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建筑智能化参考文献格式范文 跟基于校企共建模式下的建筑智能化工程造价课程改革相关函授毕业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建筑智能化范文 类别:本科论文 2024-04-05

《基于校企共建模式下的建筑智能化工程造价课程改革》

本文是关于建筑智能化论文范文文献和建筑智能化和工程造价和校企共建模式方面论文范文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871/j.cnki.kjwha.2018.10.025

摘 要本文结合福州职业技术学院建筑智能化专业建筑智能化工程造价课程教学改革模式实践,针对建筑智能化工程造价课程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和校企共建教学模式建设等方面进行初步探讨,提出校企共建的方案,为培养建筑智能化工程造价专业人才提供保障,也为高职工程造价教学改革方向提供一个思路.

关键词校企共建建筑智能化课程改革

建筑智能化在我国已成为建筑市场的大趋势,也是建筑业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智能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建筑智能化工程和普通造价工程一样,要求工程从开工到竣工的预算、工程尾款核算、项目开发进度经费核算等,必须要有预算编制和造价人员,无论甲方、乙方还是监理单位,或者是咨询机构,都是一样的要求.因此,工程造价人才的需求量非常巨大,职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1 课程建设基础和任务

建筑智能化工程造价课程是建筑智能化专业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对培养学生的工程造价理论知识和技能具有重要作用.本课程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初步的专业能力,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并解决在造价过程中的问题.掌握电气工程计量和计价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和理解工程对象的计量和计价的依据、范围和要求,以便今后能从事相关工作.在这一过程中,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入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深度和广度符合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1].熟练应用工程量清单计价方法,编制工程量清单.掌握定额计价与工程量清单计价的基本原理,并能灵活应用于工程实施的各阶段.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造价知识和造价工作原理两大部分内容,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具有实际计算造价和建筑施工图预决算的计算能力,并为后续课程奠定必要的专业知识,志在培养“施工型”“能力型”“成品型”人才.

2 课程改革目标

建筑智能化工程造价课程以工程造价计价过程为导向,进一步完善“1等于4+3+2”的教学内容体系,该体系以一项真实工程为背景,以概算、预算、结算和决算的定额计价过程为导向,重点突出施工图预算的读图、列项、算量三个关键环节,并掌握手算和计算两项基本技能.该课程建设争取用2-3 年实践全面提升课堂教学、实习实训教学质量,提高课程教学团队的执教能力,积极开展教学研究,重点探索适合高职学生职业成长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开发和建设教学资源库,最终建设成具有优秀教师队伍、先进教学内容、科学教学方法和手段的精品课程.

3 课程体系构建与人才培养模式

3.1 课程体系构建

根据在建筑智能和工程造价课程上积极研究和调研的经验,对学校所学的知识体系和未来走上工作岗位所需的技能要求结合,对建筑智能化工程造价课程培养目标进行定位,结合建筑行业和造价领域专业人才的特点,构建了建筑智能化工程造价专业特有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以职业能力系统化教育为基础,以实践为先导,以能力递进为阶段,以理论与实践一体化为教学模式,由潜到深、由简单到复杂,由粗到细,由单一到综合,最终达到培养高技能专业人才的目标[2].该课程体系具有技术应用型人才特征明显,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突出了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特点.

3.2 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以技术知识为中心, 以实践、动手的能力培养人, 以培养实践性的高级人才为重点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学生掌握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工程应用.课程的实现有赖于学习者主体的个体参与和积极行动.因此, 工程造价课程的建设充分考虑了高职学生的特点,是以技术为核心,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让每个学生在原有的水平上有所提高.人才培养的目标是紧跟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 调查和预测用人单位的需求,以及家长和学生的就业期望, 为技术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课程要求根据专业岗位的工作流程, 开发教学内容;结合认知与理解的教学原则, 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教学模式.

以社会需求为目标,根据岗位需求设计课程体系.课程体系设计突出了预算能力主线的提升过程,我们设计的能力培养模式包括认识实习、课程实训、专业实习、毕业综合实训、顶岗实习五个模块,这五个模块的实训、实习贯穿于工程造价高职专业教学的始终,在逻辑关系上遵循从感性到理性、从点到线再到面、从平面到立体这样一个人类认识事物和创造事物客观规律.

采用“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学中做、做中学.突出本专业学生在受高职教育过程中,工程思想、专业技能、工程素质的循环递进和螺旋上升的形成规律.

4 课程设置与内容

4.1 课程设置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注重培养一线应用型技术人才.它的课程是以职业技能为基础的.首先要掌握专业技能, 同时注重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以服务为导向, 以就业为导向, 以能力为中心, 以市场为导向, 以技术为导向, 以应用为导向, 培养高素质的技术人才, 以优良的整体素质是当前的高职业教育是建立工程造价课程概念的基础.

以职业岗位的要求为起点,设置课程.首先, 根据行业或领域(人才市场招聘需要)的职业要求, 分析和确立人才应具备的关键职业技能、技能和专业素质, 并应据此建立必要的核心能力课程;除了核心能力课程外, 专业基础职业课程是必要的.然后, 根据核心能力等级和职业基础课程的需要, 从高职教育对学生思想素质、身心健康素质、人文素质和科学的整体要求出发,设计了质量、基础课程和特色课程.在构建高职工程造价课程体系中, 始终坚持服务原则, 以就业为先导, 密切关注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为培训高技能人才.

4.2 课程内容

课程体系大胆改革和重组理论教学, 取消了与专业技能训练无关的课程, 理论上较强, 调整和融合了一些专业课程的内容, 增加了反映新技术的技能.课程和程序课程.对原先的“建筑工程预算”“工程量清单计价”“装饰工程预算”“电气基本知识与预算”“水暖燃气基本知识与预算”“市政工程施工技术与预算”“工程造价计价与控制”等多门课程所涉及到的共性部分单独提炼出来,设置《定额原理与实务》课程,避免了该部分内容的交叉重复;将“施工技术”“施工组织”两门课程整合为“建筑施工与方案优化”;根据建筑智能化的特点,将“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和“招投标与合同管理”整合为一门课“建筑智能化工程项目管理实务”,突出在建筑智能化前提条件下的项目管理思路;根据目前调查研究结果,增加了“建筑智能化工程资料管理实务”.

5 校企共建模式建设

以应用到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宗旨的建筑智能化工程造价课程体系建设,校企共建和深度合作是一条必经之路.学校应走访相关的建筑智能企业,了解公司对工程造价毕业生的能力要求和工作职责,以确定课程的技能培训目标,以及学校的课程必须符合这些企业所要求的专业技能.同时,建设智能化公司也必须积极参与课程体系的建设.在高职教育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将具有丰富经验的工程师和现场专家请到学校举办班级、举办培训讲座、进行师资培训.实习指导, 教师要深入到公司工作的第一线,参与工作实践, 丰富专业知识和知识的课程, 掌握第一手信息,对整个建筑的需要进行智能化行业中,在学校的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将行业的最新信息传递给学生,满足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的需要.只有建立校企共同建设模式, 才能使本课程的教学改革取得成功[3].

建筑智能化工程造价课程体系建设的目标是学生造价技能培养,所有课程的设置都是根据这一目标来进行.教改项目组教师在公司的研究基础上,分析了内部造价工程师的工作职责,确定了造价工程师工作的知识、关键知识和工作,以及扩展知识,分解这些知识体系和工作技能培训.

只有任课教师具备了教学和实践的双方面能力,才能培养学生合格的工程造价技能.因此,建立素质高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培养学生在建筑智能化领域工程造价能力的坚实保障.自这门课程设置以来,学校除了鼓励专业课教师利用寒暑假时间、横向课题机会,以及平时的业余时间深入企业第一线,还合理安排专业课教师去外地参加企业组织的各项培训,到有合作关系的企业去顶岗实习,并结合学生的顶岗实习工作,安排任课教师全程参与学生的顶岗实习过程,与学生同吃住,同干活.实习的学生在学校安排的老师和企业安排的工程师这两位老师指导下完成顶岗实习,实习的收效明显提高.同时,任课教师也因参与了造价工程设计和开发的全过程,专业技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有利于回到学校工作岗位后更好地完成课程教学.通过学校多年的积累,学校现有的专职教师大多取得了造价工程师、监理工程师、建造师等行业执业资格,教师都是企业的造价工程师或高级工程师,他们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学生和年轻教师开拓了视野.

6 结语

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已完成校企共建项目教学课件1套,并利用校园网站逐步完善课程习题、视频等教学资源,同时选送青年教师有针对性地去企业培养锻炼,同时邀请行业专家来校交流授课,提高课程的实践操作水平.以科研促教学,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为了适应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标准,每年定期进行企业、行业、毕业生的市场调查,利用数据分析结果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保证课程教学内容与企业一线实际工作内容相一致.

建筑智能化论文参考资料:

建筑技术杂志

关于建筑的杂志

建筑工程技术毕业设计

建筑论文范文

建筑赏析论文

建筑模型论文

此文结束语,本文是关于建筑智能化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建筑智能化和工程造价和校企共建模式相关建筑智能化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