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宏观调控方面论文例文 跟改革开放40年的经济学总结之二政府强力出手宏观调控,加快市场出清方面论文如何怎么撰写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宏观调控范文 类别:毕业论文 2024-03-03

《改革开放40年的经济学总结之二政府强力出手宏观调控,加快市场出清》

本文是关于宏观调控方面在职毕业论文范文跟宏观调控和经济学和出清方面在职毕业论文范文。

政府强力出手宏观调控,加快市场出清

波动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过去40年间,面对多轮经济波动,中国政府采取了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措施进行干预.除了4万亿为代表的积极的财政政策,最值得总结的调控办法是主动管理,通过行政手段消灭过剩产能,限制新进投资,加快产能出清,缩短调整周期,从而避免市场经济本身的缺陷.由于行政干预比较生硬,可以采取政府与企业及早协商、订立企业“生前遗嘱”的方式,议定产能过剩时政府将以何种形式干预退出,这可以列入下一步改革的方向.

李稻葵

总结回顾改革开放40年的历程,需要把握一个关键的地方,那就是既要指出过去40年中国经济运行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机制问题,分析仍然需要改革的地方;也要客观分析过去40年中国在努力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一些行之有效的实践经验,这些经验与许多发达经济体有所不同,属于中国自己的实践心得,应该总结提高到理论层面.

上篇文章提到,积极帮助企业进入市场,是改革开放的第一个经验,本文将论述改革开放40年第二个经济学方面可以总结的经验,就是宏观调控.

强力宏观调控,应对经济波动

只要是市场经济,就会有经济波动,这是一个基本的规律.尤其是英国工业革命之后的那段时期,市场波动的幅度和频率非常惊人.最近我梳理历史资料发现,当时平均每7到8年就有一次周期性的阵痛.特别有意思的是,几乎每一次宏观经济的巨幅波动都是金融危机带来的.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马克思写作了《资本论》,得出了早期的资本主义制度不可持续的基本结论.也是因为这种巨大的经济波动,才催生了凯恩斯的《通论》,让他得出了政府必须干预经济的结论.而他认为,政府干预的主要手段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在他看来,货币政策上,政府通过扩大货币发行,最终将使得利率走低为零,而且零利率是利率的下线,但即便是零利率,企业家也不愿意借钱投资,这其实预言了日本在很长时期内所处的困境.当然,马克思和凯恩斯都没能看到今天中国经济的实践,中国过去40年以自己的方式交上了如何应对市场经济波动的答卷.

中国经济过去40年以来,也经历了好几轮重大的波动.在经济波动过程中,政府采取了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措施.这些措施主要有两大类.

措施一:积极财政政策,稳定军心,4万亿总体值得肯定

积极的财政政策,并非中国原创,其他的国家也实行过,但中国与其他国家略有不同的是政府控制项目审批和立项的权力.最典型的就是2008年底到2011年所实行的4万亿财政刺激计划.

对于4万亿,学术界的观点比较分歧,大部分的学者认为4万亿不太合时宜,带来了一系列的副作用.我始终认为,4万亿计划总体上讲是对的,因为要把这一决策放到当时的情形下来评判才合理.在2008年底的大形势下,没有人能够完全判断清楚国际金融危机将以什么形式、以多大的破坏力影响中国经济.4万亿计划分两年实行,每年的财政扩张力度约为GDP的7.5%,与金融危机前外贸顺差基本相当,初衷是应对国际贸易全军覆没的最坏可能,客观上讲起到了稳定军心,包括国际市场军心的作用.那几年,我参加了许多国际会议,包括达沃斯论坛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华尔街等方面组织的会议,国际社会的反应非常积极,许多企业家、学者叹息自己的国家也应该如此但是做不到.如果说存在缺憾的话,那就是4万亿退出的时机晚了一点,到2009年末,国内外经济已经出现了V型反弹,这时候4万亿的政策就应该及时退出了,更不应该通过银行扩大化了.我一直认为,与4万亿的推出是否合理相比,更大的缺憾是当时决策者过于保守,没有利用好国际金融危机的大好时机,在国际金融界进行一些有前瞻性的长远战略布局,如果那个时候中国能够入股一些主要的国际金融机构,那么今天中国金融业的发展态势就完全不一样了,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关系也会更加积极主动.

措施二:主动干预,消灭过剩产能,控制产能扩张

改革开放40年以来,宏观调控最主要的任务是应对产能过快扩张、投资的过快膨胀,以及由此带来的一系列恶果.在这方面,中国的经济实践是最独特的,也最值得总结.

当投资、产能扩张过快的时候,一般来讲,市场会出现产能过剩,产品会下降,通货紧缩会出现,失业率会上升.这种情况下,传统市场经济国家要不然会采取财政扩张的措施,人为地扩大内需来稳定市场;要不然袖手旁观,等待那些前期过多过早投资的机构或个人寻求破产保护,完成市场出清.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许多国家决策和执行财政刺激政策往往太慢,等经济周期过了以后,它才发力,另外,财政扩张政策用多了以后,往往会挤出一些私人的投资.而袖手旁观,等待市场出清,过程又来得太慢,导致市场陷入长期的非常痛苦的低靡.

中国在这方面的经验特别值得总结.从上个世纪末到2003年,以及最近几年,每一轮产能过剩的时候,政府采取的措施都是主动求变,强力要求相关产业消灭过剩产能.上个世纪末,主管经济工作的朱镕基总理直接下达命令,要求纺织、机电等行业消灭产能,最有名的是纺织行业的压锭限产.2003年,当基础产业扩张过快的时候,政府明令不许新的企业投资,因此导致了铁本事件这样令人惋惜的案例,那就是政府直接出手,不允许私人投资者进入一些产能过剩的行业,尽管私人投资者反复声称责任自负.而最近一轮的去产能中,政府更是直接要求钢铁、煤炭、电解铝等行业强制性地退出产能.这些政策客观上加快了产能的调整,缩短了经济调整的周期.

为什么这些调控政策比自由市场经济的政策更有利于经济呢?其原因正如马克思和凯恩斯所分析的,投资者并非完全理性,有凯恩斯所称的动物精神.即便是理性的投资者,出于理性考虑,也愿意拖延,等待最后的结果.当产能过剩出现的时候,投资者往往会守株待兔,保守地等待,他们相信市场未来会好转,有时也过分乐观地认为自己的企业比别人的企业效率更高,愿意死扛.而这种单个企业愿意死扛的行为,叠加起来,在宏观上具有放大效应,这就导致了市场最后出清时间的拖延,拉长了宏观经济周期,从而造成宏观经济层面的低效率.

从另一个角度来总结这个经验就是,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政府在积极地干预宏观经济,尤其是当宏观经济出现过分扩张、产能过剩的时候,政府会直接采取行政手段,消灭过剩产能.这种政策在很多人看来是违反市场经济基本原则的,但是他们并没有看到,市场经济本身在这方面是有缺陷的.在这个问题上,中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处理经验,不仅适用于发展中的经济体,对发达经济体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当然,中国政府的宏观调控办法也是可以改进的.具体说来,可以在企业进入一些产业的时候,就设定一些前置条件,好比设立“生前遗嘱”,政府和企业通过协商讲清楚,如果出现了产能过剩,政府将以什么形式干预退出.这种事前预嘱的方式,既可以适当地减少企业过分进入的问题,也能够减少事后处置产能过剩的痛苦,更可以让企业拿出一定的投资资金作为保证金,用于安置企业退出之后失业的工人,这应该是下一步改革的方向.

对于本文内容您有任何评论或欲查看其他资本圈精英评论,请扫描版权页二维码,关注“新财富PLUS”微信公众号和我们互动.

宏观调控论文参考资料:

宏观经济期刊

宏观经济学论文

宏观经济学论文3000字

宏观经济杂志社

宏观经济管理杂志社

上文总结,此文是一篇关于宏观调控和经济学和出清方面的宏观调控论文题目、论文提纲、宏观调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