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教育改革类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 和包容性视野下的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困境和突破有关在职毕业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教育改革范文 类别:本科论文 2024-02-19

《包容性视野下的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困境和突破》

本文是教育改革类学年毕业论文范文跟教育改革和包容和性发展视野方面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

[摘 要]过去的十余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在价值取向、“耦合”关系和人才衡量标准方面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摇摆.这些摇摆不定,使得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定位不清晰难以完成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包容性发展的使命,人才培养模式不具特色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技术人才的需求,质量评估标准不科学难以实现各利益相关主体的全面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要实现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质量评估以及发展成果共享等方面的变革,既要在国家经济社会包容性发展理念下实现自身的进一步发展,又要为促进社会公正和教育公平作出贡献.

[关键词]包容性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教育理念;培养模式;质量评估

[作者简介]鲁璐,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讲师,上海200000

[中图分类号]#G719.21 [文献标识码]

近些年,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遇到了问题和瓶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其实质是强调职业教育要为教育乃至国家的包容性发展作出贡献.包容性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的发展理念.教育包容性发展的意义在于避免教育的不公平和不均衡性,让更广泛的社会成员能够享受到受教育的机会.对于国家社会经济包容性发展来说,包容性发展理念对于解决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问题和瓶颈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在当前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以包容性发展理念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作出顶层设计,明确使命和功能,形成具有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职业教育合法性存在的内在要求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困境

高等教育的使命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人才,国家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决定了高等教育机构的类型也应多样化.但是,纵观高等教育发展史,全世界的高等教育系统内部都面临着一个共性问题———趋同化,趋同化给国家人才培养结构和高等教育机构自身的发展带来了困扰.为了应对这种趋同化趋势,“应用逻辑”制度化成为学术界热议的话题[1].高等教育在大众化发展过程中陷入了结构性发展不均衡的困境,在为社会提供一定数量的教育机会的同时,还面临着不能满足社会成员多层次性和多元化教育需求的困境.从历史发展的过程来看,相比较于研究型大学,职业教育机构更容易受到趋同化的影响.在趋同化的影响下,高等职业教育机构不自觉地向研究型大学靠拢但又不能真正成为研究型大学,而且各个高等职业教育机构本身也存在着趋同化现象.这种趋同化既阻碍了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的发展,也大大降低了高等职业教育帮助更多社会成员实现多样化发展的可能性,有悖于包容性发展的理念和主旨.

(一)功能定位不清晰,高等职业教育难以完成使命

正确认识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基本定位,明确高等职业教育在国家未来教育发展规划中所要完成的使命和具备的功能,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首要的、方向性的问题.高等职业教育属于职业教育的范畴,同时又与初等、中等职业教育不同,与普通本科教育在职业素养培养方面也有着本质差别.但是,在过去的十年,无论是高职院校自身还是用人单位,都不自觉地按照“学术逻辑”进行人才的培养和评价,使得高职院校产生“学术迁移”行为,自身发展定位模糊,这无疑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自身发展不利.在被“卷入”的过程中,“学术崇拜”成了指挥棒,一些高职院校向学术型大学看齐,注重对学生理论素养的培养,在课程结构上保持与学术型大学一致;同时追求规格上的上升,教育和管理资源被用来追求提高办学层次和规格,盲目追求学校升格和学生升本,忽视办学特色和办学水平的提高[2].当然,也有一些高职院校很清楚自己与学术型大学的不同,恪守“应用逻辑”,致力于培养应用型人才,但存在的问题是不能区分高等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不同,仅仅把自身的使命和功能定位为为受教育者提供职业资格与岗位技能的机构,不考虑受教育者未来发展和成长的可持续性.定位模糊或者定位不准确使得高等职业教育难以完成自身的使命.

(二)人才培养模式不具特色,学习者难以实现全面发展

人才培养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保障,是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3],其构成要素主要有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培养规格、课程体系、教学实施、教学管理等,不同的结构化样式和运行方式形成不同的模式[4].从目前各高职院校以及社会其他组织的教学实践来看,我国目前存在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有:“订单式”“学工交替”“半工半读”“2+1”“四位一体”“产学研”“工学结合”和现代学徒制等[5][6][7].这些培养模式虽然形态各异,但有一些共同的特点[8],即遵循“应用逻辑”,以培养特定区域、特定领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为己任,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以“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和“实践教学”为主要的途径保持与经济社会紧密的联系.从目前状况来看,我国高等职业院校虽然遵从应用逻辑保持与社会经济的紧密耦合,但还不能形成独有的不能替代的培养模式的核心要素;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对稳定性和动态性之间的平衡难以掌握.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必然会对人才的要求发生变化,而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旦形成特色,如果这种特色不具备应对外界环境变化的特质,势必会造成人才培养模式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脱节,所培养的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

(三)质量评估标准偏颇,所培养的人才不能为经济社会提供持续发展的动力

高等职业教育的使命和功能是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级技术人才的需求,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将优质人力资本输送到各行各业,促进人力资本转化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动力,这个过程也是高等职业教育价值实现的过程.这一价值的实现,意味着受教育者自身发展需求的满足和人力资本的提升,同时也指向在此基础上实现的社会可持续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国家社会经济的包容性发展.在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可持续发展动力的同时,高等职业教育的价值实现还在于促进教育公平,为社会成员提供更多的职业教育、技能培训等终身教育机会,满足社会成员持续成长和发展的需求.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评估一方面要注重评估其为社会经济输送人力资本的质量,另一方面要评估其为促进教育公平所作的贡献.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价观的内涵及功能体现在对当前经济社会的“适应性”这个关键问题上,对这一问题的过度关注造成了在一段时期高等职业院校对学生的培养只侧重于就业导向的技能培养,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与初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没有显著差异,同时又不具备与高等院校学生竞争的素质和能力,使得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在走上工作岗位后没有后劲,持续发展的能力欠缺.当前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估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使得人才培养模式和质量评估本身存在缺陷,阻碍了高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全面持续发展,也会对经济社会的转型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造成影响.

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困境的原因

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教育总体上涉及两个基本问题:一个是“培养什么人”,另一个是“怎么培养人”.前一个问题指向培养目标,涉及理念、制度设计等价值观和教育哲学层面的问题;后一个问题指向培养模式,涉及方法、手段等操作层面的问题.而理念、观念层面和操作层面的反馈回路或者调节器是质量监测与评估.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以及教育质量衡量标准存在的问题使得其难以实现包容性发展.

(一)两种价值取向的摇摆

纵观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学术取向和理论偏好导致通过行政手段人为划分的高等教育机构“二元”结构的失效,那些本应该承担学术研究功能的高等教育机构为了实现就业、产学研转化等,产生了“职业迁移”现象;而那些承担着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高等教育机构为了获取“合法性”地位和更多的资源,纷纷模仿研究型大学的组织机构特征和人才培养模式,产生了“学术迁移”现象.尽管“培养什么样的人”是国家和社会赋予高等教育机构的功能和使命,但这种“迁移”(drift)实际上成为高等教育机构变革的动力[9].在过去的30年,全球范围的高等职业教育机构先后出现了“学术迁移”现象.有学者认为,大学以外的职业教育机构所表现出来的“学术迁移”的内在动力是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地位优势”[10].“地位优势”理论认为,由于劳动力市场对研究型大学的偏好,使得高等职业学校培养出来的应用型人才在短期内无法得到劳动力市场的认可,“品牌效应”影响着劳动力市场对人才取舍的偏好与短期价值的认可.学术逻辑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机构甚至是国家、社会共同的认知[11],由此带来的后果是国家、社会以及高等职业教育机构自身对办学理念、功能定位的摇摆不定,这影响着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及教育质量评估.

(二)两种耦合关系的选择

既然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使命,那么准确定位与保持自身与经济社会的关系就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确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考虑的问题.这一问题不仅仅是理论工作者和职业教育实践者最关注的问题之一,也是影响职业教育发展方向的关键因素.“耦合”这一概念被用来描述教育机构与社会经济系统的联系[12],紧密耦合与非耦合分别指的是耦合关系的两种极端,松散耦合则指的是一种中间状态.传统的奉行“学术逻辑”的大学曾经可以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可以保持绝对的独立和自主,完全与社会经济系统没有任何联系,即非耦合,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这种关系状态无论对大学自身还是对经济社会系统都不利,学术型大学生的就业困难和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应用技能的要求使得学术型大学产生了“职业迁移”,渐渐放弃绝对的独立和自主,寻求与经济社会系统之间更为紧密的联系,注重对大学生应用技能的培养以确保其竞争力,以便得到劳动力市场的认可.以此便对职业教育机构造成了侵占与威胁,这种威胁影响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方方面面,职业教育不自觉地向学术型大学学习和靠拢,产生了“学术迁移”现象,背离了职业教育本应遵循的应用逻辑.对于职业教育来说,背离应用逻辑意味着越靠近非耦合一端,人才培养模式越不能形成职业教育应有的区别于学术型大学的特色;再加上过去十多年,我国职业教育粗放式发展阶段的影响,高等职业教育与社会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仍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13].虽然教育管理部门、用人单位、高等职业院校都对创新型、应用型的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有了新的认识,但是尚未形成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理念确切和精准的认知,无法从宏观上进行引导和规范;中观层面上,各种形态的人才培养模式表述不一、结构紊乱、内容浅表化、关键要素缺损[14],还有待进一步总结、提炼,以增强人才培养模式的可复制性和推广性,并进行学理上的解释和构建,形成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相关理论.

(三)两种人才标准的权衡

对教育质量的评估涉及评估主体、评估方法、评估标准等要素,但其核心是评估标准.在不同的教育理念下,“什么是好的教学”内涵各异.早期的基于结果导向的教育质量评估对于“好的”教学的衡量标准主要有以下两种观点:一种是认为能够实现目的就是好的,另一种认为能够促进学生发展才是好的.造成这种分歧的主要原因是教学目的与学生发展被割裂开来.但其实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涂尔干曾指出,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使受教育者的身体、智力和道德状况都得到激励与发展,以适应整个社会在总体上对个体的要求,并使受教育者能够适应未来所处特定环境的要求[15].后来,学生获得发展成为“好的”教学的公认的衡量标准,学生发展的主要方面也成为“好的”教学测量的主要方面.尽管如此,关于什么才是“好的”学生也有争议,这一争议源于实用主义和超功利主义质量观的争议,即教育所培养的学生是“有用”还是“无用”之争.尤其是高等教育在遵循“应用逻辑”下的“职业迁移”以及与经济社会的紧密耦合,使得功用主义教育价值观得以处处显现,学生培养被物化、工具化甚至异化.对于高等职业教育来说,由于其特殊的培养目标定位和学生就业需求,在教育质量评估中十分注重按照经济社会的需要去设置评估标准,往往会偏重于对显性的、易操作的学生技能的评估,而忽视了隐性的、内在素养的评估.由于忽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评估,人才培养过程也会忽视对学生这方面素质的培养,所培养的人才在社会责任感方面有所欠缺,不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但其实国家和社会希望高等职业教育能够培养出人文素养和职业技能并重的高级技术人才.对职业技能的强调是相对于学术型大学而言的,而不是相对于人文素养而言的.高等职业教育注重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绝不是轻人文素养培养, 这既是国家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高职人才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

三、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对策

对于高等职业教育来说,包容性发展属于理念层面的范畴.改革创新,理念先行;基于教育实践而形成的教育理念具有一定的历史性,它是特定时空背景下的产物.包容性发展理念下的高等职业教育是在充分考虑时展和宏观背景的前提下追求自身发展以应对高等教育机构趋同化的趋势,为各利益相关主体提供充分的发展空间,实现各利益相关主体的“按需发展”,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包容性发展.将包容性发展理念融入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的定位、人才培养模式和质量评估过程中,既是我国应对国家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重要战略抉择,也是推进社会经济转型、加快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要求.教育理念是对“教育是什么”的价值判断和基本看法,正确的教育理念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证.在包容性发展理念下,高等职业教育的功能定位、人才培养模式以及质量评估会有新的内涵和表现(如图1),各利益相关者(用人单位、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学生和教师、行业组织)所承担的职责和履行的义务有了更加积极的蕴意,共同承担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并在分享更多发展成果的同时进一步完成对国家社会发展的积极贡献,从而使得每一个利益相关者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一)加强顶层设计,明确发展定位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我国要进一步推进教育分类发展,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教育都有自己的使命和功能.职业教育的使命和功能主要有强化大国工匠后备人才培养、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急需人才、为不同学习者提供不断发展的机会和平台,促进教育公平①.包容性发展理念与战略是国家顶层设计的指导思想,强调公平、共享与可持续发展;当发展从粗放型、量的发展上升到精细化、集约型发展的时候,有温度的发展开始关注发展的质,发展到了这一阶段其内涵必然是包容性的发展,发展的视角深入到每一个社会阶层和每一个社会成员,谋求社会成员的共同发展,能够为社会成员提供满足其需求的发展机会.我国的高等职业发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型人才的数量需求,但在质量上还远远不够,普通劳动者的技能开发依然是全社会人力资源开发中较为薄弱的环节.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转向精细化发展阶段,对人力资本的需求也越来越高,需要更多的高等职业技能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持续动力,高等职业教育当树立“包容性发展理念”,实现学习者的充分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应当在促进经济社会转型上发挥应有的作用,促进社会成员全面、可持续发展方面有所作为,以实现国家社会的包容性发展.国家和社会的包容性发展对于高等职业教育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从国家顶层设计和整体布局来看,人力资本投资和人力资源开发必须服从服务于经济发展的新特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必然要适应职业结构和人力资本结构调整的大趋势,以满足经济结构转型对人力资本在文化素质、知识结构等方面的要求.在当前,经济发展的动力将实现从资本推动向人才推动的转变,人力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价值将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各利益相关主体共同发展

从宏观层面来看,包容性发展理念下的高等职业教育惠及各利益相关主体,包容性发展理念下的高等职业教育会将各相关主体(行业领域、企业或用人单位、政府部门、受教育者、学生家长)的利益纳入发展的总体框架中来考量.以包容性发展理念创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既是构建学校、政府、社会之间新型关系的需要,又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多元化发展的需要.基于包容性发展理念,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区域联盟体系(如图1),行业组织为人才的培养提供专业指导,协调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和行业内资源共享;企业向高职院校提供技术专家、实习实训基地;高等职业院校承担人才培养工作.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顺应了社会经济包容性发展趋势规律,充分考虑产业和经济结构的影响,积极与企业、行业进行对接,明确平台的培养目标和方向;将经济社会的需求渗透到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建设和评估中去,满平台本专业的技能培养要求;充分考虑教育包容性、开放性发展趋势,为其他行业、其他区域提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专业设置是高职教育机构或平台教学工作主动、灵活地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专业设置体现技能性、技术性和个性化,根据确定的培养目标,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实际要求设置和调整专业,并将具有互联网思维的培养和互联网技术能力的培养纳入到整体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中来,通过政府、用人企业、互联网平台企业、软硬件技术提供商、内容运营商、行业组织、区域联盟以及高职院校的有效衔接,围绕产业结构优化,还要妥善处理好需求个性化、化与教学工作相对稳定性的关系,尽量设置个性化、精细化的培养方案.在国家教育整体发展规划的指导下,高等职业教育要解决好“学术逻辑”与“应用逻辑”在办学理念中的度的问题,明确自身定位,结合国家、区域发展特色形成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定模式,为经济社会发展输送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才,用人单位会获得所需要的人才并拥有企业持续创新的动力.高等职业教育将为教育公平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积极贡献教育资源,努力让社会每个需要高等职业教育的成员都能够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三)包容性发展理念下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估

《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1—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①明确提出,“根据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和人才理念,建立适应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要求的评价标准”和“遵循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成长规律,建立适应社会需要和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要求的质量评价标准”.《规划》提出,教育评价要面向未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职业教育包容性发展需要以包容性发展理念为指导把握在教育公平、质量、契合社会需求方面的使命和责任.高等职业教育的包容性发展有两种途径:对外向社会大众提供终身持续教育的机会;对内促进学生和教师全面发展来实现发展的公平性、发展过程的全民参与、发展内容全面协调和发展成果全民共享.因此,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估,一方面要将包容性发展框架内各利益相关主体的发展作为重要内容,另一方面要评估高等职业教育在促进社会成员平等、公正地享受教育机会方面的贡献.以包容性发展评估为导向,引导高职院校在教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上注重对各利益相关主体的共同发展、可持续发展.高等职业院校包容性发展是未来教育理念变革的必然趋势,与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思想一脉相承,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为实现社会公正、公平及可持续发展的应有作为.包容性发展理念下的高等职业教育能够促进国家层面的各个层次、各种类型教育的均衡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包容性发展能够促进社会发展成果的全民共享,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高等职业教育不仅要满足社会成员当下的就业需求,更要考虑其终身发展的需求,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让高等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具备参与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的能力并能够分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只有整个经济社会均衡协调发展才能形成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而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又会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两者相辅相成.

教育改革论文参考资料:

教育改革论文

教育杂志投稿

师德教育论文

教育杂志社

医学教育管理杂志

教育教学论坛期刊

小结:上述文章是关于教育改革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教育改革和包容和性发展视野相关教育改革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