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共产主义有关论文范文文献 与法治中国和共产主义有关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共产主义范文 类别:本科论文 2024-03-11

《法治中国和共产主义》

该文是共产主义有关学术论文怎么写与法治中国和共产主义相关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

摘 要:共产主义是我们马克思主义信仰者的最高追求;是人类社会的最高形态;是人类伟大的,毕生追求的事业.在当今法治中国建成的过程中,探求共产主义是十分必要的.也可以理解为,当今法治中国的建设是达到共产主义的必经之路,法治建设是共产主义实现的必要条件.

关键词:法治中国;共产主义;法制建设

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8)01-0075-03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我国的法治建设道路,然后再讨论共产主义的相关问题.

一、我国法治建设历程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就明确了法律在我国社会发展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法制建设是建国初期的主旋律;改革开放以后法治理念,依法治国的理念得到提倡;再到十八大提出的法治实践创新,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体系.系统回顾我国自新中国建立以来对于法治理念的探索实践及其重大意义.

(一)关于时期的法律思想概述

早在1926年湖南宪政运动是第一次较为详尽的提出法律知识,虽然此时的法律思想还处于萌芽阶段,但是在当时看来,无疑是一种巨大的进步.后来在土地革命时期,在根据地建立了司法机关,于此人民法律思想开始萌发.新中国建立前夕,中国再次明确了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法学中的指导地位,建国初期,谢觉哉,董必武分别在讲话中强调了人民以及法治精神的重要性.

中国第一部宪法的起草,由亲自操刀.自此宪法作为我国的根本大法,将人民与社会主义道路确定下来,充分显示了宪法的作用以及效力.但在1957后,由于我党受“左的错误”影响,中国法制建设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立法工作基本荒废,后来的文化大革命更是对社会主义法制建设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综述时期的治国方略,在其背景下的法律思想有以下特点.第一是确立两个原则.通过宪法的制定,确立了人民以及社会主义量大基本原则.二是注重立法.新中国成立后,极其重视立法工作,先后制定了多部法规,规章.三是注重法律的工具性和以人治为主.建国初期,领导人将法律作为统治的工具以及作为阶级斗争的武器.法律实际沦为了统治者的工具.实际上领导人的想法往往会在法律上体现出来,这一点是人治的体现.

(二)关于时期的法制思想概述

给我党以及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了沉重的灾难.无论是经济方面还是法制建设等方面都遭到了巨大的冲击.因此以同志为中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应该以经济建设以及法制建设为中心.第二代领导集体在吸收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拨乱反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致力于恢复并建设法制社会.

1978年,同志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为了保障人民,必须加强法制建设.必须使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这种思想的产生标志着法治理念的形成,它有别于“人治”时期一切法律思想都只是来源于领导人的思想,一切都应有法可依,有制度可循.将法制建设落到实处,并把法制建设确立为了治国方略.

综述时期的法制思想,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推行与法治相结合.在总结前人的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等人意识到制度的建设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二是根据当时社会形势建立适当的法律体系.总结了我党犯得错误,其中有因为领导集体的原因,更多的原因是一种制度上的不完善.期间一系列相关法律的出台,以及相关从业者群体的扩大,都标志着法制的不断完善发展.这些改变都对接下来“法制”到“法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十四大以来我党的法治思想概述

十四大以来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当中,为了维护经济的稳定发展,必须以法律来为市场经济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综合考虑当时时代背景,我们可以知道期间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制度.“所谓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人民群众作为依法治国的主体,依照宪法法律相关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维护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第二,提倡法治德治相结合.自古以来法律就存在.古代的法律偏向刑法,而朝代的更迭则交织着法治与德治的变更.第三,提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仅是我国各项工作开展的指导方针,同时对法治工作也有指导意义.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有利于充分实现良法之治.

十六大以后,党的法治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坚持依法治国的基础上,保障官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并将人权概念提到一个新高度.强调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以及依法治国应实现高度统一.

十六大以后的法制思想如下.首先,在坚持依法治国的基础上,要求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其次,协调好党的执政,人民利益,以及宪法法律之间的关系.联系好三者之间的关系,致力于法制建设实践当中.最重要的就是和谐社会理念与法治理念的融合.法治是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依靠法治调节社会矛盾,使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达到有机统一.

(四)十八大以来我党的法治思想概述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下,法治建设必将进入新局面.关于现今的法治创新理念概括如下.第一,明确了建立法中国会为法治建设最高目标.第二,以法治中国作为依法治国的升级版.法治中国理念可以说是我国法治建设的最高级别.第三,中国法治社会建设分为两步走,即小康社会和法治中国.最后,现今更强调的是私权与公权、私益与公益、效率与公平.充分尊重个体是发展集体的基础.

二、关于在法治中国发展共产主义

考虑到经济发展因素,共产主义的按需分配与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是有所不同的.我们可以一次为切入点讨论关于共产主义何时可以实现,以及需要哪些条件等问题.

(一)共产主义按需分配

关于共产主义按需分配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明确其基础概念,然后考虑其实现的现实基础,在这些条件上结合中国社会现状对其加以讨论.

我们所指的按需分配,更多的是从生产资料分配方式加以讨论的,即生产资料的分配不按个人的劳动贡献分配,而是按照每个人的实际需要进行分配.“按需分配方式”是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社会分配方式,文中曾写道“各尽所能各尽所需”“劳动成为人的第一需要”.

按需分配这种分配方式的现实基础在列宁所写的《国家与革命》一书中有过阐述.首先,肯定了按需分配制度是存在于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分配形式.这就要求人们从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对立中解放出来.其次,人们内心将劳动看作是生活的一种内在需要,而不再只是谋生赚取生活资料的手段.保证这一切实现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社会财富需要达到较高的水平.从实用主义主义来看,马克思所构想的这种按需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的社会要实现是不切实际的.简单的说,马克思主义可以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以普通民众更容易理解的方式解释马克思主义的主旨既是如何使人民过上幸福富足的生活.而社会主义保证人民生活富足的手段应该就是按劳分配.

(二)历史时期分配制度

从历史角度看,中国封建社会时期,分配制度是按土地分配为主体,以官未分配为补充,而劳动分配只占很小一部分.我们可以看到,每当封建王朝更替,土地资源都会重新进行配置.而地主阶级由于一系列原因产生于农民阶级当中.而地主阶级对于土地资源的积累会随着时间逐步增多,久而久之,阶级矛盾愈发明显,没有田地可种的农民只能选择武装起义,推翻统治阶级,直到改朝换代.

旧的资本主义社会也是类似于此,资本作为分配主体.将土地资源列入资本要素中,绝大部分的资本要素由土地资本代表,虽然劳动生产力相较封建社会有很大提高,但是工人也仅仅是维持温饱水平.为了生存工人只得发动工人运动,这就是19世纪工人运动愈演愈烈的原因.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有两个,其一是改良过的新资本主义,其二就是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社会的服务对象是资本家,而新资本主义添加了一些社会主义转移支付的政策,比如提高工人工资待遇,提高社会保险,增加社会福利.这些相关政策的实施,为穷人提供了平等的创造财富的机会,缓和了社会矛盾.

而社会主义最主要要的手段就是施行按劳分配制度.多劳多得,有利于提高人民的劳动积极性.回到按需分配,要在中国社会实现按需分配是可以实现的,但是在此之前需要达到两个先行条件.第一,我们要了解共产主义的按需分配并不是西方宗教中的天堂,按需供给,那只是不切实际的虚妄.第二,按需分配不可能是全部的分配方式,只可能作为分配方式的主体,而且在短暂的时间内,在我国按需分配都不可能成为分配制度的主体,这种现状要持续多少年,还有待探讨.

(三)现今社会关于按需分配的探讨

我们注意到按需分配并非按需供给.在一定商品的基础上,我们根据需求进行分配这是按需分配;而你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这是按需供给.很显然,按需供给只是主观的要求,并不是客观的实际.

在我国现阶段是存在按需分配的.比如当社会福利开支大于其他生产要素分配时就在一定意义上实现了按需分配,当然这种情况不会是常态,只是为了应对某些突发的社会问题.但是,按需分配只是共产主义的一个必要不充分条件,我们考虑共产主义社会的所有条件,第一,按需分配这种分配方式为主体,按劳分配为补充.第二,所有制,以公有制为主体,集体所有制,私有制为补充.第三,作为物质基础的生产力极大的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第四,善治,良法.政府的高效管理,杜绝腐败发生.最后,要求整个社会的公民拥有非常高的道德文化素养.

在满足以上六点之前谈共产主义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甚至,从人性的角度来看,人的内心都是趋向希望社会上存在差距的.就比如,从小我们就不喜欢穿着款式单一样式一致的校服,这是人内心的一种诉求.倘若有一天,大家没了差别,待遇一致,按需分配.那也只可能是人不再是人,趋向于神了.再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一切事物发展都是内因外因相互结合的结果.内因可能来自于这种社会贫富差距,一定的差距是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所以,我更提倡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保持不变,按需分配适当补充的原则,这样更有利于我国社会的发展.我们更多的应该提倡创建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而不是追求这种绝对的公平.绝对的公平很可能导致社会,人性的倒退.

三、法治中国是实现共产主义的保障

法治中国的实现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制度保障.在物质条件并没有达到极大满足的情况下,谈共产主义是不切实际的,同时法治建设也能为各项物质基础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关于制度和社会形态同属上层建筑范畴,二者在历史的长河中始终交织,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一味的反复鼓吹,不如落脚实地,法治的发展完善至少能保证最初的形式公正,这份来之不易的公正才有可能孕育共产主义的种子.

参考文献:

〔1〕邱晓华.新常态经济中国经济新变局[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2〕胡鞍钢.中国新理念-五大发展[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6.

〔3〕江平.依然谨慎的乐观法治中国的历史与未来[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6.

〔4〕亚龙·布鲁克,唐·沃德金撕.自由市场革命终结大政府之路[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

〔5〕艾伦威尔.政党与政党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责任编辑徐阳)

共产主义论文参考资料:

该文总结:此文是一篇关于共产主义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法治中国和共产主义相关共产主义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