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有关敦煌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 与在朝圣敦煌的路上有关电大毕业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敦煌范文 类别:本科论文 2024-03-20

《在朝圣敦煌的路上》

本文是敦煌相关毕业论文格式范文和在朝圣敦煌和敦煌方面毕业论文格式范文。

莫高窟作为丝绸之路的佛教圣地,身处大漠,花开敦煌,光耀世界,成为精神的高地、文化的瑰宝、朝圣的殿堂.

1600年风雨沧桑,丝路彩虹飘然远去,昔日的辉煌被风沙深深掩埋,现代的阳光照耀着一个新的时代.

漫漫丝路,匆匆过客.在敦煌文化朝圣的路上,古往今来,走过的人络绎不绝,有外来人,也有本土人.他们以敦煌为精神信仰和梦想追求,生命不息,薪火相传,九死一生,锲而不舍,一步步从古代走到今天,从今天走向明天,从明天走向永远.

张骞:“凿空”丝路,畅通文明

在敦煌文化朝圣的路上,张骞可谓开拓者和第一人.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被誉为“凿空”行动,开通了中国与亚欧大陆间的贸易通道,建立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和欧洲地中海沿岸的丝绸贸易关系,标志着丝绸之路的全线开通,丝绸之路从此正式成为中国联系东西方的“国道”,东西方经济、文化沿着这条道路互通有无.莫高窟323窟(初唐)北壁的《张骞出使西域图》,形象地记录了“凿空”壮举,并且成为弥足珍贵的史料.面对这幅饱含深情的壁画,人们仿佛重温那段往逝的岁月,与古人对面,与历史亲近,与文明交融,让人敬仰、沉思、感奋……

敦煌作为丝绸之路的咽喉和锁钥,开放包容,山高水长.东来西往的商贾使臣和文人墨客,或经阳关和玉门关,通过西域,远行亚欧大陆,或经西域,通过阳关、玉门关进入敦煌,回归长安.敦煌,总是一片大漠绿洲和精神高地,让人周而复始,梦绕魂牵.

敦煌作为“华戎所交,一都会也”,见证了丝绸之路经济文化交流的“汉唐气象”,并成为千里丝路一颗璀璨的明珠.遥想千年,飞跃时空.随着叮咚的驼铃声,奔驰的车马,中国的丝绸、四大发明、钢铁……通过敦煌,出关远行,漂洋过海.西域和西方的物产狮子、孔雀、汗血宝马等奇兽珍禽传入中原,苜蓿、核桃、葡萄、石榴、胡椒、葱蒜、黄瓜、西瓜等物产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西域的音乐、舞蹈,印度的犍陀罗艺术,与汉民族的艺术交流融合,大放异彩.因此,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经济交流之路,也是一条文化交融之路.

敦煌作为世界文化遗产荟萃地,莫高窟、玉门关、悬泉置遗址都是丝绸之路金丝带串起的璀璨珍珠.莫高窟就是随着丝绸之路经济、文化的交流互鉴产生的世界佛教艺术宝库,也是古往今来人们朝圣的地方.今天我们所说的“朝圣敦煌”,就是朝圣莫高窟.从北魏到宋元,在1600多年漫长的岁月中,人们在鸣沙山的崖壁上相继开凿了1000多个洞窟,故称千佛洞.现存的735个洞窟,其中,492个洞窟有4.5万多平方米的壁画,2000余身彩塑,就是敦煌艺术和敦煌文化的集大成者和精华珍品.莫高窟身在敦煌,光耀华夏,辉映世界.

不忘来路,勇探长路.如果没有张骞“凿空”,没有丝路畅通,就没有莫高窟的营造,就没有今天的佛国敦煌和朝圣敦煌.张骞、敦煌、莫高窟与丝绸之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在朝圣敦煌文化的路上,有了张骞的引领,后来的脚步才纷至沓来,前赴后继,勇往直前.

玄奘:不至天竺,终不东归

说起玄奘,人们都知道他是唐三藏、大唐高僧.他与徒弟孙悟空、猪八戒、沙僧赴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19个寒暑,终成正果.这是小说和电视剧《西游记》里的唐僧,也是妇孺皆知的唐僧.据史书记载,唐僧当年西天取经时,经玉门关,通西域到天竺,归来时入阳关,经敦煌到长安.唐僧西天取经都在丝路往返,都与敦煌有关.因此.唐僧也是朝圣敦煌路上的一名践行者和探险者.

在莫高窟的姊妹窟榆林窟,现存三幅西夏时期的唐僧取经壁画,均是以宋代《唐三藏取经诗话》为蓝本绘制的.壁画上只有唐僧、白马和孙悟空,没有猪八戒和沙和尚.图中的唐僧作汉僧打扮,光头,身着襦裤,外套石袒袈裟,脚登麻鞋,双手合十,面目英俊.悟空亦着襦裤、麻鞋,头戴金环,额低嘴长,露牙披发,双眼圆睁,似人又似猴,形象逼真而带有野性.他或持金环锚杖、身背经卷、手搭凉棚,或牵一匹白马紧随唐僧之后.图中的白马栩栩如生,有时空鞍行走,有时背驮闪闪发光的经卷.这里,要感谢那些无名艺术家,为后人留下了极其珍贵的《唐僧取经图》.

在敦煌民间,有唐僧阳关晒经石、高老庄主婚、莫高窟藏经、三危山拜观音、月牙泉瑶池蟠桃会等许多传说.这些传说虽然来自民间,但也有其真实性.唐僧取经回归阳关后,曾在敦煌逗留一段时间,期间肯定发生了许多故事,经民间口口相传,一直流传到今天.这些故事,在笔者所著《敦煌故事》中都有记录,这既是一种取经苦旅,又是一种文化传承,无不贯穿着悠悠的丝路传奇和敦煌神韵.

由此可见,唐僧当年不远万里,不仅朝圣西天,也在朝圣敦煌.敦煌和天竺都是佛国圣地,莫高窟佛教艺术就是和印度佛教艺术交流互鉴的产物.而且唐僧取经的故事进入敦煌壁画,留下了唐僧当年取经的影子,甚至比《西游记》成书要早300多年.今天,当我们面对《唐僧取经图》时,不仅感叹其珍贵的艺术和画面,更感叹的是一种信仰和精神.唐僧“不至天竺,终不东归”的执着和信念,就是丝绸之路开拓进取、勇往直前精神的生动写照.

常书鸿:守望敦煌,魂归莫高

莫高窟佛龛碑记载:

莫高窟者,厥初秦建元二年(366),有沙门乐僔,戒行清虚,执心恬静,尝杖锡林野,行止此山,忽见金光,状有千佛,遂架空凿岩,造窟一龛.

后法良禅师继之,莫高窟开凿之风日盛.至宋元,佛龛达1000多个.从那时直至民国,莫高窟一直由道士主管.湖北麻城人氏王圆箓,可谓莫高窟最后一名道士,也是莫高窟悲剧的始作俑者.他发现了藏经洞,也出卖了藏经洞.1905~1924年,先后有俄国人奥勃鲁切夫,英国人斯坦因,法国人伯希和,日本人吉川小一郎、橘瑞超等,共从敦煌盗走珍贵文物2万余件.我国著名学者陈寅恪曾悲痛地说:“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今天,这句话已镌刻在敦煌研究院入口处的石头上,以警示后人;今天,莫高窟早已回到祖国的怀抱,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今天,段文杰、樊锦诗、王旭东继往开来,敦煌文物研究保护已进入数字化的新天地.抚今思昔,我们不能不想起“敦煌的保护神”常书鸿.

常书鸿(1904~1994),浙江杭州人.1935年,常书鸿赴法学习西方绘画已近10年,那时,他倾心于古希腊、罗马、意大利艺术,师从新古典主义大师劳伦斯,他的作品被法国国家博物馆和国立里昂博物馆收藏.一个秋天的下午,常书鸿在塞纳河畔的书摊上看到了《敦煌石室图录》这本书,他轻轻翻阅,简直被惊呆了:那1000多年前的作品气势雄伟,人物刻画有力,其笔触之奔放比现代野兽派还要粗野,而这些画作竟然在遥远的大漠之中的敦煌.从那时起,常书鸿像着魔一样痴迷于敦煌石窟.

1941年,常书鸿一家来到了重庆.1943年3月,常书鸿一家来到敦煌.他在莫高窟看到几百个洞窟,记录了晋魏隋唐到元朝1000多年间佛教艺术、道教艺术和世俗生活的天才智慧之作,融会了中西文化,真是世界艺术的宝库,他为此感到震惊和欣慰.当他面对北魏壁画《萨埵太子舍身饲虎图》时,不禁被灵动的线条、悲壮的画面所感染.从此,他抱定“舍身饲虎”的信念,用生命去殉敦煌艺术事业.

从那时到20世纪80年代初,常书鸿一直守望在敦煌莫高窟,担任敦煌文物研究所所长,组织临摹了各时代的代表作和精品,推出了一批优秀临摹品,并培养了一批专家.这些临摹品成为中国美术史、文化史重要的研究资料,曾到南京、北京和许多国家展览.敦煌文化(艺术)由此引起了一次次轰动,并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敦煌热.敦煌由此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在20世纪40年代敦煌艺术研究所初创时期和以后的岁月里,常书鸿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敦煌保护制度,为后人保留下了一个具有历史本来面目的敦煌.从此,他的命运和敦煌紧紧地连在了一起,生生死死,不离不弃.

1994年,常书鸿在北京病危时再三叮嘱家人,一定要把他葬在敦煌.两年后,常书鸿回到了敦煌,安葬在莫高窟对面的沙漠中.他对敦煌爱不够,死也要做“敦煌的守护神”.

常书鸿,朝圣敦煌的赤子,守望敦煌的功臣.他虽然不是敦煌人,但对敦煌的爱胜过对故乡的爱.今天,每年数百万中外游人朝圣敦煌,朝圣莫高窟,无不为博大精深的敦煌艺术所倾倒,无不为敦煌研究保护的科学成果所震撼!

斯人虽去,魂归大漠.此刻,屹立在敦煌研究院的常书鸿铜像,仿佛也感到无限的欣慰!

纪永元:追梦阳关,书写传奇

在朝圣敦煌的路上,纪永元可谓地道的本土人.他是阳关的追梦人,也是敦煌文化的践行者.

阳关,因在玉门关之南而得名,始建于西汉武帝时期.阳关是丝绸之路南道的重要关隘、中西交通的重要门户.唐代诗人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千古绝唱,使它声名远播,更令人心驰神往.经过千百年风沙的洗礼,昔日雄伟的关城已被掩埋在古董滩下,只有北边墩墩山上的烽燧,作为阳关的标志,向人们讲述着阳关的峥嵘岁月.游人千里迢迢地寻访阳关,总有“凭吊阳关不见关”的慨叹和遗憾.面对游客的叹息,纪永元常常陷入深深的沉思……

纪永元出生在鸣沙山下,喝党河水长大,对敦煌文化情有独钟.他是一个有梦想、有追求的年轻画家.20世纪80年代初,他辞去文化馆的工作,在鸣沙山下办起了“鸣沙书画社”,在敦煌走出了创办文化产业的第一步.从那时起,他追梦的脚步就一刻也没停止.从“鸣沙书院”到“敦煌书画院”,纪永元一路风雨兼程,迎接彩虹,梦想更加新奇大胆.他曾无数次徜徉于古董滩、墩墩山、阳关古道,思接千载,情飞万里.丝路风云、金戈铁马、阳关三叠、大漠驼铃一一浮现在他的眼前,声声回响在他的耳畔,渐渐地融入他的胸中,酝酿成阳关博物馆的美好画图:雄伟的关城屹立大漠,历史的风云汇聚眼前——络绎不绝的游人朝圣敦煌、寻梦阳关——验牒出关、举酒壮行、折柳话别:聚散离合一杯酒,东西南北万里程——人们走阳关大道、览丝路壮景、穿时空隧道,思古发幽,壮怀激烈……

1999年底,纪永元开始阳关博物馆的筹建.2001年4月动工,2008年8月28日告竣,总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万多平方米.总体呈仿汉城堡式建筑,古朴大气,质朴雄浑.馆内建筑以东西中轴线展布,由汉阙牌楼、两关汉塞厅、丝绸之路厅、阳关都尉府、阳关关城、张骞铜像、王维雕像等文化景观组成.梦中的阳关,一夜间神话般地浮现在大漠边塞.

阳关博物馆以“挖掘古文化,传承新文化”为宗旨,是一座依托历史文化遗迹而建,具有文博、保护、研究、旅游等多种功能的新型博物馆,为西北地区最大的景点式博物馆,也是甘肃省第一家民营博物馆.

阳关博物馆建馆的建成,弥补了昔日“凭吊阳关不见关”的遗憾.远远望去,雄关高耸,箭楼巍然,战旗猎猎,鼓角声声,与远处的阿尔金山雪峰遥相辉映,与近处的阳关烽燧和周围的葡萄田园融为一体,组成一幅大气磅礴、浪漫自然的巨幅画卷.这幅巨幅画卷,是一位敦煌赤子、一位曾经的画家,用智慧和心血绘成的,它绘在阳关古道,绘在丝路敦煌,也绘在飞天儿女的心中.纪永元,就是飞天儿女的丹青高手,“感动陇原十大骄子”,敦煌文化的朝圣者和书写阳关传奇的人.

王潮歌: 拨开黄沙,又见敦煌

“敦,大也;煌,盛也.”丝绸之路使敦煌开放包容,拥抱世界;莫高宝库使它身居大漠,倾情世界.历经千百年风雨沧桑,丝绸之路日夜叮咚的驼铃声已随风远去,那缤纷流丽的丝路花雨已被厚厚的风沙掩埋,那“华戎所交,一大都会”的敦煌已被高楼大厦和现代霓虹所代替.抚今思昔,让人感受遥远而又切近的梦幻与现实,让人感叹千年敦煌的影子何处寻.

敦煌远在天边,近在眼前.人们不远万里,千里迢迢地来朝圣遥远的敦煌,梦中的敦煌.在莫高窟17号洞窟前,看着空空如许的藏经洞,听着讲解员饱含深情的讲述:清光绪二十六年农历五月二十六日(1900年6月22日),湖北麻城人、道士王圆箓,英国人斯坦因,法国人伯希和,日本人吉川小一郎、橘瑞超,美国人华尔纳,藏经洞5万卷经书,2万多卷流落海外,“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游客们对这些名字、事件和慨叹,无不义愤填膺,甚至有人激愤地说:“我们的国宝流落海外真可惜,这样的悲剧可不能再重演了!”

千年的敦煌,千年的往事,如遥远的梦,何时才能在眼前亲历?

忽如一夜春风来,大漠深处现奇观.2016年9月20日,在首届敦煌文博会隆重开幕之际上演的大型室内情景体验剧《又见敦煌》,以“走入式”情景剧场演出让观众“走上”千年丝绸之路,身临其境地感受敦煌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

《又见敦煌》采用穿越历史、整合古今的风格,演绎出一个既有厚重历史又有多彩文化的独特敦煌.进入表演区,T台一般的大道实际上是意象化的丝绸之路,当张骞、索靖、张议潮、悟真和尚、王圆箓、常书鸿等一个个敦煌历史上的人物走过丝路、穿过黄沙,大声回答“我在”时,观众的心灵也纷纷被触动:千年一瞬,近在眼前.此时此刻,使人在穿越时空的同时,感到心与心相通,情与情交融,古与今插肩,爱与恨升华!

作为敦煌本土人,看《又见敦煌》,将激励我们不忘过去,珍惜今天,把敦煌文化的薪火在我们一代代人的手中传下去;作为游客,看《又见敦煌》,就是激发一种忧患意识,“我以我血荐轩辕”,将热血融进华夏文明传承创新的大动脉,点燃精神火炬,激发民族豪情,续我中华文脉.

敦煌是人类的敦煌、文化的圣殿,也是艺术的沃土、凤凰的摇篮.改革开放以来,从敦煌这片沃土和摇篮中,脱颖而出了《丝路花雨》《大梦敦煌》《敦煌神女》等艺术经典,让敦煌美名远扬,让世界情倾敦煌.这既是对敦煌文化的朝圣,也是对敦煌文化的传承.《又见敦煌》的导演王潮歌,是朝圣敦煌的后来者,也是一位大胆的追梦者,而且在追梦的路上,常追常新,常追常奇.从《印象刘三姐》《印象西湖》《又见平遥》等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她打破了传统演出的常规表现手法,带动了一个产业的兴起,实景演出也成为旅游城市一个必备项目.王潮歌与敦煌,是超凡脱俗的梦笔生花.

《又见敦煌》从丝绸之路到1600年历史的莫高窟,是“敦煌的魅力抓住了她”,是“敦煌空旷的戈壁荒漠吸引了她”.“在每一把沉积的黄沙下面,都有故事,都有历史.”王潮歌不畏艰辛,勇敢面对,终于“拨开黄沙,又见敦煌”,让观众在实景体验中进行了一次千年穿越之旅,为敦煌艺术推陈出新,锦上添花.

丝绸之路,千年敦煌,有了一代代朝圣者前仆后继的足迹,枯木就会逢春,沙泉就会涌流,薪火就会相传,青春就会不老,生命就会永恒,在“一带一路”再展时代雄风,再谱阳关新唱!

敦煌论文参考资料:

本文结束语:此文是一篇适合在朝圣敦煌和敦煌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关于敦煌本科毕业论文,相关敦煌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