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跨文化传播相关论文范文资料 跟重塑中国人形象和跨文化传播以陈季同、辜鸿铭、熊式一为例相关硕士学位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跨文化传播范文 类别:毕业论文 2024-01-28

《重塑中国人形象和跨文化传播以陈季同、辜鸿铭、熊式一为例》

该文是跨文化传播相关专科毕业论文范文与熊式一和陈季和跨文化传播有关毕业论文范文。

黄炜星

【摘 要】20世纪初的陈季同、辜鸿铭、熊式一等作家羁旅欧洲期间因中国人的形象而受到了欧洲人的排斥和蔑视,为此他们试图通过文学创作,塑造具有家庭属性、道德属性、现代性属性的中国人形象,从而解构了西方共识下的丑陋、残忍、麻木的中国人形象,这对于在欧洲地区重塑中国人形象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推动了华文文学与中国文化传播的关联进展.

【关键词】中国人形象家庭道德现代性

20世纪初的中国正处在近代历史转变的时期,帝国主义的侵略让一批有志之士力图通过宣传西方和科学思想挽救濒临危境的中国,促进中国人民的觉醒.为了达成西学东渐的目标,老舍、徐志摩、洪深等一批五四知识分子积极向海外求学,希望通过学到的西方器物和西方思想来拯救生死存亡的中国.与此同时,部分中国学者并未返回国内,而是通过他们的文学创作力图在海外生存乃至为传播中国文化作出贡献,在海外声名大噪.

一、家庭属性的中国人形象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陈季同的《中国人的自画像》是最早在海外创作的关于中国人形象的作品.它于1884年发表在法国巴里的《两个世界》(Revue des deux mondes)杂志上,而后由巴黎卡尔曼莱维书局出版,在欧美地区产生广泛的影响,从“1884年出版至1886年这两年期间,重印多达11次,仅1884年一年就重印了5次.该书还被翻译成英、德等文字在欧美流传.在中法文化交流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人自画像》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①这本书围绕中国家庭、教育、历史、社会习俗几方面讲述中国,描绘了一个“东方乐土”的形象.这个中国人的形象是以中国家庭制度为核心,陈季同强调“家庭制度是整个中国社会和政府大厦赖以存在的基础.”②在陈季同的眼里,家国是同构的.忠君成为家庭中的第一要义,“君主是我们整个大厦中的拱顶石,他是所有家庭的家长,是所有的人应当效忠的长老.为君主效劳就是为普天之下的家长效劳,同时也为自己的家庭增添光彩.”③在家庭中,每个家庭成员都要相互和谐,相互扶助,尊崇“三纲五常”的教育原则:“对君主的忠、对父母的孝、夫妻之间的节、兄弟之间的义和朋友之间的信”④.只有做到这样,才能保证家庭幸福,社会稳定,国家富强.在这种以家庭为重点的宗法制度,中国人形象自然而然以家庭为本位.因此,家庭形象的形塑便构成了中西对比的差异所在.继后,陈季同还以《中国人的快乐》、《吾国》作为讲述家庭中国形象而作出努力.《中国人的快乐》主要介绍中国人从起居家室到公共地方的日常娱乐,表现中国人重视天伦之乐的民族性格,从而彰显“一种独特的个性,一种来自于其民众共同观念整体的独特个性.”⑤《吾国》则可以视为《中国人的自画像》的续篇,它不仅从社会组织制度、商业、水利说中国得天独厚的家国同构的宗法制度,还借助花木兰进行诠释,“木兰,代表着中国的家庭观念和宗法制的社会结构.”⑥另外,陈季同借助中国士人奋斗的经历来证明“家庭中国”的合法性.

二、道德属性的中国人形象

如果说陈季同的《中国人自画像》塑造了以家庭为核心的中国人形象,那么辜鸿铭则塑造了以道德为核心的中国人形象.辜鸿铭的《中国人的精神》在1915年首次出版,此时正处于一战期间,欧洲正陷入文明危机.为此,辜鸿铭以一种理想主义的思想宣称儒家文明是拯救世界文明的出路,而其塑造的儒家形象恰是解决道德问题的最佳代表.“辜鸿铭的‘道德中国’形象极具现实指向性,但指向的是世界,而不是中国的现代现实,他的‘道德中国’是针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道德问题及世界的文明出路而提出的.”⑦

在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下,辜鸿铭笔下的中国人形象是由内在的精神品质展现外在的中国人形象,构建出由道德法组合的乌托邦形象.他偏执地拥护儒家思想,轻视西方文明.一方面,他认为美国人“不深沉”,英国人“不博大”,法国人“不淳朴”,而中国人却包含这三方面.⑧另一方面,辜鸿铭对待儒家思想是推崇备至的,“良民宗教教导人们,爱的法则就是爱你的父母,正义的法则意为真实、可信和忠诚,每个妇女必须无私地绝对地忠诚其丈夫,每个男子必须无私地绝对地忠诚其君主、国王或皇帝.”⑨他眼中的“三纲五常”是具有道德的自律力量,能够“唤醒和激发人心中那活泼的情感,使之服从道德行为法则.”⑩经过道德力量的熏染,中国人便养成了一种独特的民族性情——温良.“绝不意味着懦弱或是软弱的服从.这种温良意味着没有冷酷、过激、粗野和暴力,即没有任何使诸位感到不快的东西在真正中国型的人之中,你能发现一种温和平静、稳重节制、从容练达的品质”可见,由温良塑造的中国人形象是真正意义上的良民,而西方人正是缺乏“良民信仰”的塑造,才导致崇拜军国主义的暴民.因此在辜鸿铭笔下的中国人,浸润着儒家文化的“中庸”之道,展现出温文尔雅、彬彬有礼的儒家形象.

陈季同的《中国人自画像》开辟了中国人用外文著书立说的先河,辜鸿铭则用《中国人的精神》进一步拓展外文著书传播中国人形象的范围.他们都通过“自塑形象”将中国的声音传达到西方社会.无可厚非,陈季同和辜鸿铭的著作中旨在破除西方世界对中国人的偏见、重建中国人形象,使西方人了解真正的中国.但是他们仍停留在以美化和理想化中国为落脚点.在面对西方非议的陋习面前,他们过于强调中国传统儒家制度的可行性和可能性,彰显出中国是个东方乐土的民族,这不免导致一种“苍白”的辩护和“失真”的言说,不自觉地参与到西方想象的话语谱系言说中,也就未能进一步突破固步自封的民族主义.

陈季同和辜鸿铭向西方展示中国人形象和中国文化,基本通过翻译中国作品或撰写随笔来实现的.在海外由中国作家创作的作品基本没有,直到陈季同用外文改编的《黄衫客传奇》才算是第一部中国人用西方语言创作的长篇小说,也是“由中国作家写的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小说作品”.陈季同以蒋仿《霍小玉传》为蓝本的改编,他改编的目的便是回应西方人对中国文学的贬低,以及修正中国人形象的偏见和讽刺.虽然陈季同试图在小说中暴露旧封建中国的残酷性,传达出真实的中国,但其笔下的形象具有单一性、机械性、片面性.薄志弱行、惊心吊胆的李益形象,和俯首听命、逆来顺受的小玉形象,他们所体现的无反抗意识仍旧是无法显现出具有立体性的中国人形象.尽管如此,这部《黄衫客传奇》也为20世纪初的中国作家的创作带来了契机.

三、启发与借鉴:现代性属性的中国人物形象

在20世纪30年代,熊式一将古代戏剧《红鬃烈马》改编成具有话剧性质的剧本《王宝川》.它讲述了王宝川和薛平贵相知、相爱、相别、相见的爱情故事.相对于《红鬃烈马》来讲,《王宝川》的情节模式基本上没发生多大的改动,但在主题上更加强调平等自由的爱情和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在形象上则更加强调人物行为的主动性和斗争性.可见,《王宝川》虽以中国古代为历史背景,但将中国的女性形象植入了西方元素对剧本进行改编.一方面,作者可以让外国观众重新认识了中国传统女性这个“他者”形象.另一方面,作者可以更好地为本民族文化进行文化调适,并且使英国读者深受影响.

熊式一塑造的王宝川女性形象既是汲取到五四文化思想的营养,又是他接受与理解英国文化重新塑造的形象与当时英国历史语境下的英国女性形成了文化上的共通性.从他汲取的五四思想来看,中国的一夫多妻制在辛亥革命后己被废除,五四运动提倡的男女平等的观念己深入人心.熊式一恰是经历过五四运动的洗礼与熏染,因此,女权形象的构建是来源于五四思想中的男女平等观念.从1912年到1926年,妇女报刊蜂拥而出,这些刊物引介西方的新妇女观,倡导启蒙思想和女权思想,鼓吹冲破封建枷锁的束缚,反对男尊女卑、反对缠足穿耳等封建陋习.基于当时的时代背景,破旧立新倡导男女平等的思想在熊式一的剧本中展现无遗.熊式一突破旧剧本的固定框架、重新塑造新的人物形象,是为了建立中西平等对话的桥梁.这在一定程度上将“套话”式中国形象重构,有利于西方读者重新认定被固定下来的中国人形象.同时,这样的剧本形式又可以易于西方读者接受.

第二,由于王宝川女性形象作为“他者”形象介入到英国读者的视域中,触碰了英国读者对中国女性形象的思索与共鸣.从当时的英国社会来看,西方女性地位仍旧往往低于男性地位.熊式一在《英国妇女生活》中提到,“英国的女人,也要勤勤恳恳,照顾丈夫孩子,煮饭弄菜,补缝衣服,打扫房子,不是尽坐着享福的.”然而20世纪初的英国“活跃着一批优秀的女性作家,她们的创作既有从女性视角去表现当代妇女在男权社会所受的压抑以及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也有以非性别化作家身份去创造角色,编织故事,表现生活”,可见,女性作家的群体壮大,反映了她们对于经济独立、男女地位平等的渴望,反映出女性意识的觉醒,尤其是作为女权主义先驱的女性作家伍尔夫在英国兴起了女权运动.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英国妇女争取选举权的运动开始全面展开.西方女性在西方拥有着相对独立的权力,林语堂谈到,“即在西洋,也有一个时期母性和养育子女不为社会所轻视,亦不为女人们自己所轻视,一个母亲好像很适配女人在家庭中的地位,那是一个崇高而荣誉的地位.”这股女权主义文学思潮的涌现,却在自觉或不自觉中影响了熊式一剧本的改变.作为当时首开先例的女权运动与《王宝川》的女性形象形成了互文.周宁谈到,“任何文本都必须在文化与历史语境中进行分析.西方文化构筑中国形象,重要的是确立中国形象在西方的世界观念秩序中的位置以及中国形象与西方文化在西方自我认同过程中形成的差异对立的关系.”《王宝川》剧本中的女权形象植入,与当时英国女权运动的历史语境相应.英国读者在文化认同的过程中,一定程度上解构了扭曲化的二元对立观念秩序,消解了异国文化的差异性和对立性.

陈季同、辜鸿铭、熊式一等散居在欧洲的华文作家,他们坚守着民族传统文化、坚守着民族理想,以中国人形象作为传播中华文化的叙事资源,融合了他们对西方的认识和认识的西方,使之化作一种思想的反驳,以矫正西方幻想中的中国人形象,逐渐给西方世界传达正确的中国文化,提高中国文化自信力.

注释:

①岑红,张希.陈季同与中法文化交流[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2).

②陈季同.中国人自画像[M].段映红,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6.

③同上,第7页.

④同上,第8~9页.

⑤陈季同.中国人的快乐[M].韩一宇,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序言):1~2.

⑥陈季同.吾国[M].李华川,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50.

⑦朱水涌,严昕.文化转型期间的一种中国想象——论《中国人自画像》、《中国人的精神》、《吾国吾民》的中国形象塑造[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6).

⑧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M].黄兴涛,宋小庆,译.桂林:广西大学出版社,2001(序言):5.

⑨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M].黄兴涛,宋小庆,译.桂林:广西大学出版社,2001:24.

⑩同上,第61页.

同上,第26页.

严家炎.中国现代文学起点在何时?[J].社会科学辑刊,2010(4).

熊式一.英国妇女生活[J].读者文摘,1941(02).

王守仁,何宁.20世纪英国文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导论):4.

林语堂.吾国与吾民[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218.

周宁.帝国[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91~92.

参考文献:

[1]陈季同.中国人自画像[M].段映红,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陈季同.中国人的快乐[M].韩一宇,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陈季同.吾国[M].李华川,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M].黄兴涛,宋小庆,译.桂林:广西大学出版社,2001.

[5]岑红,张希.陈季同与中法文化交流[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2017(2).

[6]严家炎.中国现代文学起点在何时?[J].社会科学辑刊,2010(4).

[7]熊式一.英国妇女生活[J].读者文摘,1941(02).

[8]王守仁,何宁.20世纪英国文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9]林语堂.吾国与吾民[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暨南大学海外华文文学与华语传媒研究中心2016年度青年项目.

跨文化传播论文参考资料:

跨文化论文

跨文化论文选题

关于跨文化交际的论文

跨文化管理论文

跨文化论文题目

跨文化交流论文

结论,此文是一篇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熊式一和陈季和跨文化传播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跨文化传播本科毕业论文跨文化传播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