远的目标.当得知美国的卫星定轨精度已经达到米级的消息后,他坐不住了.

李济生把求学的目光投向了世界航天发达国家, 发誓要把中国的精密定轨技术搞上去. 1984年,李济生终于跨进美国得克萨斯大学的空间实验室.在这里,李济生仿佛走进了知识迷宫.

一天,李济生与一位国内同行邂逅校园.那位同行问:“你准备选修什么?”李济生答:“精密定轨.”对方满含关切地劝说:“这个专业三五年都学不出名堂来,到时没有论文,拿不到学位,回到国内谁承认你?”对此,李济生只是憨厚一笑.

在进修的两年里,李济生与枯燥的阿拉伯数字日夜相伴,忘记了星期天、节假日,无暇光顾异国风情,甚至连封家信也顾不上写.两年时间,李济生掌握了别人至少用 4 年时间才能掌握的知识.导师发现了这个东方巨人的巨大潜能, 热情地劝他 “留在这里工作吧!” 李济生当即婉言谢绝:我是中国人,我的事业在中国.

回国后,李济生带领课题组研制开发新的精密定轨软件.为了集中精力,他主动辞去了软件室副主任的职务,带着两个年轻人,一干就是 4 年多.

1991 年,新的精密定轨方案在我国发射的新型卫星上获得成功,卫星定轨精度从百米提高到十米量级, 如果装备先进的测轨设备, 还可以达到1米.

1993 年,中国科学院、国防科工委、航天工业总公司联合对这一成果进行国家级鉴定,一致认为,这项成果建立了我国卫星测控精密定轨系统,技术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并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当时这项最新的成果,为我国“神舟”无人飞船发射试验中的轨道确定,奠定了重要的技术基础,为以后我国载人航天事业乃至如今的太空作战也奠定了扎实基础.

李济生还对几十年的实践经验,进行了系统梳理总结, 出版了 《人造地球卫星精密轨道确定》 一书.这本书系统讲述了精密轨道确定的原理、方法和全部动力学模型,反映了当时这个领域最新成果和发展趋势,是我国第一部卫星定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专著.

轨道论文参考资料:

城市轨道交通论文

此文结论,该文是一篇关于中国轨道和铺就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轨道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轨道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