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部落有关电大毕业论文范文 跟鲜卑与其部落名称综述类电大毕业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部落范文 类别:本科论文 2024-02-16

《鲜卑与其部落名称综述》

该文是关于部落论文例文和鲜卑和部落和综述方面学年毕业论文范文。

摘 要:鲜卑族作为中国北方古老的民族,对我国历史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鲜卑及其部落名称由来问题一直是研究鲜卑族起源发展的关键一环,因此备受学界关注.本文以鲜卑及其部落(拓跋鲜卑及慕容鲜卑)名称由来为主要论述对象,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点对鲜卑族名由来的研究情况做出整理和归纳.

关键词:鲜卑;名称;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K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8)01-0043-04

鲜卑是中国北方古老的游牧民族,其居无常处的生活方式、四处游牧的经济特征以及远离中原的社会状态,使得鲜卑族直至东汉时期才正式出现在史书的记载中.鲜卑是多个部落的大联盟,联盟瓦解后逐渐以各分支的状态存在,其中有慕容部、宇文氏为代表的东部鲜卑,秃发氏和乞伏氏为代表的西部鲜卑,以及以拓跋鲜卑为主的北部鲜卑.

“族称”的出现是一个民族形成的标志,是与本民族内部联系紧密且不易改变的特定部分.关于“鲜卑”名称的由来研究一直是民族学、历史学、考古学等领域研究的重点,而由于鲜卑族年代久远,且没有明确的史料记载,关于此类问题的研究深度十分有限.本文主要从族名入手,重点将鲜卑及拓跋鲜卑、慕容鲜卑族名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以便后来学者进一步的研究.

一、关于“鲜卑”名称由来研究

关于“鲜卑”名称由来的研究是学界对鲜卑族研究的重点所在,但由于鲜卑族年代久远,资料匮乏,研究起来十分困难.目前为止,关于“鲜卑”族称的专题性研究篇幅较少,探讨的重点多数集中在历史文献的记载中,且观点众多,难以达成统一.

(一)“带钩”说

1981年萧兵在《犀比?鲜卑?西伯利亚——从〈楚辞?二招〉描写的带钩谈到古代文化交流》一文中论述了“鲜卑”“犀比”以及“西伯利亚”的关联和古代文化间的相互交流,文章以《楚辞》中的记载为主要依据,认为犀比、鲜卑都指鲜卑式的带钩,且主要指带钩的产地以及品种.

(二)“瑞兽”“神兽”说

米文平于1982年发表《鲜卑源流及其名称初探》一文,文中对鲜卑族的源流问题及名称问题进行了简要论述,认为“鲜卑郭落”的含义为“神兽”,那么“鲜卑”一词的含义,即“养神兽的人们”;此后张中澍的《鲜卑郭落带》也提出,东胡人以犀为瑞兽,因此,东胡语“鲜卑”意译应为瑞兽名;1984年陆思贤在《鲜卑族名与“鲜卑郭洛带”》中,结合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对鲜卑族名进行了考释,认为“鲜卑”的原义是瑞兽,后演变为腰带名称,最后才发展为族称,而这些“神兽”又与鲜卑族的精神信仰有直接的联系,是古代鲜卑人祈求上天庇佑的重要表现.

1989年李德山在《鲜卑名称考》一文中,认为“鲜卑”族名的来源是鲜卑人崇拜的动物—驯鹿,鲜卑人不仅将之作为信仰崇拜的对象,还将其作为“带钩”上的装饰,广泛应用于各类器物上.但作者在后期文章中对这种观点又进行了否定.此后,祁美琴在《论族称的初始意义》一文中,对“瑞兽”的说法进行了肯定,认为研究族称来源应从民族来源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把握,并表明“鲜卑”族称的来源应从“瑞兽”“神兽”等角度进行综合性研究.

(三)自古以来就有的称呼

1984年何光岳在文章《鲜卑族的来源与迁徙》中对鲜卑族的族称、起源、迁徙和融合经过进行了详尽的叙述,并结合文献记载和古代地理认为“鲜卑”之名是自古以来就有的,是中国古代东夷族固有的称呼.1993年李德山在《试论鲜卑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中对之前“瑞兽”论的观点提出质疑,并提出通过音韵学的理论进行探究,最终得出鲜卑各部之间都是同族同源、源于东胡邾娄族且起源于我国的东部地区的结论.此外,王钟翰在《中国民族史概要》中提出,春秋战国时期,东胡已有鲜卑之名,东汉以前复以鲜卑名山或名族,认为“鲜卑”是自古以来就有的族称.

(四)“以山名族”说

“以山名族”的观点,大多是出于对《后汉书?乌桓鲜卑传》的思考.吕思勉《中国民族史》?輥?輮?訛中提到,鲜卑是古所谓析支,东胡,公元前一二世纪之间,为匈奴所破,余众分保乌桓、鲜卑二山,因以为名;林惠祥的《中国民族史上》中认为鲜卑名称的来源有两种,其中一种就是“因依鲜卑山故号鲜卑”;李润桃在《古汉语民族族称的命名理据及其文化蕴涵》中,依据《后汉书?乌桓鲜卑传》,将鲜卑族称简单归到以山名族之类.

姚娟从语言学的角度对《前四史》中的族名进行了研究,文中对前四史中的族名进行了语言特征的归类和分析,并根据记载对族称命名的依据分为自然、社会及其他三种因素.文中提出“鲜卑”依山命名,《后汉书?乌桓鲜卑列传》记载:“鲜卑者,亦东胡之支也,别依鲜卑山,故因号焉”,由于鲜卑早期社会生活环境十分有限,自然环境就成为其命名的主要依据.

(五)“以族名山”说

黄烈于1987年出版《中国古代民族史研究》一书,认为鲜卑先世与九夷中的白夷有关,是东胡部落联盟瓦解后分保鲜卑山,但不是因山得名,而是以族名名山.傅朗云在《东北亚族称与地名互证考索》一文中论述到,“以族名地,始于远古”,随后以“鲜卑”为例进行佐证,认为“西伯”是“鲜卑”一词音译而来,而鲜卑的发源地大鲜卑山即在俄罗斯境内的通古斯河南;此外,慕容浩在其文章《“鲜卑”族名与山名关系初探》中对鲜卑名称由来的几种观点进行了分析和论述,认为“鲜卑”一名的来源不是依山名族,应是以族名山,“鲜卑”族名是早于鲜卑山而出现的.由于鲜卑族居无常处的生活特性,使得每到一地便宣示主权,以族名山,而多处鲜卑山的存在便是佐证.

(六)“瑞祥”说

白鸟库吉的《东胡民族考》认为鲜卑族称系由祥瑞之名转化而来,鲜卑为满语Sabi(意即吉祥)的译音,原为祥瑞之意,后以其名为族称.

(七)其他说法

除上述观点,还有学者专门对上述观点提出质疑,或持有不同的态度.2001年尹铁超在其《鲜卑名考》一文中,从语言学的角度对“鲜卑”一词的来源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认为鲜卑族源于通古斯族,指出“鲜”和“卑”是构成“鲜卑”的两部分,其含义为“鲜”和“人”,即“鲜人”;而之前“鲜卑”名称的观点都是有待商榷的,如“以山名族”“瑞兽”“带钩”等.吕净植在《鲜卑非瑞兽辨》中,对“鲜卑”族名为瑞兽含义的说法持否定态度,并通过对文献史料中对鲜卑的记载,得出“鲜卑”之名与带钩之间并无关系,而是由于后代史家记载史料时的译写,才导致后世理解上的错误.

二、关于鲜卑部落名称由来研究

目前关于鲜卑及其部落名称的研究主要着眼于“鲜卑”族称的释义,而对于鲜卑各个部落名称的来源研究稍加欠缺,有也是着眼于“鲜卑”族称的基础之上进行组合式的论述和考证.拓跋鲜卑和慕容鲜卑是鲜卑中的两大支,慕容部先后建立了前燕、后燕、西燕及南燕等国家,而拓跋鲜卑更是于公元5世纪实现了我国北方地区的统一,建立了北魏.因此,本文重点对以上两个族称来源研究做简要论述.

(一)“拓跋鲜卑”名称由来

关于“拓跋鲜卑”的得名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林幹先生在1995年出版的《东胡乌桓鲜卑研究与附论》一书中认为,“拓跋”一名,是驻牧于大鲜卑山的鲜卑认有史以来的自称,并否认了马长寿先生在《乌桓与鲜卑》中认为的“拓跋”为“鲜卑父匈奴母”的说法.

而王钟翰在《中国民族史概要》中赞同马长寿先生的观点,认为“拓跋”的含义,乃是北人谓鲜卑父、胡(匈奴)母所生后代之意.还有,梁云在其博士论文《拓跋鲜卑早期历史若干问题研究》中也对马长寿先生“鲜卑父胡母”的观点表示肯定和赞同,同时认为,“拓跋”可能是拓跋语中某一特定含义的汉译,或许是拓跋部与其他民族融合后形成的一种新的名号.

2004年张碧波的《拓跋鲜卑早期历史文化的重新审读》论述了拓跋鲜卑族称由来以及其早期历史文化等问题,文章从文献和考古的角度进行了探究,认为“拓跋”族称的来源是一种以神兽为纹饰的带钩,即鲜卑“郭落带”,并认为“西伯利亚”一名也是由此而得来.

罗新的《论拓跋鲜卑之得名》则重点论述了“拓跋鲜卑”族称的由来,认为“拓跋”是一个复合词,它是由官号“拓”和官名“跋”组合而成的政治制度中某一种固定的官职名称,并通过这一研究,揭示出了魏晋时期鲜卑各部族称的一般规律.

郭硕的《“拓跋”、“鲜卑”合称与拓跋氏族称问题》中论述了“拓跋”出现的时间和用途,以此判断“拓跋”一词的含义和性质,认为“拓跋”一词从出现以来都是以姓氏的形式存在,而当他称的“北部鲜卑”和发生语义变化的“索头鲜卑”的情况下,“拓跋鲜卑”无疑成为后世指代建立北魏的鲜卑族的最佳称谓.

吕思勉在《中国民族史》?輦?輴?訛中认为拓跋鲜卑来自于西伯利亚之地,因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

综上所述,关于“拓跋鲜卑”名称来源主要有有史以来的自称、“鲜卑父胡母”、鲜卑“郭落带”、官职名称以及姓氏等五种说法.

(二)“慕容鲜卑”名称由来

关于“慕容鲜卑”名称的来源,目前学界主要有“步摇”音讹而来(或名“慕容”的“大人健者”)、黄帝后裔取姓“慕容”等说法.

张红梅在其文章《慕容鲜卑早期历史探论——关于慕容氏的起源及其对华夏文化的认同问题》中,从文献记载的角度对“慕容”族称来源的几种观点做出了相应的论述,一种是“步摇”音讹而来,另一种根据记载是黄帝后裔取姓“慕容”,而对于这两种观点胡三省曾予以否认,此后外国学者白鸟库吉从历史语言学的角度进行了研究,但目前鲜有学者赞同.徐秉琨的《步摇与慕容鲜卑》中从考古实物出发,结合文献记载,对步摇、步摇的传入以及步摇与慕容鲜卑得名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详尽的研究和论述,其中对“慕容”作为族名的由来问题提出了自身的看法,认为鲜卑慕容部中有位名曰“步摇”的“大人健者”,而后音讹为“慕容”,并逐渐演化成一个部落的名称.

此外,伊鸣的《声名显秀的慕容姓氏祖居何方》一文中对“慕容氏”的几种来源做出列举,主要有寺庙名称、远古部落高辛氏、以部落名氏以及鲜卑王朝赐姓几种观点,但作者并没有将“慕容”作为族称进行论述,且未对几种说法作出进一步的考释,因此仅供参考.

本文中资料搜集和整理定有遗漏不当之处,但仍对此问题提出一些笔者的看法.近年来随着鲜卑考古发现日益增多,关于鲜卑族来源及其早期历史问题的研究更多依附于考古发现的实物资料,进而结合历史文献、文化学、语言学以及民族学知识进行细致研究,为其提供了新的角度,注入了新的血液.同样,对“鲜卑”族称的研究也应把鲜卑置于当时北方民族历史大背景的前提之下,借助鲜卑早期考古发现的第一手资料,结合文献记载、语言词汇以及民族历史等多个角度进行综合性的研究,这样才能避免单纯从某一个角度出发而得出片面性结果的情况出现,同时这也是解决历史问题研究的必然渠道.而目前关于鲜卑名称由来的研究,虽不能达成统一,但仍对今后相关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根据.期待今后随着新资料的出现,在相关学者的努力下,关于“鲜卑”族称的研究取得更大的收获.

注释:

萧兵.犀比?鲜卑?西伯利亚——从《楚辞?二招》描写的带钩谈到古代文化交流[J].人文杂志,1981(01).

米文平.鲜卑源流及其名称初探[J].社会科学战线.1982(03).

张中澍.鲜卑郭落带[J].求是学刊,1983(03).

陆思贤.鲜卑族名与“鲜卑郭洛带”[J].内蒙古社会科学,1984(03).

李德山.鲜卑名称考[J].黑龙江民族丛刊,1989(02).

祁美琴.论族称的初始意义[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1).

何光岳.鲜卑族的来源与迁徙[J].黑龙江文物丛刊,1984(04).

李德山.试论鲜卑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社会科学战线,1993(02).

王钟翰.中国民族史概要[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

吕思勉.中国民族史[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林慧祥.中国民族史(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李润桃.古汉语民族族称的命名理据及其文化蕴涵[J].中州学刊,2009(02).

姚娟.“前四史”族名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

黄烈.中国古代民族史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傅朗云.东北亚族称与地名互证考索[J].黑龙江民族丛刊,1999(01).

慕容浩.“鲜卑”族名与山名关系初探[J].北方经济,2005(09).

白鸟库吉.方壮猷译.东胡民族考[D].北京:商务印书馆,1934.

尹铁超.鲜卑名考[J].满语研究,2001(02).

吕净植.鲜卑非瑞兽辨[J].北方文物,2013(01).

林干,再思.东胡乌桓鲜卑研究与附论[J].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5.

王钟翰.中国民族史概要[M].太远: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

梁云.拓跋鲜卑早期历史若干问题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3.

张碧波.拓跋鲜卑早期历史文化的重新审读[J].东北史地,2004(09).

罗新.论拓跋鲜卑之得名[J].历史研究,2006(06).

郭硕.“拓跋”、“鲜卑”合称与拓跋氏族称问题[J].人文杂志,2016(02).

张红梅.慕容鲜卑早期历史探论——关于慕容氏的起源及其对华夏文化的认同问题[J].学习与探索,2011(03).

徐秉坤.步摇与慕容鲜卑[J].文史,2014(04).

伊鸣.声名显秀的慕容姓氏祖居何方[J].中国地名,2012(08).

(责任编辑孙国军)

部落论文参考资料:

该文总结,此文为关于对写作鲜卑和部落和综述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部落本科毕业论文部落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有帮助。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