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批评类有关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 与周明全鲜活是批评的生命有关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批评范文 类别:毕业论文 2024-02-24

《周明全鲜活是批评的生命》

本文是关于批评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跟周明全和周明全鲜活和生命相关论文参考文献范文。

陈思和先生在《文本细读的意义和方法》一文中,梳理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和教学的三次较大的转折.第一次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现代文学还是一门新兴学科,学习研究现代文学的研究者主要从古典文学的治学方法中寻找路径和方法.比如作家年谱的编写、作家资料的收集以及文本细读等.第二次是在80年代,研究现代文学的学者几乎都是从系统阅读一个作家的作品开始起步.第三次是1 985年以后,在学术风气强化了宏观研究的必要性和西方理论学说的不断引进中,导致了学术界盛行新方法和新理念,对文学史的理论研究取代了具体的作家作品研究.用先生的话说,自此以后,一届届的研究生都被笼罩在宏观体系理论的阴影里,虽然在理论上也能自圆其说,但心里总是虚的,没有充分地阅读文学原著,理论底气很难会充足.

我个人特别赞同先生的观点.首先,90年代以来,当文学批评丧失了文学的审美性和时代性,一味向知识型、理论型靠近,很难鲜活起来.

数十年来,活跃于中国批评界的批评家们,几乎是清一色的从学院现当代文学专业毕业的硕士、博士们,他们在学院里建立的审美标准,又主要以知识型为主,而以“知识型”为主的学院审美是有局限的,它代替了更为广阔和深层意义上的生活和社会的审美.同时,学院审美对当下的作品也缺乏关注热情.

其次,在放弃了传统的“知人论世”的评论之风后,陷入资料、概念和理论之中的生涩难懂的文学评论是很难为文学史提供什么有价值的参考的.

80年代初,文学批评经历了一个鲜活、生动的短暂时期.那个时候,不少文学批评家在做一个作家论前,不仅阅读作家的作品,还和作家有面对面的交流和碰撞.本期中陈思和先生和卢新华先生关于伤痕文学的对话,不难看出,那个时期,作家和批评家的交往、交流是频繁的,甚至争论都是很有意思的.近几十年来,批评家很少有关注作家本体的,而只是依赖坐在书斋里做研究,资料的来源大多依靠百度、知网.很多批评家对作家的研究,都是依靠阅读对已有的研究成果的阅读所产生写作的冲动.百度、知网对了解研究现状、研究脉络都会起到很好的作用,也能产生新的研究视角,但总体来说,这种建立在资料堆里的研究,对文学批评是有伤害的.这样的研究,见不到真实的作家,听不到作家幕后的声音,一个真实的作家消失了,一个由概念和印象堆砌的作家由此被造了出来.这样的文学批评来源一堆纸,结果还是一堆纸.而文学史的建构,在很大程度上又不得不依靠批评提供的参照.若我们的文学批评本身就存在问题,那么毫无疑问,我们建构的文学史就肯定有问题.

所以我以为,当前文学批评首先应该倡导批评摆脱电脑资料,进入作家和作家作品所构筑的生活里.应该和作家鲜活的生命去打交道,去关注作家生命体验里的东西.批评家关注的,不应该是空洞的概念,我们的批评,应该是与作家的生命悲苦有直接关系的写作.我想,我们当前紧要的还是应该多一些这样的批评,即把批评的主角,换到现实中我们要批评的作家们身上.批评家要做新锐作家和新颖作品的发现者,催生者,共同的创作人.一句话,力荐鲜活,鲜活是批评的生命.

当然,文学评论的鲜活还应该体现在语言的鲜活上.就个人而言,我愿意将文学评论分为“学院派”和“性情派”两种风格.事实上,在我看来,文学评论这两种风格,中国古代就已有之,我们看蘅塘退士版的《唐诗三百首》,其中的点注,其实就可以算是一种文学评论,这其中很多地方采取以诗评诗,以诗注诗的方式,这样的好处是,看原作品的同时,你能又学到另外的一些诗句和知识点.现在有的文学评论,评论一篇小说,常常引经据典,时而西方文学史观,时而某某文学家说,这样风格的评论,虽然显得更有深度,但也往往带有晦涩的毛病.再看“性情派”,我觉得其中的代表人物当为金圣叹,看此君批注三国,说到许诸赤膊中箭的情节,直接就来了一句: “谁叫你赤膊,活该!”这样的评注,看起来似乎不专业,完全把自己当成一个普通读者,但其体现出来的鲜活感无疑也更容易为读者接受.这样的鲜活感,是需要文学评论作者站在普通读者的角度上看问题,有一个代入感.如果文学评论写得比原作品还艰涩,它的影响就一定是有局限性的.

批评论文参考资料:

该文点评:这篇文章为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周明全和周明全鲜活和生命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批评本科毕业论文批评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