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社会文化类学术论文怎么写 和网络流行语模因现象的社会文化解读类学术论文怎么写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社会文化范文 类别:本科论文 2024-02-08

《网络流行语模因现象的社会文化解读》

本文是关于社会文化类学术论文怎么写和网络流行语和网络流行语模和社会文化相关自考毕业论文范文。

网络流行语模因现象的社会文化解读[本文是四川外国语言文学研究中心、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资助项目“英语专业学生写作中元话语应用研究”(项目号:SCWYH14-21)和西南石油大学国际油气资源区语言文化研究中心项目“基于语料库的中英石油学术语篇中元话语对比研究”(项目号:YQWH201507)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阮先玉,女(汉),四川简阳人,硕士,西南石油大学讲师,研究方向:语用学.]

阮先玉

(西南石油大学 外国语学院,四川 成都 610500)

摘 要:网络流行语新奇、简洁、个性化,迎合了网民求新、求异的心理,已成为影响深远的普遍社会语言现象,推动语言快速发展变化.网络流行语能提高交际效率、拉近交流者之间的社会距离,折射语言使用者多样化的心理诉求.其广泛传播得益于强势语言模因巨大生成潜力的推动.本文探究了网络流行语强势语言模因的语言特点及其形成的社会文化因素,以期揭示其流行动因.从社会文化视角对流行语模因现象进行解读有利于我们掌握其产生、发展、和传播的规律,认识其形成的机制和动因,为我们认识语言的发展演变及其和社会的共变关系提供一个新视角.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强势语言模因;社会文化因素

中国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语言是社会性的,任何语言的使用都离不开社会这个大语境,流行语也不例外.流行语指在某一特定历史时期在社会上或某一特定社会人群中广泛流传的语言形式.具有时效性强、使用频率高、传播范围广的特点[1].随着网络的普及,各种社交媒体迅速兴起,为人们提供了快捷的交流平台.网民在社交媒体上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新创了大量个性化语言,经网络传播迅速成为流行语,受到广大网民追捧,甚至走下网络,融入人们日常生活之中,成为现代社会时尚表达符号.网络流行语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交流方式和语言文化活动,已成为现代人重要的话语模式.

网民借助网络这个交流平台不断创造出新的话语模式,从2008年的“给力”,到2015年的“然并卵”,以及各种“体”,如“淘宝体”、“元芳体”、“甄嬛体”、“马伊琍体”、“翻船体”等等.有些网络语言迅速传播成为流行语,而有些却昙花一现.本文拟从模因视角讨论网络流行语的语言特点,及其反映的社会文化现象,探求网络流行语的流行动因和机制.

一、模因和强势语言模因

“模因”(meme)一词来源于Dawkins于1976年出版的《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一书,仿造基因(gene)一词而来[2].后由何自然引入中国并根据其在语言传播中的作用结合发音将之译为“模因”.Dawkins把达尔文主义延伸到社会和文化领域,认为“进化是复制因子带来的结果…生物之外的复制因子同样会为自己的生存而竞争…文化也会进化,其中也会有复制因子取得胜利.这种复制因子是基因的文化对等物,称为模因”[3].模因一般被定义为“能够通过广义上称为‘模仿’的过程而被复制的信息单位” [4].在信息单位传播过程中人是其必然载体,即Blackmore所称“模因机器”,也即本文下指宿主.模因正是借由人的大脑这个机器不断地由一个人身上传递到另一个人身上.任何信息,只要经历了广义上的“模仿”过程,就可称为模因,因此,模因一定是信息被复制、重复传播之后才形成的.我们生活中的模因无处不在,具体如我们的住房、家具、装饰,抽象如我们的思想、语言、行为等等,只要不是无中生有,只要是模仿已存在的事物或已有思想、语言、行为等,都属于模因现象.

语言在交际中被不断模仿、复制和传播,称之为语言模因.何自然认为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模因,任何字、词、句、段落乃至篇章,只要通过模仿得到复制和传播,都可以成为模因.根据模因的定义,语言模因可定义为“携带模因宿主意图,借助语言结构,以重复或类推的方式反复不断传播的信息表征”[5].Heylighen研究后得出结论认为模因复制传播有4个阶段,分别是同化、记忆、表达和传播[6].只有当一种语言形式被宿主主动地同化、记忆并且愿意表达出来才能得到进一步传播,成为语言模因,引发更多复制与传播.

然而,并非所有的语言模因都能长存不衰,一些模因由于不符合客观规律、不符合大众的认知心理、或没有植根于社会文化语境等原因很快就消失在不断推陈出新的网络语言之汪洋大海.只有符合大众认知、借助恰当媒介传播的模因才能存活下来.模因传播的力度决定了一个语言模因是强势语言模因还是弱势语言模因.弱势语言模因由于模因本身的内在缺陷,如缺乏合理性、实用性等原因而不能广泛而快速地传播开来.而强势模因符合保真性、多产性和长寿性等特点,其复制的保真度高、被复制的机会多,又因契合当下的社会语境而传播范围广、存活时间长.很多在网络上广泛传播的流行语即属于强势语言模因,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能在不同模因宿主之间不断地复制、传播.

二、强势语言模因的特点

网络流行语是语言社会化、网络化的结果,是人们现实交往或虚拟交往的言语实际,具有极强的时代性和针对性.网络流行语背后是强势语言模因的机理在起作用.强势语言模因在网络传播中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形式、表达内容、语言原则和语用方式,同时影响着一个国家语言的发展和变化.强势语言模因之所以能够持久不衰是因为具有以下特点.

(一)符合语言经济原则

法国语言学家马丁内认为语言交流的基本原则是“语言经济性”,即以最简单的话语形式或最易于接受者理解的方式表达最多的内容[7].网络语言产生于网民们的网络即时交流,网上交流无法面对面,而是依赖文字输入.为了在有限时间内尽可能快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网民常会选择使用一些简洁明了、生动有趣、个性化的语言形式.这种语言形式既能有效交际、还能节约时间、突显个性,同时还能达到娱乐或泄压目的.例如2013年的网络流行语“累觉不爱”便是网民的创造.“累觉不爱”是“觉得自己已经累了,没有力气再爱下去了!”的缩略,一经发明出来便广受网民欢迎.这种新颖的语言模因也经久不衰,随着时间的推移继续产生新的表达方式.例如2014年的网络流行语之“人艰不拆”——“人生已如此艰难,有些事就不要拆穿”,便是这种语言模因的变体延续.这种语言模因充分体现了语言的经济、省力原则,因而得以广泛传播,成为强势语言模因.

有一些由于某种不良社会现象而形成的语言模因在网络上流传很广,如“×二代”这一模因.例如“官二代”这一词让网民将高官子女轻易获得特权、以及仗势的种种不良行为相联系,继而对这一类人产生某种负面的刻板印象.一说到这个词,交际者之间就有某种共知,无需多言解释,从而节约了交际时间.2008年地震发生之时一位范姓老师自己率先跑出教室逃生,并在之后在天涯上发表自己的心路历程从而引发网友热议,并新创一词“范跑跑”以示讥讽,创造出重叠的ABB格式模因.A表示主体,BB表示主体具有的行为特征或突出特点.这种模因抓住关键,快捷有效地直击现象本质,反映了使用者的讽刺和批评,因此成为非常强势的模因形式.这种模因不仅含义丰富、节奏明快、很有韵律感,且短小易记,因此很容易被网民同化、复制并进一步表达、传播.这一模因出现之后在网络上大量流传开来,得到广大网民的继续复制和传播,如后来出现的“楼歪歪”、“楼倒倒”等.

(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一些语言模因之所以成为强势模因是因为宿主在使用、传播的过程中反映了宿主的主体性因素,体现其某种语用态度.宿主或肯定、或否定、或中立,从而给所传播的模因赋予了强大的活力,使模因得以从一个宿主传递到另一个宿主.一些网络语言模因尽管寥寥几字,但是却有着丰富内涵,只要是生活在产生该模因的社会语境中的交际者都能明白其内涵.例如“打酱油”一词,这个网络流行语产生于2008年,广州电视台在街头随机采访市民,问他们对“”的看法,一位男性受访者说,“关我×事,我是来买酱油的.” 这一普通日常生活用词,一经电视、网络等媒体发酵便迅速传播开来,并成为当年的十大网络热词之一.引申为指虽然自己有价值判断标准,但是不愿卷入某些敏感话题,表示与自己无关,便以“打酱油”敷衍而已.该语言模因表明了言者略带无奈、稍显压抑的心情.后来网民们表示自己不关心、或是持旁观者态度时便会用“打酱油”来表达自己的无奈.

另一可以充分说明强势模因生命力的例子是“××门”.这一语言模因源自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的“水门事件”(watergate)窃听丑闻,迄今已经40多年了,但仍然具有很强的活力.英语后缀-gate成为一个强势模因,已经失去了其默认义,但是其浮现义却得以突显,因此模因与其传播语境便一起进入人们的记忆,形成语言使用的自动化,从而促进模因进一步发展,后来但凡出现类似丑闻便会被称为“××gate”.这个模因及其语境一起流传入中国,也成为汉语中的强势模因,通指一些不雅社会现象.如2008年的“”、2015年的“优衣库视频门”等等.甚至《新华字典》(第11版)还将“学历门”一词收入词典,也佐证了该词缀强大的生命力.人们对以“门”为后缀的词汇模因已经产生了相关心理认知,因此这一模因也得以在人们大脑中存活并继续传递.

(三)符合大众认知心理

根据模因复制传播的4个阶段,一个模因要得到传播首先要得到宿主的同化.只有宿主主动认同了一个模因才可能继而同化并产生后续行为,即语言模因的传播需要宿主的主体性.只有符合人们认知心理的语言模因才能得到认同,也就是说,如果一个语言模因符合大众对该模因反映事件的认知心理,就会产生强势模因.例如“…奴”这个语言模因.该模因源自2007年部分台湾人持信用卡疯狂购物,导致收入不足以偿还信用卡,形成无力还贷、债台高筑的恶性循环,被银行称为“卡奴”.一个“奴”字形象地刻画出了持卡人疯狂之后“灭亡”,似乎成了拴在信用卡上并为之服务一生的奴隶.这个模因诞生之后,由于其生动、适切,符合大众对奴隶本原形象的认知,同时还能勾勒出现代人颇为尴尬的社会存在状态,因此很快就流传开来,构成了诸如“房奴”、“车奴”、甚至“墓奴”等等网络流行词.

三、强势语言模因的社会文化解读

强势语言模因之所以成功不仅仅因为它们具备了上述特点,还因为它们产生于适切的社会文化语境之中.任何语言的形成、传播都离不开大的社会语境,又反过来影响社会语境和文化,即所谓语言与社会文化共变.网络流行语模因由于形成快、传播广,包括了丰富的社会文化内容,能反映当前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是人们关注的领域.但反过来,社会文化环境也制约着流行语模因的形成与传播.

(一)草根话语权突显

在媒体非常发达的今天,我们已经进入了后现代时代,与其相应的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也已渗透进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后现代主义的特点之一就是对“普遍性、同一性压制个体性、差异性的传统思想模式”的批判[8].全媒体时代,各种社交平台具有时空跨越性,使得交流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呈现极大的自由性.网络交流的主体身份隐匿于语言文字之后,这种匿名性为社交主体提供了更大的交流自由.网络上普通网民随意解构权威话语、重新建构张扬个性的话语的社交行为随处可见.当话语契合了当下交际诉求,且富有创意和表现力,就极易为网民传播,成为流行一时的热词,形成与主流文化相异的亚文化.这种草根创造话语的方式颠覆了传统的“权威话语”体系和“精英话语”体系,突显了普通网民寻求话语平等权的努力.例如“屌丝”一词的产生与流行,便是草民网络亚文化的胜利,展现了人们从传统“桎梏”中挣脱出来,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嘲讽与对自身命运的自嘲.从2012年出现,至现在仍然广为流传,成为处于社会下层人们的自嘲式指称.另一典型例子是语言模因“被××”.网民在诸如“就业”、“自杀”、“涨薪”等不及物动词前面加上“被”字,看似荒谬的构词方式背后体现的是作为弱势一方的网民质疑、抵制的话语体系.这些语言模因因为能贴切地反映网民抵制权威话语的心声,一旦形成,便很快广为流传,成为强势语言模因.

部分网民创造的语言甚至登堂入室,“逆袭”进入权力话语体系.例如2010年的流行词“给力”,原为中国北方一些地区的方言词,因一部搞笑动画中的一句配音台词而迅速蹿红网络.由于该词表现力强大,出现在了《人民日报》的报道标题和台新闻联播之中.这两大中国媒体的使用无疑承认了其在汉语话语体系中的合法地位,现已被收录进《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另一个网络热词“你懂的”来自英语“you know”的汉译,其意义其实较为含混、模糊,彰显的是一种言者与听者之间的默契,无需多言即能心领神会.2014年全国政协新闻发言人吕新华用这个网络表达回答当时的敏感话题,将这一词语的使用推向了新.政府机构代表在正式场合使用网络流行语是对草根话语权的肯定.有些语言表达因为某一政府机构的官员首用,经网络发酵、网民传播而成为红极一时的流行语,如2011年的“高铁体”.2011年7月甬温动车追尾事故发生后,铁道部发言人在解释之后补充一句“至于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面对重大安全事故,其轻率的态度激起网友极大不满,便模仿这一话语模式以表达内心的愤慨和讽刺.

这些网络流行语,不管是自下而上形成还是自上而下形成,都体现出网民对权威话语体系的抵制、解构和批判,表达了网民对现实的不满、讽刺,契合了当下社会语境,起到针砭时弊的作用,颇能代表其心声,因而在一定时间内形成了强势语言模因,在社会上广为流传.

(二)社会发展造成语言缺位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直接体现了社会大众对周围客观世界的认识.人类认识世界的努力是永无止境的,因此,语言系统也需要不断发展与完善[9].中国正处于社会、经济转型时期,在旧社会经济秩序尚未消失、新社会经济秩序尚未建立起来的交替过程中,社会物质层面发生了急剧变化,导致人们在思想文化层面和价值选择方面激烈碰撞.语言与社会是共变关系,二者也相互促进.但是转型期的社会变化很快,某些新社会现象可能无法在已有语言体系中找到相应表达,因为人们对转型期社会的认识先于相应语言表达形式的诞生,从而造成语言缺位,即在大众的表达心理诉求和现有语言形式之间形成了一对矛盾.为了解决这一矛盾,网民在宽松的网络环境之下,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很快创造出契合当下的语言表达形式填补这一缺位,形成了满足当时社会表述需求的强势语言模因.例如2015年一位网民明知自己被骗,还继续给犯罪分子汇钱,让众多网友大跌眼镜,于是网友总结其行为是“有钱就是任性”,嘲讽有钱人大手大脚的行事风格.不仅限于此,该网络用语还被总结为“××就是任性”的语言模因形式,用于朋友之间互相调侃.

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教育渠道多样化,人们的文化层次不断提高,其直接结果是公民意识的觉醒.而社会快速发展会带来一定程度的社会失序,尤其是贫富两极分化的加剧,激发了人们表达心理的诉求.为了填补语言缺位,网民给一些普通话语赋予特定含义,指向一类特定社会现象.例如,2011年一次交通肇事之后,事主的一句“我爸是李刚”经过网络发酵很快成为红遍全国的流行语,甚至还衍生出“恨爹不成刚”等网络热词.这一普通表达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成为热词,且能持久不衰,演变成一个强势网络语言模因,是因为这一句普通的话体现了一些“官二代”飞扬跋扈、视法律为无物的“权力骄横”,同时也展现了大众对一些行为出格的“官二代”的不满和愤怒,在当时语境之下填补了人们批判不良社会现象的语言诉求空缺.

(三)多样化心理诉求

社会、经济转型给社会带来较大变革,转型期发展的不平衡,造成不同的利益板块断层,每一个板块都在争取自己的话语权.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公众产生多样化的心理诉求,需要寻求一定的渠道予以宣泄.由于语言模因的“保真性、多产性和长寿性”,各语言群体都希望打造出强势语言模因,以吸引关注、赚得眼球,并满足自己的心理诉求.网络为网民提供了一个宽松自由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网民的网络身份只是一个代号,其个体化身份被隐藏于虚拟身份之后,两种因素合力为网民的语言创造力提供了助推力.在身份隐匿的状态下网民创造出大量流行语来描述、铭记这些社会生态的发展变化[10].

网络语是网民对社会现象关注与评判的体现,常常表现为另类表达和情绪宣泄,具有求新、求异、前卫,甚至一定极端性的特征.在层出不穷的网络流行语背后是网民在社会转型期的不适应、追求社会身份认同等复杂的心理诉求.虽然很多社会期待无法在短时期内实现,但是网民仍然对整体社会抱着积极态度.这种对社会发展的积极期待心理体现在一些充满积极向上力量的网络流行语中.例如,“给力”、“正能量”、“点赞”,这些热词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给力”美好生活的期待,对充满“正能量”的人和事的肯定和“点赞”.从勇敢救人的“最美妈妈”吴菊萍的英勇事迹,人们创造出“最美××”以彰显那些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正面形象.网民们向往阳光社会、追求社会公平、权力平等、对抗不平等的权利诉求.但是社会现实中的诸多社会不公、官场腐败、为富不仁等现象又让网民们深感压抑,因而寻找渠道宣泄自己的情绪,因此,大部分网络流行词汇都是网民负面情绪的宣泄,体现了他们对社会现实的讽刺与反抗.例如,“表哥”、“房姐”、“皮鞋很忙”等等,既表达了网民的调侃,也表达了他们无奈的心境.社会快节奏发展,裹挟于滚滚向前浪潮中的网民常常会因社会快速变化而产生压力感,“鸭梨”代表压力也就应运而生.但同时他们又因无力改变现状、无法与“李刚”等抗衡而产生一种无力感,他们不由得对自身生存状况进行自嘲,慨叹“神马都是浮云”,戏谑地给自己贴上“屌丝”的身份标签.这似乎是崇尚自然、无为而治,实则体现了无可奈何的悲凉心境.社会语境下网民多样化的心理诉求进一步推动了强势语言模因的形成、发展与传播.

(四)社会包容性增强

社会发展程度越高,包容性越强,人们越容易接受新生事物.当下我们已经进入了经济话语、政治话语、文化话语的多元化时代,公众的社会价值选择呈现多元化趋势,尤其是网络语言的呈现形式也表现出多元性[11].随着中国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多元文化接触成为常态.一些英语词汇逐渐进入汉语话语体系,形成英汉语码混杂的强势网络语言模因.例如韩国歌曲“江南style”传入中国之后,“××style”成为一种强势语言模因,不仅在网上而且在网下大量使用.如2012年中国首艘航母舰载机起降训练中指挥员在指示起降过程中用到允许飞机起飞的姿势,被网友们称为“航母style”,竞相模仿,形成一种多模态强势语言模因.人们对这种语码混杂用法的容忍度大大增强,才使得“××style”类的混杂语言模因能够发扬光大.甚至在网络聊天中还有网友将汉语词汇和英语词缀连用,形成汉语词干加英语词缀的特殊构词形式,尤其盛行于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网民中间.例如在汉语动词后面加英语中表示进行的后缀-ing,表明某个动作正在进行之中,简洁、生动,又能很好地达意,如“吃饭ing”,“跑步ing”.

虽然这样的网络流行语不会进入正式书面语言系统,但是却为广大网民接受.社会发展使得社会包容性增强,价值判断标准多元化,人们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容纳新生事物.这种包容性是语码混杂模因形成、发展、流传的重要助推力.然而,语码混用涉及一种语言的纯洁性问题,也会对语言使用者,尤其是青少年掌握语言规范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包容性增强还体现在接受一些以前不宜出现在口头或书面表达中的词汇,其中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屌丝”一词.其含义已被泛化为网民用于指自己出生卑微、生活平庸的戏谑性自称,尤其在年轻人中很有市场.由于该词起源不雅,教育部已将其认定为网络低俗语言,列入整改行列.

社会包容性增强既促进了网络流行语言模因的大量生成和广泛流传,但是由于网络语言的雅俗不齐,也给汉语的规范化和纯洁性带来了一些问题,而且也会进一步影响青少年正常的社会化发展过程,因此,对语码混用我们要持谨慎态度.

四、结语

模因是文化信息单位,像基因一样得到继承,像病毒那样得到传播[12].网络交际快捷、环境相对自由宽松、交际者互不认识,这些特点大大激发了网民的语言创造力,使得网络语言在短时间内快速更新,形成大量强势模因.模因不仅被复制、还在不断复制之中随社会的发展不断突变成新模因.这些网络语言模因在网络交际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提高交际效率,拉近交流距离,能形象地反映当前社会的一些热点问题,满足网民多样化的心理表达诉求.强势语言模因的产生离不开各种社会文化因素的助推,反过来也在语言表达层面反映了当下社会文化的发展态势.从模因论的角度研究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有利于我们掌握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发展、和传播的规律,为我们认识语言的发展演变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从社会文化视角审视强势模因的形成和发展则有助于我们找到其形成的机制和根源,从而正确引导流行语朝着积极方向发展,构建和谐语言生态.

参考文献

[1] 何自然. 流行语流行的模因论解读[J]. 山东外语教学, 2014, (02).

[2] DAWKINS, R. The Selfish Gene[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6.

[3] 何自然,陈新仁. 语言模因理论与应用[M].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014.

[4] BLACKMORE, S. The Meme Machine[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5] 李捷,何自然. 语言模因的主体性与语境化[J]. 外语学刊, 2014, (02).

[6] HEYLIGHEN, F. What Makes A Meme Succesul? Selection Criteria for Cultural Evolution [A]. In Jean, R (ed.). Proceedings 15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Cybernetics [C]. Namur: de Cybernetique, 1998.

[7] 王海燕,刘富华. 网络流行语“马伊琍体”模因现象分析[J]. 新疆社会科学, 2015, (01).

[8] 张世英. “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批判与超越[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01).

[9] 盛若菁. 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J]. 江淮论坛, 2008, (04).

[10] 李金来. 以言废义:当代流行语的生态批评观照[J]. 社会科学家, 2016, (03).

[11] 孙莉玲. 网络语言的发展与社会价值选择的关系研究[J]. 江苏社会科学, 2014, (06).

[12] 何自然,何雪林. 模因论与社会语用[J]. 现代外语, 2003, (04).

作者:

阮先玉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西南石油大学外国语学院 610500

电邮:xianyu-ruan@163.com

电话:135 4032 9614

社会文化论文参考资料:

企业文化期刊

中国文化论文

社会心理学论文

企业文化杂志社

企业文化的论文

和谐社会论文

该文点评,本文论述了适合不知如何写网络流行语和网络流行语模和社会文化方面的社会文化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社会文化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