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微观经济学方面有关学术论文怎么写 与以微观经济学视角国内中学生商科教育现状与原因有关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微观经济学范文 类别:本科论文 2024-01-14

《以微观经济学视角国内中学生商科教育现状与原因》

该文是微观经济学方面有关自考开题报告范文与微观经济学和商科和视角有关自考开题报告范文。

摘 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对商科人才的需求也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而这种需求的增长也将直接反映到教育上,例如高校对商科人才的需求.在这种背景下,目前国内中学生商科教育却存在很大的空白,中学与高校之间的商科人才供给存在结构性断层.为了探究表象下的深层原因,文章以微观经济学的视角,分析了当前国内中学生商科教育的现状和原因.

关键词:商科教育 自主招生 微观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F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8)02-248-0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以“中国模式”创造了一个经济神话.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势必会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而在经济腾飞的背后,无可置疑,互联网经济、金融业等产业是支撑GDP增长的庞大力量.数据显示,近三年GDP总值保持在7%左右的增速,而第三产业的增速平均在7.5%~8%.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在当前商业化、产业化的趋势下,中国对商科人才的需求也在大大增加,特别是精英型商科人才,而国家对商科人才的需求会直接反映到作为为社会培养人才、向社会输出人才的高校教育上.

一、国内中学生商科教育目前存在供求结构性断层

据教育部统计,2016年普通本科商科专业(经济学+管理学)毕业生人数为953340人,占比约为25.5%,仅位于工学之后;招生人数为956738人,占比约为23.6%,仅位于工学之后;在校生人数为3913205人,占比约为24.3%,仅位于工学之后;研究生在校人数为3913205人,占比约为24.3%,仅位于工学之后.

令人困惑的是,目前国内商科教育并不完善,特别是在中学与高校的衔接上存在很大问题,大多数中学校都忽视对学生的财经素养培养,而高校似乎对此也缺乏重视.据了解,相比新概念作文、创新作文等文学类竞赛和各类科技竞赛,目前国内商科专业的正规且受高校认可的比赛只有财经素养大赛一项,且合作高校仅11所(其中985高校1所,211高校5所).而在奥林匹克竞赛中,也只有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以及2017年国内第一届地球科学奥林匹克竞赛.国内的商科类竞赛可谓少之又少,大多正规的商赛都是国际性质的,在国内并不如其他学科领域热门.而国内更多的商赛目前都是由营利性机构举办,并不具备权威性和科学的赛制.不仅如此,在高校自主招生的简章中,不乏见到对奥赛、新概念作文、创新作文等比赛奖项的要求,却罕见商科类比赛奖项、成就入列.

与此同时,在这种背景下,中学对商科人才的培养也存在很大的空白.大多数学生的财经素养培养仅仅来源于对高中政治教材的浅尝辄止,和社团活动中对商科知识的“蜻蜓点水”.中学能够供给的具备高素质财经素养的学生并不多,其对商科人才的供给并不能满足高校对商科人才的实际需求(而目前很多高校并不明确这一现实).可见,国内中学生商科教育目前存在着供求结构性断层.

二、中学和高校对商科人才的供求关系模型

为了从微观经济学角度探究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我们首先建立一个简单的供求模型.

我们将具有高财经素养的优秀中学生(以下简称“商科人才”)看作为一种商品,由中学生和高校分别作为供给、需求方构成一个市场.现在,我们根据供求关系建立一个坐标系,同一般供求曲线图相似,横轴表示数量,纵轴表示.需要注意的是,此处的“商品”(即商科人才)具有特殊性,无法直接用货币衡量,而是表现为一种抽象的价值.当商科人才的价值越高时,学习商科知识的中学生所能获取的收益越大(例如更优惠的降分录取政策),而高校招收商科人才需要投入的成本越高(例如更专业全面评定学生财经素养的人工成本、实施优惠录取政策的机会成本等).现在,将我们的假设放入标准的供求曲线图中验证是否成立.

当升高时,即中学商科人才的价值提高时,学习商科获益更大,选择学习商科知识的学生增多,即中学对商科人才的供给增加,因此供给曲线方向朝上(即斜率为正);同样地,当商科人才的价值提高,高校招生他们所要投入的成本增加,选择招收商科人才的数量减少,即高校对商科人才的需求减少,因此需求曲线方向朝下(即斜率为负).下面将在此模型的基础上进行更进一步的探究.

三、弹性差异导致商科人才供给减少

在建立了关于商科人才的基本供求模型后,我们尝试探究供求曲线的弹性问题.

对于高校而言,对商科人才的需求量对其“”变动的反应程度较小,因为:(1)每年招生人数较为固定;(2)各专业名额分配变动较小;(3)受诸多因素影响,做出重大决策变动的成本相对较高(各种来自外界和内部协调的压力).

因此,即使招收商科人才需投入的成本有较大变动,高校招收商科人才的数量也较为固定.所以,需求弹性小.

对于中学生而言,对商科人才的供给量对其“”变动的反应程度较大,因为:(1)大学及专业选择多,替代品充足;(2)高中阶段学习商科知识的机会成本高(需要消耗大量本来用于学习学科知识的宝贵时间和精力学习商科);(3)受一定的心理因素影响(大学志愿不坚定、未来规划不明确等);(4)个人选择较为自由灵活,做出重大决策变动的成本相对较低.

因此,即使学习商科知识能获取的收益只有小幅变动,学习商科的中学生数量也会有较大变动.所以,供给弹性大.

于是,对商科人才的供求曲线实际上更接近于图2所示,供给曲线富有弹性,需求曲线缺乏弹性.现在,我们将眼光放在供求曲线的弹性将如何影响总收益上.我们知道,在市场均衡状态下总收益等于均衡乘以均衡数量,即图2中阴影部分面积.依据微观经济学的理论,总收益是增加还是减少取决于需求弹性.而我们之前已经得出结论,高校对商科人才的需求是缺乏弹性的,所以,供给方为了扩大总收益应当选择减少供给(如图3所示),并且就像我们之前提到的,中学生商科人才的供给不仅富有弹性,并且在上述列举的种种因素影响下,这条供给曲线更容易对市场做出反应并灵活移动.因此,在市场“看不见的手”的引导下,最终整个中学生群体会减少对商科人才的供给以最大化收益.需要一提的是,每一位中学生个体并不会考虑这些,他们只是做出了自己的利己决策,而上述则是市场作用的结果.正如经济学十大原理之一: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四、信息不对称造成的“税收效应”与无谓损失

按照我们之前的推导,尽管在市场作用下商科人才的数量会减少,但整个市场应当是均衡且有效率的.可是为什么在现实状况中出现了供求结构性断层呢?答案是有某些因素干扰了市场活动并扭曲了市场结果,而这一罪魁祸首便是“信息不对称”.

首先,我们讨论实际情况中主要存在哪些不对称信息.我们将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归纳为两大类:(1)缺乏系统全面的评判标准;(2)弄虚作假现象泛滥.

“缺乏系统全面的评判标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大多数高校缺乏应有的重视,没有制定一套系统且合理的对商科人才的评判标准和体系;二是目前国内在商科领域缺少像“奥林匹克竞赛”那样组织性强、认可度高的权威比赛,国内大多数商赛和财经素养比赛都是商业机构运营的盈利性活动,赛制是否科学、评判标准是否合理、流程是否公正透明等都尚还存疑;三是高校与中学之间的信息共享不全面和不对称,高校难以获取足够的真实信息以根据学生在中学的表现对其财经素养进行客观合理的评判.

而“弄虚作假现象泛滥”则不难理解,伪造获奖证书、虚假课外实践证明、学术论文等恶劣现象已不再新鲜.

那么,这些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会对“市场”产生怎样的影响呢?从高校的角度看,这些不对称信息无疑增加了招生商科人才的边际成本,因为需要投入更多人力物力考察信息真实性及对商科人才的真实水平做出评估,但边际收益没有改变,因为招收到的商科人才并不会因为这些不对称信息而变得更加优秀,因此,根据成本效益原则,高校对商科人才的需求会减少.并且,由于这些不对称信息,高校将面临大大增加的道德风险,以导致高校可能会做出逆向选择.所以,高校对商科人才的需求曲线最终会向下移动(如图4所示),需求减少导致和数量下降,中学生商科人才能够获得的收益减少了,选择学习商科知识的中学生数量下降,但高校需要为招收商科人才投入的成本却更高了,因为高校需要用额外成本应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像是在需求方支付的(即高校投入的成本)和供给方得到的(即商科人才获得的收益)之间打入了一个“楔子”.我们发现,信息不对称对市场的影响与税收对市场的影响惊人地相似,此时信息不对称对市场的作用就像对“买方”进行了“征税”.那么,这种“信息不对称”的“税收负担”是如何分配的呢?根据税收归宿理论,税收归宿取决于供给和需求的弹性.同理,此处“信息不对称”的“税收负担”也更多地落在了缺乏弹性的市场一方.从我们之前已得出的结论看,高校对商科人才的需求是缺乏弹性的,而中学对商科人才的供给是富有弹性的.所以,显然高校需要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承担更多的“信息不对称负担”.为什么这一结论是正确的呢?因为在本质上,弹性衡量当条件变得不利时,买者或卖者产生离开市场的意愿,而不太愿意离开市场的一方必须承担更多的税收负担.显然,当信息不对称问题对市场造成了不利影响并损害双方利益时,中学生可以灵活地选择其他专业而不再将时间精力“浪费”在学习商科知识上,但高校不会因此关闭商学院.

接下来,我们从福利经济学的角度探究市场经济福利为这种信息不对称问题付出的代价.

如图6所示,在没有不对称信息的影响下,商科人才的均衡数量为QE,均衡“”为PE,所以消费者剩余(即高校的剩余)为A+B+C,生产者剩余(即中学商科人才的剩余)为D+E+F,总剩余为A+B+C+D+E+F.当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时,商科人才的数量减少为Q’,而高校支付的(即为招收商科人才投入的成本)为PD,中学商科人才得到的(即学习商科知识可获得的收益)为PS,所以消费者剩余为A,生产者剩余为F,总剩余为A+F(如图7所示).

现在,我们可以通过对比福利的变动来说明信息不对称的影响.可以看到,信息不对称引起了总剩余的减少(B+C+D+E),即无谓损失.需要注意的是,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无谓损失并不像税收那样只有“税收楔子”(即C+E)那部分,而是更多(包括B+D).因为在税收的影响中B+D属于政府收入,弥补了一部分总剩余的减少,但信息不对称并没有给市场任何一方带来收入增加总收益,可以说,B+D那一部分福利因为市场的扭曲而沉没了,大大增加了无谓损失.所以,如果说税收虽存在弊端但也有益处(比如增加政府收入以投入公共事业),这里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可谓百害而无一利.经济学十大原理之一是: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信息不对称扭曲了激励,将市场规模缩小到最优水平之下,引起了市场配置资源时的无效率.并且,信息不对称越严重,经济福利的损失额大.

五、信息不对称下高校与学生间的博弈

为了更全面地探讨商科人才供求结构性断层的原因,我们最后再从博弈论的角度浅析信息不对称会如何影响高校与中学生的决策.我们根据现实情况进行合理简化,构造一个博弈模型.首先需要强调的是,博弈的前提条件为信息不对称,也就是说高校与中学生之间都不知晓对方的决策以及倾向.假设在这种情况下,高校面临两种选择:认可商科人才或者不认可.而中学生也面临两种选择:学习商科知识或者不学习.从高校一方看,如果高校选择认可商科人才,那么高校将会投入较高成本,包括应对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成本(审核信息真实性、评定商科人才真实水平等)以及对商科人才实行优惠政策的机会成本.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学生选择了学习商科知识,那么高校投入高成本的相应回报则是招收到财经素养水平高的高质量生源.但如果学生选择不学习,那么高校便白白投入了高成本最后仍然招收到低质量生源.当然,高校也可以选择不认可商科人才,以低成本(如直接依据高考成绩评定)招生整体财经素养水平相对较低的低质量生源.从学生一方看,如果中学生选择学习商科知识,那么将投入较高的成本(付出宝贵的时间精力乃至金钱、影响学科成绩等).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高校认可商科人才,学习商科的中学生将凭借自身专业优势被优惠政策轻松录取.但如果高校选择不认可,那么这类中学生很可能因为高考成绩不佳(因为大量时间精力“浪费”在了学习商科知识上)而被拒.然而,如果中学生选择不学习商科,那么将以相对较低的成本被高校录取(高考成绩上线).现在我们根据这种普遍性情况的假设画出博弈矩阵(如图8所示).

需要注意的是,在学生选择“学”、高校选择“不认可”时,出现了学生面临“未录取”而高校仍招收到“高质量”生源的似乎矛盾的情况.我们需要再次强调,博弈的前提是信息不对称,博弈双方都是仅仅在自己的角度思考的.所以在高校看来,即使选择不认可商科人才,但如果学生的选择为学习商科知识时自己便能以低成本招收到财经素养水平较高的高质量生源.

参照博弈矩阵我们发现,高校的占优策略为不认可商科人才,而中学生的占优策略为不学习商科知识.因此,当高校的决策为不认可、学生的决策为不学习时达成纳什均衡.但是,这并不是博弈下的最优情况,因为生源最终是低质量的.

试想,当信息不对称壁垒消除时,高校选择认可商科人才的成本实际上会大大降低(因为不用再投入成本应对信息不对称),并且学生选择学习商科知识的成本也会降低(因为信息透明后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做出有效决策,边际收益增加,机会成本降低),此时高校与学生间的博弈或许会变得简单,而纳什均衡也将变得高效率.

因此,信息不对称问题无疑是引起目前国内中学生商科教育结构性断层的最大的原因之一.需要解决这一问题,光靠中学或高校单方面都不可行,将问题迁就于个体更不可取.在欧美发达国家的教育体系中,商科是进入大学前必不可少的必修课程(如AP课程体系),而中国在这一方面的不足是必须要坦然面对的.因此,中学和高校应当首先认清当下的现状,承认发展中学商科教育的急迫性.在有了危机感之后,再进一步探索,通过建立完善体制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本文并没有深入探讨解决中学商科教育结构性断层的具体措施,而是旨在以微观经济学视角解释问题表面下的内在原因,并为中国未来中学商科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个方向借鉴.如果能对其发展起到绵薄推动之力,或使更多人认识到这一问题,也算达成了本文落笔之初衷.

微观经济学论文参考资料:

微观经济学论文3000字

大一微观经济学论文

微观经济学论文

新制度经济学论文

经济学五大期刊

经济学论文题目大全

该文结束语:这是一篇适合不知如何写微观经济学和商科和视角方面的微观经济学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微观经济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