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扬琴相关论文写作技巧范文 和扬琴之杨(上)回忆我的父亲扬琴演奏家、改革家杨竞明先生类毕业论文格式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扬琴范文 类别:本科论文 2024-04-03

《扬琴之杨(上)回忆我的父亲扬琴演奏家、改革家杨竞明先生》

本文是关于扬琴相关论文范文检索跟回忆我的父亲和杨竞明和家杨竞明先生有关毕业论文题目范文。

一位好友用手机发给我竹笛演奏家刘森先生演奏的笛曲《山歌》,其中,扬琴伴奏的声音怎么那样的熟悉啊?单竹双竹,明亮饱满;轮竹和声,优美抒情;连打衬音,花散串香;强弱对比,高低鲜明.难道,那是思月想的最亲爱的父亲演奏的?

好友立即拿起手机,问了刘森先生的女儿刘箫.刘箫回答:“扬琴伴奏是杨竞明先生.这是杨竞明先生与刘森先生合作存世的唯一作品.”

刹时,双手在颤抖,双泪在流淌,离别23年了,今天,女儿宛如回到了父亲的身旁.

父亲杨竞明先生(1918~1994),安徽巢县人,年轻时代曾在重庆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就读.一日,听得路人在演奏扬琴,父亲不禁神往心迷,如醉如痴地驻听良久.后来,竟放弃学业,一心,不,一辈子钻研此物,却也遭到奶奶的强烈反对和亲友们的不理解.

扬琴自明末清初传入我国,由于缺乏上层社会,特别是职业音乐家的扶植,一直处于落后状态,只有两排码条,共鸣腔体很小,没有配置滚珠(或滚轴)和变音槽等附件,即所谓“七音”“八音”“双十型”等扬琴.这类扬琴音数少、音域窄、音量少,转调不便,而且音色较差,调音困难,技巧简单,演奏方法随意,只能为民间说唱伴奏,或弹唱一些民间小曲.

爷爷家境殷实,父亲天资聪颖,是重庆高级工业职业学校的高材生,当时社会的天之骄子,怎么可能会迷恋上如此简陋的乐器呢?

近读青主(廖尚果,1893~1959)一书,似乎找到了答案.他说:音乐是由灵魂说向灵魂的一种语言,并引用了马丁?路德的诗:谁从事音乐/就有了一份上界的职业/因为上界的天使/个个都是以音乐为职业的/而最初的职业/是推源于上界//

当年的父亲,一定是追随那虽然简陋,但却是来自上界的扬琴音乐而去了.这一去,就是一辈子的永远……

我是父亲的第一个孩子,是他非常疼爱的大女儿.当我长大到能够拿起筷子吃饭的时候,父亲便让我拿筷子当琴竹敲碗边儿,稀里哗啦的敲击声逗得我开心大笑,如同盛开的花朵,父亲更是乐此不疲,只有妈妈呵斥一通.父亲教我用筷子敲碗边儿时,用的是正规的扬琴持竹的手法,什么“咕噜音”“浪竹”“收竹音”一通猛敲,有一天,父亲突然喊了一声:“对啦!”此前不知敲破了妈妈多少碗呀!

从此,父亲便正式收我为“徒”.记得父亲教我的第一首曲子是《社员都是向阳花》.令我至今难忘的是,平时慈眉善目,甚至有些娇惯我的父亲,在传艺给我时,会变得非常严厉.父亲常说,第一遍允许错,第二遍不允许错,因为第二遍还是错误了,就巩固了一遍错误,再改正就更困难了.在基本功和独奏曲训练时,父亲最喜欢强调:“强而不燥,弱而不虚,快而不赶,慢而不拖.”古人说:“丝不如竹,竹不如肉.”所以,我至今记得很清楚,父亲先叫我反复地唱《社员都是向阳花》这首歌,并且要跟着广播里的陆青霜(音)阿姨学唱.父亲说,只会打扬琴是远远不够的,只有近“人声”,才能唤起直接的感受,才能使你的琴声有了生命,你的音乐才会好听.

民间艺诀说:二胡一条线,笛子打点点,扬琴一捧烟.父亲演奏扬琴的音色,至今为业内行家们津津乐道.

音色美,从“持竹”开始,“三指手形,腕指结合”是父亲最先提倡的,如此演奏出来的扬琴琴音可控力强,纯净、柔婉、圆润、饱满,加之以扬琴的“弹、轮、颤、滑、点、拨、揉、勾”八大技法,演奏出来的扬琴艺术效果如同青烟缭绕,袅袅盘旋,翻滚云落,余音不绝.父亲正是用“一捧烟”启发我的艺术思维,随着《社员都是向阳花》一曲的日臻成熟,把我领进扬琴艺术之门.

近六十年的扬琴艺术实践,我也教过了成百上千的学生.每当我面对学生的时候,总仿佛自己回到了父亲的身边,聆听着父亲的教诲.最近,我应邀参加了在民族大学举办的“全国青少儿校园未来星的总决赛”任评委,经我高度评价的那位扬琴独奏小姑娘荣获了金奖,在学生们和家长们的掌声和鲜花中,我最先想到的是父亲,我这一生的艺术道路和成就,都是拜父亲所赐啊!

父亲非常喜爱自己的学生,记得他常说:“我很欣慰,全国有380多名学生,等我退休后,我们老两口到全国转一转.”自打我记事起,家中来学习扬琴的学生,常常是父亲还没下班,学生们已经在排队等候了.傍晚,拖着一身疲惫的父亲,一进家门,看到了学生们,顿时兴奋了起来,顾不上吃饭,先教起学生们来.那个时代,学生们不但不用交一分钱的学费,而且都知道母亲烧得一手好菜,学罢扬琴,还要饱餐一顿,才各自回家.杨家的这一家风保持了很多年.至今,父亲当年的学生们多数已过古稀之年,提起到我家学艺的情景,还是那样的津津乐道.父亲的学生潘桂军回忆道:(1984年)当杨老得知我办音乐艺术幼儿园后,决定到唐山看我.杨老神采奕奕来到幼儿园,我紧握着杨老的手,激动的泪水止不住地流,嗓子哽咽着说不出一句话.恩师不但没有埋怨我不去看望他,反而远道来看我.杨老说:你们办艺术幼儿园,我非常高兴,来帮帮你们,老了老了还能教教孩子们,生活会更充实.’教小孩,杨老师可有耐心了,手把手地教,四、五岁的小孩经杨老师一教,进步很快,我真为孩子们感到幸运.为了我把幼儿园办得更好,杨老来唐山的次数越来越密,亲自为我们编写了幼儿扬琴教材.”

儿时随父亲学琴,印象中,父亲对我观察得极其细致和耐心,而且时常若有所思.父亲在思考什么呢?现在看来,父亲似乎想在女儿学琴的反映中,思考着如何让天下的孩子们喜欢上扬琴吧?

扬琴作为“琴”,传入中国虽然仅仅400年的历史,然而,中华民族却是一个极其喜爱琴、崇拜琴的民族.《荀子?乐论》:“君子以钟鼓道志,以琴瑟乐心.”

《庄子?让王》:“鼓琴足以自娱.”

《桓谭?新论?琴道篇》:“八音之中,惟弦为最,而琴之为首.”

《刘向?琴说》:“凡鼓琴,有七例:一曰明道德,二曰感鬼神,三曰美风俗,四曰妙心察,五曰制声调,六曰流文雅,七曰善传授.”

传说:“琴,神农造也.”考古实物证明,古琴有着4000年的历史.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琴声琴音对中华民族的音乐艺术欣赏能力及审美心理构成,都起到了无法估量的作用.这一丰厚的文化土壤,正是仅仅400年间,扬琴能够在进入中国后,迅速传遍大江南北的终极原因.

父亲是在重庆聆听琴音而一生追求扬琴的.四川是扬琴流行较早和较普及的地区,至今有着200多年的历史.一首作于1803年的《锦城竹枝词》唱道:“清唱扬琴赛出名,新年杂耍遍蓉城.淮书一阵莲花落,都爱廖儿哭五更.”可见,四川扬琴在200年前的盛况.四川扬琴的演奏技巧独具特色,主要是弹轮、浪竹、压竹的音响效果激烈浓重,收竹音产生的抑扬顿挫和不协和音非常鲜明,艺术风格具有粗犷强烈的气质和戏剧性的特点.

父亲改革扬琴的思想起源于1939年,在重庆前国民党广播电台出现了一支35人的民族乐队,当时这支乐队演奏的曲目为“风云际会”.此曲是由张定先生与黄锦培先生合作创作的,是以描写二战时反侵略战争为内容的作品,扬琴分谱除很少的单音主题的旋律外,都是各种双声部和音、对位及琶音、分解和弦等技法,当时的双八音后来的双十型扬琴,很难达到演奏要求,当然主要是乐器的问题.从1939年到1959年这二十年中,由于扬琴的落后(不能转调、调音复杂、音域窄)给扬琴界造成了很多困难,老同志们都深有体会,当时扬琴也面临被淘汰的危险.所以,父亲从40年代即开始着手改革扬琴,当然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是不可能有所作为的,只是纸上谈兵而已.

扬琴论文参考资料:

该文评论,这是适合回忆我的父亲和杨竞明和家杨竞明先生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关于扬琴本科毕业论文,相关扬琴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