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工程专业方面电大毕业论文范文 和新经济下网络工程专业协同育人培养模式类电大毕业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工程专业范文 类别:毕业论文 2024-04-04

《新经济下网络工程专业协同育人培养模式》

本文是工程专业类有关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和网络工程和协同和育人相关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

摘 要:分析新经济下网络工程人才所需具备的基本特征以及现有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面向网络工程专业的多方协同育人培养模式,并深入论述该体系中的融合、协同、评价3个核心环节,回答“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两个基本问题,为新经济下网络工程人才培养提供理论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网络工程;协同育人;多元融合;综合评价

1背景

自2012年网络工程专业进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以来,全国超过400个专业点(含独立学院)开始进行网络工程专业人才的招生和培养,培养网络工程人才数万名,支撑了我国网络经济的发展.然而,由于网络工程专业成立时间较短,培养经验不足,加之各高校师资力量不均衡,人才培养上存在培养目标与社会契合度不高、课程体系对培养目标适应性不强、相关机制不能有效支撑培养目标达成、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满意度不够等问题,培养的人才并不能完全满足社会需求[1-3].此外,近十年来网络技术飞速发展,以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为代表的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思维不断涌现,并开始在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经济中崭露头角,网络已从单一通信工具发展到如今联系社会交通、金融、农业、物流、教育、医疗等各层面的重要纽带,成长为国家的重要基础设施[4-7].

新经济和新技术对网络工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多学科交叉、多领域融合、多平台创新是未来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必须面对和适应的新环境,创新力、实践力、跨界整合力及强学习能力成为新经济下网络工程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早前实施的“卓越工程师”“创新创业教育第二课堂”等网络工程人才培养计划,初步实现了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和提升,培养模式也从院校主导、校企合作过渡到协同育人,但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协同风险难以规避、协同手段和方法难以协调、协作热情难以激发等问题也逐渐显现,根本原因在于未能对协同育人的目标、措施、内容和条件进行顶层设计和制度性保障,亟须构建多方协同、多元融合、科学评价的多方协同育人新模式.

2多方协同、多元融合的网络工程人才培养体系

新经济下的网络工程专业需要正确回答“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两个基本问题.随着新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及行业变迁,网络工程专业的内涵与外延不断扩大,网络工程专业人员面对的问题也日益复杂,包括网络工程的应用领域、应用主题与应用模式均发生了很大改变,因此,需要以开放、共享、合作、共赢的思维,培养学生掌握跨学科知识、技术、原理和方法,并有能力综合运用跨学科和跨领域知识,研究和解决复杂的网络工程问题.

面向新经济的网络工程专业“多方协同、多元融合”人才培养体系(图1),以“厚基础、宽知识、重融合、强实践、高创新”为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制度创新为依托,以多方协同、多元融合和综合评价为手段,革新人才培养范式,深入探讨协同育人过程中存在的“协同有效性”“协同对创新力培养的引领”“培养质量评价”等核心问题,实现对学生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工程实践能力、沟通及协调能力的全面培养和提升.

2.1多方协同培养制度

当前多方协同育人瓶颈在于缺乏顶层设计,未能形成完整的制度保障.多方育人涉及学院、学校、政府、企业、第三方机构以及其他高校等众多培养单位,各单位职能不同、关注重心各异,单位之间呈现出松耦合、甚至不相关的局面,统筹协调各相关单位聚焦人才培养,打破各主体间的沟通壁垒,实现多方联动、高效配合,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制度设计.可成立校、企、政多边组织机构,学校可成立由校长指派、教务处牵头、学院及教研室参加的网络工程人才培养小组,负责制定网络工程人才培养全环节实施方案,明确各单位在人才培养相应环节中应承担的责任,并对相关单位的培养效果进行评价.地方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如人才办、信息办)负责对全国及本地区的网络工程人才需求进行规划和预测,并制定和出台激励企业与学校协同育人的相关政策,为师资培训、学生实践提供一定经费支持,同时积极参与课程体系设计、师资队伍建设、实践基地建设等.行业企业作为网络工程人才培养的另一主战场,需要充分发挥一线动手实践基地的优势,在师资培训、师资交流、实践教学、就业指导等领域形成校企合作的常态化机制.作为专业的师资培训和学生实践机构,第三方机构在教师培训内容和学生实践项目上的设置可更加贴近实际,并根据技术、环境、社会和行业需求的变化灵活调整.同时也可付费聘请机构老师定期到校作现场教学指导和交流,以老师的形式向老师和学生讲授网络领域新技术和新方法,丰富合作形式.与兄弟院校的合作主要体现为教学经验和方法的学习和交流,可选派骨干教师前往优秀大学学习和深造,学习兄弟院校在网络工程教学和管理上的先进经验和方法,另外积极推进网络工程精品课程的共享,使更优质的教学资源为我所用.

2.2多元融合举措

多元融合主要包括学科融合、双创融合以及科教融合3个方面.网络工程专业早期由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分化而来,强调对计算机基础理论的掌握和网络工程实践的应用.随着网络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和应用环境的持续改变,想做到跟踪、掌握并灵活运用网络基本理论,常规乃至创新性的解决实际问题,仅仅依靠传统学科及课程的支撑还远远不够,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不可避免,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势在必行.瞄准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内的行业需求,除了传统计算机与网络工程的核心基础课程,对现有课程进行全方位增加和删减.例如,网络空间安全已被国家提升到一级学科,网络与信息安全领域课程需要得到重视.此外,大数据、云计算与人工智能等技术与计算机网络息息相关,上述课程在培养环节的缺失必将导致学生缺乏新思维,在面对新问题时束手无策.对已有的计算机网络核心课程也需要紧跟形势、适当升级.例如,对于计算机网络这门课程,在讲授传统网络协议结构、地址结构、路由基本原理之外,需要对近年来诞生的网络新形态如无线传感器网络、移动互联网、物联网、认知网络等相关技术进行介绍,开阔学生眼界,活跃学生思想.其次,培养手段多样化、复合化.在注重基础理论教育的同时,工程实践必不可少.在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以及生产实习期间,对学生实践任务的布置有必要突破网络编程、系统设计、综合布线、软件开发等常规课题的限制,启发和引导学生站在新起点,利用新思维、新方法和新技术创新性地解决新问题,使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都能够得到锻炼.

双创融合聚焦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为当前时代的大背景,而基于互联网的创新创业更成为双创主力军.首先,组织学生参加省以及国家级“互联网+”“挑战杯”等高水平创新创业大赛,学校自身也应积极设置各类校级创新创业赛,营造创新创业氛围,以比赛促创新,以创新赢比赛,积极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其次,课堂创新创业教育必不可少.可考虑在大一开设创新创业课程,通过对创新创业目标、要求、特质、因素、方法、规划及环境等介绍,并辅以创新创业经典案例,使学生领略创业者的心路历程,感受创业者思想思维的波动和演化,实现对学生创新创业思维的启蒙和渗透;专业课环节,在介绍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专任教师需要对学科前沿、技术热点、行业发展趋势进行方向性说明和解释,对创新创业可能存在的“风口”和时机进行点拨.同时,打破现有教师权利中心性的教育模式,鼓励学生展示各种个人思考和天马行空的思想火花,大胆设想、小心求证、审慎冒险,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与天性;动手实践环节,设置互联网创新创业工作室/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众创空间、实验设备和专业指导.具体到操作层面,以工作室/实验室为依托组建创新创业团队,以创新创业项目/基金为驱动,在相关老师的指导下,通过项目的牵引和驱动,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活力和动力.另外,注重对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培育和价值引领.积极推荐富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前往互联网创业公司实习和观摩,在感受企业文化的同时,使学生深入理解创新创业的社会价值和企业家精神,培育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提升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科教融合重点关注网络工程专业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从本质上来讲,科研能力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先前教育体系中对科研能力的培养主要集中于研究生阶段,本科阶段更多的传授使用率不高甚至不使用的“旧”知识和技术,如5年前甚至10年前出版的教材在实际教学中仍占据相当比例,造成学生无法把握当前技术的前沿热点,在面对复杂网络工程问题时不知所措.在教师与学生的二元关系中,作为“教”的主体,专任教师自身的科研素质是否达标成为科教融合实施的前提.开阔教师眼界,提升教师自身的科研品质、内涵与价值成为重中之重.作为专任教师,应大胆走出课堂、走出学校,将自身科研成果积极与行业、企业和市场进行对接,通过技术转移、专利授权、成果转化等途径,实现知识资产的价值和增值;其次,专任教师需对互联网行业和技术发展保持高度的前瞻性和洞察力,时刻关注新技术和新业态的出现,并将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思维带入课堂,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案例,使学生时刻感受网络技术研究对经济社会发展所起的巨大促进作用,感受科研魅力、激发科研乐趣,真正实现科研反哺教学.作为学生,在课堂学习之余,主动参与专任教师的各类科研项目,增强自身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激发质疑和批判的科学精神,调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和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沟通能力、思维能力和决策能力.

2.3人才培养质量评价

高素质网络工程人才培养是“多方协同、多元融合”人才培养体系的最终目标.何为高素质或者如何衡量学生是否具备高素质是人才质量评价环节需要回答的问题.科学构建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对评价指标、评价主体和评价内容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灵活运用合理的评价手段和评价方法,实现对评价效果的综合分析和实时反馈.

首先,合理确定评价指标.评价指标是衡量高素质人才的基础要素,也是社会、行业和企业对高校人才培养契合度的直接表现,契合度越高则培养的人才素质越高,反之亦然.同时,评价指标具有较大的专业差异性,并且同一专业在不同时期各指标所占权重各异.对于网络工程专业而言,专业技术能力、跨学科整合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思维能力、沟通能力等指标在现今环境下的要求日益加强、权重加重,而对交往能力、管理能力、表能能力、执行能力等要求可维持原状,相对权重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

评价主体主要分为院校评价、企业评价、第三方评价和社会评价4种.院校评价包括思政、基本能力素质和专业能力素质评价,重点考察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对本科阶段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企业评价针对学生的职业素质和业务能力,具体包括职业道德素质、岗位素质等,业务能力包括基本工作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岗位拓展能力、创新能力等.第三方评价属于综合性评价,涉及对毕业生综合素质、专业素质、独立工作能力、实践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知识运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计算机能力、外语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进行多方面、全方位的考察.社会评价主要集中于对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评价,反映的是社会对网络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口碑和认可程度.

评价手段和评价方法的选择至关重要.基于相同的评价指标和评价主体,不同的评价方法得到的评价结果各异.具体而言,可采取学院自评和专家组会评、综合调查和抽样调查相结合、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学院自评基于学院自有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对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能力进行评价,专家会评通过邀请本领域专家、学者以及企业人员对毕业生进行全面检验和鉴定;综合调查与抽样调查主要是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发现人才培养上的不足,有利于发现平时不易发现的隐形问题;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可以通过建立具体的人才培养评价模型(如层次分析模型),根据已经设置的各项评价指标和权重,利用评价模型进行分析计算得出培养效果的客观呈现.

3结语

新经济的爆发对网络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国家新工科建设的具体要求和推动下,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需要瞄准新一代信息技术、信息网络等支柱产业,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以及网络安全领域培养出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创新性、引领性人才.注重学科交叉、擅长跨界融合、保持适当创新是未来互联网新产业、新技术对网络工程人才的核心需求.积极探索和构建网络工程专业多方协同育人培养模式,深入实施学科融合、双创融合、科教融合,努力促进校企政、第三方机构与兄弟高校间的协同,并对培养效果进行科学评价和反馈,是适应新经济下网络工程人才培养挑战的有益尝试.如何紧跟市场需求,建立健全网络工程人才培养机制,动态优化网络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是网络工程教育工作者需要持续思考的永恒课题.

参考文献:

[1]施晓秋,蒋宗礼.依据标准强化内涵提高网络工程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2016(1):30-35.

[2]琚生根,陈润,师维,等.基于“卓越工程师计划”的网络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33(11):23-25.

[3]陈琳.基于CDIO模式的网络工程专业“工程能力”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35(2):211-216.

[4]黄琼,肖德琴,杜治国,等.网络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7,36(9):193-195.

[5]温武,李鹏,郭四稳,等.基于人才联盟的“实验室+企业”网络工程实践教学基地构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1):55-60.

[6]施晓秋,侯胜利,励龙昌.面向新经济的网络工程产教融合,多元协同育人模式构建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7(9):39-44.

[7]印桂生,纪雅楠,董宇欣,等.协同创新引领下校企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16):59-60.

(见习编辑:田原)

工程专业论文参考资料:

轮机工程专业导论论文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导论论文

能源和动力工程专业导论论文

金融工程专业导论论文

机械工程专业导论论文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论文

结论:该文是一篇关于网络工程和协同和育人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工程专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