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方式类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 跟依赖和独立:养老方式选择的二维困境分析相关专科毕业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方式范文 类别:毕业论文 2024-04-08

《依赖和独立:养老方式选择的二维困境分析》

该文是方式类论文如何写跟养老和依赖和二维困境分析类论文怎么撰写。

摘 要:资源依赖与独立自主是目前城乡居民家庭养老方式选择中必然面临的问题,但是二者之间存在着张力,难以同时兼顾,这便形成了选择的二维困境.为了研究城乡居民家庭养老方式选择中如何平衡二者之间张力的问题,对84户居民家庭养老方式选择进行了调查分析,采用多案例比较法,选取3户典型家庭作为代表,总结出三种张力平衡模式:偏依赖型、偏独立型及均衡型.分析发现:偏依赖型居民家庭数量最多,均衡型数量最少;偏依赖型与偏独立型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选择风险,均衡型是较为理想的选择模式;理想状态下,偏依赖型与偏独立型可以转化为均衡型.

关键词:家庭养老;社会养老;子女养老;养老方式;张力平衡

中图分类号:C91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7)06-0147-08

收稿日期:20161123DOI:10.13968/j.cnki.1009-9107.2017.06.19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AGL002)

作者简介:李乐乐(1990-),男,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口老龄化、社会保障制度与政策.

改革开放后,我国长期的计划生育政策使人口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加速了人口老龄化的进程.人口老龄化时代,养老方式的选择是每一位老年人面临的难题:如何既不给子女造成太大的压力和负担,又能满足自己的养老需求.受传统思想观念影响,我国大多数老人希望依赖子女养老,养老的依赖性较强,独立性较弱,但复杂的社会经济环境使子女很难为老人提供良好的居家养老条件,传统的居家养老方式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为此,我国政府提出了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团队为依靠,为城乡居民提供优质、温馨、便捷的服务,实现独立于家庭的自我养老方式.

现阶段城乡居民对养老模式的选择陷入了一个二维困境:一些没有稳定生活来源的居民要依赖子女、社会和政府养老,另一些经济能力强、追求高质量老年生活的居民选择独立养老模式,而依赖外部资源养老还是独立自主养老是当今绝大多数居民选择养老方式时所面临的困境.之前很多学者在研究居民养老方式选择时,关注点较多的是老年人的资源依赖性,居民选择养老方式与子女、社会和政府之间的依赖关系通常采用资源依赖理论,其中老年人的外部资源依赖性最为强烈,但这种强烈的资源依赖会给城乡居民养老方式选择的独立性造成什么的影响,这个问题至今鲜有研究.

本研究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将城乡居民养老方式选择表现出来的依赖性和独立性特点结合起来,尝试解释城乡居民养老方式选择的二维困境,找出平衡二者之间关系的途径,以便从根本上提高城乡居民养老质量和水平.

一、文献综述

(一)关于养老模式研究

多数学者界定养老模式时,主要按经济来源(经济变量为主,非经济变量为辅)和精神价值实现原则来分类.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养老模式也不断发展变化[1].当然,不同的养老模式具有不同的特点,有学者提出社会化居家养老模式[2],也有学者从横向角度提倡城市和农村发展多元化的养老模式[34].不同养老模式各有利弊,个体在进行选择时需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以实现养老的帕累托最优.

学者对于养老模式的研究,研究对象主要为城市居民,对于农村居民的研究较少,而对新城区的研究尚未涉及.研究内容多集中在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方式上[5],对农村居民的研究多集中在养老资源缺乏、资金来源单一层面,城市则由经济的来源问题转移到生活质量的照顾、自身的价值的追求和精神享受层面[6].

从养老模式多元化的层面,很多学者提出了丰富多样的养老模式,可以更好地满足个体的养老需求.有学者从这个角度提出我国应建立起符合国情的多元化居民养老模式,以满足不同个体的养老需求,给老年人提供更多的养老模式选择[78].还有学者从养老模式的多样化发展层面进行研究,提出候鸟式的异地养老模式,对于释放大城市功能、协调优质养老资源和提高养老质量具有重要意义[9].

虽然当前国内学者对于养老模式的研究已较多,但研究的角度和内容都十分有限.居民个体对于养老模式选择最主要的依赖就是资源,资源的来源途径直接决定养老模式的选择.当前的资源主要来自政府、社会组织和子女,资源的有限性对于居民个体的养老模式选择具有显著的影响.依赖过多,不利于追求养老的质量;依赖过少,自身资源有限,不足以自给自足,居民个体如何选择养老模式陷入了二维困境.本文的研究重点集中在居民个体养老模式选择二维困境形成过程及如何有效地突破困境,有效地选择适合个体发展的最佳养老模式.

(二)关于依赖与独立性养老方式选择的研究

1.关于依赖性养老方式的研究.资源依赖理论被广泛地应用在居民家庭养老方式与政府关系的研究中.在我国,居民选择养老方式都不可避免要与政府打交道,在居民家庭选择养老方式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方面,不同学者建立了不同的理论框架.有学者认为在养老方式选择的主动权上,政府和居民是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10],也有学者认为政府和居民是合作关系,主张政府和居民家庭建立起公平的合作关系[11].然而,政府和居民家庭之间通常是政府提供资源和服务,居民对政府形成强有力的资源依赖.

在当前对居民养老方式选择的相关研究中,可以发现,资源依赖理论是解释居民家庭与政府之间关系的代表性理论.相关学者研究发现,居民在选择养老方式时,最关心的是对自己生存和发展的满足程度,如果本身不能够获得足够的生存和发展资源,就会寻找外部的资源支持[12].对于居民家庭来说,资源依赖最多的就是政府.无论政府提供资源或服务,居民家庭在选择养老方式时都会为满足自身发展需要而产生依赖性.也有学者对此进行了不同的研究,认为个人对于资源的依赖与政府或社会之间的依赖关系是复杂的,存在双向依赖关系,而不是单纯的完全单向.但是根据依赖的不同程度,政府和社会与个人之间的资源依赖关系可以概括为 “非对称性依赖”或者“非均衡性依赖”[1314].

2.关于独立性养老方式的研究.居民家庭养老方式独立性主要表现为“自己的事情自己决定,自己选择,自己承担风险”.国内对独立性养老方式的研究多集中在对NGO组织的研究方面,很少涉及对居民家庭或者个人行为的分析.国外学者此方面研究比较丰富:有学者分析了肯尼亚居民家庭独立自主能力在家庭养老方式选择方面的贡献,对政府公共治理具有重要借鉴意义[15];还有学者从居民家庭的利益角度出发,考虑居民家庭养老独立性的选择[16].

国内对独立性家庭养老方式研究的不足,表明了实践中我国居民家庭独立自主能力的不足.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居民家庭养老资源依赖性太强.对国内的城乡居民家庭来说,在对政府、社会的资源依赖与个人对独立自主的追求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张力,这种张力的博弈和不均衡发展造成了个人养老方式选择的二维困境.本文采用案例分析方法,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3个居民家庭对养老选择的不同取舍方案,分析在张力发展不均衡的情况下养老方式选择路径与机制,探索平衡资源依赖性与独立自主性之间张力的方法.

二、二维困境的形成

目前城乡居民选择养老方式遭遇到二维困境(见图1),这个困境的形成有两个前提和一个变量:

1.前提一:城乡居民养老方式选择的强资源依赖性.目前城乡居民养老方式的选择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限制,尤其是居民自身经济能力的限制,导致其对子女、社会和政府等形成了强依赖关系(图1中A).其中居民养老方式选择对子女、社会和政府的依赖主要以资金依赖为主,服务依赖为辅.所谓“服务依赖”是指居民老年时所需要的各种生活需要和服务都要依靠外界提供,自己不能保证本身的基本需要和服务需求.在当前环境下,城乡居民选择养老方式时,依赖子女、社会和政府是必要条件,这也是资源依赖理论通常被用来解释居民养老方式选择与社会和政府的关系的原因.

2.前提二:城乡居民养老方式选择的强自主性.人们向往高质量的养老生活,独立自主性是其能够不依赖政府和市场而选择自己养老方式的重要发展属性(图1中B).独立自主性是城乡居民选择养老方式的最高层次的表现,是居民选择养老方式的根本属性,如果没有自主性,就没有高质量的养老生活.对于自主性通常可通过人格自尊和精神价值等维度来测量,人格自尊愈强,对自身价值的追求愈迫切,个人选择养老方式的独立自主性就越强.

3.变量.二维困境形成的作用过程有一个中间作用变量——独立性.独立自主性降低是由于资源依赖性过强.根据资源依赖理论的解释,任何一个社会人要满足自身的需求都会与外界环境产生一种互动关系.因此居民个体在选择养老模式时,对资源的依赖可以看作是与外部环境的一种互动.居民个体为实现自身养老需求,就会对外部的资源产生依赖,这种依赖就要付出相应的对价——独立自主性的降低(图1中C).当独立自主性降低时,居民个体的发展属性就会受到影响,对于养老质量的追求和精神价值的要求就会相对降低,那么居民个体的养老独立性也会相应地降低(图1中D).假设以独立性作为中间的变量,在资源的依赖性和自主性的选择之间就会形成一种张力,这种张力会影响居民个体对于养老模式的最佳选择(图1中E),从而形成了养老模式选择的二维困境.

三、案例分析:张力的三种平衡模式

笔者在2014年3月对山东省Y新城区84户居民进行的调查显示: 18户(21.4%)居民家庭收入在10万元以上,52户(61.9%)居民家庭年收入在510万元之间,14户(16.7%)居民家庭的年收入在5万元以下,有的甚至没有收入;其中9户(10.7%)居民表示自己对养老方式的选择有明确的规划,75户(89.3%)居民表示对自己的养老方式的选择没有明确的规划或者不清楚;65户(77.4%)居民表示自己对于养老方式的选择听从政府安排,自己现在并没有打算,17户(20.2%)居民表示养老方式选择不仅要考虑经济能力还要考虑依赖子女,仅有2户(2.4%)居民表示养老方式选择不会依赖任何外界资源.以上数据说明,城乡居民养老方式的选择依赖性较强,主要在于经济能力普遍较低,独立自主性受到经济因素的制约,独立性就会降低,本文将其定义为“强依赖、低独立”效应现象.

结合对城乡调查和访谈的实际情况,将居民养老方式选择分为三种类型:(1)“依赖—生存”型.养老完全依赖子女、政府和社会,自己没有一点独立自主性,这类居民数量最多,占了新城区居民的绝大部分,代表当前需要解决养老问题居民的主流;后文案例中的K类居民家庭就是这类居民家庭的代表.(2)“独立—发展”型.认为自己有强大的经济能力,不考虑依赖任何外界资源,对自己的老年生活拥有明确规划.案例中T居民家庭是这类居民家庭的代表.(3)“均衡—理想”型.以Q居民家庭为代表,他们一方面拥有稳定的经济收入,能够自己支付养老需要的费用,另一方面考虑老年生活质量,还会依赖子女、政府和社会等各个方面的资源,也会尊重国家的政策性导向安排,这类居民家庭往往是科学地综合考虑选择自己的养老方式.虽然目前这类居民数量比较少,但发展迅速,是未来居民养老大军中的“正规军”,代表着城乡居民养老方式选择的方向.

(一)案例描述

1.“依赖—生存”型:K居民家庭.K居民家庭是典型的三口之家,夫妇俩年近六十无业在家,与自己的独生子生活在一起.儿子在外地打工很少回家,因此家里的事情主要由他们夫妻二人承担.当地街道办和政府考虑到他们体弱多病,为他们办理了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简称“低保”).儿子每月寄给家里的1 000元和民政局每月发放的低保820元,基本上能够满足两人的生活需要.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养老方式的选择是摆在他们面前的不可回避的问题,选择什么样的养老方式直接关系到晚年生活的质量以及家庭的长远发展.

在经济来源与所需服务方面,K居民家庭的经济来源比较单一,经济收入相对较少,在养老方式的选择上要依赖街道办的有关规定和政府的政策.K居民家庭儿子在外地打工,不能给老人提供依赖和服务,养老服务很大部分要依赖社会提供.K居民家庭养老方式的选择完全是依赖型,依赖政府及社会提供经济支持及服务供给.

在自主性上,由于K居民家庭的经济来源及所需服务完全依赖于政府和社会提供,这就大大降低了其自主选择养老方式的独立性,他们选择的养老方式只是为了满足简单的晚年生活需要,在人格自尊及精神价值方面的追求几乎是不存在的.K居民家庭选择的养老方式代表着目前绝大多数的居民家庭,他们仍然处于“依赖—生存”线上.

2.“独立—发展”型:T居民家庭.T居民家庭中男主人近50岁,是某企业的副总经理,年收入在30万元左右;妻子是某银行的业务经理,年收入也有10万元左右;两个孩子均已出国读书,他们夫妇并不想依赖儿女养老.由于事业正处在上升期,发展潜力巨大,他们追求自己的人格自尊及精神价值,对于以后的养老生活质量要求很高.对于他们来说,养老方式选择独立自主性很大,更多的追求是自身的发展与高质量的晚年生活.

在经济来源和价值体现方面,T居民家庭是社会中典型的富裕家庭,拥有较好的经济条件和社会资源,对社会服务及自身发展价值都有很高的追求.这类居民家庭对子女、政府及社会的依赖性很小,甚至完全不依赖任何外部资源,因此,其养老方式的选择也不会考虑子女、政府及社会因素等.此类居民家庭在社会中为数不多.

在自我管理方面,T居民家庭在经济能力和社会资源的保障下,能够创造出优于政府及社会提供的一般资源和服务,他们可以独立自主地选择养老方式,对自己的养老生活进行自我管理,是一种追求自我价值及自我发展的“自我管理模式”.T居民家庭是典型的独立自主型家庭,经济资源强化了其独立性.

3.“均衡—理想”型:Q居民家庭.相比于前两类居民家庭,Q居民家庭有自己的特点:首先,Q居民家庭子女较多,4个孩子,两男两女,均已成家立业,都在附近居住,收入比较稳定,处于社会中等收入水平.其次,Q居民家庭的经济来源多元化.一是夫妻二人打零工年收入约2万元;二是政府给农民的失地补偿金,由村委会统筹,作为生活费按月发放,每年大约5万左右;三是4个子女供给的赡养费,每年约有6万;四是政府及社会的各类资金救助及资本升值带来的福利等.

Q居民家庭对养老方式的选择正在走向法理型的独立模式:夫妻二人体谅子女,不想完全依赖子女养老,更不想给社会及政府造成负担.Q居民家庭平时非常关注国家的养老政策,早早就为自己作养老规划.他们相信党和政府的养老政策会越来越完善,他们可以独立选择有益的养老方式.Q居民家庭寻求政策法律的法理保护,辅助以自己独立的理性判断,做出最好的养老方式选择,形成了城乡居民养老方式选择的“法理型独立模式”.

K类居民家庭所代表的就是典型的资源依赖较强的,T类居民家庭所代表的是独立性较强的,Q居民家庭在选择养老模式时,既有资源依赖又有独立性,追求的是资源依赖与独立性之间的平衡.下面结合三类居民家庭对于养老模式的选择,概括各自代表类型的居民家庭特点,具体见表1.

(二)三种模式的分析

1.依赖的被动性.K居民家庭所代表的模式是“依赖-生存”型,该模式具有很强的依赖性,通过依赖外部资源获得养老资源,但是“独立自主性”被弱化,只有这样才能平衡依赖性与独立性之间的张力.前面谈到,居民个体对于养老模式选择的二维困境形成有一个中间的变量和两个前提,这样就形成养老模式选择的二维困境.通过图2可以发现,K居民家庭前提二缺失,养老模式选择的二维困境失去作用,二者之间的张力得到了平衡.

“依赖—生存”型的居民家庭通常具有下列特征:资金来源的绝大部分甚至全部都是依赖子女、政府及社会等,自己基本没有经济能力.这样一旦来自子女、政府及社会等方面的资金缺失,就直接影响到K居民家庭的养老方式选择及老年生活质量.为了维持资源来源的持续性,绝大多数居民家庭选择资金储蓄或者依赖政府解决养老问题,因此这类居民家庭要独立自主选择养老方式、追求高质量的老年生活、实现自我发展与精神价值几乎不可能.目前这样的家庭为数居多,他们为了生存,被动地选择资源依赖.

依赖性较强的居民家庭在养老过程中可能会面临许多问题:一是依赖的资源有限,当资源缺失时候没有养老的选择性;二是在资源依赖路径下形成对子女、政府或社会的“过度依赖”,彻底丧失独立自主性,进而失去了人格自尊和精神价值;三是当前的资源依赖是暂时性的,通过自身的努力发展,可以创造更多更全面的养老资源,慢慢地由资源依赖向独立自主转变,最后实现养老模式选择的平衡.

对以K家庭为代表的居民家庭来讲,强依赖是生存的必然选择,但这种依赖存在风险.在生存的初级阶段,居民个体会努力发展多种依赖的途径和方法,避免单一的路径依赖产生的风险,这是降低依赖性风险的方法之一,也可以为以后养老模式选择积累资源,提高自己的独立自主性.但是在现实中,很多这类的居民家庭比较倾向于对政府的依赖,并且依赖性较强,一旦政府不能提供对价服务,居民家庭养老模式的选择就会陷入恶性循环中,因其一味地进行依赖,就会导致独立自主性降低,影响自己的生活和养老质量.

2.独立的主动性.以T居民家庭为代表的“独立—发展型”模式,在养老模式的选择上放弃了对政府、社会组织与子女的依赖来平衡二者之间的张力.前提一缺失(如图3),那么二维困境自然也无法形成.

“独立—发展型”的居民家庭选择养老方式的最大特点是将自我发展和高质量的养老生活结合在一起,只追求养老质量和精神价值的实现.这类居民家庭与被动依赖的居民家庭相比较,他们在养老方式选择时完全独立自主,资源完全自给自足,不存在任何的外部依赖性.

独立自主性较高的居民家庭通常在追求高质量的养老生活和自我发展上比较成功,通过自己提供足够的资源来保障养老方式选择的独立性,在当前养老方式选择中起着引导性作用.但单纯追求独立自主的高质量养老生活,也会给居民家庭带来风险:一方面,这种独立自主追求自我发展使T类居民家庭通常会忽视周围人和事,如与子女间的亲情、政府的政策规定及社会的发展规划等等,进而发展下去有可能会成为孤家寡人,长期下去也影响高质量的养老生活.因此,与子女的关系、政府及社会的合作都会成为独立选择养老方式所面临的难题.另一方面,由于该类居民家庭具有养老方式选择的独立性偏好,很容易忽视社会上其他居民家庭的价值观,将养老方式选择的独立性带入金钱主义的误区,从而影响周围的一些人不顾及自己家庭实际情况,盲目攀比养老方式的外在形式,忽视其本质的意义.因此,对T类居民家庭来讲,在养老模式的选择中独立性是可取的一种选择,但不能因此而“特立独行”.因此,对独立自主性的追求也存在着产生“极端个人主义”的风险.

3.实现均衡的条件.Q居民家庭之所以能达到均衡,是因为对资源的依赖程度比较均衡.虽然存在依赖现象,但是对于独立性的影响比较小,缺乏中间变量“独立性”的作用,那么依赖与独立之间的二维困境也无法形成.如图4所示,C的“削弱”部分无法发挥作用,居民家庭对于养老模式选择的依赖对独立自主的影响不存在,张力也就不存在了.

显然,与前面两户居民家庭相比,Q居民家庭在依赖与独立之间实现了较好的均衡:一方面居民家庭的独立性增强,自主选择能力得到了提高;另一方面实现了资源来源的多元化.这样的均衡在养老方式选择的居民家庭中较少存在.以Q居民家庭为例,至少需要符合3个条件,才能实现依赖与独立之间的均衡:一是政府的支持,作为一项关乎民生的社会公共政策,政府的政策倾向直接影响到居民个体对于养老方式的选择;二是居民对于政府养老政策的把握程度要高,对于政府养老政策的把握程度是居民家庭有效选择养老方式的保障,是居民个体增强独立自主能力的基础;三是居民家庭中养老方式选择的决策者个人素质要好.一户居民家庭如何能够不偏不倚地在依赖与独立之间做出最佳选择,居民个体的决策素质至关重要.

根据前文所述,为了解决居民家庭养老模式选择的依赖与独立之间的张力,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实现养老资金来源的多元化.Q居民家庭就是典型的代表:一是夫妻二人打零工的工资,;二是失地补偿金;三是子女供给的生活费;四是政府及社会的各类救助及资本升值.养老资金来源多元化,不仅解决了过度依赖政府、社会组织及子女的问题,而且居民家庭在依赖资源的同时能够独立自主选择养老模式.这种情况下 “独立性”中间变量就失去效用了,居民家庭养老模式选择资源的合理依赖与独立自主选择,使二者之间的张力得以平衡,形成了良性发展的局面.

居民家庭选择养老方式时要有对依赖与独立之间实现均衡的决策和判断能力,否则实现养老模式的选择十分困难.居民个体要维持这种均衡比较困难,可以利用居民家庭的判断和决策能力来避免均衡型(或者是接近均衡型)的居民家庭走偏方向,偏向依赖型或者独立型,这是均衡型居民家庭所面临的挑战.

四、三种模式的转化

与偏依赖型和独立型的养老模式相比,均衡型是较为理想的养老方式选择.根据社会政策的周期性发展,养老政策也在不断变化,要求所有居民都选择均衡型养老模式是不切实际的.随着居民家庭养老方式选择的日益成熟,依赖型、独立型与均衡型三种选择模式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均衡型的实现是居民家庭养老方式选择发展成熟的最终表现.

对于居民个体来讲,依赖型是养老方式选择最不成熟的表现,但是居民家庭选择的养老模式必须有一定的资源依赖作为基础.所以,在初期阶段,对于资源的依赖是满足生存和发展的必经环节.在资源依赖的情况下实现了生存的基本需求后,居民才会追求高质量的养老模式,实现自己独立发展属性,这时养老模式的选择就会进入第二个阶段——发展阶段.在第二个阶段,居民一方面会努力提高独立性,追求更高的自我价值;另一方面也会降低对外部资源的依赖程度,提高自身的养老质量和水平.经过发展阶段的养老模式后,养老模式的价值判断和选择会使居民家庭最终进入成熟阶段,实现依赖性与独立性的发展平衡.这个阶段资源多元化与独立自主同时并存,形成了居民个体养老模式选择的良性运行模式.

不成熟阶段(依赖型)→发展阶段(独立型)→成熟阶段(均衡型),是较为理想的居民家庭养老模式选择发展过程.但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居民家庭都会按照这样的进程进行养老模式的选择,不同的居民家庭根据自己的实际选择会有一些差异,但总体的发展趋势是一致的.一旦居民家庭养老方式的选择长期停留在依赖型或者独立型的选择模式之下,必然会出现前文中所提到的养老模式选择的风险,进而陷入选择的二维困境中,难以实现优质的养老生活.

五、结论

通过对城乡居民家庭养老方式选择的调查,选取了三类具有代表性的居民家庭作为典型案例,研究居民个体养老模式选择的依赖与独立之间的关系,形成以下结论:

1.在城乡居民家庭养老方式选择中,由于地理环境和发展属性差异,依赖与独立之间的张力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了居民家庭养老方式选择的价值判断和决策.

2.面对依赖与独立之间的张力所带来的运行困境,新城区的居民家庭采取了不同的平衡模式:偏依赖型模式、偏独立型模式以及二者的均衡模式.其中偏依赖型的居民家庭数量最多,占据了居民家庭的绝大部分,而达到均衡型模式的居民家庭数量很少.

3.偏依赖型与偏独立型的选择模式都存在着一定的风险,甚至会影响到居民家庭的养老生活质量.合理的依赖与坚持独立之间的均衡是最理想的选择和平衡模式.

4.理想状态下,随着居民家庭养老方式选择的发展成熟,可以度过偏依赖与偏独立的阶段,发展到成熟阶段的均衡模式.

参考文献:

[1] 陈赛权.中国养老模式研究综述[J].人口学刊,2000(3):3031.

[2]吴飞.社会化居家养老模式建构与政府能促型角色[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2832.

[3]姜玲.中国城市养老方式的选择[J].经济论坛,2006(11):5355.

[4]黎民.我国欠发达地区农村的养老模式选择[J].中州学刊,2005(2):7475.

[5]穆光宗.“3+ 2”养老工程: 中国特色的综合养老之路[M]//迎接人口老龄化挑战的战略构想——北京市“老人、家庭与社会照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8:104108.

[6]王进,张晶.城市居家养老模式下的社区精神赡养[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3):2829.

[7]李士梅.中国养老模式的多元化发展[J].人口学刊,2007(5):4345.

[8]向运华,姚虹.养老服务体系创新:智慧养老的地方实践与对策[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6(6):110114.

[9]孟艳春.中国养老模式与优化路径探析[J].河北学刊,2011(1):5961.

[10]FrederIckson H G,Smith K B.The Public Administration Theory Primer:Essentials of Public Policy and Administration [M].Boulder:Westview Press,2003:2426.

[11]Brinkerhoff J M. Partnership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Rhetoric or Results?[M].London:Lynne Rienner Publishers,2002:1729.

[12]Pfeffer J,Salancik G.The External Control of Organization:A Resource Dependence Perspective[M].New York:Haper&Row Publishers,1978:4347.

[13]徐宇珊.非对称性依赖:中国基金会与政府关系研究[J].公共管理学报,2008(1):3341.

[14]汪锦军.浙江政府与民间组织的互动机制:资源依赖理论的分析[J].浙江社会科学,2008(9):3136.

[15]Brass J N.Blurriing Boundaries:The Integration of Households Into Governance in Kenya [J].Governance,2012,25(2):209235.

[16]Puyveide S V,Caers R,Bois C C.The Governace of Nonprofit Organization:Tntegrating Agency Theory With Stakeholder and Stewardship Theories[J].Nonprofit and Voluntary Sector Quarterly,2012,41(3):431451.

方式论文参考资料:

投稿方式

该文结论,上文是关于对写作养老和依赖和二维困境分析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方式本科毕业论文方式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有帮助。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