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生态平衡论文怎么撰写 跟城乡结合部社会生态平衡文献综述有关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生态平衡范文 类别:本科论文 2024-02-04

《城乡结合部社会生态平衡文献综述》

该文是生态平衡论文怎么撰写跟城乡结合部和生态平衡和文献综述相关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

摘 要: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飞速发展,作为社会环境中的一个特殊区域——城乡结合部各种矛盾逐渐凸显,其发展问题得到了诸多学者的密切关注.其中,社会生态平衡理论的引入和运用,对认识、分析及解决城乡结合部人与人之间的摩擦是一种理论上的拓展和实践上的重新.对目前我国城乡结合部社会生态平衡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并从不同类型居民视角对城乡结合部社会结构、人文特点、社区环境评价以及政策治理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社会生态平衡;社会治理

中图分类号:C 9128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004-390X(2017)02-0007-05

The Summarization about the Researches and Literatures of

Social Ecological Balance in Ruralurban Continuum

WANG Feifei,PENG Deyuan

(College of Econimics and Mengement,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Kunming 650201,China)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it is more and more prominent gradually for the issue and various contradictions of ruralurban continuum as an special region in social environment and many scholars pay close attention on its development accordingly. Thereinto, with the theory of Social Ecological Balance introduced and applied, it is extension in theory and innovation in practice for cognition, analysis and settlement of issue and conflict between people in ruralurban continuum. This thesis will sort out the researches and literatures about Social Ecological Balance and summarize the aspects of the social structur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ssesent of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policy governance and so on from the views of different types of resident.

Keywords: ruralurban continuum;social Ecological Balance;social governance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出现了一种新型的过渡带——城乡结合部.如何定义“城乡结合部”,学术界对此有着不同的看法,但至今都没有形成明确统一的界定.但无论如何定义,城乡结合部都是凭借中心城市的经济、市场、区位、技术等作支撑,担负实现农业现代化、市场标准化、工业信息化、社会法制化、城乡文明化职能的边缘社区地带.关于社会生态平衡的定义,学者们的观点略有不同,但基本含义一致.社会生态平衡是指国家社会管理职能的确定、社会管理人员的素质及能力、社会管理机构的设置、社会管理系统的运行机制及方式等等与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系统[1].处于不同社会地位、阶层的人都能够公平地参与资源的利用、环境的管理以及合理地分配社会财富,从而维持一种相对稳定和动态平衡的状态即社会生态平衡,以实现社会各主体和谐共生[2].这些定义均认为,社会生态平衡是以人为主体、为目的、为动力的行为,应公平地享有环境和资源的管理分配、合理占用资源,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均衡.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大量外来人口进入城乡结合部,同一社区中渐渐出现了不同身份类型的居民.那么,他们之间会不会产生矛盾?影响他们产生矛盾的因素有哪些?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来缓和、乃至消除他们之间的矛盾从而实现社区环境的和谐共生?基于这些问题,本文通过对国内文献的梳理,以社会生态平衡为指导对城乡结合部社会结构、人文特点、社区环境评价以及政策治理进行分析,以期探讨出适合城乡结合部和谐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城乡结合部社会结构及人文特征

社会生态系统是由人、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环境组成的高级系统.自从20世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生态变迁剧烈,最值得关注的就是社会结构开始出现的分化.社会结构包括人口、家庭、就业结构等等,这些结构随着经济的发展水平而变化[3].城乡结合部中,根据户籍状况的不同,社区居民一般可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当地居民,他们在社区中拥有自己的房产,定居于此并长期居住;一类是外来居民,他们或源于工作或因为生活而暂住社区中,具有不稳定性.

(一) 当地居民

1职业身份的变迁

著名的法国社会学家亨利·蒙德拉斯认为,城市化将是 “农民身份的终结”,在社会空间上表现为,传统村庄向城市社区转变;在社会主体层面上表现为,农民身份被市民身份代替.在土地征用之前,城乡结合部社区成员的传统职业是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劳动,职业相对稳定;在失去土地后,他们职业身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单一的农民分化为达十多种职业,职业类型多样化,选择的手段也多样化.张桂香等认为,处于城市与乡村的过渡地带,城乡生活与生产方式互相影响、渗透,工业、农业逐步融合,乡村逐渐向城市转变,农业用地逐渐被工业用地占用,农民身份逐步向市民身份转变[4].

2收入来源的变迁

家庭经济收入结构水平及其结构,是衡量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民的土地被征用后, 单一的“板块式”收入结构被打破 [5].未被征用的土地则出租办企业、开商场,建商厦、歌厅、餐馆、桑拿等各类生活设施,成为社区集体创收主要来源[4].另外,居民除了把自己承包的土地出租用于二、三产业外,还纷纷将获得多套拆迁房出租给外来居民获得收入.在建设城乡结合部过程中,土著村民逐渐分化为农业劳动者、亦工亦农劳动者、务工人员、社区管理者、私家经营者、知识分子、工商业厂主等新的职业阶层, 收入日益增加,构成开始多样化,生活质量也得到明显提高 [6].与此同时,成员还往往利用其地域优势及开发机遇,寻找新的职业机会,伴随着就业机会的增多,当地居民的收入渠道也逐渐多样化.

3生活方式的变迁

在生活质量上,城市先进的技术、文化以及生活方式等新事物为城乡结合部获得,提升了该地区居民的经营理念、教育水平以及娱乐设施[7].张桂香等提出,在生活条件上,居民为了自己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环境,努力与城市同步,并开始享受城市化进程中工业文明带来的各种福利条件[4].在生活方式上,随着外来人口的流入,社区环境开始出现杂居性,其构成人口也从最初的当地向原始、外来暂住、外来长住转变,呈现出异质性差异[8].

(二)外来居民

1来源广泛、数量大

改革开放以来, 城乡结合部集中的经济活力进一步激发,优厚的生活环境和较多的就业机会,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以及经商者.随着城市经济发展以及建设规模的扩大,城郊结合部地区的外来暂住人口和流动人口大量增加,而且构成成分非常复杂,甚至有一些属于负案在逃人员[9].不同职业类型、不同文化水平、不同收入水平、不同社会地位、不同需求以及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聚集在一起,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10].全国城乡结合部地区外来人口数量急剧增长,特别是经济较发达的城市,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的呈现出来源广、规模大的趋势[11].

2受教育程度大体偏低

贾恭惠等认为,城乡结合部的外来居民文化素质较低、法制观念淡薄,很容易聚集在一块形成地域性帮派[12].据统计局有关资料显示,城乡结合部外来居民的整体文化学历相对较低,初中及以下水平的外来居民依然占据着很大的比重,初中和小学学历分别占总外来居民比重的13%和42%,高中和中专学历外来人口占总比重的28%,这种情况相较于城市固定人口教育水平而言差距很大.迟兴臣认为,许多外来人员往往由于文化素质较低,劳动技能单一,求职能力差,逐渐演变成社会闲散人员.这些外来人口多数文化素质较低,无固定职业,又由于缺乏管理,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安全隐患[13].

3流动性强

一些学者在研究城乡结合部时,会把外来居民称作流动人口,这更加确切地说明了外来人口具有不稳定性、流动性强的特点.贾恭惠等指出,在城乡结合部,外来人口数量大,流动性强,“黑人”“黑户”不断增加,形成了我国特色的“二元管理体制”[12].类似的,工作的流动性、住所的不稳定性、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使外来居民有种不安全感,觉得自己是在这个城市漂着的一群人,是一群不受重视的客人[14].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1年以来,我国外来人口的年均增长规模大约为800万人,到2015年年初达253亿人,预计2020年,全国外来人口迁移规模将达到291亿人,每年平均增加600万人左右,这也足以证明我国城乡结合部流动大的特点.

二、城乡结合部社区环境评价

良好的社区环境是促进社会生态平衡的重要环节,目前我国城乡结合部在保障水平、制度设计、覆盖范围以及管理服务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严重阻碍了城乡社会保障的统筹和谐发展,进而影响了总体的社会生态平衡.另外,城乡结合部不同人文景观的居民交织在一起,由于行为方式、看待事物的立足点不同,很容易造成社区环境的不安定,引发各种社会生态平衡问题.因此,城乡结合部社区环境也成为国内学者研究的一个热点.

(一)经济纠纷突出

在开发城乡结合部过程中,由于土地征用和房屋拆迁,当地居民大部分能获得高额赔偿或者多套房产,为获得更多收入,当地居民会将闲置房屋出租给外来居民.有学者认为,在城乡结合部有许多闲置房屋用来出租,但很少进行安全质量鉴定,所以不具备出租条件,而承租人又忽视安全使用,如果发生险情,会引发承租人与出租人经济赔偿纠纷 [6].也有学者认为,土著居民在对外来居民出租房屋时,没有营业执照而出租的情况较为普遍,由于没有法定合同,外来居民拖款以及当地居民坐地起价现象频频发生,这导致了外来居民与当地居民矛盾的增加 [15].

(二)生活环境恶化

城乡结合部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本身就会产生大量生活垃圾,伴随着外来人口大规模流动,社区面貌进一步恶化,导致社区不同类型居民关系紧张,影响社会生态平衡.城乡结合部大量的外来人口,使环境管理难度大,废水、废气、噪声、生活垃圾污染现象比较严重[16].李莉莉认为,引起城乡结合部“脏乱差”是外来居民与当地居民共同作用的结果[17].当地居民在私利的驱动下,违法建造出租房造成社区布局混乱、人口复杂,而外来人口流动性强等的特点,导致公共设施破环、污染严重.龚云龙在调研重庆城乡结合部社区环境时发现,对于引起社区面貌“脏乱差”的原因,当地居民将责任归结于外来人员的素质低下,而外来人员认为是清洁力度不够,管理力度不够[18].由于不同身份特征的居民对造成社区污染的归因不同,这很容易激发群体性冲突,给居民的生活环境带来种种不安.

(三)社会秩序混乱

城乡结合部社区居民外来人口多、流动性强,人员结构十分复杂,加上社会管理机制薄弱,容易引发安全隐患.有学者指出,城乡结合部外来人口虽然文化素质低、法律意识淡薄,但团体观念强,常常会因不同帮派之间争地盘、争生意而引发群体性的打架斗殴事件,影响了社区环境的和谐[2].外来人员租住的房子多在社区,而这些房子大多年久失修或临时搭建,所以安全防范设施比较差,很容易引发导致盗窃、入室抢劫现象[19].流动人口的整体文化程度不高,导致了他们整体素质不高、人权与维权的意识不足,当与他人出现冲突时,往往采用极端的暴力方式解决,从而引发危险性事件[20].从居民构成情况看,大部分当地居民没有办理租赁登记手续,盲目租给外来人员,有些出租屋成了犯罪活动的场所和犯罪分子的藏身之所,成为滋生黄、赌、毒的温床,给社会治安带来诸多隐患 [21].无论是什么原因引起社会秩序的不安定,这不仅损害了外来居民与当地居民的利益,也严重干扰了社区环境的正常运行.

三、关于城乡结合部治理政策

解决城乡结合部社区不同身份特征的居民之间的矛盾,就要使他们处于一个良好的社区环境中,同时让其公平地参社会资源的管理、分配、和占用,以实现社会各主体和谐共生,进而从总体上推动城乡结合部实现平衡发展,推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目前,学者们治理城乡结合部不同身份特征居民之间矛盾的政策研究主要集中在流动人口管理、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稳定与区域中心城市和谐社会建设以及社区管理,这几个研究方面可以统一归入城乡结合部社会生态平衡治理政策研究,目前被国内学者关注并加以研究的治理政策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营造良好的社区氛围

学者们从不同视角出发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从促进不同类型居民融合角度出发,有学者认为,社区管理者要促进外来居民与当地居民之间融合,宣传“社区是我家,和谐靠大家”的观念,定期举办社区公共活动,促进外来与当地居民相互理解,营造一个和谐的交际环境[22].也有学者认为,通过各种渠道的宣传、教育活动,使社区居民意识到自己不仅只是社区的一分子,更是社区的主人,进而鼓励居民积极参与社区事务的管理,提高他们对社区的认同度,激发他们保护社区容貌的责任感 [14].二是从改善社区面貌角度出发,权责清晰、奖惩并重是实现营造和谐社区的关键,加大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惩治力度,逐步健全责任者经济赔偿制度,能改变社区“脏乱差”的面貌[16].同样的,对于小商小贩占道经营、乱丢果皮纸屑垃圾等行为,要采取惩戒措施加以解决,优化社区环境[19].

(二)加强社区治安综合治理

城乡结合社会秩序混乱,社区居民的正常生活受到了严重影响.社会治安问题已经不在仅仅只是机关等政府主管部门所能够完全解决的,更需要政府部门以及全社会共同参与,从而达到综合治理和预防的目的 [23].应对外来人口进行普法教育,努力做好对他们的法律宣传工作,引导规范他们的行为,降低外来人口的犯罪概率,并正确引导外来人口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20].应引导当地居民行为,规范出租人对承租人依法办理居程序,同时加强机关的定期核查,这样不仅能解决租赁双方因为不合法经营带来的经济纠纷,更能够防范违法犯罪现象[15].加强社区治安综合治理,完善社会应急预警体制是十分必要的,这有利于提高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遏制矛盾的发生[14].

(三)完善社区体制

从源头讲,我国城乡结合部划分为不同身份特征的居民,是由于二元制经济结构引起的,但二元制是由国情决定的,在短期内不容易破除,所以学者们基本上都从完善社区体制方面入手研究.完善社区体制创新,就要以推行城市社区管理模式为突破口,以及时解决不同身份特征居民之间的矛盾,并把落脚点放到发展城乡结合部社区经济建设上来[24].应就近把城乡结合部划分为几个城市街道办事处,加强社区环境的管理,同时,把城市法制理念引入到社区之中,淡化社区的村落性,进而形成新型的、法理性的、完全城市化的社区组织和治理模式,这利于打破外来人口与当地人口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8].也有学者指出,在社区居民治理模式上,要改变传统的政府对外来流动人口实行分行并立的运作方式,要把外来居民统一纳入到城市人口管理体系中,同时接受行政职能部门的业务指导和检查监督,运用社区资源,对流动人口的居住、教育社会治安等方面进行综合管理和服务,以促进社区发展和社会稳定[22].

四、结论与研究评述

21世纪以来,在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上,社会各界开始关注民生问题.在国家政策的影响下,学者们对城乡结合部的研究视角也从宏观层次逐步向中观、微观层次过渡.然而,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人的发展,学者们在研究城乡结合部国家大政方针的基础上,逐步深入到不同人群之间的利益关系分析研究.伴随城市化的发展,城乡结合部社会生态平衡将面临越来越多未知的挑战,同时,不同类型居民也为自身利益对社区的和谐构建带来很大困难.想解决不同类型居民之间利益纷争仅仅依靠经济发展、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营造良好的社区氛围、加强社区治安综合治理、完善社区体制创新对解决不同类型居民之间的矛盾,促进社区社会生态平衡发展是一种有效的选择.从上文综述可知,国内城乡结合部社会生态平衡方面的研究研究范围较广,但并没有针对性地对社区内不同类型居民之间的利益关系作具体探讨,研究还处于初期阶段,仍需要进一步地细化分析与研究,从而探讨出一条适合我国城乡结合部社会生态平衡普遍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而促进我国社会众多因素和谐共生、平衡发展.

[参考文献]

[1]肖陆军.论社会生态平衡及启示[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7(1):109.

[2]毛蒋兴,郑雄彬.社会生态平衡:新时期城乡规划调整思考[J].规划师,2012,28(12):10.

[3]陆学艺.社会变迁与地方志编纂[J].中国地方志,1996(Z1):50.

[4]张桂香,霍永刚,赵景爱.城乡结合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问题研究[J].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08(3):13.

[5]邵绘春.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土地权益变化研究:以南京市郊区农户为例[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0.

[6]杜云素.城乡结合部农民社区参与行为研究:基于湖北省宜昌市点军街办的调查[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9.

[7]宋国恺.城乡结合部社会结构变迁的研究:对兰州市安宁区水村,孔村社会结构变迁的实证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3.

[8]聂仲秋.城乡结合部和谐发展研究:以西安为例[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

[9]宋国恺.城乡结合部研究综述[J].甘肃社会科学,2004(2):104.

[10]张琳.社会生态平衡:新时期城乡社会保障统筹发展的思考[J].金融与经济,2015(2):73.

[11]刘庆.北京市城乡结合部农村居民点用地趋势及对策研究:以海淀区为例[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4.

[12]贾恭惠,王绍华,童彩根.城乡结合部构建和谐社会的路径研究[J].社科纵横,2006,21(7):27.

[13]迟兴臣.区域中心城市城乡结合部稳定和谐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05(7):57.

[14]李若曦.城市城乡结合部社会管理问题研究:以云南省昆明市为例[D].昆明:云南财经大学,2014.

[15]王敬尧.探索城乡结合部社区建设新路:武汉市江汉区汉兴街调查[J].民政论坛.2001(5):39.

[16]贾凯.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乡结合部社会治理问题研究[J].理论导刊,2014(3):10.

[17]李莉莉,程胜高,高建军.城中村的城市化与城市生态化[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3):6263, 6277.

[18]龚云龙.城乡结合部地区政府治理研究:以重庆为例[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14.

[19]李亚娟.现阶段城乡结合部社会问题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0.

[20]党力.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13.

[21]禤文昊.东莞村镇非正规租赁住房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12.

[22]何晶洁.城乡结合部社区管理研究:以宜城市Y社区为例[D].武汉:湖北工业大学,2013.

[23]王磊,胡鞍钢.中国社会管理创新的制度背景[J].探索与争鸣,2011(9):41.

[24]迟兴臣.城乡结合部稳定与区域中心城市和谐社会建设问题研究[J].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5(2):57.

生态平衡论文参考资料:

生态环境论文

生态环境的保护论文

生态文明建设论文题目

生态旅游论文

生态经济论文

生态环境保护论文3000

此文评论,该文是一篇关于生态平衡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城乡结合部和生态平衡和文献综述相关生态平衡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