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教师教育方面有关论文范文资料 与实践取向下的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探究有关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教师教育范文 类别:毕业论文 2024-01-12

《实践取向下的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探究》

该文是教师教育方面有关毕业论文怎么写与小学教育和课程改革和教师教育方面毕业论文怎么写。

  【摘 要】本文论述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教师教育课程中存在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轨、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等问题,阐明贯彻“实践取向”教师教育课程理念的必要性,提出构建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教师教育课程格局、实施以实践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构建“合作共同体”课程的实施模式等措施,推进以实践为中心的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从而提高教师教育课程的质量,提高未来小学教师的实践能力.

  【关键词】实践取向 小学教育本科专业 教师教育课程 改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8C-0062-03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与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及全面铺开,新时代的教育对我国小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学教师应具有更强的教学实践能力.此外,《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也对教师教育机构设置教师教育课程的基本要求提出了“实践取向”的基本理念.高师院校的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作为小学教师的职前培养机构,也应适应社会教育发展的需求,承担起培养符合新时展的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小学教师的重任.本文对小学教育专业教师教育课程改革进行探索.

  一、传统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教师教育课程存在的弊端

  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教学虽然也越来越重视对师范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的设置上也重视对实践导向的加强与运用,但是因为对实践课程的理解程度还比较低,因此在教师教育课程的设置上依然存在着不少的弊端.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

  (一)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轨.一直以来,我国传统的高师院校小学教育本科的教师教育课程存在着重视理论课程、轻视实践课程的现象,认为理论与实践两者的关系不大.这使实践不能够与理论相融合,因此实践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例很小.另外,对实践条件的设置十分缺乏,实践环节也较为薄弱,往往把理论课程与课程教学分离开来,从而导致实践课程开设课时过少而且欠缺实用性的状况.这也导致高师院校的师范生在学习中获取的理论知识、良好的教学观念不能贯彻到教育实践活动中去,出现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轨的现象.事实上,理论与实践之间不仅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而且实践活动的进行既要以理论为基础,同时也要以理论作为依据;反过来要对理论进行验证也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够进行.

  (二)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理论讲授+实习实践”是高师院校培养师范生所采用的传统方式.这种培养模式下,师范生在前三年甚至是三年半的时间里都是接受教师的“理论讲授”,即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以及学科专业知识;只有到了大学四年级才真正开始进行“实习实践”,进入中小学进行参与教育见习与实习等教育实践活动.在这个“实践学习”的过程中,时间短而集中,一般仅有2个月左右的时间;而这2个月时间还不能够全部用于师范生的教学实践,在教学实践前会有1~2 周的时间进行见习,后面还要留1周的时间进行总结与反思,师范生真正可以进行教学实践的时间只是1个月左右,而且形式也比较单一,所以往往流于形式.这种短而集中的实践教学课程设置,远远达不到《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18周教育实习实践的时间要求.此外,师范生平时对理论课程的学习由于没有实践活动的经历而难以得到实践经验的有效支撑,教育实习实践中也没有能够得到有效理论的合理指导.因此,这种教育实践往往难以达到实践教学所应有的效果.

  二、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教师教育课程实施实践导向的必要性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带来的猛烈冲击.进入新的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为推进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对整个社会、教育的发展以及教师职前教育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因为基础教育新课改不但与基础教育本身有密切的关系,而且也与教师教育及高师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紧密相关.新课改理念倡导学生进行探究式的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教师应从原来的灌输者变成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同时也必须具备更新和更全面的实践技能和教学能力.这无疑对高师院校的师范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师范生具备更强的实践能力,同时对传统的教师教育课程带来了猛烈的冲击,要求高师院校改变传统的重理论知识轻实践能力的旧理念,正确处理好理论知识传授与实践能力培养的关系.在这一冲击下,高师院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课程应顺应时代教育的发展,贯彻“实践导向”的理念,强化实践的环节,进行必要的改革.

  (二)满足教师职业发展与专业发展的需求.教师是反思性实践者,在研究自身经验和改进教育教学行为的过程中实现专业发展.而且“教师的专业水平是在理论性、实践性及个性的三大逻辑点的基础上发展的”.教育实践是培养新时代合格小学教师的必要手段,也是高师院校师范生巩固专业知识、初步探索小学教育教学,提高教育教学技能的重要环节.传统的教师教育课程对师范生的教育实践能力的训练与培养没有足够的重视,使师范生的实践能力的提高难以得到保证,师范生的教师专业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制约.

  为满足新时代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高师院校要与时俱进,提高师范生的实践能力,让师范生在教育实践中做到自我充实与完善,达到提高他们自身的专业知识技能来适应当代的教育发展的目的,促进他们的自主发展.

  三、实现教师教育课程以实践为中心的途径

  (一)构建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教师教育课程格局.“教师本身就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职业,在教师职业能力形成的过程中,实践教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也提出“教师教育课程应引导未来教师参与和研究基础教育改革,主动建构教育知识,发展实践能力”.因此,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构建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教师教育课程尤为重要.但“实践取向并不意味着要放弃理论;相反,实践取向的教师教育课程离不开理论”,因为“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没有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

  为优化师范生的培养方式,高师院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在课程设置中,应把实践课程贯穿于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学生的整个大学阶段的学习中,采用校外实践和校内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来提高师范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具体措施为:把以往集中安排在大四的一次性到小学的教育实习分散在整个大学阶段的每一个学期进行.在前面六个学期,每学期都穿插安排1-2周的教育见习活动,使师范生在进行理论学习的同时通过教育见习活动对小学教育教学具有初步的感知,到了大四时再进行集中的实习.这样,校外的教育实践活动能够穿插到校内的理论课程的教学中,两者交叉进行,把实习实践与理论学习结合起来,使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能够遵循“以‘嵌入式’的方式与实践课程交叉融合;在时间上,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全程延通;在空间上,理论课程实现全方位拓展;在内容上,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全面整合”的原则.师范生的教育实践在整个大学阶段能够得到持续、渐进、全程地进行,保证了师范生在大学四年里在小学的教育实践活动能够达到《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所规定的要求.这种将理论与实践、理论与应用结合起来,将教学技能训练与教育实习纳入课程和教学系统实行“教学理论—教学技能训练—教育实习”三位一体的结构模式,使师范生在理论学习、实习实践活动中提高了教学实践的能力.

  (二)实施以实践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突出实践取向还应改变课程实施以单一的讲授为主的状况,强化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教育教学方法与中小学课堂实践紧密结合”.为此,提高师范生的实践能力,除了改革课程设置外,还应该与课堂教学的改革同时进行.教师教育课程的教学,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输灌式”的教学方式,实施以实践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教学中注意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实现实践性和理论性的并举.让师范生在理论学习中参与到大量的各种形式的教育实践训练中,以达到提高他们的教学实践能力的目的.

  一是课堂内的模拟训练.课堂内的模拟训练是安排在课堂上课时间里进行的一种训练方式.在编排课程时,按照相关课程目标的要求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有关教学技能的模拟训练.在模拟训练中,相应的教师对学生给予全面而必要的面对面指导.这种课堂内的模拟教学训练,因为有专任教师对师范生的直接指导,均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对提高师范生的实践能力起到良好的作用.

  二是课堂外的模拟训练.这种训练方式是学生在课外时间进行的教师教学技能的模拟训练,由学生自主组织训练,整个过程没有教师的参与和指导.这种训练由于教师没有到场进行指导,师范生在训练中存在的不足与缺点没有能够得到有效、专业的指点与纠正,效果一般比不上课内的训练;但对于一些特定的技能,如板书、讲演的技巧、课件制作等,也可以达到使人意料之外的良好效果.

  三是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训练方法.这种方法把课外与课内两种训练方法结合起来,既可以克服两种方法单一使用的不足,又可以发挥两者的优势,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教学技能,提高其实践能力,因而是比较理想的提高学生实践能够的训练方式.

  (三)构建“合作共同体”课程的实施模式.师范生在学校期间最主要、最有效的实践环节是教育实习.为了保障这个有效环节的顺利实施,高师院校在教师教育的改革模式中应建立“高校—小学”的合作共同体,改变过去师范生的培养以高校为主的单一培养模式.这种合作共同体建立的模式可以促进高校与小学实践基地的充分合作,既是目前小学教师培养的重要手段,也是“实践取向”的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实施模式改革的重要保障和有效策略.这种模式是高校与当地小学联合起来,在小学建立师范生的教育实习实践基地.这样,高校与基地小学之间在育人层面上进行全面的合作,一起承担小学教师的职前培养职责,变过去的高校独立完成的小学教师培养模式为向高校、小学基地共同完成的模式.这种“共同体”模式的建立,使师范生的教育见习、实习均由小学实践基地和高校双方共同负责完成,由基地小学为师范生提供见习、实习实践活动的场所,提供真实的教育情境;小学实践基地的教师与高校教师共同指导师范生的实习实践活动.这样充分开发和利用了高师院校本身及小学实践基地的各种有利资源,把基地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小学教师的职前培养融为一体,促进教学与研究合为一体,共同促进高校的教学改革和小学的改善,为小学教师和高校教师改善自身专业发展、提高自身素质以及高师院校师范生的培养提供有效平台.

  这种由“合作共同体”共同承担课程教学的模式,是基于“实践取向”的小学教师职前培养模式的变革,同时也是基于高校和小学合作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理念,有利于实践与理论相融、促进学习经验与反思循环相生,更利于学生实践与理论学习的有效对接.

  综上所述,面对基础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教师教育改革的“实践取向”要求,针对高师院校小学教师职前教育的课程理论与实践相脱节、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不适应等一系列的问题,高师院校应该践行实践取向的小学教师教育课程的核心理念,课程改革要实现理论与实践相融合,从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多方面重构小学教师教育课程,提高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为培养适应新时展的教师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S].2011

  [2]王建军.中国师范教育百年简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7)

  [3]许朝惠.基于职业能力导向的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5

  [4]王少非.教师教育课程的实践取向:何为与为何[J].教师教育研究,2013(9)

  [5]钟启泉.“教师专业化”的误区及其批判[J].教育发展研究,2003(4-5)

  [6]徐莹莹.实践取向学前教师教育课程的核心理念与改革路径[J].教育评论,2017(2)

  [7]孙丽曼.新课改视阈下“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改革构想[J].喀什大学学报,2016(5)

  [8]钟启泉,胡惠阂.我国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建构[J].全球教育展望,2005(1)

  【基金项目】2016年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实践取向下的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语文教学论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2016JGB422);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项目“教育均衡发展视域下广西民族地区乡村小学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模式研究”(2017B120)

  【作者简介】冯素恒(1973— ),女,广西贵港人,硕士,广西科技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小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宋汪洋(1970— ),男,广西贵港人,硕士,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小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责编  黎 原)

教师教育论文参考资料:

幼儿园教师教育论文

教师教育期刊

教师教育教学论文

教师教育论文

教师教育杂志

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论文

上文点评:本文是一篇关于小学教育和课程改革和教师教育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教师教育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教师教育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