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有关大学新生论文范文文献 与大学新生心理适应教育的再相关论文范文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大学新生范文 类别:毕业论文 2024-02-09

《大学新生心理适应教育的再》

该文是有关大学新生论文如何怎么撰写和大学新生和再思考和心理相关大学毕业论文范文。

要:大一是大学生活的起跑阶段,也是新生心理适应的关键时期.新生普遍面临着“心理断乳期”和“理想间歇期”的碰撞,容易遭遇各种心理困扰;客观面对大一新生出现的一系列心理适应问题,并理解和把握这些问题的特点和规律以迎接新时期高校心理适应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创新;积极探索如何在新时期科学有效地开展大学新生心理适应教育,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大学新生;心理适应;反思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8)04-0081-03

  大一阶段是大学生活的起点,也是大学生角色概念发展迅速、心理特征变化激烈的重要时期,了解当代大学新生的心理发展现状和特点,探索新时期要迎接的挑战和创新的方向,意义重大.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他们正面临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次“分离焦虑”,同时,入校之初还是大学生“理想间歇期”和“心理断乳期”两个关键期碰撞最为激烈的时期.对于18岁左右的大一新生来说,面对理想和现实的诸多矛盾,他们普遍缺乏应对这些困扰的技巧和能力,易产生各类心理问题,而此时也正是对大学生心理发展教育、引导的最佳时机,因此,科学合理、及时有效地在新生中开展心理适应教育具有重大意义.

  一、大学新生心理适应面临的问题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心理咨询中心自2010年起,连续7年对大一新生开展了全样本的思想动态调查,累计获得各类数据近4万人次,结果显示:高达85.2%的新生表示自己曾经或正在面临心理适应问题,新生遇到的心理困扰按比例的高低,前三位依次为:学业困惑、目标感缺失和情绪困扰.

  (一)学业困惑——心理适应的突出问题

学业困惑是大一新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最突出的问题,在我国中学教育模式中,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好学生”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听教师的话”,学的是教师讲的内容,用的是教师教授的方法,完成的是教师布置的作业,所有的时间都遵照教师的规划安排……而大学的学习特点则完全不同,大学学习的基本特点是教授内容广,讲解进度快,注重大学生自身的理解和课外的主动探索,整体来说,要完成大学的学习任务,大学生需要以积极主动的态度自主学习.此外,大学课程时间安排上比较宽裕,有相当的空白时间供学生自主安排.对于刚升入大学的新生来说,短时间内很难完成从中学的学习模式到大学学习模式的转变,对大学学习的心理准备不足再加上自控能力差,必然会导致学习适应不良,突出表现在学习缺乏主动性、对学习方法不满意和学习效率不高三个方面,继而产生“学什么、为什么学和怎么学”的困惑.

(二)目标感缺失——心理适应不良的本源

美国的心理学家舒伯在“生涯发展理论”中提出:

15~24岁为人生探索的阶段,此阶段的主要任务依次为:探索自我能力、初步明确自身角色并转化为具体的职业选择、确定职业,而18岁左右的大学新生,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初步明确自身角色并转化成具体的职业选择”,即:生涯目标的确立.

高中紧张忙碌的学习背后,是每位学生共同的、清晰的目标——考大学,但到了大学做什么,很多学生却并不明确,这也是中等教育到高等教育衔接中的教育盲区.大学总是被描绘成轻松、自由的“塔”,步入大学校园后,很多新生不能调整心态,适应紧张又忙碌的大学生活;理想与现实在入学初期频繁碰撞,既有理想的满足又有理想的缺失;他们的价值观念在新的环境和生活中不断受到冲击并重新建构;“考大学”这一重要目标实现的同时,也面临着新阶段生涯目标的空白,导致大学新生普遍出现迷茫、动力不足的现象,这个阶段称为“理想间歇期”.

“理想间歇期”也被称为“大一新生综合征”,新生中超过六成的学生表示没有清晰明确的大学目标.目标感是前进的动力,明确的目标可以使个体产生积极的行

为,这是直接影响行为效果的本源动机,与新生心理适应不良的关系非常紧密.

(三)情绪困扰——心理适应不良的共性表现

  困扰大一新生的情绪有焦虑、自卑、敏感和抑郁.其中,焦虑情绪与学习问题关系密切;自卑和敏感与人际交往问题关系密切;抑郁情绪则表现得更为复杂,在多方面问题上均有体现.心理学家认为,心理问题的产生与情绪调节能力密切相关.在心理咨询中,有一项应用非常广泛也非常成熟的咨询技术——“情绪疗法”,即帮助来访者合理管理自己的情绪,进而矫正或改变来访者的行为,从而提升来访者解决心理困扰的能力.

  心理适应不良带来的情绪困扰反映了大一新生的心理行为发展特点:情绪变化快,行为易走极端.他们的心理发展既表现为“独立自主”与“分离焦虑”的对立,又呈现出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这说明,一方面,大学新生的思维方式已初步具有独立性、批判性和创造性的特点,能够较全面、较客观地考虑分析问题;另一方面,由于新生刚刚开始与父母“心理断乳”,他们经历简单,社会经验不多,判断是非的能力相对较弱,新生对待事物的看法并不稳定,也缺乏深入分析问题、理智处理各类事件的能力,情绪上易受周围环境和舆论影响,导致行为上走向极端.

  二、大学新生心理适应问题的原因分析

  大学新生心理适应问题的产生有多方面原因,主要可以从所处的心理阶段和心理发展的社会环境两个层面探讨,前者决定了新生发生心理困扰的必然性,后者则强调了新生心理适应问题的社会性.

  (一)必然性——“心理断乳期”和“理想间歇期”的碰撞

  1.大一新生处于人生中非常特殊的一个心理阶段,无论是人际关系还是学习生活,他们将要面对的是一次心理上重要的分离——“心理断乳期”,他们需要不断适应并尝试“人生第一次”,以应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并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直到最终从依赖父母、依赖教师的心理状态中完全独立出来,符合发展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的“阶段性危机”理论.因此,在“心理断乳期”阶段大学新生出现学习、行为上及情绪上的困扰等适应问题,是非常普遍、正常的现象,同时也是大学生心理成熟、发展的必经阶段.

  2.大一新生的生理发展已经达到成人水平,自我意识发展迅速,独立自主的想法迫切;但其心理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其心理调适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都有待于完善和提升.初入大学校园,当“心理断乳期”遭遇“理想间歇期”,二者必然会发生频繁而集中的碰撞,使新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以及情感等各个方面都遭遇诸多矛盾和冲突.显然,对于18岁左右的大学新生,他们尚未具备应对这些心理危机的技巧和能力,导致各类心理适应问题在大一阶段全面爆发.

  (二)社会性——心理发展的社会环境发生巨大变化

  心理适应是个体发展与社会环境的互动,新生的心理、行为发展受当代社会环境的深刻影响.目前,我国高校的新生以1994年~1998年出生为主,他们是与中国互联网共同成长起来的一代人,网络文化渗透在他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影响当代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环境已然发生了重大变化,全新的话语方式、交流方式和生活方式使他们的心理发展更加复杂多元,其思想和行为特点不断重构,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特征,这些都充分地体现在新生的学习、人际关系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环境正显示出“暴风骤雨”式的变化,在这种背景下,初入校园的大一新生在求新、求变中感受着社会转型带来的巨大心理冲击,并由此带来一系列的心理适应问题.

  与此同时,大一阶段也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新时期的大学生更注重表达和展示自我,追求自由平等以及对个体的尊重,在更开放、更个性、更自由也更高效的网络环境中,新生的价值选择既得到了充分的尊重,也随时可能迷失方向,新生心理发展变得更加凌乱和矛盾.从没有哪一种文化或环境,可以在大学生心理发展完善的过程中,既具有如此突出的积极促进作用,又有着明显的消极冲击效应.因此,大学新生正面临着与以往任何时代都不一样的心理适应问题,新生心理适应教育的创新,势在必行.

  三、启示

  近年来,高校逐渐意识到在大学新生中系统开展心理适应教育的重要意义,绝大部分高校的心理咨询中心都会在新生入学时安排心理适应的专题报告或课程,但未能形成完善、系统的大学新生心理适应教育体系,在教育形式、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等诸多方面都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具有较大的创新空间.

  (一)积极面对“心理断乳期”,因势利导抓住大学生发展的每一个绝佳契机

  1.我们要客观认识心理适应不良问题的心理学意

义:心理适应不良有利有弊,这是大学生心理发展进步的一个必经过程,新生的心理和行为发展完善正是在诸多危机的解决过程中获得成熟、发展和提升的.“危险与机遇并存,有‘危’才有‘机’”,尽管每一次困扰都会给大学生带来挑战甚至危险,但我们更应看到,每一次困扰的顺利解决,都是大学生思想、心理成长的绝佳契机,他们正是通过“心理断乳”向现实缓冲,最终走向独立自主,这个社会化过程不断促进了大学生自我人格完善、身心健康发展.

  2.我们也要重视大学生所处的心理阶段以及心理

困境,他们正处于心理调适能力提升的关键阶段,缺乏应对情绪困扰的技巧是必然的,在不断地重复“冲击—困惑—应对—解决”的过程模式中,大学生逐渐掌握应对情绪困扰的技巧,不断提升自我管理情绪的能力,最终顺利度过“心理断乳期”.因此,把握“心理断乳期”新生面临的各类冲突和矛盾,化“危”为“机”,积极引导学生在困扰中成长,在困扰中成熟,在困扰中发展,在困扰中完善,抓住大学生发展的每一个绝佳契机,因势利导,定会事半功倍.

  (二)主动把握“理想间歇期”,“不违农时”,科学

系统地开展大学新生心理适应教育

  大学生心理成长的每一个阶段教师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高校教育者要积极探寻大学生心理成长的特点和规律,立足于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现状和需求,积极面对大学生“理想间歇期”带来的种种心理困扰,雪中送炭,陪伴并引导学生走过“黎明前的黑暗”,从而推动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高校应将新生的适应性教育贯穿大一全年,科学系统地开展新生心理适应教育.学校、学院各个层面应全力合作,发挥各自力量为学生构造完善的心理适应教育体系,如何开展科学、有效的学业指导,引导新生对大学学习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应成为新生心理适应教育工作的核心工作;同时,积极指导新生开展学业、职业生涯规划,强化“目标感”,以引导新生尽快度过“理想间歇期”,树立大学新目标;开设系统的心理课程和讲座,帮助新生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引导新生积极迎接人生诸多第一次,开启成长新模式;为新生提供最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服务和指导,并贯穿始终.

  (三)不断创新当代大学新生的心理适应教育

  教育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把握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几个关键时期,不断探索适合当代大学生心理适应教育的理念、策略和方式.

  创新心理适应教育的理念,改变传统“重教育,轻引导”的现状.新生心理适应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这项看似微观、具体的工作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生活的“起跑”效果.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处于一个全新的社会环境之下,学习、人际关系和生活均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如学习方式从“被动传授”到“主动参与”、师生关系从“以教师为权威”到“以学生为中心”等,新时期的大学生心理适应教育理念也要顺应社会转型,重教育更要重引导,不能“一厢情愿”式地开展心理适应教育.除此之外,要充分理解大学新生所处的特殊心理发展阶段,除了注重制度、纪律方面的教育,还要关注学生的人格完善、心理成长、生涯规划等方面的导向作用,并顺应时代要求,与时俱进,深入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心理诉求,革新教育理念,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适应教育,才能得到学生真正的认可.

  创新心理适应教育的策略,避免“重结果、轻过程”现象.以往新生心理适应教育往往被作为一项工作任务去完成,流于形式化,重在完成任务而忽视其实际开展的过程.如,各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最关心的并不是群体学生的心理教育过程,只要学生“不出事”,平时的心理健康教育睁只眼闭只眼;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绝对化,认为只要学生没有重大危机事件,就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完成得好,没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与大学生四年甚至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成长成才紧密联系.因此,心理适应教育的策略要始终坚持“重在预防”的原则,应以“宣传教育为主,咨询疏导为辅,危机干预仅仅是弥补”的策略,大力开展各类普及预防性的心理教育活动,如各类校园心理知识的宣传、心理课程、心理培训等,并不断探索和完善心理适应教育的内容体系和评估体系,在新生入校之初即打下坚实的身心基础,保证大学生能够以饱满的情绪和持续做动力投入到未来的大学生活中,助力大学生发展和腾飞.

  创新心理适应教育的方式,扭转当前“重管理,轻服务”的局面.传统高校的新生心理适应教育一般由心理咨询中心指导开展,而目前我国高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多设置在学生处等管理部门,以管理为主,由于师资力量的限制,心理教育服务难以覆盖全校上万的学生,多为面上的心理知识宣传或个别严重心理问题的咨询辅导,心理教育的盲区较大;新生心理教育应作为一项系统性的基础工作,并非简单的教育管理,要校院协作、师生联合以及家校联动,构建管理者、教师、学生以及家庭成员等“全员参与”的多角色服务体系;同时,还要探索基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如微博、、微信、易班等多平台的信息交流系统,充分发挥各类网络平台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营造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广角度的心理健康教育立体化平台,占据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阵地”.我们只有“多角色、多平台”开展新生心理教育,为大学生提供更科学、系统和持久的服务,才能满足新一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杨威.“微时代”中思想政治工作如何突破[J].思想政治工

作研究,2010,(4).

[2]刘秀伦.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探析[J].思想理论

教育导刊,2005,(5).

[3]沈晓梅.构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J].

中国青年研究,2012,(1).

[4]周琪,罗川.“微时代”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面临的挑战及

应对[J].思想教育研究,2014,(1).

[5]陈正辉.微时代的教育创新初探[J].江苏高教,2014,(4).

[6]罗迪.微时代大学生思想行为新样态透析[J].中国青年研

究,2015,(4).

大学新生论文参考资料:

大学物理杂志

大学论文题目

大学物理论文2000字

大学心理学论文

大学生涯规划论文

大学心理论文

归纳总结:本文论述了关于经典大学新生专业范文可作为大学新生和再思考和心理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大学新生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