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力学方面有关论文怎么撰写 与红灯照的精神动力学相关在职研究生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力学范文 类别:毕业论文 2024-01-11

《红灯照的精神动力学》

本文是力学有关论文参考文献范文和红灯照和精神动力学和动力学相关毕业论文格式范文。

江湖绳技与历史的钢丝

我听客家人给我讲起了很多龙门阵.号称“川西三杰”的廖观音、曾阿义、唐顺之,他们读作“鸟~观~音”和“真~阿~女”.他们的四川话里,偶尔可以听到一些客家方言的尾音,但传奇的鸟观音非常诱人……我特意记录了一首一位老人背诵的情歌:

郎带铁尺妹带刀,

咁多人马同佢敲.

头颅杀了还有颈,

颈筋斩了还有腰.

“佢敲”是客家话,即和“他们较量”.

他们是谁?老人回答:官军啦.

老人讲到义和团在打仗之前,都要喝一碗“神水”,接受精神领袖廖观音的祝福.他们在冲锋时齐声高呼:“我是灵官”“我是孙悟空”“我是关公”“砍不进,打不进”.这些历代崇拜的“大神”和“英雄”是鼓舞众人英勇作战、忘掉生死的空前力量.这凉水井,曾经是取“神水”所在.哦,原来如此!

在这之后,我常常在西河镇、洛带镇、黄土场、义和乡、万兴乡、石板滩一带悠转.尽管乡镇的大规模翻修与转身,频率越来越高,乡镇越来越现代化景观化,历史的场域越来越遥远和古旧,宛如一个没来得及拆除的孑遗.在我看来,一个场域的阴面与阳面,似乎仅仅被一层石板官道隔开.

廖观音,什么的干活?!

自称是世界上第一部有关中国民间秘密宗教的专科辞典《中国民间秘密宗教辞典》(濮文起主编,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 年版),竟然没有收录成都红灯照相关的一字一句,让我百思不得其解.

明末清初的白莲教多次起义,成为清朝初期最大的心腹之患.在“扶乩飞鸾”的指引下,俨然已经成为四川19 世纪后半叶的主动词.白莲教19 岁的义军元帅冉天元的各种轶闻充斥坊间;翼王石达开还活着的传奇在盖碗茶腾起的缕缕水汽之间蔓延;光绪二十一年端午节(1895 年5 月28 日)震动中外的“成都教案”,以四川总督刘秉璋被撤职、官府赔偿洋人巨额白银、加剧成都百姓负担而收场.来自华阳县石板滩的红灯教聚义,像飓风发作之前硫磺色的诡谲之云.义和团由早期的“反清”而改为后期的“扶清灭洋”,但是石板滩的团民却一味强调“反清灭洋”,断绝了一切招安、媾和的退路.当年,成都诗人盛世英(1859—?,字篁樗)的一首诗,反映了石板滩的情景和众教徒对“反清灭洋”的意志:“撒防队伍散归田,五夜妖星照蜀川.狐火霄明争倡首,龙潭昼静饱挥拳.辍耕垅畔村农舞,说法台前奼女颠.似醉如痴浑不识,连头受戳志弥坚.”(《三水关纪事诗盛世英和诗》)

造反就像是一场酣畅淋漓的大醉.光绪二十八年(1902 年)四川发生“壬寅大旱”,旱魃肆虐,川西坝子一片饥馑之色.百姓以芭蕉根、树皮、榆树叶、昆虫甚至观音土等充饥,开始发生“割米袋”“吃大户”的事件.据说连著名的凉水井也快干涸了,有老人见江里浑水,叹息说,旱魃真的来了.大旱的炽热,点燃了一个桶.

康熙三十五年(1696,丙子年)至乾隆三十年(1765,乙酉年),镇域由湖广(今湖南、湖北)、陕西、江西、广东等地迁入刘、黄、张、廖、邱、李、曾、饶等姓数十居民.附近居民以此地作柴草交易场所,后有20 余户居民在此开设店铺从事商业活动.石板滩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 年)在今正兴街修建南华宫,后相继建造关帝庙、文昌宫等馆庙及居民住宅.道光元年,由于店前以青石板铺路,店铺不远三邑桥下有百余见方之大砂石河滩,“石板滩”故名,同时又取“仁者人和”之意,故当地又名“仁和里”.道光三年(1823 年)更名仁和场,仁和场之名被一直沿用至1958 年.金堂县合兴乡糍粑店的农家少女廖九妹才15 岁,在同乡曾阿义大哥处多次聆听热烈的义和团布道,她勤奋习武,瞬间觉悟了.东山洪安乡红灯教主曾阿义,其实就出生在本地糍粑店,即义和场回龙村.洛带中学教师雷啸友告诉我,曾阿义是后来教徒给他取的名字,之前人们都叫他曾老二,“老二”客家话发音为“阿义”.他是铁匠出身,先在龙泉驿街头齐家铁匠铺“兴隆号”学艺,铁匠铺大门两旁有吊牌:“江浙龙泉老号”“精制天下名剑”,以后成为成都义和团制造戈矛剑戟刀等兵器的供应点.曾阿义在此当学徒时就参加了红灯会,初学打铁只能打劳动强度很大的“二火锤”,练就了两膀臂力,为了强身,又学会一手铁链流星,义和团中人称他是“神弹子”.出师之后,曾阿义后来在石板滩桥头独自开了一家铁匠铺.两年前他上京津勤王,乃是一名勇将,人称“曾罗汉”,连他师傅也称他“人品刚直,武功了得”.

金堂县廖氏为大姓,人口众多.廖观音是广东入蜀的客家移民后代,其祖先世居广东兴宁,川祖廖明达(体用)于清雍正五年(1727年)落业川西,廖明达子孙在川西繁衍甚众,其字排是:“明谷君琼道,为仁士品芳……”

廖观音父廖为新(是廖氏入蜀的第六代“为”字辈),母亲薛氏共生育二子一女,廖观音居老二,在同族大排行是九位.

廖九妹是天足,她竭力反对缠足,甚至称呼小脚女人为“小脚妖”. 她念了一首顺口溜:

爹娘生我一戏脚,

用来走路与做活.

为啥缠得那般小?

痛了骨头又痛肉.

纵死我不再缠足,

踏遍天涯与海角.

据说几十年以前石板滩、龙潭寺的姑娘都非常爱唱,直至1980 年代,有些高龄太婆还能朗朗上口,那毕竟是廖观音玉口说出来的.到后来,成了一首反封建反缠脚的民歌.她迅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老百姓口头,廖九妹自幼习武,身材高大,天足脚板,体健貌端,有一张花好月圆的团团脸,符合一百年前客家美女的标准.最重要的一点,在于她的功法了得,而且口才好.铁匠出身的曾阿义明白,需要一个给人好感的人在台前张罗,自己退居幕后即可,打铁还需自身硬.如此,廖九妹被推举为华阳县红灯教首领.他们贴在石板滩川主庙门框上的对联一语双关:“打铁打钢打江山都是铁罗汉 救苦救难救黎民争效观世音.”懂么?曾阿义的铁锤高举,廖九妹手里的绳索,也可以变成蘸着甘露的柳枝.

除了活跃在客家话当中的舌灿莲花与寸铁杀人之技,如何服众?在四川值得仿效的榜样众多.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从东汉张道陵的五斗米道纵横川西坝子,再到白莲教意识形态的“攻心之术”:白莲教从北宋就开始造反——宋时反宋,金时反金,元代时反元,明代时反明,满清时反清,到民国时还存在……一言以蔽之,不管谁当权,白莲教就造谁的反.白衣侠女王聪儿数度入川作战,曾深入罗江镇.成都本地的啯噜子、袍哥的气场无孔不入、洗筋伐髓,无论是侠骨或者柔肠,均在文化场域的泡菜坛子腌制下变得铁口钢牙.

唐记里将“空中踩绳索”者称作绳妓,也作绳伎,作为江湖杂技,称作绳技,来源于波斯、天竺一带.其实早在汉武帝时,西域传来的绳技已有很成熟的市场,不少内地平民家庭的姑娘专心学习,从事江湖卖艺.绳技大体分两类:一类为凌空横走,显然是体操平衡木的先驱;另一类升天入地,就是“登天索”,是否仿照了平步青云的仕途,不得而知.

后者最著名的节目乃是“天宫偷桃”.在中土有著名的绳技故事,出于唐人皇甫氏所作《源化记》中的“嘉兴绳技”. 《聊斋志异》对此戏法曾有记载,乃是“江湖四大套”之一.日本人在17 世纪便记录了这套魔术,称之为“绳技”,但却未说出个中秘密.其实,南斯拉夫小说家丹尼洛? 契斯在小说《西门? 马古》中,就已经精细描述了圣者升天的绳技含金量:西门? 马古依靠这一奇迹,在空中布道.崇拜者说:“他的眼睛像星星一样闪亮!”敌对者说:“他的声音像疯子,眼睛则流露出色眯眯的目光.”西门? 马古针对耶稣把水变成酒的轶事进行了讽刺,他是露天演说家和诗人,不但赢得了索菲亚死心塌地的爱情,也领导了广大群众——当然,他也从云端的绳索上掉下来,当场毙命.这就演砸了.临终之际,索菲亚回到妓院前,用自己的围巾给断气的西门? 马古围上:“底下会很冷,就像在井底一样冷.”

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穿行于风尘的绳伎,她们利用超强的平衡能力,在历史的跌宕中扮演了扭转乾坤的角色.绳伎往往久历江湖,红道黑道侠道商道无一不精.她们面目姣好,体格,穿着打扮属于冷兵器时代的时尚先锋,一旦伤及尊严,楚楚动人的仪态下很难掩藏她们咬碎贝齿、拔剑相向的英气.她们荡出的长绳可能是柔情主义的裙带,更多的时候会昂然暴起,成为绞命索和霸王鞭.清代严允肇的《观绳妓作》诗:“燕钗坠地悄无声,背立当窗鬓云绿.”足可见冬烘之辈对绳妓的过度想象.红娘子是明末农民起义将领李信(岩)的妻子,河南人,被后人称为巾帼英雄,史书更称她是“绳技红娘子”.关于这段传奇,《明史?李自成传》中有记载:“……

绳妓红娘子反,掳信,强委身焉”,说的是江湖卖艺的杂技演员红娘子造反后,看中了杞县举人李信(岩),一定要嫁给他;白莲教的王聪儿也是杂技演员,尤长于绳技;大名鼎鼎的洪宣娇也是绳伎出身……她们与廖观音一样,“体健貌端”,飒爽英姿,利用走绳的绝技,从山野、江湖、春楼起步,一步一步走到了猎猎大纛的顶巅,由此赢得群众拥护,成为起义军的首领!

清朝,云、贵、川的乡民迷信气氛较浓厚,观音信仰成为民间秘密宗教起事时招引群众的精神旗帜,虽迄清末,其风未息.“光绪己卯年(1879),大关县仁里乡有一妇女传邪教,称观音教,乡人多从之学习焉.文武官闻之恐作乱,游府马步云率兵擒之,其众散,只获其酋犯妇一人而已.同知周敬轩审之,令其演教人操,或审实非作乱,乃教人习武艺以保身家也.暂置狱中,继报惠请文官,释之归.” (《昭通旧志汇编》)这个女头领竟然平安归家,已经算得上是奇迹.东山客家人对观世音菩萨崇拜甚深.早年义和乡就有老、新两座观音庙;地名观音堂也就是现在的文安场,也有观音庙;还有雍正年间陈姓人家独资修建的观音庙,后来成为地名.万安乡清水一带还雕塑有观音像的观音岩;洛带镇也有香火鼎盛的观音庙……再没有比附会这一深入人心的宗教形象更好的神话了.

看起来,合理的情况应该是:利用一个夜黑风静的时辰,廖九妹身缠保险绳,在合兴乡的田野上演了凌空走绳之技.曾阿义指挥民众出门烧香遥拜.哇哇,只见纯黑的空中,手持红灯笼的飞仙从星宿之间冉冉降临人间.且慢,九妹拿正身姿,再予以凌空布道,宣传天道真理,天花缤纷,甘露挥洒,众人叩头如捣蒜……在很短的时间内廖九妹变成了廖观音,从此廖九妹身着月白短衫,头披青巾,一袭“观音”装束,在“红色七星团”的旗帜下,吸引大批本地妇女加入红灯教,揭起反洋教、抗官府的大旗,与清军、团练发生剧烈对抗.万兴、义和、黄土、洛带、金堂等一带均为主要战斗区域.值得一提的是,义和团独有一种专收妇女的拳会,就叫红灯照或红灯罩,入会妇女统统穿了红衣、红裤,右手提红灯,左手持红折扇,年长的头梳高髻,年轻的绾成双丫髻.四川本地的红灯教尽管也延续北派义和团的妇女建制,但更多的是继承了川地白莲教的遗风.廖观音被称作“黄连圣母”,功法、心法深得堂奥.入了红灯照的妇女,跟着廖观音在静室习拳与咒语,极短时间就能得道术.一旦术成,放下锄头的大手,持了红折扇徐徐扇动,自身就能升高登天,在空中自由飞翔……除去怪力乱神,这就等于说客家人的高空绳技,在廖观音那里已演练到登峰造极的程度.

北方义和团比较排斥妇女,认为“不洁”,至多只能做一些义和团的征粮、衣物管理、张贴传单等辅助工作.太平天国的“女营”已经大大进步了,甚至可以参加一些小规模战斗;客家人翼王石达开入川,其麾下的“女营”均为客家女,被道德家们称为“大脚蛮婆”,这一称呼反而彰显了客家女性的天足与强健,足以担当大任.这就可以看出,成都地缘的客家人比较务实,没有拘泥以往俗套,妇女不但要顶半边天,而且还要指点江山.一厢情愿的女权主义论者渴望从中发现“男女平等”等西方人权符码,但朴实的农民锤子才管这些,再乱说,拿命来!廖观音不但是妇女组织红灯照的负责人,更一跃成为川西义和团的领导者.

一个十五六岁的乡下丫头摇身一变为蛊惑人心的“妖女”,这个自命“廖观音”的女人依曾阿义的起义葫芦画聚义之瓢,按照啯噜子的建制,将红灯教以“棚”为单位,由师父曾阿义传教:每十一个教徒分为一小棚,由棚首级引导徒弟吃斋、画符、念咒、练法水(据说喝一口神水后刀砍不入、打不进),统称为“练神拳”.首先必须统一思想,义和团宣传“受术于神,传之〔于〕人,刀剑不入,子不中,掣云御风,进退自在”.又说:“教练神拳,精之能炮不入,藉以歼灭西人,共伸大义”,义和团施法,能使敌人“炮不燃” “可咒其”、能“居一室斩首百里外,不以兵”;红灯照能“驾一片彩云,直上天际”“只需红巾一拂,可使百尺楼顶发火,立时灰烬”、用扇一扇,便能使洋人“轮船在海中自烧,或一扇而城楼坚困石室俱焚”,甚至说红灯照已把俄国、日本的京都烧毁;“外洋十八国已灭去十六国”等等无稽之说,在当时确实是“一唱百和”,不胫而走.

领导者将本地每十个小棚设立一大棚,借以组织团众.这种行之有效的基层组织方式在四川早期的啯鲁党中就被普遍采用,它的远祖无疑是连坐制度和保甲制度,这样的居民委员会武装到牙齿,邻居拧成一股绳,一旦迟疑就被.农民们念念有词,伸手即为利器,而红灯教中低级领导也化名为罗汉、仙人等,依靠附体的佛法来号令大众,跟着组织走.廖观音把家门前的院坝、干枯池塘等变成练武操场,并现身说法,大练神拳,她甚至可以超然高举,抗迹烟霞.为什么她的父母不予制止?传说她的父辈里,在广东参加过三元里抗击英军的战斗,老革命家里流淌着革命的基因.她的这一系列表演,倒是让我进一步联想起唐朝时果城南充的“飞天神女”谢自然的种种奇迹.为此,高惟寅辑录的《三水关纪事诗? 王蜀琼和诗》,记载了两句最负盛名的诗:“蜀江水碧蜀山青,一点红灯万点迎.”

红灯普照的东山乡野

石板滩是廖观音经常“现身说法”的地方,聚集了一大批忠实的信徒,太吉生药铺的李光庭(他一直活到1949 年易帜之后才死亡),为人耿直,积极学习拳术,后来成为廖观音手下一员大将.陕西人周俊辅是一名出身贫寒的知识分子,也投靠廖观音,为起义军书写揭帖,创作唱词,宣传反清灭洋的主张.这是一出上演在成都府几十里之外的“红灯记”.红光之下,本已杯弓蛇影,再加上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在体制中人看来,红灯普照的东山乡野已经处于严重无政府状态.这些拳民与义和团拳匪是什么关系?据说神拳附体后,弹也无可奈何.例如民国时期汪海如的《啸海成都笔记》就说:“有谓其(廖观音)能避弹者,有谓其能履行水面者,有谓其能跌坐树梢;若伽肉身降世者.”对此,华阳县县令龚子蔓甚感不安,急派团丁搜捕.红灯军立即奋起抗击,战胜了一帮烂眼儿团丁,又乘胜将华阳县衙的公堂设施捣毁,并摧毁教堂一座.

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一旦遇到突发的,县令总是乌龟,他们总是被的兔子赶着,飞跑在时代的前面.

华阳县令赴成都督署请兵.从此,拉开了以廖观音为首、曾阿义为副的川西义和团与清军的武装对峙.

四川总督奎俊并不知兵,急派已故四川提督唐友耕的儿子、候补知县唐致远率正规军百人往剿.这个候补知县,不是唐友耕生前花银子捐来的,而是唐友耕病逝后,朝廷“赐恤祭银两并荫一子给予六品顶戴”.就是说,他既非科班出身,也非“技术官僚”,更缺乏父亲那种脚踏实地的血战经验.1902 年6 月13 日,唐致远赶到龙潭寺一个叫二台子的地方弹压“暴民”,他太不知道水深了.战斗场面的类似记载是:义和团“皆前者既倒,后者踵进,舞刀念咒,若痴若迷,毫不畏死.中以童子为多”.为何如此勇敢?斗争的理想信念吗?想来恰是咒语、神水、佛法加身的气功作用.这在四川,一直到1980 年代的“大气功师”纷纷出山展示带功施法,都可窥见他们的秘密.

红灯照的红光一阵乱射,廖观音坐在轿子(更多时候是乘坐滑竿)里,手挥红旗,抬轿子的人快如疾风,不惜用绳子把轿子拉向空中,造成廖观音可以冉冉升天的奇迹.这个抛抬动作,应该来自“众人打夯”的节奏.在美女的指挥下,教民勇敢回击.据说廖观音又空降到地面,举刀把手无缚鸡之力的唐致远的刀轻易格开,唐致远立即摔下马来……

红灯军乘势毁华阳县耶稣堂一所,惩办了“作恶”的教士.清廷为多灾多难的四川局面深感震惊,急调马维骐为四川提督,“酌带勇营,配齐军火,敏捷赴任”.

这是一场及其糟糕的父子权力与道统的接力赛.晚清四川一代名将唐友耕递过来的槊矛,当儿子的不但拿不起,而且双股战战,槊矛哐当一声从历史的地表反弹而起,发出了瓦器破裂的笑声,槊矛跌落下来时,还刚巧扎中了唐致远的脚背……

可见,唐致远不但没有唐友耕的半点武功,连基本的阵势都不会筹划调度,这丢脸的一幕足可以让乃父从建昌板子的棺材里跳起来.无论怎样,由于唐致远的勉力加盟,使得唐家父子的一生,用深切的刀口贯穿了自李永和、蓝朝鼎、石达开、云南回民、红灯照廖观音的身体,其辉煌的《年谱》不过是血坟上的纸钱.这是唐致远唯一在本地史料里的战事记载,这唯一的记载,却是这般可人.

当时,像唐致远这样混事儿的官员众多,但还有更多的人渴望能够跻身于官场,赶一趟浑水.

就在四川总督岑春煊凌厉整顿四川官场的4 年前,法国里昂商会悄然莅临成都.洋人显然注意到了成都街头一个不同寻常的现象,那就是“跑官”者焦急的面容与狼奔豕突的身影,由此可见四川官场的混乱程度.法国人指出:“在成都,从早到晚都可见一队队的轿子里坐着来跑官求职的人.他们衣着光鲜,穿梭于达官贵人官邸接待处.只有给官府里的下等差役使过银子、送过礼物,方能进屋求见.这些下人时常让跑官求职的人充满希望,深信他们拥有路子办妥一切.然而保证的事却迟迟不能兑现.最后当跑官求职的人山穷水尽,被迫抵押财产,甚至变卖华服来偿清步步紧逼的债务时,才恍然大悟自己已被这些充斥衙门的寄生虫把玩、愚弄良久,钱财也被搜刮、吞噬一空.”

连跑马观花的洋人都能看出来的弊端,身为封疆大吏的岑春煊又岂能不知?岑春煊(1861-1933),原名春泽,字云阶,广西西林县人,壮族,云贵总督岑毓英之子.1900 年八国联军进犯京津地区,岑春煊率兵勤王有功,成为清末重臣,有“屠夫”“铁血提督”之称,与袁世凯势力相埒 ,史称“南岑北袁”.

前任四川督臣奎俊因性情宽厚温和,在任川督的6 年中,对属官疏于管束,使得蜀中吏治废弛.1902 年9 月25 日,精通民情与官场的岑春煊到达成都,出任四川总督.按照清例,督抚到任期满三个月之后,应对全省在职以及候补各大小官员的品行政绩进行全面考核,并奏请朝廷予以黜陟,此谓“到任甄别”.

岑春煊赴任后对考察官吏一事尤为精细严格.这个敢于顶撞慈禧的硬手,的确没有把区区四川一地的“关系”放在眼里.在广东就罢免了一千四百余人的官,怨毒之深,他也是一往无前.他把考核情况用一套特殊的符号记录在秘本上:凡是名字下画五个圆圈者,都是立即予以参劾者;画有三个圆圈者,为留待参劾者;画有两个圆圈者,为不弹劾也不起用者;画一个圆圈者,为尚待考察者.名字下面画有五个叉叉者,是立即予以保荐重用者;画有三个叉叉者,是日后定要任用者;画有两个叉叉者,表明此官吏可以任用;画有一个叉叉者,表明此官吏可以派事试用,这个官场本成为了岑春煊上奏的田野笔记.

从官场作风而言,岑春煊较为谨严,他发现川省枉法十分严重,进行弹劾和惩治的官员数量如此之多,幕僚劝阻他:不宜树敌过多,岑春煊再三权衡,最后弹劾了四十多人.他的严厉比寸铁杀人还要锋锐,一次在罗江县巡视时,当地游击赖某被他训斥,双股战战,脸如死灰,两天后脱阳,惊惧而亡.

对于民间,岑春煊积极推行严格的围剿管理措施,一人参加义和团,阖族、毗邻“一并连坐”;团练捕治不力,地方发生事端,“即将其首领入责革,有功名者褫其衣顶,如敢仍蹈前辙,暗济‘匪’徒军火钱米者,即按照通贼正法,并籍其家产入官”;并以“赏银”“功牌”“实官”激励团保屠杀客家民众.更有意思的是,岑春煊也有“反宣传”的一手.他撰写《戒民仇教习拳歌》《解散义和团告示》等文章,遍境张贴,并饬令地方官会同学官,挑选口齿伶俐的生童,深入基层,逐日宣讲.成都各基层培养有国家政策、皇恩的职业宣讲者,叫“宣圣谕”,他们走乡串户、深入基层,惊堂木山响,口水可以活死人、肉白骨,力图做到“俾众咸知”:“抗拒官兵,即是乱民”.对于得罪不起的洋人,他多次刊布保教告示,为宗教侵略进行辩护,说“天主、耶稣两教皆以劝人行善”等言,并威胁:打教就是“忤旨”,攻城杀官就是“贼匪”.这些政策宣传、法律告之,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就是说,宣传如硫酸,可抵挡千军万马.

一方面重金悬赏捉拿、匪首,另外一方面,不时有“廖观音”被活捉、被斩首的消息传到岑春煊耳中.他久历官场,非常清楚均是冒功者的贪污行为.3 年前我在北京鲁迅博物馆,曾任金堂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的钟智勇,向我讲起他的高祖婆婆在金堂家里举行婚礼,大喜之日被人指认为“廖观音”,当即被拘押到成都.岑春煊一审,驴唇不对马嘴,亲自派官员护送她回家,官员代表总督主持了他高祖的婚礼.

面对红灯照蔓延的战火,他调整战略,急速灭火,斩杀起义军无数.1902 年年底,官军获得“大捷”:廖观音在去简阳和义和团首领商议南北两路围攻成都时,被叛徒出卖,在简阳县镇子场( 今成都市龙泉驿区洛带镇)连同弟弟被抓获.后被押解至成都,关禁在臬司衙门监狱.这个地点,民间称之为“臬台”监狱,为四川省最重要的监狱,40 年前曾经过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一行.

1903 年1 月15 日(另一说为1 月5 日),岑春煊下达宰杀“妖女”廖观音的手谕.关于行刑的地方,有的说是在督院东南侧之下莲池.但据关心乡土文献的著名作家李劼人(1891—1962)描述,是在督院辕门之内.也就是说,曾经凌迟处死翼王石达开的地方,如今成为了后来者廖观音的终极地.

李劼人于1906 年由江西回到成都.原因是他父亲任职江西临川县期间突然病逝,乃扶枢归乡里.他居住在磨子街杨家大院.李劼人时年16 岁,上距廖观音就义仅仅3 年,想来从曾祖母、祖母那里听到过这件大事,或从茶坊酒肆中了解过其中详情.他的作品,被郭沫若赞誉为“小说的近代《华阳国志》”,应该是真实可信的.

李劼人的《暴风雨前》第六章里,描述了这一刀刀见血的场面,但李劼人没有描述行刑路上廖观音神色自如、昂首高呼口号:“慈禧是洋人的大奴才,岑老四( 岑春煊) 是小奴才,红灯教是灭清剿洋的天兵天将!”如果有的话,我猜应该是用客家话喊出来的.李劼人先生写道:

辕门内,在两只双斗桅杆与两座大石狮的空地上,全站四川总督部堂的亲兵.红羽毛号褂,青绒云头宽边,两腿侧垂着两片战裙,也是红羽毛,当中用青绒挖的一个大古老钱;一色青裤子,青布长勒战靴;头上是青纱缠的大包头,手上拿着长,腰间悬着长刀.看守在辕门侧的,是四五个不拿武器只拿一根皮鞭的武官.呜嘟嘟的过山号一直吹了出来,吹到石狮子两边,就站住了.

接着便是一伙戈什哈同几个穿短衣戴大帽的刽子手拥了一个女人出来.

那女人果然赤着上身,露出半段粉白的肉,胖胖的,两只挺在胸前.两手反剪着,两膀上的绳子一直勒在肉里.头发一齐拢在脑顶上,挽了一个大髻.

那女人刚一露面,辕门外的观众便大喊起来.

石达开的血,浸透了臬台监狱这片土地;如今,廖观音的血喷薄而出.她遍地乱流的血,还能与翼王相认么?

岑春煊唯一比骆秉章“文明”之处在于,岑春煊选择的是让廖观音裸体游街,再予以砍头“正法”,而非像前任骆秉章那样,在臬台监狱内脔割翼王石达开等4 人.在廖观音之前,体制对待叛党通常采用凌迟,男女不论.如布依族反清女首领王囊仙和她部下女将、白莲教首领王聪儿、昭通绥江县青莲教女首领张仙姑、小刀会女将周秀英、明末抗清女将章金氏、回族女帅杜凤扬、天地会女将许月桂姐妹、反清女将邱二娘、台湾三合会女将黄玉娘等人.凌迟后还要将首级割下,悬挂四门示众.名气特别大的,如石达开、王聪儿,甚至传首三省,即将首级在三省内巡回悬挂示众.这是时代的进步么?同月,传奇铁匠曾阿义也被俘殉难.怎么死的?他死于金堂火盆山的最后一战.

尽管不见于一切关于成都义和团起义的文字“正面论”,龙泉驿民间依然传闻:廖观音与曾阿义是情人关系.比翼齐飞,齐心合力.如果缺乏爱的神力,只靠“反清灭洋”和一碗又一碗的神水,即便淘干凉水井也熄灭不了狂怒复狂喜的干柴烈火,真是太苦了他们.

我喜欢客家人的一首山歌:

两人相好出了名,

天大事情唔使惊.

吊颈就爱共条树,

生埋也爱共条坑.

热道十足,火力强劲,足以打穿一切纸上的主义.

比较一下结果.“成都教案”共有王睡亭、杨仲牵等7 人被判死刑,郭炳辉等17 人枷杖充军,政府赔偿了一百余万两白银,清廷在巨大压力下将四川总督以下十几名官员革职,永不续用,由此开了因教会事件而惩治封疆大吏的先河……几年之后的四川义和团运动,西方列强诈索清廷赔款696366 两,相当于四川一年田赋的总和.当时,一两白银的购买力相当于一个五口之家一月的生活开销,而这些赔款,朝廷的银库早已极度匮乏,自然又转嫁到百姓头上,层层摊派,层层贪污,恶性循环一如滚雪球……

四块瓦与金钟罩铁布衫

我青年时代迷恋武术,后来结识了一个老头,姓王.他成年穿一套黑呢中山服,头发花白,文斯不乱,一见人就微笑,握手.奇怪的是,即使在三伏天,他的手掌没有一丝汗渍,软而绵,像一块安静的莨绸.

渐渐熟了,某天我问到遭受暴打而不受内伤的问题,老王老师用手梳了梳头发,转脸斜视,精光缕缕,干笑几声:“这是挨打者事前吃了一种药,叫作四块瓦,四川民间也叫它‘翘根儿’.这种药有毒,因为生物碱很重,人吞服之后,浑身血液沸腾而暴涨,就像有蚂蚁在啃咬骨头,奇痒难耐.这个时候,只要不折断骨头,服药者反而渴望被外力暴打,才能缓解身体之痛……以前义和团、红灯教的教民,就是服用了四块瓦之后开始冲上战场;道家人‘画符水’,水是一碗清水,秘密就在那张黄表纸里,纸里藏有四块瓦、川乌、草乌等药粉.病人一吃,可以立即缓解疼痛,并且精神一振.但药性一过,渐渐又不行了……

这没有啥子玄妙的硬气功,这叫越打越舒服.”

他尤其讲到一个谜底:“练成金钟罩铁布衫,固然需要艰苦持续的锻炼,但没有服用四块瓦,是要大打折扣的.而义和团、红灯教的教民练几天就可以‘速成’,吹嘘刀不入,又怎么可能呢?这恐怕只有一个原因,是药里的生物碱发生兴奋作用,产生了幻觉.”

这些往事,我偶尔回忆起来,颇为惶恐.某天,我在阅读里查阅到了四块瓦的来历.四块瓦名字极多,四大天王、四儿风、四匹瓦、大四块瓦、四片瓦、红四块瓦、四叶黄等等,均是它,为报春花科植物落地梅的全草,是多年生草本.根茎粗短或成块状.根簇生,根茎横走,生有多数细长的根须,有一股特殊香味;茎直立,不分枝,下部带紫色,无毛.节明显膨大,每节上生2 枚鳞片状小叶.由于顶生叶四片,形大密接排成轮状,故名四块瓦.湖北、湖南、四川、贵州等山地均有生长,成为江湖人士、武术家、职业扒手、小偷的常备药.

职业扒手、小偷失手被擒是常事,他们有一种挨打的功夫,但必须吞服四块瓦,除非伤筋断骨,否则第二天就能好转.

从植物史上看,四块瓦也以“落地梅”之名最早载于清代吴其浚编写的《植物名实图考》,该书指出:“落地梅,生湖南宝庆山阜,丛生,青茎红节,节叶对生,梢叶攒聚,叶中发绿苞成簇,细丝如针,开碎白花,花落苞黄,经时不脱,搓之,有细黑子,俚医用之.”细考其图,与四块瓦很相似.但落地梅花冠为,所述“开碎白花”又与落地梅略有不符,估计是原书记载有误.在成都周边乡镇的药市上,至今仍然有“千伤万伤,离不开的毛金钢”“千打万打,少不了的四块瓦”“半死半活,必须用的矮陀陀”等俗语,成为乡民一种相生相克的智慧.

老王老师经常念一些顺口溜,增广贤文、江湖切口之类,他的人生认识论几乎就停留在这些顺口溜之中.我还记录有几句:叶上花,吃了骨头硬夸夸,风湿骨痛也用它.

九龙藤,功能高,健脾健胃最有效.

茵陈土黄连,清热解毒治肝炎.

要说论跌打,离不开四块瓦.

常备葫芦茶,齿摇腹泻不愁它……

这半江月,谁家之物?

岑春煊对四川民情有很冷静的认识,他具摺时指出:“川省本年匪乱,实无枭雄大憝出其间,徒以川民笃信鬼神,平日土匪、咽匪、会匪及游惰之民最众,是以今日拥一柔弱女子为观音,便可聚众数千,明日拥以呆稚童子为孔明,又可聚数百,皆由于失教失养者多,民惰复夙称浮动,故易于倡乱若此也.”这一点,恰是四川民情历来的病灶.

整个川西的起义风潮被岑春煊彻底扑灭了,“红灯”“义和”成为了本地的避讳之词.东山义和乡早在清代雍正年间即用此名,因为义和团起义的关系,朝廷讳名改为鸿安乡.当时川府规定乡镇命名须冠“平”字和“安”字,河东冠平字,河西冠安字.因此地有鸿家寺,故名.距离曾阿义、廖观音率领起义军两次围攻成都的才几个月,即1902 年11 月30 日,在冷风料峭的成都,官员赵藩在武侯祠撰写了“攻心”联,悬于成都武侯祠孔明殿门前: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上款为“光绪二十八年冬十一月上旬之吉”,下款为“权四川盐茶使者剑川赵藩敬撰”.赵藩(1851—1927),云南大理府剑川人,24岁中举,著述甚丰.赵藩对岺春煊的治理四川方略有些看法,曾建议岺春煊实施“新政”,并利用各种机会劝谏岺.据说他撰写此联,有劝谏学生、也是他的上司岑春煊不必过于热衷“严刑峻法”,这引起了岑春煊的不满.他提出的“攻心”与“审势”两大关键词,就像他掏出来高悬着的两枚苦胆,在历史的长廊里迎风散发清凉.1958 年3 月,站在这副“攻心联”之下若有所思,长久地沉默……到“”时期,盛传1972 年刘兴元调任四川省委书记时,嘱咐他,一定要到成都武侯祠观读“攻心联”.2009 年2 月28 日(农历二月初四),一千余人在成都市新都石板滩新河堰(解放大队)廖氏实蕃宗祠举行祭祖活动,也悬挂了这副对联.

赵藩总结了岑春煊大功毕其一役的意义,那几乎就是一个历史定律:岑春煊改变前任总督奎俊的“以剿为抚”而为“剿抚兼施”,恩威并重,软硬兼施,执政必须上下其手、阴二手、阳一手,左右、左左左.鲁迅先生在《小杂感》一文里的总结是:“革命,反革命,不革命.革命的被杀于反革命的.反革命的被杀于革命的.不革命的或当作革命的而被杀于反革命的,或者当作反革命的而被杀于革命的,或并不当作什么而被杀于革命的或反革命的.革命,革革命,革革革命,革革革革命,革革革革革……”但是,鲁迅称自己为非革命的革革命者.听起来,有点绕口令的意思.这充满锈刀出鞘的摩擦声,是有关中华民国革命史的本体论.其实,这又何尝不是四川革命与反革命的循环之论!

有意思的是,赵藩的女儿,后来就嫁给了唐少波的儿子唐建伯,也就是说,赵藩与唐友耕是亲家.看来久经历史兴衰的赵藩,并不反感杀人如麻的唐友耕.也许历史就是在矫枉过正的反弹里,更倾向于苛刻与严厉.这,就是“审势”者的宿命吗?

唐友耕之子唐致远当时为候补知县,名声不佳.岑春煊甫到川上任,他即前来巴结,岑春煊拒而不见.晚清周询的《蜀海丛谈》记载了一个细节:唐致远连同二十来个“有问题”的官员候在总督衙门,希望拜谒主公.当巡捕手持唐致远的手版特来告之时,岑春煊一把夺过,把唐致远的手版狠狠掼到地上:“还有脸来见我!”巡捕大惊失色,由于他与唐致远是哥们儿,只好出来如实相告:“君之消息殊不妙矣!”

唐致远空了,立即萎顿倒地.尽管唐致远唯一的一次临战成绩极其糟糕,但他具有乃父的官场敏感,忙向私交甚厚的枢府领袖庆亲王奕劻求助.当时奕劻父子权倾天下,直隶总督陈夔龙不惜以美色老婆贿赂奕劻,四川大儒赵熙就以“儿自弄璋瓮弄瓦,寄生草对寄生花”相讥嘲,可见奕劻一言九鼎的威势.奕劻贪婪而庸恶,世人皆知,其卖官卖爵之多,不可胜数,家里门庭若市,人们戏称为“老庆记公司”.一次,奕劻举办生日庆典,唐家父子送去一根四川邛州的方竹杖,说是可以扶老,以为纪念.竹杖中空,藏有银票3 万两.奕劻喟然:“此诚可儿也!”

得到唐致远的求助信,奕劻投桃报李,给岑春煊发电,保举唐致远,认为他有才可用,“望加青睐”.岑春煊只好在“本”里删去了唐致远的名字,吩咐文案抄录弹劾名单.他一直在徘徊,为这个事纠结不已.走着走着,岑春煊一拳打在“本”上,吓得文书直钻桌子.他恨恨地说:“这个人手段狡诈,足见其钻营功夫.我怎么能畏势而宽恕这等蠢材!”他命令立即把唐致远的名字填入弹劾名单.

但是,他必须回复奕劻.他说,弹劾名单已经上报朝廷,无法再撤下来了.

一个钉子一个眼.岑春煊的强硬,在此淋漓尽致.岑春煊虽然在四川总督任内只有9 个月,不但弹劾了一污吏,而且还把川省长期积累下来的官场弊端给予了革除.但“政由贿生”的体制枝繁叶茂,至多稍微收敛一点而已.几年之后,大清的江山就在另外一个金堂客家人——彭家珍引爆的炸弹中分崩离析了.这巴山蜀水,也不是依靠铁血总督骆秉章、肝胆总督岑春煊、41 岁就归天的唐帽顶鞠躬尽瘁就可以维持的.偶尔听到的吱呀声,大儒们会惊喜莫名,以为那就是声声“蜀籁”瑞兆,其实那不过是危楼坍塌前的阵阵撕裂声……

1894 年,钟云舫在成都写出212 字的《题锦城江楼联》,他肝胆俱碎地呼喊:“从绝顶高呼,问问问,这半江月,谁家之物?……向危梯俯首,看看看,那一块云,是我的天!”我想,置身下莲池水潭边的廖观音,一定也发出过这般天问.毕竟,她的青春年华才刚刚开始,鬼头刀精准飞向她的颈椎骨缝之际,号称刀不入的她,还不满17 岁……雷啸友告诉我,他三十多年前曾经到廖观音的老家采访,见过廖家一位90 多岁的奶妈,说事发之后,廖观音唯一的哥哥逃到成都周边乡间生活下来,隐姓埋名,就此失去了踪迹;廖观音的父母也从此下落不明……

但是,红灯教并没有彻底消失.

“民国三十四年(1945 年),红灯教匪余孽窜入盐津之仁里乡,煽惑愚民,不畏刀,组织大刀队聚众作乱.旋被剿办,首领击毙,徒众解散,死伤数十名.而乡民因此家破人亡者,不可胜计.”这是我看到的红灯教在历史尘烟里最后的背影.

2015 年的元宵节下午,我再次来到十陵镇凉水井,阔别此地已经8 年了.一个本地人对我说:唔要“操天”(“说谎”的意思).唔要“威蜗杀狡”(“大呼小叫”的意思).我站在已经封闭的凉水井井口,“底下会很冷,就像在井底一样冷”.干枯的洋槐树还没有抽芽,但一望无际的油菜花在风中招展,预示着春天已经降临.一个孤零零的水塔是本地的地标,那条通往龙泉山的道路,仍然是土路蜿蜒,泥污泥途,像一根长绳将油菜花荡开,弧线浑圆,曲径通幽.村道上看不见体健貌端的女人.我看到几个儿童,把艳丽的风筝放到高空,轻盈、曼妙,刀背似的,像一个回到云端的背影.

力学论文参考资料:

岩土力学期刊

工程力学论文

工程力学期刊

本文总结:此文是关于红灯照和精神动力学和动力学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力学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力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