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课程教学类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与灾害地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相关论文范文资料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课程教学范文 类别:本科论文 2024-01-15

《灾害地理学课程教学改革》

本文是课程教学相关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跟地理学和教学改革和灾害类论文范文文献。

摘 要本文以内江师范学院地理科学专业灾害地理学课程教学为例,总结分析了“灾害地理学”课程教学的现状与不足,并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以期为其他高校相关专业方向课程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灾害地理学教学改革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871/j.cnki.kjwha.2018.08.030

1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人类社会面临的自然灾害也在日益加重.而中国是世界上发生自然灾害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气候事件增多,灾害发生愈加频繁,带来的损失也越来越大,严重制约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因此,加强灾害教育,提高全民的防灾减灾意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2003 年4 月我国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设立的7 门选修课中,第5模块就是“自然灾害与防治”,体现了国家对提高国民防灾减灾素质的重视[2].为了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继续深化地理教育改革,我院自2004 年开始开设“灾害地理学”专业选修课,以期使得学生能够系统深入地学习灾害理论知识,了解各种灾害产生的过程及现象,提高学生防灾减灾的能力,为地理教育、城乡规划、环境保护、国土资源等部门培养高素质人才打好坚实地基础.

“灾害地理学”是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地理科学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专业限选课,也是高校地学类其他专业开设的选修课[3].该课程全面系统地讲述了灾害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介绍了灾害的主要类型,研究各种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成因机制,了解不同灾害的防治能力和应急措施,初步具备解决实际灾害问题的能力.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灾害地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本文针对“灾害地理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具体的教学改革措施,以期提升“灾害地理学”的本科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灾害地理学”课程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

“灾害地理学”的授课对象是地理科学(师范类)专业三年级的学生.这些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地质学”“气象与气候学”“地貌学”“水文学”“植物地理”“土壤地理”等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开设“灾害地理学”选修课是对以上知识必要的补充.但是通过这几年的教学发现,尽管本人在该课程上进行了很多方面的尝试,比如采用多媒体教学,增加课堂互动等,但是教学效果并没有提升,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2.1 课程涵盖内容多,学时安排少

“灾害地理学”是随着人类与社会资源环境等矛盾日益突出而产生的一门自然地理学与灾害学相互交叉的应用型学科,涉及的内容非常多,包括灾害系统和灾害的基本特征;自然灾害的的分类原则及分类方法;各种类型灾害产生的原因,特点,分布规律及防治措施;自然灾害区划的原则及中国自然灾害综合区划方案等[3].进入21 世纪以来,高等院校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强调要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随即淡化专业方向并压缩专业课比例,使得专业课的学时被迫缩减[4-5].通过不完全统计,各个高校在“灾害地理学”课程上学时安排上偏少,一般为32 学时,有时甚至只有30 学时,教学任务非常重.面对繁重的教学任务,教师只能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尽可能多地讲授知识,忽略了课堂上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而学生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缺乏独立思考的时间,在掌握知识方面理解得不够透彻,缺乏知识的应用和迁移能力.

2.2 重理论轻实践,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灾害地理学”课程是一门应用型很强的课程,其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及工作中.而我校又属于四川省省属高等院校,且学生大多来自省内不同区县,就业也主要分布在四川省省内及周边地区.四川省地质条件复杂,是全国自然灾害高发区之一,尤其是地质灾害,具有点多、面广、规模大、成灾快、爆发频率高、延续时间长的特点[6-7],学生在实际生活工作中难免会遇到这些常见的地质灾害.故如何分析某区域可能发生地质灾害有哪些类型,造成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有哪些,以及如何应对地质灾害发生后的应急措施等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所有学时均为理论讲授,导致教师往往只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学生也只是被动式地记忆,教学过程中也没有实践课程对所学理论知识进行补充和加强,导致学生很快就会将理论知识忘掉,并在生活中遇到地质灾害时也显得手足无措,无法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防灾减灾的实践中,更不能达到教书育人,传授知识的目的.

2.3 学生重视不够

由于“灾害地理学”课程在我校属于专业选修课,学生普遍认为既然是选修课,修满学分就可以.这样的学习态度,直接导致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不够高,课堂不认真听课,课堂活动参与度不够,学生选修这门课程的目的就是为了修够学分,而不是以学会专业课知识为目的.其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该课程设置在大三的第2 个学期,学生在掌握了部门自然地理知识之后,认为该课程的知识较为简单,故在课堂上对该课程的重视度不够,低头看手机的现象偶有发生,学习效果较差.

2.4 教学与成绩评价方式单一

目前,课堂上虽然普遍使用了多媒体教学,但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并没有彻底改变,只是将书本知识转移到多媒体教学上,本质上没有变化.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并不是很高,极少与老师发生互动,即使老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很少有学生主动应答,甚至有部分同学直接说不知道等,很难进行课堂互动.这与目前学生成绩评价方式较为单一有关,即课程考核中期末成绩占60%,平时成绩占40%.这种考核评价方式导致学生只在期末考试前突击复习来应对课程考核,平时不注重知识的积累,更不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学习效果较差.

3 改革措施

3.1 引入生活实例,丰富教学内容

“灾害地理学”课程作为地理师范专业开设的一门选修课,除了介绍各类灾害的基本理论知识之外,还应该结合日常生活中发生的灾害事件进行实例引导,教会学生面对各类灾害的应对措施.例如,在讲授地震灾害时,可以引入2008 年5 月12 日四川汶川发生的里氏8.0 级地震,通过这次地震灾害给大家讲解地震灾害的基本理论知识,如地震波、震级、烈度等基本概念,以及地震灾害的特征和由地震灾害引起的各种次生灾害等,最后介绍地震灾害的防治措施,让大家学会基本的防震减灾安全知识.同样,在讲授火山灾害时,可以引入2010 年4 月14 日冰岛发生的一次火山喷发,给大家讲解火山喷发的类型,火山的危害及全球火山的分布规律;在讲授泥石流灾害时,可以引入2010 年8月7 日甘肃舟曲县发生的特大泥石流,通过泥石流灾害介绍泥石流的形成条件、泥石流的危害以及防治措施等.通过这些实际案例的引入,使授课内容更贴近社会生活,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课程中的相关理论知识,同时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切身体会到灾害地理知识的重要性,提高大家保护环境意识和防灾减灾的能力.

3.2 结合课外实践,理论联系实际

由于“灾害地理学”是一门实践应用性较强的课程,除了必要的理论课程之外,还需要开展相应的实践教学内容,特别是课外、野外的自主学习内容.大三的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地质学基础的基本理论知识,通过学习“灾害地理学”课程中山地地质灾害的相关理论知识之后,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次地质灾害的野外地质调查,并填写野外地质灾害调查表,让学生自己分析地质灾害的形成环境和基本特征,并对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评价,将书本的理论知识应用到野外实践中,不仅加强和深入学习理论知识,而且还可以有效提高野外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

3.3 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

“灾害地理学”是一门认知性很强的学科,图片、视频、动画等多媒体形式可以使学生更直观、更形象地认识灾害的形成过程和灾害产生的后果.通过多媒体技术,利用真实的图片,简短的视频可以直观地讲解相关灾害的理论知识,这样不仅可以解决教学内容多课时少的问题,还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氛围,提高教学效果.比如在学习气象灾害时,可以引入一部灾害电影《后天》的一些片段,该电影主要阐述了全球气候变暖引发了一系列的极端气候事件,如冰雹、闪电、暴风雨、飓风、洪水等,通过影片震撼的场面,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灾害产生的后果,并让学生讨论这些气象灾害的发展过程及基本的应对措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讲解海啸灾害时,可以引入电影《海啸奇迹》,而该电影是根据2004 年印度洋大海啸真实事件进行改编的,作为案例教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由于海啸灾害在实际生活中很难遇到,离现实生活非常远,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故通过电影《海啸奇迹》短片视频播放,可以将海啸灾害的形成原因、特征、危害、应急措施等很好地通过影片呈现出来,使学生对海啸灾害有了全面深刻的认识.尽管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教师在教学中也不能过度依赖课件,而是以课件为辅,通过图片,视频等教学手段对教学内容进行演示和讲解,启发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4 增加参与式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与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学习为主体,教师通过组织、设计教学活动形式,全面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创造性学习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8].由于学生来源于不同的地区,而不同的地区灾害类型的分布也具有很大的差异.因此,笔者在“灾害地理学”课程教学中尝试让学生介绍家乡主要灾害的教学方式,即在课堂教学中留出部分时间让学生自己演讲.通过实践发现,这样的教学效果非常好,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充分提高了他们的参与度,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加深了对本课程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将理论与实际联系起来,同时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3.5 采用过程性评价考核方式

国内高校很多专业课程考核多以终结性考核评价为主,其成绩可占到70%-100%,这种考核方式往往会导致学生平时不注重知识的积累,期末考试靠突击复习的方式通过考核.尽管采用这种方式学生通过了考核,但是学生并没有真正学到知识,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本课程考核除了试卷以外,我们还增加了平时作业、野外实践报告、案例宣讲等内容.结合“灾害地理学”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课程考核体系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平时作业占10%,野外实践报告占15%,案例宣讲占15%,期末考试占60%,这种考核体系更加注重学生平时的表现,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增加了野外实践考核,它不仅巩固和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而且使学生学会了综合应用知识的技能,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技能,为将来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基础.

4 结语

在全球变暖及人类活动的影响下,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灾害教育势在必行.而“灾害地理学”是高等院校地理科学师范类开设的一门限选课,对地理科学的学生而言,掌握灾害地理理论知识,了解不同灾害的形成过程及应急措施,对他们以后工作及教学都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针对目前内江师范学院“灾害地理学”的教学现状,本文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措施,如丰富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增加学生参与度,增强社会实践等.通过这些改革措施,切实提高学生学习“灾害地理学”的积极性,获得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出既有理论又有实际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课程教学论文参考资料:

课程教学杂志

教育教学论坛杂志

外语教学期刊

教学论文范文

课程论文的标准格式

教育教学论坛期刊

总结,该文是一篇适合地理学和教学改革和灾害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关于课程教学本科毕业论文,相关课程教学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