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装饰相关自考开题报告范文 与固原北魏漆棺画装饰纹样探微之一缠枝卷草纹方面自考开题报告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装饰范文 类别:本科论文 2024-02-21

《固原北魏漆棺画装饰纹样探微之一缠枝卷草纹》

该文是装饰类论文范文资料与北魏和缠枝卷草纹和探微相关自考开题报告范文。

杨玉山 (铜仁学院 554300)

摘 要:固原北魏漆棺画画面构图完整,色彩热烈,装饰纹样占据画面大部分,在同期墓葬中尚属少见.漆棺绘画较准确地反映了鲜卑族当时的绘画风格及其实用工艺,具有明显的域外艺术元素.漆棺上的卷草纹具有浓郁的草原文化特征,可以此对漆棺进行断代.固原漆北魏棺画装饰纹样从一局部艺术特征反映了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繁荣的过程,也充分体现了中国艺术传统的多元性、开放性和包容性.

关键词:固原;北魏;漆棺画;纹样;卷草纹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青年项目资助“宁夏固原北朝绘画遗迹研究”(项目编号:14CF12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固原北魏漆棺墓位于固原市西郊雷祖庙附近,1973年被发现,1981年冬由固原文物工作站进行清理抢救.墓葬由封土、墓道、甬道、墓室四部分组成,墓室为3.8米正方形,顶高3.9米,夫妇合葬墓,女棺无髹漆,男棺为漆棺1.固原北魏漆棺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华贵富丽,这一特征是与它艳丽的红色底漆和繁缛的装饰纹样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其装饰纹样的形式有:卷草(忍冬)纹、葡萄纹、旋涡纹、三角火焰纹、莲花纹、联(连)珠纹、龟背纹、孔雀毛菱形纹等,其中卷草纹和联珠纹所占比重最大.

卷草,又名忍冬,为一种蔓生植物,凌冬不凋,故有忍冬之称,通称卷草,是我国北方地区非常喜爱的纹样之一.漆棺画中所指的卷草纹还包括使用卷草茎的葡萄纹变体.根据作用和原型可分为以下几类:一是作为主体装饰的缠枝忍冬纹,二是作为边饰的忍冬纹、葡萄纹,三是作为构图需要进行填补的单体忍冬纹.我国古代就有对卷草纹的记录,文献记载:“梁皇太子谢勑赉魏国所献锦等启曰:‘山羊之毳(cu&igre;)东燕之席尚传,登高之文,北邺之锦犹见.胡绫织大秦之草,戎布纺玄菟之花.’”2大秦即指地中海沿岸的罗马帝国,可见,我国古代对卷草纹的来源有明确看法.

一、缠枝卷草纹

缠枝卷草纹在1.8米的漆棺棺盖上占据了三分之二的幅面,此纹样以忍冬为原型,使用波形卷草茎骨骼,每段波峰相互缠结为网状骨骼,网状底端各伸出一支三瓣主叶,缠枝相背卷曲,在网状下端形成一个小菱形,使缠枝卷草茎一眼望去,既像是渔网,又像是桃心,变化丰富,这样的安排起到了分割画面和装饰漆棺的双重作用.骨骼建立好后,棺椁画家再根据网格内空间安排配以动物纹,空白处从主叶片末端再伸出小叶瓣,个别地方单线勾勒涡纹填充空白.动物纹的配置应是按照棺盖部分王公王母的道教仙界主题来选择的.此纹样中的忍冬纹为多是三瓣叶或四瓣叶,组合方式有两种,一种双组叶相背朝下且叶柄相缠,另一种是单组叶首尾相连,一大一小组合呈“U”形,主要用在靠近边饰的半圆中.棺椁画家用石青,石绿和留白的颜色处理来增强忍冬叶的对比.

与此纹样较为接近的是龙门石窟古阳洞魏灵藏造像龛龛柱(499~508年)和比丘法生造像龛柱(503年)3上部的纹样.其基本骨骼,忍冬叶片的款式都极为相似,只是漆棺画因主题需要,在网格内绘制了神怪异兽,而古阳洞的纹饰则是忍冬纹填充,最为接近的是太和八年(484年)的司马金龙墓屏风边饰,相比而言,司马金龙屏风中的缠枝纹刻画更为精细,将卷草茎的缠结方式交代清楚了.漆棺装饰风格作为一个阶段内流行的样式,对于考古断代具有一定参考意义,夏鼐先生根据墓中萨珊银币的断代指出了墓室的上限,固原文物工作站根据漆棺纹饰与云冈9~10窟装饰纹样的横向比对和北魏太和十年服饰改革的实施,将漆棺的年代确定为公元486年左右4,而龙门古阳洞龛柱的纹样似乎没有被参考.

二、二方连续卷草纹(忍冬纹、葡萄纹边饰)

漆棺画卷草纹装饰熟练使用二方连续的方法,主要用于长条状的边饰,其中以忍冬纹为原型的有单组叶波状连续和双组叶(Y字型)波状连续.棺盖板侧面边饰的葡萄纹为双组叶波状连续.

漆棺的前挡边饰以两个首尾相连的四瓣忍冬叶为母体进行二方连续,在波状骨骼上形成了韵律感,以红色、石青、石绿、深红进行间隔填色.此纹样为北朝早期忍冬纹的装饰样式,在后期各阶段石窟、壁画中都有出现,是较为常用的一种样式.此款忍冬纹与龙门石窟古阳洞魏灵造像龛平台下边饰完全一致,与敦煌285窟西魏时期藻井图案边饰非常接近,不同之处为西魏藻井边饰中叶片之间的忍冬茎较细,显得更为柔美和富有韵律感.这使漆棺画的年代与古阳洞年代关系更加紧密.

三、卷草纹特征及漆棺断代

从造型角度来看,固原北魏漆棺画中的装饰纹样在敦煌、平城以及洛阳的石窟壁画和墓室漆棺画中均有出现,属当时较为流行的样式.其中缠枝卷草纹的款式与司马金龙墓边饰最为接近,应与司马金龙墓属于相同粉本的作品,且与统治者推动佛教文化有直接关系.卷草纹的基本样式为四瓣叶,三左一右,叶片较为饱满,卷草茎较细,以波状骨骼为主.卷草茎的交缠方式和叶片的造型也可作为漆棺断代的参考依据.李姃恩博士在《北朝装饰纹样》中将此类型联珠纹的流行时间考证为迁都洛阳前后至景明年间,这与多数学者将固原漆棺墓的断代为太和十年左右基本吻合.

将漆棺墓断代为太和年间是合适的,不过在缺乏具体证据的情况下,还不宜将之锁定在太和十年(486年),从装饰纹样的比较来看,漆棺中的缠枝卷草纹、三角火焰纹等在北魏、西魏、隋代的石窟、墓室中有出现,而且流行的区域也比较广.太和改制是一系列自上而下的改革运动,太和十年的服制改革成效是有限的,尤其是地处原州的北方地区,从随葬品中虽不能确定墓主人的准确身份,但也可以看出其身份和地位远不如司马金龙,并非高等贵族,服制改革所谓的完成应仅限于朝堂官场,并不会波及人们的休闲着装.事实上,胡服因极为适用于经常骑马的草原生活而倍受北方人喜爱,至隋唐而不衰.因此,可以据萨珊银币来推断墓葬的上限,但不宜根据服饰问题来框定下限.

四、结论

本文对固原北魏漆棺上的装饰纹样——缠枝卷草纹进行了简要梳理和分析,装饰纹样所透露出的中西文化交流和艺术融合的信息与史料记载吻合.虽然在卷草纹的起源上有一定分歧,但是卷草(忍冬)纹在北魏时期被广泛应用,则是不争的事实.而且卷草(忍冬)纹的出现似乎与北方游牧民族和丝绸之路的战争、商贸、文化交流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漆棺装饰通过大量的卷草纹、联珠纹反映出草原文化的信息,这区别于汉代动物纹、云纹为主的装饰元素,某种程度上说,以卷草(忍冬)纹为主的植物纹样有着中国古代的“胡”文化烙印.漆棺画对空白的处理是棺椁画家营造气氛的手法,同时显示出鲜卑人追求华丽、繁缛、饱满的审美特点.农耕时代的文化交流应该是缓慢的、渐进的,也是逐渐变化融合的.卷草纹东传的过程中也在不断适应新的文化环境,产生新的文化内涵,与中原文化融合被赋予益寿延年的寓意.

注释:

1.宁夏固原博物馆编.固原北魏墓漆棺画[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P1.

2.(唐)欧阳询撰.艺文类聚(下)[M].北京:中华书局,1965.P1458.

3.李姃恩著.北朝装饰纹样[M].北京:故宫出版社,2014.P33.

4.宁夏固原博物馆编.固原北魏墓漆棺画[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P15.

装饰论文参考资料:

装饰杂志

此文总结,此文为一篇适合不知如何写北魏和缠枝卷草纹和探微方面的装饰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装饰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