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方言类有关毕业论文范文 和婺源方言地名探析类毕业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方言范文 类别:本科论文 2024-02-26

《婺源方言地名探析》

该文是方言类有关论文范文例文与方言和婺源和地名类毕业论文范文。

○程平姬

摘 要:地名是人们依据某些理据或标准赋予某一特定区域内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它能够反映该地域一定的自然地理和人文社会等相关信息,具有宝贵的研究价值.本文即以江西婺源的方言地名为研究对象,试探析当地方言地名与地理、人文间相互映射的关系,挖掘其中蕴藏的丰富内涵.

关键词:婺源 方言地名 文化内涵

婺源,位于江西省东北部,北通安徽休宁,东达浙江开化,恰好处在皖浙赣三省交界处.婺源方言地名种类繁多、包罗万象,反映了不同的区域特征和文化内涵.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主要包括方言特点、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等方面.其方言地名与命名因素之间相互映射,蕴藏了丰富内涵,值得一探.

一、方言特点在方言地名上的反映

婺源是徽语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徽语区内分绩歙片、休黟片、祁婺片、严州片和旌占片这五个方言片,婺源方言则划属祁婺片[1].从某些方言地名的用字上,可以看出婺源方言的独特风貌.

如“坞”字,《广韵》载其为“安古切,上姥影”,又《集韵》载其为“乌故切”.《汉语大字典》(第二版)中对“坞”的注释②为“山坳”.用例如唐羊士谔《山阁闻笛》:“临风玉管吹参差,山坞春深日又迟.”;《徐霞客游记·粤西游日记一》:“山遂转峡为坞,四面層圍,谨受此邨.”注释③为“泛指四面高低的处所”.用例如南朝梁武帝《子夜歌》:“花坞蝶双飞,柳堤鸟百舌.”;唐李郢《伤贾岛无可》:“萧萧竹坞斜阳在,叶覆閒階雪擁墙.”;《红楼梦》第五回:“方离柳坞,乍出花房.”在婺源方言中,“坞”字基本沿用了上述两种古意,表示“地势周围高中间凹的地方”,多用来指代“山间平地”.方言地名中用“坞”来命名的地方不胜枚举,诸如:汪村坞、施家坞、项家坞、胡家坞、韩家坞、上家坞、许坞、庄坞;小坑坞、青塘坞、唐河坞、大源坞、甘源坞;芦竹坞、水竹坞、淡竹坞、丝茅坞、料株坞、荞麦坞、柑子坞、叶子坞、里草坞、碎石坞、道观坞、粟坞;南谷坞、朱背坞、汪冲坞、高砂坞、梅田坞、乌沙坞、白毫坞、菩蕾坞、麻榨坞、逍遥坞;龙腾坞、野鸡坞、羊栏坞、鱼冲坞;大坞、正坞、白坞、来坞、井坞等.

又如“坦”字,《说文解字》载“坦,安也.从土,旦声”,又《广韵》载其为“他但切,上旱透.元部”.《汉语大字典》(第二版)中“坦”字的注释①为“平”,取“平坦;坦途”之意.《玉篇·土部》也载“坦,平也”.用例如《世说新语·言语》:“林公见东阳长山曰:何其坦迤!”;清魏源《再上陆制府论下河水利书》:“全系碎石坦铺,从无裹面修石灌浆施樁之事.”在婺源方言中,“坦”即表示“山区或丘陵区的局部平地”,用法与“坞”字略同.取“坦”字在婺源方言地名中也很常见,如:江村坦、张村坦、姚家坦、叶家坦、曹家坦、呈家坦、新家坦;朱公坦、査平坦、汪平坦、黄力坦、栗木坦、木吉坦、外箸坦、沙古坦;古坦、王坦、前坦、沙坦、玉坦、梅坦、茗坦等.

再如“坑”字,《广韵》载“坑.客庚切,平庚溪.阳部”.《汉语大字典》(第二版)中对“坑”注释①为:“堑;沟壑”.《玉篇·土部》也载“坑,堑也;丘虚也;壑也”.用例如《庄子》:“在谷满谷,在坑满坑.”;《晋害·吕纂载记》:“与左右因醉驰猎于坑涧之间.”在婺源方言中,“坑”一般代指“小溪”“沟渠”,常有“积水成坑”“水坑”之说.所以一些有溪流沟渠的地方就常被命名为“坑”了,如:林家坑、程家坑、徐东坑;观莲坑、苦竹坑、黄泥坑、何田坑;里深坑、冷水坑、玉坦坑;东坑、西坑、南坑;杨坑、汪坑、江坑、曹坑、黄坑、方坑、占坑;词坑、言坑、古坑、大坑、横坑、芦坑、松坑、湖坑、塘坑、善坑、乌坑、磻坑、表坑等.

此外,婺源地名方言中还有“碣”“柽”“汜”“培”“岭”“尖”“降”等较为特殊的方言用字.“碣”在婺源方言中意思为“拦河坝”,以“碣”为名的地名有碣上、东碣上等.“柽”,在婺源方言中表“油茶树”之意,以“柽”为地名的有“柽子树坑”等.“汜”在婺源方言中作“桥”解,古有“汜”“圯”混用,以“汜”为方言地名的有“大汜”“大汜段”“大汜村”等.“培”,在婺源方言中指山顶以下、塆地之上的山坡,以“培”命名的地名有“茶培岭”“茶培冲口”“茶培石尖”等.“岭”字在婺源方言中指“人工修筑的石砌山路”,着此意取的地名有“篁岭”“江岭”“养斗岭”“岭脚”等.“尖”“降”在婺源方言中常指“山脊”,有“高山”之意,如“老鸦尖”“里湾尖”“白桠尖”“朱村降”“大降”等均为山势高耸之地.

婺源地名中这些特殊的方言用字大都渊源久远,在徽州地区的使用较为普遍,徽州不少历代地名志(录)或民间启蒙读物中都对其有所记载.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婺源方言及徽语的原始状态.

二、地理环境在方言地名上的反映

婺源属丘陵地貌,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境内山峦起伏,河川相间.山水纵横的独特地理环境对方言地名也造成了深刻影响.前文中以“坦”“坑”“岭”“碣”“柽”“汜”“尖”“降”等字命名的方言地名其实已经展现出了当地的地理风貌——或是“山间平地”,或为“高耸山地”,或指“山涧溪流”,或近“河坝”“茶林”“桥梁”“石岭”之处.

有些方言地名可以折射出当地的山形水态,“坞”“坦”“尖”“降”“岭”“坑”即属此类.除此之外,婺源还有以“畈”为名的诸多地名.如:陈家畈、霍田畈、长田畈、沛田畈、圳头畈、大庙畈、大畈、下畈等.这些地方地势均较平阔,因而发展出了大片田地.又如形容山势低洼的上坳、田亩坳、青山坳、燕岭凹、白石垇、凹山等.再如以水为名的长溪村、济溪村、浮溪村、杨家溪、东立溪、西立溪、茶坑溪、岭溪、秋溪、双溪、潋溪、鹤溪、山溪、溪头;李庄源、鲍家源、凤亭源、五龙源、龙须源、石子源、浙源、锡源、荆源、吴源、楚源、月源、源口;程家湾、张家湾、江湾、田湾、井湾、湾头;水埠头村、水沫、水岚、水路、秀水;渔潭、岩潭、虹潭、湾潭;清水港、港头、港口;汪口、沱川、虹川、深渡、渡头、河村、游汀、大沅、浪湖等.

还有些方言地名是以当地某些标志性的事物命名的,“碣”“柽”“汜”即属此类.此外,如以“车水灌溉稻田”的车田、水车埠;以“水碓”为标的大坑碓村、新碓、水碓吴、水碓岭等.婺源古属徽州,封建宗族气息浓厚,徽商经济发达.旧时每村几乎都会设置路亭以供族人或徽商出入休憩,长此以往,路亭遂成为当地的一个标志性建筑,后来逐渐发展成了当地的“代称”.以“亭”命名的地方也恒河沙数,如:(结合山水地势)岭脚亭、半岭亭、腰亭、岭头亭、由义岭亭、言坑岭亭、汪坑岭脚亭、汪小坞亭、坞头亭、扛竹坞亭、小坞亭、斑竹山亭、佛南山亭、前山亭、朱山亭、长岗亭、茅坦亭、坦里亭、石中亭、石板亭、查家湾亭、毕坑亭、水日亭、冷水亭、项源亭等;(结合神仙动物或历史传说)和尚亭、仙姑亭、观音阁亭、七郡亭、点武亭、鲤鱼亭、老虎亭、蛤蟆亭、牛皮亭、五猖亭等;(结合地理方位)三里亭、五里亭、七里亭、八角亭、里官亭、外官亭等;(结合地标特产)渡桥头亭、拱桥亭、桃岭亭、松树亭、雪梨亭、梓槎亭等;(结合宗族姓氏或历史名人)朱文亭、许家庄亭、江家亭等;(表达美好愿景)喜庆亭、新安亭、起新亭、新建亭、新亭等;(其他)石亭、白亭等.

婺源方言中还有很多根据地理方位的相对性来取名的村庄,如:上村和下村、上姚和下姚、上金田和下金田、上港头和下港头、上晓起和下晓起、上严田和下严田;樟村和樟村岭、黄村和黄村岭、沧坑和沧坑岭、黄柏坑和黄柏坑岭;茶坑和里茶坑、山后和里山后、长皋和里长皋;里汪和外汪、里大坑和外大坑、里宋家呈和外宋家呈、前坦里村和前坦外村;上源和外上源、晓鳙和下晓鳙、岭底和小岭底等.这些村庄在地理方位上往往临近或相对,因此其中一地的命名确定后,另外一地即按照相对于前者的方位来命名.

还有一类地名是以动植物或自然风光来命名的,并以果木花卉和飞禽走兽为尤要,如:锦屏山、杨梅山、银杏丘、梓木坑、观莲坑、芙蓉岭、乌梅岭、桃源村、芦田林、梅林、梅源、梅春、梅榨、双桂、桃园、梨园、荷田、荷源、兰源、枣源、菊径、石城;狮门把象、鸳鸯湖、野猪毫、野猪浆、狐狸岩、蜈蚣山、牛头山、牛坑山、牛屎岭、羊墩头、鱼冲岭、龙岩洞、乌龙岗、五龙山、龙尾山、龙山、龙湾、龙田、龙居、龙段、龙腾、凤游山、凤林外、凤山、凤洲、虎滩、豸峰等.

三、历史文化在方言地名上的反映

历史上,婺源隶属古徽州“一府六县”,是徽文化发祥地之一.虽然在行政区划上经历了两次“隶赣”变更,但婺源与古徽州的地缘关系十分密切,其文化无论是源流、形态、还是内核都始终保持了徽文化的特征,徽风婺土融合得非常完美.

徽文化十分注重儒学理道.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祖籍系徽州婺源,其崇儒重道的理学学说是“新安理学”的本质所在.在朱熹之后,故里婺源由此理学蔚起,儒教昌行,文风茂盛,人才济济.因此,在婺源的方言地名中也蕴含了浓厚的徽风儒韵.如位于婺源县城西部的文公山,原名“九老芙蓉山”.因朱熹回乡省亲时在此栽植了24棵杉树,嘉定二年(1209年)宋宁宗谥朱熹为“文公”,故里后人为纪念朱熹故将此地改称“文公山”.又如沱川理坑,初为“里坑”,因明清两代时文风鼎盛、人才辈出,时谓“理学渊源”,故改为“理坑”.还有“儒家湾”“儒学山”“儒学前”等地名无不沐浴着徽风儒韵的风采.

同时,徽文化还带有非常浓郁的宗族气息,这在方言地名中也有所彰显.婺源的方言地名中以宗族姓氏直接命名的村落不计其数,如:沙城洪、沙城李、沙城俞;梅田叶、梅田李、梅田周、梅田王;程家、许家、查家、吕家、孙家、陈家、汪家,等等.还有些村名体现了对伦理道德和美好生活的追求,如:耕心庄、彰睦、和睦、和村、仁村、仁洪、宽仁、善坑、团结、余庆、勤裕、符祝、延村等都深深烙印着忠、孝、节、义的传统宗族遗训.

除了文化气息外,有的方言地名来源于历史事件或传说.比如位于县东的大鳙山,《徽州府志》载:“方舆云:尧洪水,有大鳙上,至此水涸而毙,鳞骨……积如山阜,故名.”又如江湾镇的晓起村,相传是唐代篁墩的汪姓避乱迁居于此时,天刚破晓启明,故取名“晓起”.再如大鄣山乡的菊径村,据当地何氏的家谱记载“菊径”初为“九径”村,因该地“皆茂莒树,亦名‘莒径’”.后人何如申因慕陶渊明,故取其“三径就荒,松菊犹存”词句,复将“莒径”改为“菊径”了.还有县城西北部的严田村,缘因严田李氏“占得从田之签”,且“以严治家”,故名“严田”.

四、结语

方言地名往往凝结着一地人民从古到今的智慧与精神,而世代的传承更使得每处地名都沉淀着如同生命般深刻的含义.婺源方言地名中对自然山水与社会人文的巧妙揉粹,就充分展现了人们对“天人合一”这一宝贵价值观的追求与坚守.从婺源的方言地名中,我们仿佛也触摸到了她绚烂别致的地理山河和厚重迷人的历史文化.关于婺源方言地名,笔者只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补充说明,仍是冰山一角,尚不成熟.其间还蕴藏着更多引人入胜的魅力,有待时贤继续探析.

注释:

[1]赵日新:《徽语的特点和分区》,方言,2005年,第3期,第279-286页.

参考文献:

[1]詹永达,严新华.江西省婺源县地名志[Z].婺源:婺源县地名委员会办公室,1985.

[2]王涧石.婺源历史文化丛书(村落寻踪)[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

[3]胡兆保.婺源历史文化丛书(名人撷英)[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

[4]何建木,刘舒曼.地名与徽州区域社会——以婺源县为例[J].中国方域(行政区划与地名),2004,(3):25-27.

[5]王振忠.历史地名变迁的社会地理背景——以明清以来的皖南地山丘陵为中心[J].民间文献与地域中国研究,2006,(3):58-63.

[6]江平.婺源地名的文化意蕴[N].寻根,2005,(3):62-66.

[7]陈爱中.婺源地名与花卉[N].中国林业,2001,(12).

[8]毕新丁.婺源县菊径村地名文化调查[N].徽州社会科学,2014,(4):57-60.

[9]冯骥才.地名的意义[N].江淮文史,2003,(3):169-170.

[10]游汝杰.汉语方言学教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11]李如龙.关于方言与地域文化的研究[J].泉州师范学院学院,2005,(1):48-56.

(程平姬 浙江杭州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311121)

方言论文参考资料:

结论:上文是一篇关于方言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方言和婺源和地名相关方言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