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三年级方面论文例文 和精准确立参照物有效建立具体表象以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教学改进为例方面论文怎么撰写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三年级范文 类别:本科论文 2024-02-19

《精准确立参照物有效建立具体表象以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教学改进为例》

该文是关于三年级类本科毕业论文范文和参照物和毫米的认识和表象有关在职开题报告范文。

[摘 要]教学数学概念时,建立表象十分重要.要有效建立具体表象,需精准确立参照物.认知表象的真实有效,表现在能先立标,然后用这个标尺去衡量其他物品,在度量过程中不断巩固标尺的权威性和公正性.

[关键词]建立表象;参照物;标尺;测量

当下,在计量单位的教学中,教师喜欢抛开表象材料,或是乱用表象材料,导致表象材料的功效彻底丧失,从而无法帮助学生有效建立具体的表象和理解概念.

本文以“毫米的认识”的磨课过程为例,探讨“参照物”的精准确立和具体表象的有效建立.

一、第一次教学

【教学片段1】

1.手势比画1毫米.

师:尝试用手势比画1毫米的长度.

2.借助卡片比画1毫米.

师:若用手势比画有难度,可借助学具,如一张卡片,用右手捏住它,然后右手不动,左手轻轻将卡片抽离,这时两指间的缝隙(即间距)约为1毫米.

(学生按指示操作)

3.寻找生活中的1毫米.

师:身边有哪些物品的常规距离或长度约为1毫米呢?

生1:头发丝的直径.

生2:指甲的厚度.

生3:食堂饭卡的厚度.

……

(学生举例后,教师展出各类物品或图片)

4.叠放1毫米厚纸张.

师:这是一张纸(出示实物),估一估,几张纸堆叠起来能达到1毫米的厚度?

生4:5张.

生5:10张.

生6:4张.

……

师:我们一起来揭晓谜底.先量出1毫米厚的书页,然后再数清书页的张数.(学生量后汇报)

师(小结):像这种印制书页的纸张,每10张厚约1毫米.

二、教学思考

乍一看这四个环节,环环相扣,帮助学生建立了“1毫米”的表象,但仔细思量,其实存在不少问题.

1.没有立标

数学表象的建立离不开感知心理活动.感知源自大量的实物对比,而实物对比需要统一标准.因此,实物不具体,标准就无从确立.尺子上的1毫米标线与实物中的1毫米是有本质差别的:尺子上的1 毫米精确,而实物中的1毫米比较含糊.因此,学生刚刚感知1毫米的精确值,表象尚不牢固时,就进行“手势比画”“捏住卡纸”“寻找1毫米实物”等操作极为不妥.这样做,阻断了学生对1 毫米的标准建立,也阻碍了学生对1毫米具体表象的建立.

2.没有可行性

教师喜欢用卡纸来刻画1毫米,想以此作为经典参照物.在笔者做过“用两指夹住卡纸,计算夹缝空隙”的实验中,抽出卡纸时,指缝会闭合,所以说理论行得通但实践并不可行.再说,即使是留有空隙,由于手指腹并不是一个平面,就会留有一个宽度不一的空隙,学生也会不知哪里才是标准宽度.

3.没有标尺

“测量纸张厚度来推定1毫米”活动的设计初衷很好,但是在测量之前就估计,与前面环节中举例说明一张纸的厚度是1毫米自相矛盾,既然已有人认为一张纸厚度是1毫米,再提问几张纸厚度为1毫米,就显得荒唐可笑.教师的本意是让学生先估再测,但是由于缺少标尺,学生只会胡乱估测.

三、第二次教学

【教学片段2】

1.利用学具为1毫米立标.

材料准备:卡纸、100元钞票、各一张、一元硬币一枚、纽扣一枚、一小叠A4白纸等.

第一次估:刚好是1毫米的实物.

师:观察判断哪些物体的厚度正好是1毫米,可以对照刻度尺,但是不能实际测量.

(学生反馈卡纸符合要求,并进行第一次测量)

小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因此,教学中无须要求学生凭空想象厚度为1毫米的物体,而是让学生以刻度尺上的1 毫米为参照,通过对比为1毫米立标.

2.用参照物建立表象.

第二次估:大于或小于1毫米的实物.

师:哪些物体的厚度明显大于1毫米或者小于1毫米?

生1:纽扣的厚度超过1 毫米,白纸的厚度不足1毫米.

师:卡纸的厚度刚好是1 毫米,能否用卡纸作为特殊的尺子,测量其他物体的厚度?

生2:可以.用卡纸测量后可知一元硬币和2张卡纸一样厚,所以厚度为2毫米.

生3:我用硬币来测量纽扣.一枚纽扣的厚度抵得上两枚硬币,其厚度为4毫米.

师:很好,同学们都能灵活运用参照物.

师:这样测到底准不准确呢?大家可以用刻度尺检验一下.

(学生第二次测量,全班反馈)

首先是“估”,参照1毫米标准,估计厚度约为1毫米的物体;然后是“量”,利用1毫米厚的卡纸测量其他物体.最后是“换标”,估纽扣的厚度时,更换参照物为一元硬币.

3.利用对比,丰富表象.

师:还剩一张白纸,其厚度明显小于1毫米,请实测一下.

(学生第三次测量,交流感受)

生4:实际厚度和1毫米有出入.

第三次估:估计几张白纸的厚度为1毫米.

师:既然如此,那几张白纸的厚度可达1毫米呢?请先估计再测量.

(学生进行第四次测量)

师:两人合作量出1毫米厚的一沓白纸,然后数白清纸的张数.

(大约10 张白纸的厚度是1 毫米)

师:一张白纸的厚度到底是多少?

(学生各抒己见)

生5:一张白纸的厚度过小,无法精确测量,需要设立新的计量单位.

在学生的思维里,1 毫米触及长度底线,为了突破藩篱,教师特地设计“量出1毫米厚的一沓白纸”的环节,通过“10张之多”反衬“1 毫米之短”,立体建立1毫米的表象.最后,教师追问“一张白纸的厚度到底是多少?”,让学生体会到设立新计量单位的必要性.

综上所述,第一次教学由于不清楚目标表象的特性而做了无用功,而第二次教学则明确了表象背后的“形象设计”,而且精准确立参照物,有效建立具体表象,使得教学目标得以有效实现.

三年级论文参考资料:

一年级教学论文

科学小论文六年级

四年级数学小论文怎么写

八年级英语论文

数学小论文六年级

数学小论文三年级

括而言之,上述文章是一篇关于对写作参照物和毫米的认识和表象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三年级本科毕业论文三年级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有帮助。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