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美术作品类有关论文如何写 和昌吉州重大历史现实题材美术作品巡礼有关论文如何写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美术作品范文 类别:毕业论文 2024-03-22

《昌吉州重大历史现实题材美术作品巡礼》

本文是关于美术作品方面毕业论文怎么写和美术作品和昌吉州和巡礼相关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

用笔墨叙述历史,以形色铭记辉煌

——昌吉州重大历史现实题材美术创作简评

杨树文

作者简介:杨树文,男,汉族,1980年生,2010年于美术学院获博士学位,曾任昌吉学院美术系副主任,副教授.新疆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昌吉州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主要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绘画与视觉文化、中国画创作与理论、美术批评.主持、参与多项教育部及自治区级课题,在专业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多件作品参加各级各类美术作品展.

历史和现实构成“我之为我”的来龙去脉,也弥漫着代代传续的情感和记忆.对国家如此,对一个地区或一座城市也是如此.昌吉州历史文化悠久,在新疆的社会发展与文化变迁中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在艺术作品中表现国家历史和现实中的重大事件、人物是宏大叙事,集中表现一个地区或一座城市也是宏大叙事.正是沿循这一思路,昌吉州文联和昌吉州美术家协会2011年就在国家启动中国重大现实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同时,在全国地市级的城市中率先启动了昌吉州重大历史现实题材美术创作项目.

该项目动员昌吉州美术界老中青三代美术家投身其中,第一批六十五件作品在2014年昌吉州成立六十周年时结集展出,回溯历史,感怀当下,展现本土的人文风貌和艺术情怀,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继之,在昌吉州党委和政府的批准下,昌吉州文联2014年又启动实施了“昌吉州第二批重大历史现实题材美术作品创作工程”,在总结首批创作经验的基础上,组织专家论证选题、征集作者、组织采风、邀请内地专家多次看稿指导,力争做成一批“立得住”、“传得开”、“留得下”的大型作品.面对这项浩大繁重的创作任务,受聘的艺术家全力以赴,文联和美协积极筹措,终于在2017年圆满完成了第二批反映昌吉州历史和当下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军事等领域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事件的四十二件作品的展览和出版工作.

正如本次重大历史现实题材创作选题所反映的那样,昌吉州的历史是一部民族交融和国家认同的历史,也是一部艰苦奋斗投身祖国边疆建设的历史,正是这样的历史才成就了今天昌吉州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百业兴旺的现实.“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发於天然,非由述作.”这是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对绘画社会功能的界定,以鲜活真实的艺术形象讲述历史故事、再现历史人物,表现现实风貌,让世人记取前贤,让后人不忘这片土地的辉煌,这也是此次重大历史现实题材美术创作的社会意义.本次创作项目中的《疏勒城保卫战》表现的是东汉戍己校尉耿恭将军爱国守疆的历史故事;《岑参在北庭》再现了唐代诗人岑参曾任北庭(今吉木萨尔)节度使幕府判官时,以边塞诗描绘祖国西北边陲的壮丽山川和大漠风雪时浪漫苍凉的胸怀和气度;《色皮口》和《车师古道》则表现了昌吉州所属的土地在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中的重要作用;本次创作项目中的历史题材作品或表现本地的风土人情如《奇台旱码头》《平山书院》;或表现昌吉的屯垦文化如《明亮疏浚》《乐土驿》等;要么聚焦各民族团结御敌如《庭州三杰》《马桥子城》等;要么为昌吉独特的地域风貌立传如《江布拉克旱田》《呼图壁百里丹霞》等.而现实题材的作品则更加关注解放后特别是昌吉回族自治州成立后的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生产建设、不怕困难、走向小康之路的各个典型的重要环节、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如《解放军进昌吉》《湘女进疆》《军垦岁月》《朱德在呼图壁》《准东新像》《援疆干部》等等,在这条现实的道路上,内地与边疆的血缘、与地方的连接、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与融合始终是整体创作项目的背景主线,因此,进入现当代昌吉州社会建设的核心主题“访惠聚”和“民族团结”的模范事迹也在《访惠聚、跟党走》《麦西来普——让欢乐进万家》《沙尼汗的“大家庭”》和《金子般的心——王桂珍》等作品中做了重点表现.

之所以用绘画创作的形式来回溯历史、为英雄立传,正是得益于绘画艺术本身的感染力,真实可感的视觉形象往往比文字更打动人心.在本次创作活动中,昌吉州文联、昌吉州美协动员组织了我州主要的美术家担负起这一时代重任.为提高作品质量,还聘请了时任中国美术馆副馆长的张子康先生、北京林业大学美术学院丁密金院长以及北京艺术家马冰、夏星等专家为作品把关并参与具体题材创作.特别是对口援疆的福建画家杨思陶、王裕亮、胡振德三位艺术家分别受邀担纲《疏勒城保卫战》《中蒙边境保卫战》和《准东新像》三件尺幅巨大、场面宏大、难度也较大的作品创作,更使系列作品在整体上增加了份量、跃升了水平.通过画家们的努力,整体作品在现实主义风格的框架下,按照不同题材表现的需要探索不同的表现方法,如画家韩志强的《王延德率使团抵达北庭》以水墨人物的方式表现了近四十个人物形象,对不同民族形象的刻画真实可信,构图平稳均衡;张永和的《奇台旱码头》以写实油画的方式表现了奇台街市的繁华和热闹,真实的光影中不乏中国乡土的味道;陈亮的《明亮疏浚》以写意式的笔触改善写实油画的拘谨和刻意,在形色翻飞的画布上再现了疏浚工地的热火朝天;李楠的《沙尼汗的“大家庭”》以“三联画”的构图截取了沙尼汗居家照顾不同民族老人生活起居的三个场景,形象塑造准确、笔墨落落大方,营造出各民族老人互相照顾、互相关爱的温馨场景……

在这些作品面前我们不仅可以切身感受到昌吉州这块土地上历史的辉煌和现实的温暖,更可以通过那画面上富有感召力的笔触和形色感受到昌吉州美术家群体的热情和努力.因此说,本次创作项目是昌吉州美术发展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是昌吉州美术工作者专业成绩的一次汇报,是昌吉州美术家专业水平的一次集训和提升.一个昌吉州重大文化工程就这样“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留下新时代新征程的扛鼎之作.

《昌吉回民小吃街》创作感言

周益民

作者简介:周益民,1956年出生,新疆美术家协会会员,新疆昌吉市美术家协会理事.美术作品多次参加国家级、区州级书画展并获奖.

参加昌吉州重大历史现实题材的创作,深感荣幸和责任重大.这在昌吉州历史上也是一项重大的创作活动.在选题上,我选择了以昌吉市“回民小吃街”作为表现主题.为了体现小吃街比肩接踵的热闹场面、气势恢宏的建筑特点,我重点在选取角度上下了不少功夫,然后再一张一张把画好的画拼接起来.

从什么角度才能更好更全面地表现小吃街的特色,是我创作面临的主要问题.为了表现好这个题材,我反复到实地考察.在观察中我感觉到,小吃街的建筑很美,很有特色,场面也很大.看着来往的人群、不同民族的游客、精美的建筑,让我有点不知所措,无从下手.

回到家里,对收集的资料进行了整理.通过几天的认真思考我认识到,画面有限,不可能将小吃街的全貌都画进去;必须要抓重点,要选一个最能代表小吃街特点的建筑入手.最后我选择以小吃街大门为主向四周扩散,选择几个最典型的建筑进行组合,在形式上达到统一,体现小吃街建筑的特点.另一方面,要表现小吃街的繁荣景象,人物是非常重要的,要有众多的人物,才能烘托出热闹的场景.还要考虑的一个问题就是,用什么形式来表现这些场景,是用写意方法,还是用工笔.最后考虑到场面大、人物多,还是用工笔画线描的形式来表现最好.

我画了三次草图,最后确定画幅为高一米八、宽五米.我还没画过这么大的画.家里的画室太小了,画不了这么大的画.后来,我在学校里找到了一个二十平方米左右的库房,整理出来作为临时画室.墙面上没有合适的可以用来挂画幅的地方,没有办法贴在墙上去画,我只好找了一个课桌,将画面分成六尺的五张去画,画完一张再画另一张,全部画完后再把它们拼接起来.我是教师,平时还有课,没有完整的时间去完成这幅画,只能抽时间来画,每天画一些.其间,因为想法的不断完善,画面也改动过好几次.最后,整幅画顺利地完成了,我终于松了一口气.

这幅画我还是比较满意的.场面比较大,建筑特色明显;人物也比较多,有一百多个,不同服装、不同姿态,体现出了小吃街热闹繁华的景象.为了画面的统一性,我基本上没有上色彩,只是用赭石色淡淡地染了一下,基本上达到了自己的创作目的.画这幅画总共用了二十多天的时间,虽然辛苦,虽然个别地方也有遗憾,但我是快乐的,充满希望的,因为我知道,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付出多大的努力都值得.

感谢昌吉州文联的领导和朋友们的关心和帮助,给了我这么好的机遇和平台,把美丽的昌吉宣传出去,让我能够为昌吉的发展尽一份力.

《王延德率使团抵达北庭》

《新疆曲子》创作感言

韩志强

作者简介:韩志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1973年9月生于新疆阜康,1996年毕业于昌吉师范专科学校,2008年至2011年在新疆师范大学攻读中国画研究生,师从康书增教授.2012年至2013年,由自治区文化厅派往四川美术学院参加“春雨工程”学习,荣获四川美术学院黄原书画奖学金优秀奖,昌吉州第四、第五、第六届文艺“奋飞奖”等.现任职于昌吉州文化馆.

为配合昌吉州重大的文化战略,首批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经过两年多的时间终于截稿,我有幸以《王延德率团出使北庭》《新疆曲子》入选,任务接下来,问题也就随之来了,怎样画?画幅什么样的历史画?

对于重大历史题材创作来说,在创作中通过定格真实的历史瞬间塑造历史事件发生的真实场景是创作中最应遵循的规律.它是历史事件发生必然且合理的逻辑需要,也是多少年以来历史画家们秉持的合理而有效的创作方法,其中创作成功而载入史册的作品不胜枚举.因此,在接受《王延德率团出使北庭》这个选题,并据此查阅一些文献资料后,脑中直接浮现了如今的画面,也逐渐理清了先前对历史画的定位思考和对如何进入历史画创作的各种杂陈的条条框框,而坚持自己要实现一个并不太故事化,甚至从精神指向上有些概念化的油画“雕塑”组群.

经过近一年的思考和制作,从现在画面呈现的面貌来看,大的方面基本上符合当时的心理路程,本人也曾希望借此工程,能从现代手法和现实主义语言与历史画的有机结合做些探索与尝试.当然得失自知,也希望在以后的作品中能逐渐完善自己对历史认知方面的思考,从中总结出有一定标准性和标志性的重大历史画的特质,这就是在尊重历史和历史关键人物及重大历史事件的基础上,如何选择最合适的角度进入,以最适合的语言手法来表现历史,同时又不照搬或曲解历史.这就要求我自身需要有完美的个人审美样式,也需要理解大众审美样式,特别是对历史画作品的审美来源和历史文化信息来源,并据此创作出既有历史感,又能唤起人们对历史回忆的震撼人心的作品.

以宏大叙事载体为主.选取哪种叙事载体是受题材制约的.人所皆知,《三国演义》只有采用宏大叙事的载体,方可写出凝重而纷纭的历史景象,进而写出数以百计的历史人物.《红楼梦》唯有采用家族叙事的载体,才能通过贾府兴衰塑造出大观园中不同命运的人间百态,进而表现出中国封建社会必然灭亡的历史走向.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我在创作《新疆曲子》的时候,采用的就是连续叙述的载体.

史诗品格的追求.史诗品格是属于美学范畴的命题.史的内容采用诗化的艺术手段再现,一方面能真实地再现历史,一方面又能折射文明古国博大深厚的底蕴.追求史诗品格,首先要追求史的品位.换言之,没有凝重的史实载体就无从把握历史主潮,也无从谈论诗的品格.都德的《最后一课》是优秀的历史题材,但它不具有史诗品格,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则是史诗巨作.

正是出于这种考虑,我在创作《新疆曲子》的时候依然坚持史诗品格的追求.首先,我写足当时深重的历史背景,一句话,《新疆曲子》所追求的是史中有诗、诗中有史的史诗境界.

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的创作能否获得成功,一是取决于作家对这一题材的驾驭能力,再是看剧作家能否把剧中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要做到这两点,首先是要营造典型环境.文艺家们都清楚,典型人物的塑造是离不开典型环境的,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中的英雄人物的塑造,更离不开重大革命或历史的典型环境.《新疆曲子》有意把人物形象分为传播者、演员、民间群众等.其次,是要强调文化视角.我在总结创作经验的时候,曾经讲到地域文化对人物性格形成的影响.

《金子般的心——王桂珍》

《欢度萨班节》创作感言

张建玲

作者简介:张建玲,女,1973年3月出生,2003年毕业于新疆师范大学美术教育系,现任昌吉州四中美术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多次荣获州级美术教师基本功大赛、课堂大赛一等奖,荣获自治区美术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作品多次荣获州级美术教师书画展作品一等奖.

自从接受昌吉州重大历史题材创作任务后,多方查找文字图片资料,实地考察,个人采访,对于所画内容有了一个大致印象和初步想法.后来经过长时间反复思考构图,反复修改草稿,多方征集意见,画稿才有了一个大致的模样,在长达一年多的反复修改、不断深入中作品形象才真正鲜活起来.最后的完稿其实还有很多遗憾,由于时间的缘故,也只能草草收笔了.

本人的入选作品有两幅,一幅是《金子般的心——王桂珍》,另一幅是《欢度萨班节》.

作品《金子般的心——王桂珍》采用了三条幅的形式,将主人公放在了正中间的位置,穿着朴素的衣服,以正面坦荡面对观众,既平凡又高大.左右两联用不对称的形式描述了王桂珍和“阿同汗”爱心服务小分队尽心照顾各族贫困群众的几个场景,细致入微,让我们对主人公有了一个直观了解.三幅中都绘有最普通的花草,但又是那么生机盎然,象征着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主人公,同时也使得三幅有了更紧密的联系.作品中插入文字介绍,也使得人物更加丰满感人.

王桂珍是呼图壁县呼图壁镇双桥社区的一位平凡善良的妇女,四十年来,她无偿照料了二百多人,有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老人,还有单亲少年、残疾儿童、留守儿童等.她被维吾尔族邻居亲切地称为“阿同汗”,意为“金子般的心”.

作品赞美了王桂珍同志和“阿同汗”爱心服务小分队的高尚品德和无私奉献.也希望能通过这幅作品将王桂珍同志的精神传递下去,呼吁更多的人伸出援助之手,共创民族团结之花,为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品《欢度萨班节》描绘了塔塔尔乡欢度萨班节欢歌跳舞的一个场景.作品也是三条幅的形式.作品选择了草地远山的新疆特色场景,白色的舞者和五彩的观众形成鲜明的对比,从右侧插入,未画完的舞蹈队伍,使得观众有了更多的想象空间,也使得有限的空间能更显场面宏大、人物众多、场面热闹.观众的形象描绘得也很细致,让整幅画面宏大但不空泛,很有看头.作为一幅大尺幅工笔国画作品,一年的时间显然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这幅作品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更进一步地深入刻画、统一调整.

《沙尼汗的“大家庭”》创作感言

李楠

作者简介:李楠,女,1979年2月出生.2013年9月至今就读于山东大学艺术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现为昌吉学院美术系副教授.多次参与或主持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出版专著一部,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美术作品多次入选省级美展.

小的时候,我生活的周边并没有很好的艺术氛围.所幸的是在我记事时,父亲还在从事着与文艺相关的工作,空暇之时父亲也会画画国画、写写书法.儿时的我感觉父亲手中的画笔具有魔法,很是神奇.各种貌美的仕女,怪异的山石随着父亲挥动的画笔一一呈现,每每都不能自持,跃跃欲试.起初父亲只是教我怎样握笔,偶尔也会随手教我画一些简单的线条,讲讲运笔的方法.每每拿起毛笔的我总是异常兴奋,一顿狂涂乱抹,搅得父亲很是无奈,最终索性放弃了对我绘画方面的培养.可能也正因为如此,父亲会经常督促我练习书法,以磨炼我的性情.但上中学后,由于学业加重,我便再也没有拿起过毛笔,直至高中毕业.这期间,我也随过几位美术老师练习素描、水粉、速写,与周边学习绘画的同龄孩子相比,我对绘画的理解及形体的把握似乎敏锐一些.怀着童年时期对绘画的梦想,我考入新疆师大美术学院攻读美术学专业,自此开启了我的艺术之路,进入了系统的专业训练阶段.此后,我又先后进入吉林大学艺术学院和山东大学艺术学院攻读硕士及博士学位.

从进入大学至今二十年的学习生涯中,我逐渐对绘画有了些许感悟,这主要感谢我人生中的两位恩师高向阳先生与潘鲁生先生.在同他们学习的这些年,也是我寻找及确立艺术研究方向的几年.先生们所具备的博学、谦逊、乐观、勤奋的优秀品质,使我受益终生,不但在专业上给我极大的鼓励和帮助,也让我学会了为人、为师的道理.

水墨人物画是我主攻的方向,期间也会画些工笔人物.人物画的创作,主要来源于写生.能够准确塑造人物形体及快速捕捉人物动态,尤其是对人物情绪的把握,这些都是需在大量的写生训练中逐渐学习掌握的能力,同样我也认识到在国画人物中笔墨的重要性.至于未来艺术成就如何,我不能臆测,但是对绘画热爱的这份初心,我会一直铭记于心.

沙尼汗作为“全国孝亲敬老之星”、“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在当地的民众中具有良好的口碑.在当地由她创办的敬老院中聚集了汉、维吾尔、哈萨克、回等多个民族的孤寡老人与独居老人,有二十余人.沙尼汗作为一名普通的维吾尔族妇女,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平日里对待这些老人如亲人一般,在生活起居等方面照顾得无微不至.

以沙尼汗的事迹为题材进行创作,是我第二次接到的昌吉州重大历史题材作品创作任务.在接到任务之初,我对于此次创作的兴趣并不浓厚.与以往所了解的历史题材创作不同,一是对于此次创作主人公的陌生;二是相对于各项任务中的其他题材而言,主人公沙尼汗还不能与历史时期的大事件或是大人物的创作题材等同.

2015年的初春,在州文联和美协的帮助下,我前往阜康市进行“沙尼汗”题材的创作采风与调研.在与社区人员的交谈和沟通中,沙尼汗作为“全国孝亲敬老之星”“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的人物形象始终没有在头脑中具体和鲜活起来,而社区所提供的文字及图像资料,也并没有给我带来太大的感触与创作热情,但是在随后与主人公沙尼汗本人的接触与谈话中,尤其是在她创办的养老院中的老人们的口述中,一个朴实、善良、开朗、热心的鲜活人物形象逐渐在脑海中形成,被她这种真实爽朗的性情和感人事迹所打动,所感染,以民族团结、居家养老服务为主题的《沙尼汗的“大家庭”》的作品构图迅速确定.我终于理解了艺术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生活的真正含义.沙尼汗实实在在教育了我,给我上了人生艺术之课.小人物也能撬动艺术创作者的灵感,创作出伟大的作品.在接下来的绘制中,具体形象的刻画、动作设计、服饰道具的安排以及整幅作品的笔墨调控等都认真对待,力图通过笔墨展现物象的真实原貌,当然在此过程中也听取了诸多同行们的意见与建议.我期望通过对本土资源的关注和创作,通过互相交流学习,使艺术家得到不断成长,艺术水平获得不断提升.

《疏勒城保卫战》创作感言

杨思陶

作者简介:杨思陶,1953年出生.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1982年中国美术学院本科毕业,1984年至1985年研修于美术学院.1998年结业于巴黎美术学院宾卡斯教授在天津美术学院举办的油画材料技法研究班.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油画硕士生导师、阳光学院艺术系主任,福建省画院特聘画家.多部作品入选全国画展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多幅作品被选送美国、日本、秘鲁、德国、法国、印尼、新加坡等国家展出并被收藏.

由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出版个人大型画册《杨思陶》,湖北美术出版社、福建美术出版社出版《名家讲坛——杨思陶讲素描》《名师范画——杨思陶素描作品精选》等教程画册十一本.

创作大型历史画,是一件难度很高的工作.它是对作者的文学、历史、艺术修养全方位进行考察和检阅.感谢福建省文联和昌吉州文联对我的信任,把《疏勒城保卫战》重大历史题材油画创作任务交给我.

三个月的时间,要完成宽三米高两米战争场景的大画,可想而知我当时的心情.于是我叫上在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当老师的女儿做助手,心里才稍感轻松.首先收集文献资料,研究当时的人文与历史背景,服饰、兵器、地理、建筑等特征,然后再到奇台县疏勒城保卫战的古战场实地考察,一边收集,一边学习,一边研究.

《疏勒城保卫战》涉及很多感人的战争场景及故事.如何表达这一战争的画面呢?我勾画了很多小稿,思路逐渐清晰,最后定格于匈奴来犯,久攻不下,派使者招降,耿恭将匈奴招降使者亲手处决,以示誓死不降的决心这一历史片段.耿恭居于画面中心位置,凸显领袖的核心地位.其右手持剑,传达一种所向披靡的斗争气势和必胜决心.将士分列耿恭周围,有的身强力壮,有的战伤致残,有的瘦骨嶙峋……劝降的匈奴人被耿恭刺死在地.壮士们群情激荡,状态势不可挡.背景中乌云压顶,群峰耸峙,硝烟奔涌直闯云霄,暗喻耿军的壮志凌云及蕴藏的无限力量.画面一角曙光微露,表明黎明将至,胜利光辉将普照大地.在色彩处理上,我摒弃了绚烂的色彩,整个画面以黑灰的冷色调为主,再辅以将士的冰冷盔甲和皮肤的苍白,衬托中心人物耿恭的红色战衣.背景城墙的曲折色块与士兵长矛的尖锐直线,共同承担画面构成的形式感,展现战争沉重的历史色调.在草图阶段得到了昌吉州文联王建忠主席和陈亮老师及专家们的帮助,他们提出了宝贵的意见,使画面更加充实、耐看.因为时间短,所以画面的制作过程相当紧张,我们日夜加班,用了一个月时间按时完成创作.现在回看作品,还有提升空间,毕竟时间过于仓促.也因为是这么短的时间,完成了这样一张大场景战争历史画,虽然身体十分疲倦,但心情却相当愉悦.

《中蒙边境保卫战》创作感言

王裕亮

作者简介:王裕亮,福建漳浦人,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学博士,澳大利亚南澳大学艺术学院访问学者,德国图宾根大学访问学者.现为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福建省油画艺委会副秘书长,福建省青年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福建省青年画院特聘画师.曾出版三部译著及两部画册;多幅作品被中国美术家协会、国家艺术基金、福建省美术馆等机构收藏.同时承担和参与、福建省社科等八项课题.

英国著名学者拉斯金说:“伟大的民族以三种手稿撰写自己的传记:行为之书、言词之书和艺术之书.我们只有阅读了其中的两部书,才能理解它们中的任何一部;但是,在这三部书中,唯一值得信赖的便是最后一部书.”由此可见,艺术图像在历史中的重要作用.这好比中国古代的“一图胜千言”之说.作为承载着国家与民族图像记忆的重大历史画,已经成为一个民族文化思想、理想与追求的集中反映.2016年6月,应昌吉州文联的邀请,我有幸承担《中蒙边境保卫战》的创作.由于资料稀缺,加上时间紧迫,创作难度巨大.作为对口援疆省会,此次工程也是福建人民援助新疆人民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一名艺术家也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从6月底前往新疆考察,7月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制作多幅草图色稿、到电影制片厂租借服装,到9月底寄出作品,前后历时不到三个月.期间克服重重困难,日夜加班,终于按期完成任务.作品寄出不久我即赴德国访学,时间难免仓促,不足之处望予理解.

《中蒙边境保卫战》创作以中方战胜外蒙军的入侵最后取得胜利时军民欢呼的场面为主调,表现出历史的真实性与作品的艺术性的完美结合.作品重点体现在主观的光影设计效果,主次分明,画面疏密有致,富有节奏感.画面强调黑、白、灰的对比,将国民党将领、士兵和当地牧民等众多人物有组织地设计在胜利欢庆的光芒下,凸显军民团结抗战胜利的历史画面.作品利用细致的肌理效果和沉着厚重的暖色调,表现出新疆各族人民在民族危难的关键时刻,军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共同抵御外来侵略的壮举.

新疆自汉朝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用油画这种独特的艺术语言让人们永远铭记那些为保卫祖国边疆而奉献牺牲的先驱们,让人们永远铭记捍卫祖国领土完整的神圣不可侵犯.因此,这幅作品的意义是重大的,具有广泛的社会教育意义和艺术价值.以省级为单位组织重大历史题材创作工程已经是一项难度巨大的工程,而昌吉州能完成如此工作足见不简单,所以特别感动于昌吉州文联能有魄力和责任组织如此重大的历史现实题材创作工作,更感谢昌吉州文联在这次重大历史题材项目创作中给予的支持,另外也要感谢福建省文联王来文副主席和美协赵胜利秘书长的关心与亲临指导.

美术作品论文参考资料:

美术杂志

美术欣赏论文

美术观察杂志

挑战杯学术论文作品

少儿美术期刊

关于美术的论文

此文点评:该文是适合不知如何写美术作品和昌吉州和巡礼方面的美术作品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美术作品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