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城镇化类有关学年毕业论文范文 跟中国工业城镇化和生态城镇化测度与其耦合协调方面论文怎么写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城镇化范文 类别:本科论文 2024-02-13

《中国工业城镇化和生态城镇化测度与其耦合协调》

本文是关于城镇化学年毕业论文范文和测度和耦合协调研究和城镇化有关论文怎么写。

目前,中国处于城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自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首次突破50%以来,直至2015年中国城镇化率已达5610%,但中国城镇化仍存在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的非匹配,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的非规整、粗放式的生态环境、不可持续的生产方式以及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空气污染、就业困难等城市病,为此?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改革完善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等多个方面妥善解决中国城镇化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与困难,精确判读未来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新趋势;工业城镇化与生态城镇化是中国城镇化发展不可或缺的两个层面,生态城镇化指依托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可持续发展为主线,从社区构建、产业结构、消费体系的优化转型为出发点,全面建设绿色、经济、社会、人文、健康的生态化城镇发展之路;工业城镇化指在科学进行规划与引导的基础上,挖掘工业产业特色与禀赋,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在节约资源、发展循环经济、立足深化改革的前提下,坚持走以人为本的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城镇道路.近年,学者关于城镇化的测度研究呈现多视角、多层面、多维度,理论与实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发展态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国家尺度,朱丕荣认为城镇化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提出实行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经营,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乡镇企业与促进农村城镇化等措施[1].谢冬生认为解决发展用地与农民失地、城乡与贫富之间差距拉大、家庭承包经营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是中国城镇化亟待解决的农村的3大问题[2].②地区尺度,陆路构建西北地区城镇化品质综合指标体系,并结合熵权TOPSIS法定量分析其城镇化品质的空间差异[3].③城市群尺度,魏丽莉探讨西北城市群城镇化发展呈现U形分布且4个维度发展水平均呈上升趋势,区域差异呈不断扩大态势[4];张荣天总结长江三角洲城镇化综合效率整体偏低,但呈上升趋势,技术效率总体较高呈略升,规模效率总体偏高呈减弱[5].④省域尺度,杨彬分析2000—2013年吉林省城镇化发展时空演变特征,认为其目前仍处于粗放和外延式的道路,片面强调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扩张,城镇化发展质量较低、效益不高[6].贾兴梅与王新越分别从人口、经济、空间、社会、生态环境、城乡统筹等层面构建新型城镇化评价体系,利用熵值法测度与比较安徽和山东省新型城镇及其协调水平[7G8].⑤市域尺度,杜忠潮基于人口、经济、居民生活质量、基础设施与环境构建城镇化水平体系,结合主成分和系统聚类分析定量评价咸阳市城镇化综合水平及其空间差异[9].李晓明定义城镇化泡沫内涵,利用坐标系内象限法测度重庆市城镇化泡沫,并提出遏制泡沫的继续扩大措施[10].⑥县域尺度,杨振与凌筱舒运用GIS自然断裂点分类、SPSS系统聚类、熵权法等综合评价与划分了新疆与江西的县域城镇化水平,阐释其时空分异特征及成因[11G12].

综上,国家、地区、城市群、省域、市域、县域尺度的城镇化测度与研究均有涉及,城镇化评价体系、城镇化协调水平、城镇化时空差异、城镇化分异成因、城镇化技术与规模效率、城镇化质量与城镇化泡沫等均是学者的研究重点与热点,但目前以中国大陆31个省份为对象测度其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研究相对较少,探讨城镇化发展进程中的工业—生态城镇化二者协调关系的研究也尚属空白;工业城镇化的飞速发展不可避免地会对生态城镇化带来或多或少的危害与影响,如何遏制工业城镇化进程中所带来的环境与生态污染也是当今中国亟待解决的问题,而明晰二者的发展现状与协调关系对于推进城镇化整体的和谐、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基于此,本文以中国大陆31个省份为研究对象,在参考大量书籍与文献、解读国家政策与制度、明晰城镇化概念与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了适用的工业城镇化与生态城镇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同时运用变异系数的客观赋权法测度指标权重与31个省份的工业城镇化、生态城镇化发展强度水平,借助耦合度与协调发展度的评价模型划分其工业—生态城镇化的协调发展阶段类型,并结合ArcGIS空间分析等工具模拟工业城镇化、生态城镇化、工业—生态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的空间格局,为当今中国31个省份城镇化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1 评价体系与研究方法11 中国31个省份的工业城镇化与生态城镇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在兼顾与考虑到中国31个省份工业城镇化与生态城镇化发展实际现状的基础上,充分研读2014 年国家颁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及各省份最新版的新型城镇化的规范政策手册,明晰其中的规划背景,规划意义,发展现状、态势与目标,各章节的规划内容,同时参考了?中国城镇化三十年? ?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 ?新型城镇化———模式分析与实践路径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报告区域城镇化与工业化的空间协同:演化、机理与效应? ?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中部地区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协调发展研究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生态文明建设?等相关专业的书籍,阅读了大量关于城镇化测度及协调发展的文献,也咨询相关城镇化领域的专家与学者,遵循了指标系统构建的系统性、完整性、全面性、动态性、客观性、数据获取性的重要原则,建立了如表1所示的中国工业城镇化与生态城镇化的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工业城镇化的系统层包含了工业资产与产值、工业生产基础、工业税收及附加3个准则层,生态城镇化的系统层涵盖了“三废”污染排放、绿色环境维护、绿色生态文明等3个准则层,各准则层下又覆盖了表征其含义与属性的16项指标层,各指标层指标的数据主要来源于?2015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5年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各省份的统计年鉴及其统计发展公报.表1 中国工业城镇化与生态城镇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指标属性、指标权重目标层系统层准则层指标层(单位)及指标属性指标权重中国工业与生态城镇化水平测度工业城镇化生态城镇化工业资产及产值工业生产基础工业税收及附加“三废”污染排放绿色环境维护绿色生态文明内资企业总产值(万元) 006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合计(万元) 0055外商投资企业总产值(万元) 010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流动资产合计(万元) 0068第二产业年末单位从业人员(人) 0067工业企业数(个) 007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本年应交增值税(万元) 007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万元) 0052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t) 0046每万人拥有公共汽车(辆) 0023工业废水排放量(万t) 0059工业烟(粉)尘排放量(t) 0055城市维护建设资金支出(万元) 0066绿地面积(hm2) 0071排水管道长度(km) 0059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hm2) 005412 指标权重与工业—生态城镇化强度的测算主观赋权法具有非客观性与偏颇性等缺陷,客观赋权法较主观赋权法而言,其结果更加精确,由于本文研究的地域范围相对较大、研究对象相对较多,在权衡评价效果与评价结果的精确性之后,选取客观赋权法中的变异系数赋权法测度表1的工业城镇化与生态城镇化的指标权重、31个省份的工业城镇化与生态城镇化的发展评价得分.首先,本文构建了16×31的判断矩阵,其中16表示矩阵横向的16个工业城镇化与生态城镇化评价指标,31表示矩阵纵向的31个省份.其次,进行变异系数赋权的测算,步骤如下:①求解工业城镇化与生态城镇化发展指标的平均值:x-j =1 mΣmi=1xij②求解工业城镇化与生态城镇化发展指标的标准差:Sj = 1 mΣmi=1 (xij -x-j)2③求解工业城镇化与生态城镇化发展指标的变异系数:Vj =Sj/x-j④求解工业城镇化与生态城镇化发展指标的变异权重:wj =Vj/Σnj=1Vj⑤求解省市自治区工业城镇化与生态城镇化的发展强度指数:Ui =Σnj=1(wj×Xij )式中,Xij 为原始指标经归一化处理的标准化值,公式为:Xij= xij-xjminxjmax-xjmin (xij为正属性)Xij=xjmax-xijxjmax-xjmin (xij为负属性)式中:Xij为第i 个省份的第j 项工业—生态城镇化指标的原始值,Xij 为第i 个省份的第j 项工业—生态城镇化指标的标准化值,xj max与xj min为第j项工业—生态城镇化指标的最大值与最小值,wj 为第j 项工业—生态城镇化指标的变异权重值,Ui 为第i 个省份的工业—生态城镇化系统发展强度指数,m 为省份数量,本文取31;n 为工业—生态城镇化指标的数量,本文取16.13 中国31 个省份工业—生态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发展类型划分工业城镇化与生态城镇化是中国城镇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探究中国内地这31个省份的工业城镇化与生态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发展现状与协调阶段类型,本文参考了相关文献,借助于相关物理学中的耦合概念与方法构建了适用于本文的工业—生态城镇化的耦合系数C 与协调发展度D 的模型,公式为:Ci= U1+U2(U1)2+(U2)2  Di= Ci×FiFi=U1+U2式中:U1为第i 个省市自治区的工业城镇化发展水平与强度,U2为第i 个省市自治区的生态城镇化发展水平与强度;Ci 为第i 个省市自治区的工业—生态城镇化系统发展的耦合系数;Di 为第i 个省市自治区的工业—生态城镇化系统发展的协调发展度,表达二者的综合协调发展状况、态势与阶段;Fi为第i 个省份的工业—生态城镇化系统的综合发展强度指数;当U1=U2时,工业城镇化与生态城镇化相对均衡和谐,任何一个层面的偏颇均不利于城镇化整体的可持续发展;Di值的划分标准如下:Di∈ [0,01)为低水平极度失调,Di∈ [01,02)为低水平高度失调,Di ∈ [02,03)为低水平中度失调,Di∈ [03,04)为拮抗轻度失调,Di∈[04,05)为拮抗濒临失调,以05为分界线划分失调类与协调类,Di ∈ [05,06)为磨合勉强协调,Di ∈ [06,07) 为磨合初级协调,Di ∈[07,08)为磨合中级协调,Di∈ [08,09)为高水平良好协调,Di ∈ [09,11)为高水平优质协调.

2 中国工业城镇化与生态城镇化发展水平及其空间格局分析21 中国4大地区的工业城镇化与生态城镇化强度对比分析研究结合变异系数赋权法分别测算出中国大陆31个省份的工业城镇化与生态城镇化的发展指数得分(表2),整体而言,东部地区省份的工业城镇化发展水平(0238)大于中部地区(0139)与东北地区(0109),西部省份的工业城镇化平均水平(0056)最低;同样东部地区省市自治区的生态城镇化平均发展水平(0207)明显强于中部(0172)与西部(0172),东北部分地区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带来土地盐碱化、生态环境脆弱等危害,导致其生态城镇化发展强度(0169)相对较低.目前,东部地区10个省份中,北京、上海、天津、福建与海南的生态城镇化优先于工业城镇化发展,其余省份的生态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城镇化;中部地区6个省份中,除河南省的其余5省份的工业城镇化均滞后于生态城镇化发展;西部地区12个省份的生态城镇化发展速度与强度均略高于工业城镇化;东北地区的黑龙江与吉林省生态城镇化优于工业城镇化发展,辽宁省工业城镇化快于生态城镇化,总的来说,仅东部地区工业城镇化发展速度相对较快、强度相对较高,中部、西部、东北的工业城镇化均明显滞后于生态城镇化,可见,中国多数省份的生态城镇化仍快于工业城镇化发展(表2、图1).

22 中国31个省份的工业城镇化与生态城镇化强度对比分析据表2、图1,不同省份的工业城镇化与生态城镇化发展指数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与等级层次性,31个省份的工业城镇化发展强度介于0~06,生态城镇化发展强度介于01~04,相比而言,各省份的工业城镇化发展指数的绝对差异较大;工业城镇化,江苏、广东与山东等沿海省份的发展水平高居首位,浙江、河南、辽宁与四川的工业城镇化强度紧随其后,上海、湖北、河北、湖南、福建位于第三等级,工业城镇化强度介于014~017,安徽、天津、陕西、江西、重庆、北京、吉林、山西与广西介于007~014,其余省份不足007;生态城镇化,广东、北京、江苏的发展强度遥遥领先,上海、安徽、重庆与广西的生态城镇化发展水平大于020,湖北、天津、四川、浙江、陕西、山东、海南、云南与黑龙江的生态城镇化发展居于第三阶梯,介于018~020,吉林、湖南、新疆、江西、甘肃、宁夏、贵州与福建介于016~018,其余省份均低于016.目前,仅江苏、广东、山东、浙江、河南、辽宁与河北省份的工业城镇化快于生态城镇化,其余省份的工业城镇化均滞后于生态城镇化发展.图1 中国31个省份工业城镇化与生态城镇化的发展水平强度对比23 中国31个省份的工业城镇化与生态城镇化的空间格局分析利用ArcGIS中的空间分析功能实现对中国31个省份的工业城镇化与生态城镇化的空间格局进行模拟,工业城镇化的高值区主要集中在东中部地域,且呈现线状分布的特征,辽宁—北京—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广东、辽宁—北京—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两条线带围合了工业城镇化的高值地带,且大致与京沪、京广、杭福深的高铁线路线型分布呈现一定程度的吻合.高速铁路的建设与运营加速了沿线工业资源要素的流通、增进沿线区域与城市的经济联系强度,同时也带动沿线工业产业等结构的调整与升级,为沿线科技资源、人才资源、工业市场的优化配置与组合提供了便利条件.高铁的开通缩短沿线旅行时间、改善旅行条件,同时大大提高了相邻省份、跨省份的可达便捷程度,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商进行投资,在各种高铁利好因素的带动下,逐渐成为工业城镇化优先发展的集聚地带.而宁夏、青海、西藏等工业化低值省份孤立地分布在西部地区,工业基础薄弱、政策倾斜稍欠、资源流通困难、结构改造升级难度大、人才技术资源缺失等因素均制约其工业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生态城镇化的高值区横跨东中西3大区域,与工业城镇化高值区格局类似,同样呈现上海—江苏—安徽—湖北—重庆—四川—云南—广西—广东的线带围合态势,这些省份的部分地区在生态城镇化的建设方面各抒己见并付诸行动,通过依托大力构建生态产业发展、改造生态城镇,尽力摆脱、调整与升级粗放型发展而引发的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结构,提高资源要素的综合利用程度,进而实现产业生态化的永续利用与生态城镇的建设,坚持集约、生态、绿色、环保、可持续的生态城镇化模式,生态城镇化低值区则主要覆盖在河北、西藏、内蒙古等省份.

3 中国工业—生态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发展度及其空间格局分析  研究结合耦合系数C 与协调发展度D 测度了中国这31个省份的工业城镇化与生态城镇化的耦合度与协调发展程度,同时划分了二者的协调发展类型,结果据表1显示,目前东部地区的协调发展程度相对较高,处于磨合中级协调,中部地区与东北地区的协调发展程度居中,位处磨合初级协调类型,西部地区为磨合勉强协调阶段;31个省份中,高水平优质协调、高水平良好协调、磨合中级协调、磨合初级协调、磨合勉强协调、拮抗濒临失调、拮抗轻度失调的比重分别为968%、323%、1290%、2903%、2258%、1935% 和323%,多数省份的工业城镇化与生态城镇化尚处于磨合初级协调与磨合勉强协调状态,距离实现高水平的优质协调仍需发挥其优质性潜力作用.整体而言,工业城镇化与生态城镇化的耦合度高值区大片集中在东中部省份,包括福建、湖南、湖北、上海、河北、广东、浙江、河南与安徽等省份, 其耦合度均已超过138,西部省份的耦合程度最弱,其内部也呈现一定程度的空间分异,新疆、云南、甘肃与贵州的耦合度稍强于青海、西藏与宁夏;工业城镇化与生态城镇化的协调发展度的高值空间格局呈现沿海省份集聚的特征,广东、江苏、山东、浙江、上海、辽宁均为协调发展度的优越增长极地带,这些沿海省份充分利用与依托沿海港口资源丰富的地理区位优势,凭借政府政策的优惠支持,大力扩建沿海港口开发区,推进沿海农村景观转变为新型城市港口景观,实现工业城镇与生态城镇二者扩容与互动效应,而青海、西藏与宁夏为工业城镇化与生态城镇化协调发展程度最弱的低值区域.4 结论(1)中国4大地区的工业城镇化发展水平排序: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东北地区>西部地区,生态城镇化发展水平排序: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仅东部地区工业城镇化发展速度相对较快、强度相对较高,中部、西部、东北的工业城镇化均明显滞后于生态城镇化.(2)中国不同省份的工业城镇化与生态城镇化发展指数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与等级层次性,且工业城镇化发展指数的绝对差异相比生态城镇化较大;工业城镇化,江苏、广东与山东高居首位,浙江、河南、辽宁与四川紧随其后,上海、湖北、河北、湖南、福建位于第三等级;生态城镇化,广东、北京、江苏遥遥领先,上海、安徽、重庆与广西次之,湖北、天津、四川、浙江、陕西、山东、海南、云南与黑龙江居于第三阶梯;中国多数省份的生态城镇化仍快于工业城镇化发展.

(3)工业城镇化高值区集中在东中部地域,呈现线状分布特征,辽宁—北京—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广东、辽宁—北京—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两条线带围合了工业城镇化高值地带,且与京沪、京广、杭福深高铁线路线型分布呈一定程度吻合,宁夏、青海、西藏等低值省份孤立地分布在西部;生态城镇化高值区横跨东中西3大区域,与工业城镇化高值区格局类似,同样呈现上海—江苏—安徽—湖北—重庆—四川—云南—广西—广东的线带围合态势,低值区覆盖在河北、西藏、内蒙古等省份.

(4)多数省份的工业城镇化与生态城镇化尚处于磨合初级协调与磨合勉强协调状态,距离实现高水平的优质协调仍需发挥其优质性潜力作用;耦合度高值区大片集中在东中部省份,西部省份的耦合程度最弱且内部呈现一定程度的空间分异;协调发展度的高值空间格局呈现沿海省份集聚的特征,广东、江苏、山东、浙江、上海、辽宁为协调发展度的优越增长极地带,青海、西藏与宁夏为协调发展程度最弱的低值区域.

城镇化论文参考资料:

本文点评:本文论述了关于城镇化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测度和耦合协调研究和城镇化相关城镇化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